燥湿、受凉很容易引起感冒发烧、全身困倦、腰背酸痛等不适,而拔罐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些症状。不过,更有效的拔罐不是我们常用的留罐,而是走罐。
拔罐时,将罐吸附在应拔部位后停留一定的时间是留罐,而吸附后将罐上下左右反复推拉则是走罐。
湿气重、食欲不振、全身沉重、大便溏泄等都是湿邪过重的表现,用走罐除湿效果较好。对颈肩背痛,肌肉酸痛,感冒发烧患者,走罐都很适用,因为走罐综合了刮痧与留罐的作用,既能让皮肤毛细血管轻微出血,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祛毒、清热,又能让粘连的组织松弛,达到舒筋活血、止痛的效果。
据统计,目前到中医诊疗室做走罐的,大多都是感冒、腰背疼痛、湿气重以及后背、四肢怕冷的患者,尤其是久坐的办公室一族,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很容易因活动少、气滞血瘀引起腰背部疼痛,通常接受一次走罐治疗后马上就会觉得轻松很多。但是皮肤有破损瘢痕、出血倾向的患者,以及孕妇的腰骶部、腹部都不适合走罐。
其实,只要准备好拔罐器具,掌握一定的技巧,就能自行在家走罐。
挑瓶口大的罐:用瓶口大且光滑的罐更便于操作,通常选用中号罐。不过,最好使用真空负压罐,这样更安全。
选皮肤厚的部位:无论是除湿、退烧,还是缓解腰背酸痛,背部都是不错的选择。膀胱经、督脉都位于背部,且皮肤耐受性较好,刺激之后能预防、治疗某些病症,并能振奋阳气,尤其适合体质较差、四肢酸痛、怕冷的患者。
先搽润滑油:由于摩擦会产生一定的疼痛感,所以走罐前可先在背部涂抹凡士林或香油润滑。
把握吸附力度:如果为实证、热证,罐的吸附力可以强一些,推拉的速度可以快一些;如果为虚证,罐最好拔得浅些,推拉的速度慢些,时间短一点。
上下左右推拉:将罐吸附好后,从后背边的膀胱经开始,从上往下,来回推拉3遍以上,再推督脉及另一侧膀胱经。之后从背部上方由左向右推拉,罐在皮肤处停留时间为1- 2秒,以皮肤潮红、轻微发紫为度,一般整个走罐时间为3-5分钟。
在走罐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反复漏气的现象,重新吸附即可,不影响效果。走罐后应多喝水,不能马上洗澡,且一定要注意保暖,否则风邪侵人可能会加重症状。此外,心脏附近大血管处不宜走罐。
(据精品健康、中医药养生)
【我们只提供经专业记者编辑采编的靠谱内容,恭请您在此订阅,或移步关注大众卫生报微信公众号“dzws001”,获取更多实用健康卫生资讯】
走罐可以是小范围的上、下、左、右旋转推行,也可沿着经络推行,如可以在肩部作顺逆时针走向的缓慢旋转防治肩周炎,腰部的督脉经和膀胱经作上下往返移动防治腰肌劳损。 走罐作用更为广泛,可以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解除疲劳、增强体质。同时,走罐可以改善皮肤,增强肌肉耐力和胃肠蠕动,缓解便秘。对于体质弱、免疫力低下、消化功能不好的人来说,不妨用走罐在家做保健。将火罐扣在柔软的腹部,作顺时针或逆时针的来回转动,可增加肠蠕动,防治便秘;沿督脉和膀胱经,作上下往返移动,可以强身健体,性功能低下的人群尤其适合;而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患者,则可在患侧大腿,沿阳明经循行络线作来回移动,以疏通气血,防治患侧肌肉萎缩。 中医提醒:走罐前应在罐口或皮肤上涂上凡士林等润滑油,动作宜缓慢,用力要均匀,拔罐罐口有一定的倾斜度,即后半边着力,前半边略提起;此外,宜选用口径较大的罐子,罐口要求圆、厚、平滑,最好使用玻璃罐。
拔罐去湿,去寒又去风。火罐特别祛寒。感冒受寒咳嗽,拔一拔火罐,很管用。身体湿气重,痰湿多时建议用气罐,你会发现能拔出来很多水珠。拔罐祛风效果也特别好。体内有风湿,或受风寒用火罐最有效。你会发现越吸越紧。至于去火,不建议用火罐,刮痧是特别去火的中医疗法。
以上就是本次小编整理的“拔罐帮助除湿祛痛,走罐比留罐的效果更好”,希望能帮到各位小伙伴,关注我们获取超多刮痧信息。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