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健康早知道>妇科

哺乳期艾灸禁忌

时间: 阅读:14460
哺乳期艾灸禁忌
提问 回复

最佳回答

食养人

食养人

2025-08-30 15:17:49

哺乳期尽量不要艾灸。在刚分娩完宝宝之后身体处于比较虚弱的状态,如果长时间艾灸就有可能会造成供血不足和四肢乏力的症状。

艾灸可以达到活血化瘀的功效,同时还具有排寒祛湿的作用,可以加速人体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也能把人体当中的一些毒素和垃圾尽快的排出。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远志
    回复
    2024-03-21 19:19:02

    1 哺乳期艾灸可以吗

    哺乳期是可以艾灸的。

    艾灸是用艾叶制成的艾炷、艾条为主,熏烤人体的穴位以达到保健治病的一种自然疗法。艾灸有温阳补气、祛寒止痛、补虚固脱、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

    艾灸是外用的,不会对孕妇的乳汁产生影响,所以不懂担心会影响到宝宝的健康,因此哺乳期是可以艾灸的。但是注意,妈妈们的腰部、骶部和小腹部建议不做艾灸。

    2 哺乳期艾灸会回奶吗

    哺乳期艾灸不仅不会回奶,反而有增加奶水的功效。

    艾灸少泽穴,并且配合肩井、膻中穴、乳根穴,可辅助治疗产后缺乳,但是注意要在中医师的指导下操作。

    3 哺乳期保护乳房的方法营养要充足

    哺乳期母亲应保证充足的营养,以满足母婴二人的生理需要。

    否则,可能造成少乳、缺乳,而影响婴儿的生长发育;亦可能使体内的脂肪消耗过多,形体消瘦,日后易造成乳房萎缩。

    情绪要良好

    哺乳期母亲应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心情愉快,生活规律,睡眠充足。

    避免因各种精神刺激及不良情绪的影响,使乳汁分泌及排泄不畅。

    每日排空乳汁

    哺乳时,应尽量将乳汁排空,每次哺乳若婴儿不能完全将乳汁吸完,则应用吸奶器将其吸净。

    避免乳汁淤积,否则易引起细菌感染而致急性乳腺炎。

    左右交替喂奶

    哺乳时,左右两侧交替喂奶,避免因过多地喂某一侧而引起乳房不对称。

    注意卫生

    哺乳时注意卫生保健,避免因积乳、外伤、乳儿咬破乳头等引起乳房部的急性炎症;

    哺乳期母亲应避免接触苯、铅、汞、有机磷等有毒物质及X线、同位素等各种放射性物质,慎用或不用各种药物。

    哺乳时间不宜太长

    哺乳时间不要超过1年,一般以6个月到10个月为宜,避免因哺乳时间过长而引起卵巢功能抑制,造成乳腺过度萎缩退化,且性欲减低。

    4 哺乳期饮食应注意什么充足的水分摄入

    妈妈每天应多喝水和多吃流质的食物如汤、各种粥等,以补充乳汁中丢失的水分,并保证乳汁质量。鸡、鸭、鱼、肉汤或豆类及其制品和蔬菜制成的菜汤可以让妈妈奶水更充沛。

    汤的量可以根据乳汁的多少做出调整。

    保证优质蛋白质的摄入

    每天食物的蛋白质应保证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动物性食品。妈妈可以尝试煲猪蹄汤,猪蹄含丰富的蛋白质、脂肪、有较强的活血、补血作用,而通草有利水、通乳汁功能。

    膳食多样化

    食物应该尽量做到种类齐全,不要偏食,以保证能够摄入足够的营养素,主食粗细搭配,副食尽量多样化。

    有些食物不宜多吃

    要少吃盐和腌制食品、刺激性大的食品、污染食品。吸烟、饮酒、喝咖啡或长期服用某些药物,会通过乳汁影响宝宝的健康。要避免吃一些会抑制乳汁分泌的食物:如麦芽水、人参、韭菜等食物。

    妈妈一日的膳食构成

    米、面主粮400—500克;豆类及豆制品100克:蛋类100—150克(2—3个);蔬菜水果500—750克;牛奶250克;动物性食品(肉、禽、鱼等)150—200克;动物内脏50—100克(每周)。

  • 景天
    回复
    2024-03-21 19:19:02

    01

    1、阴虚、内热的人群。2、过饥、过饱的人群。3、醉酒的人群。4、特殊时期的妇女。5、皮肤有破损者。6、极度衰竭的人群。7、情绪激动的人群。8、患有某些传染病的人群。

    艾灸是一种受到人民群众广泛欢迎的理疗方式,它成本低廉、操作简单、效果显著,艾灸能温经通络、驱寒散瘀、扶阳补正、回阳救逆、行气活血、消瘀散结、补中益气。多用于虚、寒、阴症为主的疾病,适宜寒性体质(手脚冰凉、精力不济、易受寒、怕冷、腹泻等),虽然艾灸的好处很多,但也有一部分人群不适宜进行艾灸。

    1、阴虚、内热的人群

    艾灸具有温经散寒、生阳固脱的功效,而阴虚、内热的人群体内阳气原本就比较旺盛,再进行艾灸可能会加重阴虚和内热的情况,不利于身体健康。

    2、过饥、过饱的人群

    饥饿时人体血糖含量低,身体会出现疲惫、无力的现象,而艾灸会加快血液循环,进一步加速血糖的消耗,容易出现头晕恶心、眼花耳鸣等低血糖的症状。刚刚吃饱时也不适宜立刻进行艾灸,以免因为平躺接受治疗的姿势影响消化,导致胃部不适。

    3、醉酒的人群

    艾灸具有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饮酒以后,酒精会进入到人的血液中,通过肾脏和肝脏来进行代谢,如果在酒后进行艾灸,就会加速血液循环,加重醉酒的症状,在短时间内大大增加肝脏和肾脏的负担,不利于身体健康。

    4、特殊时期的妇女

    处于经期、妊娠期、哺乳期的妇女不适宜进行艾灸。艾灸具有活血通络的功效,对于经期的妇女而言可能引起月经淋漓不尽或月经过多,在孕早期有导致流产的风险,艾灸产生的烟雾也可能损伤胎儿,因此不能进行艾灸。

    5、皮肤有破损者

    在进行艾灸时需要通过艾柱或艾条的加热刺激体表,才能够有效起到活血行气、温经通络的作用,如果皮肤表面存在破溃、损伤、疱疹、红肿等不良现象,经过艾柱的刺激可能会加重伤口严重,加剧皮肤的受损程度,不利于皮肤恢复,还可能造成较强的疼痛感。

    6、极度衰竭的人群

    对于身体已经极度衰竭的人群或垂危之人,由于患者的身体已经几乎失去了调节能力,进行艾灸可能功效很小,艾灸会加速血液循环,还有加剧极度衰竭人群身体负担的风险,因此不适宜进行艾灸。

    7、情绪激动的人群

    情绪激动者不适宜进行艾灸,情绪激动的人群可能不便于沟通和交流,容易导致烫伤。其次,艾灸具有促进新陈代谢、加速血液循环的功效,可能加剧情绪激动的程度。

    8、患有某些传染病的人群

    一部分患有风热、湿热引起的传染病或皮肤病的人群,也是不适宜进行艾灸的。艾灸需要通过刺激体表来达到温经通络的效果,如果存在风热或湿热引起的传染病,不仅可能会加重病情,甚至还可能导致疾病传播,因此,这类人群不宜进行艾灸。

  • 龙葵
    回复
    2024-03-21 19:19:02

    首先可以肯定的告诉你,哺乳期这个可以艾灸的,不过也有一些要注意的。
    首先艾灸是有烟的,这个您要习惯。
    其次的话,艾灸的时候建议离宝宝远一些,因为艾烟多,可能比较呛或者熏眼睛,小孩子呼吸道还没发育好,可能对宝宝不好。
    第三,艾灸的时候会有上火的情况,所以一定要多喝水,避免宝宝吃奶上火。
    别的好像没什么注意的了,希望回答对你有帮助吧。

  • 芍药
    回复
    2024-03-21 18:18:52

    哺乳期能做艾灸吗
      可以做艾灸,不过腰部、骶部和小腹部不可以做。
      艾 灸:中医针灸疗法中的灸法。点燃用艾叶制成的艾炷、艾条为主,熏烤人体的穴位以达到保健治病的一种自然疗法。
      通常认为针和灸是同一种疗法,其实并不是这样。虽然它们都是建立在人体经络穴位的认识之上,但针疗产生的只是物理作用,而艾灸是药物和物理的复合作用。而且两者治疗的范围也不一样,所谓“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指的就是其中的区别。 说艾灸的一种神奇的疗法,因为它的确有很多不同凡响之处。首先,艾灸的疗效就十分神奇。艾灸疗法的适应范围十分广泛,在中国古代是主要治疗疾病的手段。用中医的话说,它有温阳补气、祛寒止痛、补虚固脱、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可以广泛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尤其对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颈椎病、糖尿病等有特效。 中医艾灸其次,艾灸具有奇特养生保健的作用。用灸法预防疾病,延年益寿,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哺乳期如何给乳房保健
      哺乳期是一个特殊的生理时期,做好哺乳期乳房的保健,对母婴二人的健康均意义重大。哺乳期母亲需特别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哺乳期母亲应保证充足的营养,以满足母婴二人的生理需要,否则,可能造成少乳、缺乳,而影响婴儿的生长发育;亦可能使体内的脂肪消耗过多,形体消瘦,日后易造成乳房萎缩。
      2、哺乳期母亲应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心情愉快,生活规律,睡眠充足,避免因各种精神刺激及不良情绪的影响,使乳汁分泌及排泄不畅。
      3、哺乳时,应尽量将乳汁排空,每次哺乳若婴儿不能完全将乳汁吸完,则应用吸奶器将其吸净,避免乳汁淤积,否则易引起细菌感染而致急性乳腺炎。
      4、哺乳时,左右两侧交替喂奶,避免因过多地喂某一侧而引起乳房不对称。
      5、哺乳时注意卫生保健,避免因积乳、外伤、乳儿咬破乳头等引起乳房部的急性炎症;哺乳期母亲应避免接触苯、铅、汞、有机磷等有毒物质及X线、同位素等各种放射性物质,慎用或不用各种药物。
      6、哺乳时间不要超过1年,一般以6个月到10个月为宜,避免因哺乳时间过长而引起卵巢功能抑制,造成乳腺过度萎缩退化,且性欲减低。

顺产一周后阴唇痒

孕38周腿上有红点很痒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