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冬病夏治时。冬病夏治,是祖国传统中医药的特色疗法。它其实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对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症状容易加重的疾病(“冬病”),选择在炎热的夏季之时,通过中药内服,穴位贴敷、针灸、拔罐等手段治疗(“夏治”)。
从小暑至立秋(盛夏三伏天)是全年气温最高的时节,此时借助夏季阳气旺盛之力加上穴位刺激及药物的作用,可起到疏通经络、健脾益肺、温阳补肾的作用,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扶正固本,从而减少“冬病”的发生或减轻“冬病”的病情,预防、治疗冬季易发的疾病。
哪些情况可以“冬病夏治”?当前,呼吸内科、内分泌科、风湿科、肿瘤科、皮肤科、妇科、儿科、针灸科、推拿科、康复医学科等科室均开出冬病夏治项目,诊疗各具特色。
呼吸内科采取中医辨证论治法,将辛温、走窜、通经之药物制成药饼敷于特定穴位,配以特定的中药定向透皮技术及热疗技术进行治疗,起到疏经通络,温补阳气、补益脾肾、散寒驱邪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辅以耳穴治疗,作用于全身,以改善慢性咳喘病的临床证候。其适宜患有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疾病、间质性肺病、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反复呼吸道感染等长期受呼吸道疾病困扰的患者。
儿科冬病夏治穴位敷贴针对肺系、脾系疾病给予不同处方用药。“肺系固本方”适用于反复呼吸道感染、反复肺炎发作者、哮喘、支气管炎、咽炎、鼻炎、腺样体肿大等疾病。“脾系健脾方”适用于消化不良、厌食、营养不良、便秘、腹泻、肠系膜淋巴结炎等疾病。
内分泌科冬病夏治特色在于防治糖尿病神经病变,以穴位敷贴为主要手段,以补益脾肾、疏经通络、活血止痛,使人体在秋冬寒冷之时抗病能力和机体免疫功能得到增强,从而减轻和延缓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病。
传统医学科秉承“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中医理念,整合刮痧疗法、艾灸疗法、拔火罐疗法、耳穴压丸、穴位贴敷、冷热湿敷、烫熨疗法、中药熏蒸疗法、中药定向透药疗法、中药涂擦、手指点穴等中医药适宜技术,针对慢性疲劳人群、胃肠功能紊乱人群、慢性肺病人群、颈肩腰腿痛人群、宫寒瘀滞人群、失眠人群、脂肪肝人群、高血压人群等建有中医特色治疗方案。
皮肤科夏季敷贴针对特应性皮炎、慢性湿疹、慢性荨麻疹、痛风等免疫性疾病,单纯疱疹、病毒疣等感染性皮肤病。
针灸科“三伏针灸”疗法在盛夏季节结合患者病情辨证选穴,用毫针、艾灸、揿针、耳穴、敷贴、火罐等多种治疗手法,借自然气候热盛之势,驱逐阴寒固疾,适用于免疫力下降、咳嗽、过敏性鼻炎、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阻肺等呼吸系统疾病;风寒湿邪所致的颈、肩、腰腿痛等骨关节疾病;阳气不足所致的腹泻、胃痛、失眠、四肢冰冷,平素易感冒或冬季反复感冒的虚寒体质患者。
海派儿科推拿团队的冬病夏治专科门诊,依据小儿“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生理特点,以及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肾常虚等病理特点,以“固本”之法为治疗根本,通过推拿手法结合穴位敷贴等手段来调补小儿肺脾肾三脏之不足,在对小儿过敏性咳嗽、鼻炎、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厌食、便秘、腹泻、睡眠障碍、生长发育迟缓及增强体质的调理上特色明显。
康复医学科冬病夏治项目以敷贴为特色,将特别配置的中药碾成粉末,以生姜汁调和,搓成药丸,附于人体穴位,以达到防病治病目的,适用于中风后遗症、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肩周炎、膝关节炎、骨质增生、关节疼痛等疾病。
■小贴士
冬病夏治穴位敷贴注意事项
1.敷贴治疗前后不要剧烈运动,避免出汗,尽量避免电扇、空调直吹;
2.治疗后2小时内不可洗澡,治疗当天不宜游泳;
3.治疗期间应清淡饮食,忌食生冷寒凉、辛辣发物、肥甘厚腻等,以免诱发过敏反应及降低疗效;
4.由于个体差异,部分患者敷贴后局部皮肤会出现潮红、轻度刺痛、瘙痒等,此属正常现象,一般不必特殊处理,但忌抓挠或沐浴揉搓,以免皮肤破损感染,待局部症状消失1-2天后再进行下一次敷贴治疗;
5.过敏性皮肤或瘢痕皮肤患者,敷药后若有灼热疼痛感应立即取下药饼;若敷贴局部皮肤出现红疹甚至水疱,建议暂停敷贴治疗,必要时及时就医;
6.若敷贴疗程期间发生急症,如哮喘发作、高烧、急性肠胃炎、感冒等情况,应及时门急诊就诊,并调整敷贴时间。
7.疫情防控期间,进入院区配合扫取“场所码”“数字哨兵”等,持有效核酸报告(通常为72小时内核酸阴性报告);除诊疗需要,就诊必须全程佩戴口罩,非必要不饮食;老年、儿童冬病夏治者仅限一人陪同。
作者:须冰(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门诊办公室主任)
图:视觉中国
夏季属于万物生长季节,冬天病可能当时不发病,但在夏天就会显露出来。因为夏天是属于外现时候,那么你就容易抓住这个病本质,就可以治疗。冬病夏治就是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有利时机,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
冬为阴,夏为阳。冬病并不是单纯指冬天疾病,而是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易加重病变,以及在夏季表现出冬天之寒症者,也包括本身体质偏寒者。冬天特别容易感冒,手脚发冷,容易生冻疮等。这些表现都属“冬病”范围。
夏治是指在夏季(主要如三伏时令),自然界和机体阳气最旺之时,通过温补阳气,散寒驱邪,活血通络等治疗措施,增强机体抵抗病邪能力,有助于祛除冰寒之病邪从而达到治疗或预防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疾病。
中医学认为,冬病夏治原理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1、中医学天人相应理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天人合一”,因此人体阳气与自然界生物阳气相接,季节变化直接影响健康。伏天时,自然界夏季阳气最旺,人体阳气在夏天也应达到最高。
2、“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理论。自然界存在许多致病因子,古人将之概括为风、寒、暑、湿、燥、火,称为“六淫”,其中寒邪引发疾病,发病时间以冬季为主。所以说“冬病”多以寒邪侵入为外因,以患者体质阳气不足为内因。在夏季,借助自然界旺盛阳气,养其内虚之阳,以助人体阳气生长,在治疗疾病上可以实现事半功倍效果。
3、治未病理论。中医一直尤其重视“治未病”理念,即“未病先防”与“既病防变”。夏天是“冬病”的缓解期,天气炎热,人体阳气相对旺盛,尤其在三伏天,在此期间进行冬病夏治,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从而扶正祛邪、预防疾病,未病先防,减少冬天发病次数,降低发病程度,达到标本兼治、促进疾病痊愈。
内风湿的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祖国传统医学中的一种特色治疗方法,是利用夏季的气象条件直接或间接的治病、养病。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冬病夏治风湿病的知识,欢迎阅读。
1、什么是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祖国传统医学中的一种特色治疗方法,是利用夏季的气象条件直接或间接的治病、养病。《黄帝内经》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夏季是人体阳气最旺盛之时,此时治疗某些属于寒性的疾病,可以最大限度的以阳克寒,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改善,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如风湿病、哮喘、气管炎等都属于这一类疾病,利用夏季治疗,冬季可以减轻发病或者彻底根治。
所谓“冬病”是指好发于冬季或每到寒冷冬季易发作,或复发,或病情加重的疾病,如中医所谓的`风寒湿痹(风湿,类风湿关节炎等风湿病的寒湿型),此类病多具有阳气虚损,恶寒怕冷等特点,往往于冬季发病或病情加重,甚至夏季尚不能脱去棉衣。
所谓“夏治”是指夏季是阳气最旺盛的时候,“冬病”到夏季有所缓解,如果这时乘机辨证施治,配合内服、外用等治疗方法,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风湿病简介。
风湿病在祖国医学中属于痹证范畴,早在二千年前《素问·痹论》就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的记载。一般认为痹证的发生是由于人体脏腑虚损,正气不足,腠理疏松,阳气卫外不固,风寒湿邪乘虚侵袭,留于经络、肌肉、关节,使气血闭阻,运行不畅,而发生疼痛、酸麻、沉重、伸屈不利等症。冬季寒冷时节,人体阳气相对不足,易于感受风寒湿邪,故风湿病在冬季更易诱发和复发,属于“冬病”。
3、风湿病为什么适合冬病夏治?
夏季为一年阳气最盛之时,阳虚或风寒湿邪较重之人,夏季机体阳气也旺盛,恶寒症状就会减轻,这时若借助外界三伏天之阳气,予以温补肾阳之药或散寒除湿之药,内外结合,使阳气充盛,驱逐宿邪;使人体阳气充沛,抗寒能力增强,经络气血融会贯通,皮肤、肌肉得到濡养温煦而症状减轻。因此,这时配合辛热之药以治疗,效果更好。故《本草纲目》曰:“夏月宜加辛热之药……以顺夏浮之气……所谓顺时气而养天和也。”
另外,正因为本病多发于寒冷季节,所以在一般人的观念中,投医治疗也往往集中在冬季,一旦入夏病情见缓即停用药,以致治疗不彻底,病情不断反复和加重,殊不知夏季是治疗痹证的最好时机,不但有治疗作用,还有预防意义。
4、风湿病的冬病夏治也是风湿病治未病的体现。
临床医学表明,某些冬季常发或加重的疾病,其致病因素往往产生于夏季,只是由于夏天天气炎热、气温过高没有立即发作而潜伏在体内,一旦到了冬季天气寒冷便会发作或加重。而且对于风湿病来说,由于夏季来临,阳气充沛,外界风寒湿之邪大为减少,所以症状相对减轻,但由于夏季湿邪较重,又增加了人体感受湿邪发为痹证的机会,针对风湿病夏季既要抓住时机,积极治疗,又要提高警惕,预防夏季天气炎热,空调风扇为大家带来清凉,但一定使温度保持在一个适当的水平,不要过低,以免受寒,埋下祸根,更不能贪图一时凉爽,过多冲洗凉水澡,汗后当风而卧,席地而睡,夜间露宿,冒雨涉水,这都极易患上风湿病;除患病。
除此之外,夏季忌用冷水洗头,洗头后应用干毛巾擦干或在风中吹干,禁止直接对着电风扇或空调冷风长时间吹。注意少食生冷、瓜果,不要贪凉,饮食要清淡,忌食辛辣厚味,积极参加户外锻炼,保持愉快平和的心情。
5、冬治与夏治有何不同?
二者主要是治病的侧重点上的不同。冬季患病处于急性加重期,中医治疗讲究标本缓急,此时本虚与标实互见且以标实为急,当遵循急则治标的原则,先解决急症,再治本,但冬季自然界与人体阳气皆为衰弱状态,想彻底升发阳气,根除病邪不易达到。
夏季这些疾病多处于缓解期,这正是一个治本的黄金时期,我们讲春夏养阳,就是指随着春夏之季万物繁茂,养生养长,人与自然界阳气逐渐旺盛时施以治疗如乘风破浪,故而夏治是一种扶正气为主的治疗方法。
6、哪些风湿病适合冬病夏治?
风湿类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骨性关节炎、风湿寒性关节痛、坐骨神经痛、肩周炎、颈椎病、腰椎病、强直性脊柱炎、产后风湿等症属风寒、寒湿、阳虚、瘀血、寒凝等均可采用冬病夏治疗法。
7、风湿病冬病夏治的方法。
冬病夏治是中医治病的一个重要思想,方法很多,大体可分为内治法和外治法。
内治法:适合冬病夏治的病人多属于平素阳气亏虚、正气不足的人,尤其以肾虚为主,感受风寒湿邪,导致关节、经络、气血痹阻不通,表现为关节、肌肉的疼痛、麻木、重着、畏寒等症状。内治上以补肾、固护正气为主,据病情不同,在准确辩证的基础上,可选用金匮肾气丸、参苓白术散、玉屏风散等类药物进行治疗。阳气充足,风寒湿邪则易于驱除。
外治法:包括针灸、中药熏蒸和超声药浴、中药敷贴、拔罐、刮痧、中药塌渍等手段,
内治法和外治法之间,不同的外治法之间都可以灵活组合运用。
8、“三伏贴”治疗风湿病简便有效。
风湿病的中药穴位敷贴疗法属于中医外治法的一种,所选用药物均有祛风除湿、通经活络之功效。通过穴位经络或者局部给药,可以同时发挥药物和穴位的双重作用;药物通过透皮吸收,在局部达到一定的血药浓度,并且刺激局部经络穴位,发挥最大的全身药理作用;夏季三伏为人体经络气血旺盛之时,此时配合穴位药物敷贴,可达到最佳疗效。于每年入夏后头伏、二伏、三伏分别敷贴一次或数次,敷贴治疗时间以2至4小时为宜,连续3至5年为一疗程。
“三伏贴”一般在肺俞、心俞、膈俞等穴位,取穴很重要,找准穴位才能真正发挥药的作用。其次,贴敷时间需要考虑个体差异,比如身体的吸收能力、耐受性等。所以,贴敷一定要选择正规的医疗单位。尤其是第一次贴敷,要在医院经过医生诊断后才能进行。我院开展的冬病夏治三伏贴,尊重传统、沿用古法结合现代研究、选用优质药材自行加工,精心制作药贴,最大限度地保留挥发性药物成分,使效果发挥到最优。
中医的冬病夏治讲究的是节气,三伏期间是一年中最热时节,也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期,这期间每个时间点的用药效果都会不错,如果错过头伏,在中伏、末伏都可以进行敷贴。
坚持夏季治疗能大大缓解冬季的病情,有的病在夏季坚持治疗甚至可望根除。有适合冬病夏治者,应抓紧时机向医生求医,或贴、或灸、或服药、或采用饮食疗法,不要病情缓解就停止治疗,切莫错过大好治疗机会。
;
所谓冬病夏治,其实就是利用夏季的气象条件直接或间接的治病、养病。人类依赖大自然而生存,人的生命活动规律、生理和病理都受自然规律影响和制约,风霜雨雪、阴晴冷暖都对人体产生微妙的影响,中医内经上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夏季是人体阳气最旺盛之时,此时治疗某些属于寒性的疾病,可以最大限度的以阳克寒,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像哮喘、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关节炎、风湿病、胃病等,都属于这一类疾病,采用夏季敷贴、针灸、中药调理等方法治疗之后,冬季可以减轻发病或者彻底根治。
冬病夏治在三伏,请记住7月17日是今年初伏第一天,有寒性慢性疾病的朋友如果需要治病,应及早到医院预约。这一类病人夏季要注意不要贪凉,室内空调温度不要调得过低,哮喘和胃病的病人要少吃冷饮,否则,体内陈寒发不出去,影响治疗效果,那可就得不偿失了。病人可以结合治疗适当体育锻炼,以增强身体防病抗病能力。
到了夏至节气,人体阳气最为旺盛,除了在饮食方面多以清热解毒为主之外,可以尝试下艾灸疗法。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冬病夏治养生知识,希望对你有用!
冬病夏治养生
冬病夏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特色疗法,是反向思维的运用,所谓“冬病夏治”,是指对一些因阳虚、外感六淫之邪而导致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疾病,在夏季阳气旺盛,病情有所缓解时,辨证施治,适当地内服和外用一些方药,增强抗病、祛邪能力,以预防和减少疾病在冬季来临时再发作,或减轻其症状。即在夏天治疗冬天易患、易发作的疾病。
好发于冬季的疾病一般属于寒邪类疾病,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畏寒症以及属于中医脾胃虚寒类等疾病,均在冬病夏治的艾灸治疗范围。下面就来学学怎样做吧:
根据中医理论,夏季万物生长繁茂,阳气盛,阳气在表,夏季养生宜以养阳为主,此时毛孔开泄,运用艾灸方法可使腠理宣通,驱使体内风、寒、湿邪外出,是内病外治、治病求本的方法。
艾灸的疗效用中医观点概括为:“回阳固脱,复脉救急;疏散风寒,调和营卫;活血散血,温通经络;升提中气,固胎止漏;祛风除湿,温寒通痹;固摄冲任,回转胎位;消淤散结,祛腐生肌;引导实热,附火外发;养阴清热,散火祛瘀;培补脾胃,强壮元阳;强身保健,祛病延年”,所以艾灸冬病夏治效果甚好。
艾条灸中又以悬灸最为安全和有效。悬灸即为悬空施灸,不用针、无接触、无伤害、无副作用。
具体做法:
点燃艾条之顶端,对准应灸部位,距离皮肤1寸左右,施以回旋灸法,灸至皮肤发红,深部组织发热为度(避免烫伤),随时吹掉药灰,保持红火。主穴每穴灸15分钟,配穴每穴灸5分钟。每日1次,每次约一小时。患者可以在家里进行操作,非常方便。
夏天艾灸的好处
治眼睑下垂
用艾条点燃后,在上眼睑至前额部来回悬灸,至局部红晕,自觉温热舒适,施灸20分钟左右。施灸时小心艾灰掉落烫伤皮肤。每晚1次,10次为1疗程。
治痤疮
将艾条点燃后,在面部颧骨、下关、巨骨、迎香等穴上施灸,距穴约1~2厘米,每穴灸2分钟,至局部皮肤出现红晕为度。
治面部虚胖
每晚临睡前,将艾条点燃,端坐床前,分别灸足三里、天枢、中脘穴,每穴悬灸5分钟左右,局部出现红晕,自觉温热舒适感。益气健脾,养血容颜。
治哮喘
伏天艾灸效果更好,每个伏天的第一天开始艾灸,直到三伏结束。穴位分别是夹脊穴(第1胸椎至第5腰椎之间)、大椎穴(第7颈椎下凹陷中)、陶道穴(第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治腹泻
夏季因为饮食不注意或腹部受凉,经常会出现腹泻,对相应的穴位进行艾灸可健脾益胃、补中益气、保暖治寒。这几个穴位分别是:中脘穴(脐中上4寸)、建里穴(脐中上3寸)、足三里穴(外膝眼下3寸,胫骨边缘)。
治胃痛
选准穴位后,点燃药用艾条,在中脘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上4寸处)、一侧足三里穴上各悬灸10分钟,以穴位上皮肤潮红色为度。胃痛可立即缓解。使用时要注意力集中。
治失眠多梦
百会穴(两耳之间头顶正中线)、四神聪穴(百会前、后、左、右各开1寸处)、印堂穴(两眉之间)、太阳穴(耳廓前外眼角延长线上方)。每天对这几个穴位艾灸2次,每次10-20分钟。
治面部皱纹多
临睡前,将艾条一端点燃,对准面部的穴位,约距穴2~3厘米左右选进行熏灸,每次选2~3个穴位,各灸5分钟左右,至皮肤产生红晕为度。鱼尾纹多,选太阳、丝竹空;额纹选阳白、印堂;笑纹选地仓、下关、颊车。或将盐末填平脐孔,切取0.3厘米的鲜姜1片,中心用针穿刺数孔后置于脐上,姜片上置中艾炷(如黄豆大)点燃施灸。至艾炷全部烧完再换一艾炷,每次3~5壮,至局部皮肤产生潮红为度,每晚1次。
治面瘫
用隔姜灸法,即取新鲜生姜切0.2厘米厚的姜片,上用针刺数孔,将艾炷置于姜片上点燃,在患侧的阳白、颊车、地仓、颧髂及四肢双侧的合谷,足三里穴,每穴施灸3~5壮,施时局部灼烫时,将姜片提起片刻再放下,反复几次,直至艾炷全部烧完。每晚卧前施灸1次。
治雀斑
以艾条点燃后,熏熨合谷、曲池及面雀斑处,使局部有温热感,皮肤出现红晕为度,施灸时,尤其面部要小心艾灰掉落,灼伤皮肤,每晚或隔日晚上施灸1次。通经活血,防治雀斑。
以上就是本次小编整理的“冬天的病夏天治?医学专家告诉你哪些情况可以“冬病夏治””,希望能帮到各位小伙伴,关注我们获取超多刮痧信息。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