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腺病,主要是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并且会导致子宫肌层肥大的一种疾病,从而出现了痛经、月经失调的症状,部分人还会伴有子宫增大的情况。
在平时的生活中,要注意少吃鸡肉、牛肉、火腿等高热量的食物,还要定期参加体育锻炼。
腺肌症是指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也称子宫腺肌病。多发生于35一50岁的经产妇,约15%同时合并有内异症,约半数合并有子宫肌瘤。病因:多数学者认是基底层子子宫内膜直接侵入子宫肌层生长所致,与多次妊娠及分娩、人工流产、慢性子宫内膜炎等造成子宫内膜基底层损伤等因素有关。主要临床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和逐渐加重的进行性痛经,疼痛位于下腹部正中,常于月经前一周开始,直至月经结束。约50%伴月经量多,亦有约1/3的无症状。妇科检查有子宫均匀增大,也可伴有局部突起,质地硬伴压痛。借助超声检查,诊断并不困难。腺肌症异位的子宫内膜是具有活性的,受卵巢激素的影响。所以,绝经后症状逐渐消失。治疗有激素治疗,中药治疗,必要时手术治疗。
当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时,称为子宫腺肌症。以往曾称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而将非子宫肌层的内膜异位症称外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以示区别。子宫腺肌症多发生于30~50岁经产妇,约有半数患者同时合并子宫肌瘤,约15%患者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虽然对尸检及因病切除子宫的标本作连续切片检查,发现10~47%的子宫肌层中有子宫内膜组织,但其中仅70%有临床症状【子宫腺肌症的病因】通过对子宫腺肌症标本进行连续切片检查,发现子宫肌层中的内膜病灶与宫腔面的子宫内膜有些是直接相连的,故一般认为多次妊娠和分娩时子宫壁的创伤和慢性子宫内膜炎可能是导致此病的主要原因。此外,由于子宫内膜基底膜下缺乏粘膜下层,且子宫腺肌病常合并有子宫肌瘤和子宫内膜增生过长,故有人认为基底层子宫内膜侵入肌层可能与高雌激素的刺激有关。治疗应视患者症状和年龄而定。若在给予吲哚美辛、萘普生或布洛芬对症治疗后症状可缓解,或患者已近绝经期时,可采用保守治疗。若患者长期有剧烈痛经则应行全子宫切除术,卵巢是否保留取决于患者年龄和卵巢有无病变。高效孕激素和假孕疗法对此病无效。有人认为达那唑和gnrha
均能导致人工绝经和缓解症状,但是否能抑制异位内膜继续生长,则仍有待临床证实
子宫腺肌症是内膜腺体与间质之间被介入某物质,形成的一种病变。需要结合患者病重程度选择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子宫腺肌症治愈率很低,或者说治疗过程很难,据了解绝经后的女性患有子宫腺肌症大概可慢慢自行缓解,所以具体的治疗方案要结合患者的年龄、生育需求进行对症调理。
子宫腺肌症在中医时被诊断为痛经、不孕等范畴,毕竟子宫类疾病都会影响女性的正常生育功能,如果子宫健康出现问题那么受孕率肯定会下降。子宫腺肌症本身就属于子宫疾病,这种疾病的危害率非常大用中药妇炎丸来治疗此病或有治愈的可能。不但具备了活血化瘀、健脾利湿和清热解毒的效果,能够有效的清除病灶,而且还可以帮助患者调理全身、调动机体功能、改善内部环境
子宫腺肌症的发生与女性做人流手术或是其它治愈类手术有关系,在手术过程中会使女性的子宫壁受到损伤,从而会导致子宫内膜基底细胞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从而导致子宫腺肌症的病发率越来越高。子宫腺肌症依赖于女性体内的雌激素在生存,因此雌激素越高这种疾病的发生率就越高,而且治愈率就越低,因此在生活最好少吃一些含有雌激素的食物,预防雌激素过高的现象发生
肌腺症,又称子宫肌腺症或腺肌症,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当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时,称为子宫肌腺症。以往曾称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而将非子宫肌层的内膜异位症称外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以示区别。正常的子宫内膜只在子宫腔的表面生长,如果超出这一范围向下生长,侵入了肌层,就成为一种病态,叫做子宫腺肌症,如果病灶局限在一个部位,就成为腺肌瘤。子宫肌腺病多发生于30-50岁经产妇,约有半数患者同时合并子宫肌瘤,约15%患者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虽然对尸检及因病切除子宫的标本作连续切片检查,发现10%-47%的子宫肌层中有子宫内膜组织,但其中仅70%有临床症状。约30%患者无任何临床子宫腺肌症的症状。凡30岁以上的经产妇,出现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以及逐年加剧的进行性痛经,检查时子宫呈均匀性增大或有局限性结节隆起,质硬而有压痛,经期压痛尤为显著时,应首先考虑为子宫腺肌症。B型超声检查可在肌层中见到种植内膜所引起的不规则回声增强。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