崩漏漏症的患者,可能会出现月经量增多的情况,也会伴有疲劳乏力的现象。患者的病情相对比较严重,还有可能会出现面色苍白、精神萎靡等不适现象。
一般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的使用止血类的药物进行治疗,也可以配合使用补血的药物进行改善。
崩漏带下的意思是:一般指女性阴道不规则出血。
崩漏带下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崩漏和崩漏是两种不同的疾病。崩漏是指女性在非月经期突然大量阴道出血或持续滴漏。与体质虚弱、外感邪热、劳累过度等因素有关。
主要症状是阴道不规则出血,表现为月经周期、月经紊乱、月经量多或少,甚至大量出血。白带是指女性白带量明显增多或减少,白带颜色、质地、气味发生变化,可伴有四肢乏力、小腹疼痛、腰酸等症状。
腹泻主要由外感湿热或湿毒、劳累过度、情绪不佳、房事过多等引起。建议患者注意加强营养,多吃一些含蛋白质和维生素都比较高的食物。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可以理解为女性在行经期间,如果阴道出现大量出血,就称为是崩,如果出现持续性出血,或者淋漓不断的出血,这种情况称为漏,它们是不同的,二者往往是会交替性的出血。但带下是指女性的阴道以及宫颈等这些组织当中分米出来的一种比较粘稠的液体。
如果女性的阴道宫颈或者内生殖器发生病变以后,女性的白带量就会发生明显的增多,而且颜色,质地都会发生变化,还会有气味异常,这些都是对于崩漏带下疾病的解释。
经血非时暴下不止称崩中或经崩,经血淋漓不尽称漏下或经漏。崩与漏出血情况虽不同,但二者常交替出现,故统称崩漏。多发生于青春期和更年期。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是最常见的月经病之一,系由内分泌失调所引起的子宫异常出血,由于诊查无器质性病变,认为是功能性失调,故称“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其临床出血情况符合崩漏者,应依崩漏症诊治。
崩漏的临床表现为,阴道出血,月经不按周期妄行,出血量多势急或淋漓不断。出血情况有骤然大下继而淋漓的,也有淋漓连月不休的,或停经数月又暴下或淋漓的。其血色或鲜明,或黯淡,血质或稠粘,或清稀,或有血块,或有臭气。原因不同,症型不同。
肾虚型:肾阳虚症:症见经来无期,出血量多或淋漓不尽,色淡质清,畏寒肢冷,面色晦暗,腰腿酸软,小便清长,舌质淡,苔薄白。
肾阴虚症:症见经乱无期,出血淋漓不尽或量多,色鲜红,质稍稠,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或心烦,舌质偏红,苔少或无苔。
脾虚:症见经血非时而至,崩中继而淋漓,血色淡而质薄,气短神疲,面色白,或面浮肢肿,手足不温,或饮食不佳,舌质淡,苔薄白。
血热型:虚热症:症见经血非时突然而下,量多势急或量少淋漓,血色鲜红而质稠,心烦潮热,或小便黄少,或大便干结,舌红,苔薄黄。
实热症:症见经血非时忽然大下,或淋漓日久不净,色深红,质稠,口渴烦热,或有发热,小便黄或大便干结,舌红,苔黄或黄腻。
血淤型:经血非时而下,时下时止,或淋漓不净,或停闭日久又突然崩中下血,继而淋漓不断,色紫黑有块,小腹疼痛或胀痛,舌质紫黯,苔薄白。
卵巢功能失调所引起的子宫出血,而妇科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者,称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多发生于卵巢功能初熟或趋于衰竭时,故患者大多数为青春期或近绝经期的妇女。
本病属于中医的“崩漏”范畴,是妇科常见病,亦是疑难重证。
妇女经血非时而下,阴道突然大量出血,或持续下血淋漓不断,称为崩漏,亦称崩中漏下。一般突然出血,血量颇多,来势猛急者,称之为“崩”;出血量少,淋漓不净者,谓之“漏”。但在发病过程中,两者常易相互转化。如久崩不止,气血耗伤可变为漏;久漏不止,病势日进,亦能转成崩,故在临床上常以崩漏并称。
一、病因病机本病的发生是脾肾气虚、冲任血热和瘀血停滞等原因导致冲任损伤,不能固摄经血而发生崩漏。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1.临床表现崩漏的临床特点可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月经量增多或不规则子宫出血。出血时间长短不一,可达数月或仅数日。此类患者排卵功能障碍,无黄体形成,故西医称为无排卵型功能性子宫出血。多发生于青春期及更年期的妇女。就崩漏而言,可包括多种原因引起的子宫不正常出血,如流产、产后出血、女性生殖系统炎症、肿瘤等疾病引起的阴道出血,也可见到“崩”和“漏”的表现,但不是经血来潮,故不列于其中。
卵巢功能障碍可以发生在卵泡发育过程的各个不同阶段,临床上分为无排卵型和有排卵型两类。
(1)无排卵型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增殖症),多发生于卵巢功能初熟或趋于衰竭时,故患者大多数为青春期或绝经期的妇女。这一类虽有卵的成熟或不全成熟,但无排卵,无黄体形成,子宫内膜无分泌期变化。主要通过雌激素水平波动来控制子宫内膜的增长和萎缩,因此失去正常月经的规律性。
多数患者先有短期停经,但出血量的多少和出血时间长短不一,有出血达数周,亦有中止一段时间后又复出血。患者常表现贫血。
(2)有排卵型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不规则剥脱),月经周期尚正常,经期延长,经血量多。一般见于生育年龄妇女。卵巢仍排卵,但由于黄体机能障碍,子宫内膜出血孕酮不下降,故子宫内膜不能如期剥脱。此型较少见。
2.诊断
(1)询问病史:了解月经周期及月经量的改变情况。
(2)体征:有排卵型功能性子宫出血,无生殖器改变体征,无排卵型功能性出血,则子宫因受卵泡激素的影响可略大,稍软。
(3)基础体温测量:无排卵型功能性子宫出血,无排卵体温呈单相曲线,有排卵型则基础体温呈双相曲线。
(4)诊断性刮宫:如疑为无排卵型功能性子宫出血,诊断性刮宫时间应选择在月经来潮前2~3天;或月经来潮24小时内,刮出内膜做病理检查;子宫内膜仅有增生而无分泌现象,即可诊断(正常内膜应为分泌期)。如疑有排卵型功能性子宫出血,诊断应选择在月经来潮后5天,内膜病理检查增生和分泌现象同时存在,或呈分泌不足现象。
在诊断功能性子宫出血时,必须排除生殖系统的器质性病变,如宫颈癌、子宫肌瘤、流产以及全身血液病凝血机制障碍等。
三、辨证施治
1.血热型
(1)实热型
【辨证】经血不时忽然大下,漏红淋漓,日久不净,色深红质稠或夹小血块,口渴烦热或有发热,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或黄腻、干燥,脉洪数或滑数。
【施治】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方药】清热固经汤:龟版24g,地骨皮、牡蛎、阿胶、生地各15g,山栀子、棕榈炭、黄芩各9g,地榆、藕节各15g,甘草3g,沙参10g。日1剂,水煎,3次分服。
(2)虚热型
【辨证】经血不时而下,量多势急或量少淋漓,日久不净,血色鲜红而质正常或稍稠,心烦潮热,面色潮红,头晕耳鸣,虚烦不寐,甚则盗汗,或小便黄少,或大便干结。舌红,苔薄黄,或少苔,脉细数。
【施治】滋阴清热,止血调经。
【方药】生地黄、白芍、续断各10g,熟地黄12g,黄芩、黄柏、山药各8g,甘草6g。
【加减】若出血量多加龙骨20g,牡蛎20g,仙鹤草10g;淋漓不断者,加生蒲黄10g,三七粉(吞)3g;眩晕,烘热易怒,加龟版20g,白芍10g。
2.肾虚型
(1)偏肾阳虚型
【辨证】经来无定期,经量或多或淋漓不尽,色淡质稀,面色晦暗,形寒肢冷,腰膝酸冷,或阴冷不育。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而两尺部为甚。
【施治】温肾扶阳,固冲止血。
【方药】制附子8g,熟地12g,山药、覆盆子、山茱萸、枸杞、菟丝子、杜仲各10g,鹿角霜3g,黄芪、赤石脂各15g。
【加减】患者若为年少肾气不足,加仙茅、仙灵脾各10g;兼见浮肿、纳差、四肢欠温者,加茯苓10g,砂仁10g,炮姜8g。证见出血量多,色暗红有块,小腹疼痛者,为寒凝致瘀,加乳香、没药、五灵脂各10g。
(2)偏肾阴虚型
【辨证】经血非时而下,出血量多少不一,下时淋漓,日久不止,血色鲜红,腰腿酸软,头晕耳鸣,失眠盗汗,口干咽燥。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无力。
【施治】滋水益阴,止血调经。
【方药】左归丸合二至丸:熟地、淮山药各15g,山茱萸、枸杞各10g,甘草6g,女贞子、旱莲草各15g,茯苓6g。日1剂,水煎,3次分服。
【加减】血崩不止者加乌贼骨、阿胶珠各10g;气虚者加黄芪、党参各10g;腰酸者加杜仲10g。
3.脾虚型
【辨证】经血非时而至,下血淋漓不止,或见暴崩,血色淡而质薄,气短神疲,肢倦乏力,面色白光白;或面浮肢肿,四肢不温,胸闷纳差,便溏。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或腻,脉细弱或沉弱,虚大无力。
【施治】健脾益气,固冲摄血。
【方药】举元煎:人参、白术各10g,黄芪15g,炙甘草6g,升麻3g。
【加减】若失血过多者加阿胶、焦艾叶、血余炭;若失血多生内热者,加生地炭、地榆炭、贯众炭、仙鹤草;若兼寒者加焦艾叶、炮姜;若挟瘀者加茜草根、三七。
4.血瘀型
【辨证】经血非时而下,淋漓不断,或突然下血量多,停闭日久又突然暴崩下血,继而淋漓不断,色质紫黑,有块,小腹疼痛或胀痛,拒按,瘀下痛减。舌质紫黯,边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涩,或沉涩,或弦紧。
【施治】化瘀止血,理气止痛。
【方药】少腹逐瘀汤加味:柴胡6g,赤芍12g,当归、川芎、元胡、炒蒲黄、五灵脂、香附各10g,甘草6g,益母草15g。日1剂,水煎,3次分服。
【加减】血崩带黑色者加茜草、乌贼骨各10g;腹痛甚者加佛手、青木香各10g。
四、辅助治疗
1.成药方
(1)固经丸、知柏地黄丸、左归丸、二至丸、崩漏丸、四红丹、荷叶丸、十灰丸(适用于肝肾阴虚型)。
(2)右归丸、金匮肾气丸、苁蓉补肾丸、全鹿丸(适用于脾肾阳虚型)。
(3)丹栀逍遥丸、七制香附丸、乌金丸、柴胡疏肝丸(适用于肝郁气滞型)。
(4)震灵丸、失笑散、四物益母丸、益母丸、益母草膏(适用于气滞血瘀型)。
2.验方
(1)过江龙(土老虎眼)种仁6~9g,烧存性研末,开水冲服,每日1次(一般用药1~2次血止)。
(2)益母草30g。水煎服(适用血瘀型)。
(3)仙鹤草、血见愁、旱莲草各30g。水煎服(适用于血热型)。
(4)白芍15g,香附12g,生、熟蒲黄各10g。水煎服(适用于气滞血瘀型)。
(5)旱莲草、女贞子各15g,山萸肉、贯众、地榆、生地各12g。
水煎服(适用于肾阴不足型)。
(6)赤石脂、补骨脂各等份。共为细末,每服3g,日服3次(适用于肾气虚寒型)。
(7)槐米、白术各20g,黄芪、旱莲草、乌贼骨各30g,甘草10g。水煎服(适用于脾虚失摄型)。
(8)鹿角霜15g,炮姜炭10g,三七6g。共为细末,每服3g,日服3次(适用于脾肾阳虚型)。
五、调护
(1)卧床休息,出血量多者取头低足高位。
(2)劳逸适度,应避免过度劳累及剧烈活动。
(3)使用垫纸质地要柔软,消毒。
(4)对长期出血淋漓不尽者,应嘱其增加营养,补充铁剂。
(5)要经常保持外阴部清洁,宜温水洗涤,勤换内裤,若湿毒致外阴瘙痒,严禁搔抓及热水洗烫。
(6)流血多者,应住院治疗观察,避免不良刺激。
(7)禁食辛辣刺激食物,以防生热助阳。禁房事。
很多女性例假期间经量过大的情况,从中医的角度来讲,阴道大量出血为崩;持续出血,淋漓不断为漏,妇女阴道内流出一种粘腻或稀薄的液体,绵绵不断如带的,称为带下。我们把上述的这些症状统称为崩漏。
崩漏的发生,一般都是妇科疾病引起的,需要去医院做妇科相关检查后,确诊得的到底是什么病才能对症治疗,此外血虚和妊娠也会导致崩漏带下的发生。中医是治疗此类疾病最佳的治疗方法,除此之外,崩漏带下的患者因为失血过多,容易出现贫血的症状,会对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可以额外的补充一些补血补气的食物,如红糖、菠菜和大枣等。
对于崩漏带下的调理比治疗更为重要,除了饮食上要格外注意之外,女性平时一定要注意个人清洁卫生,勤换内裤,常洗外阴,避免不洁性行为,养成规律作息习惯,崩漏带下的患者是可以适当的运动,因为运动可以增强体质,加快血液循环,但要注意,千万不要进行激烈的运动,因为这样可以再次诱发崩漏,还要保持愉快的心情。
崩漏带下患者的饮食原则,患病期间患者要清淡饮食,比如猪瘦肉、鸡肉、豆类、猪肝、兔肉等高蛋白和有营养的食物,应禁食刺激性强的东西,比如辣椒、酒、大蒜、葱、姜等;太凉的东西也不要吃,因为导致崩漏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体寒所致,经常吃凉的和冰的东西会加剧体寒。
崩漏带下的患者是可以适当的运动,因为运动可以增强体质,加快血液的循环。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