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湿气是百病之源!
进入三伏天后,体内湿气越来越重
体重增加,小肚子怎么也减不下去
人总是恍恍惚惚不在状态
便秘加重、失眠多梦、肩膀酸痛
湿气不仅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
还会引发众多疾病
根据中华医学会统计
140种疾病是因为顽固性湿气引发
口臭、长痘、湿疹、关节炎、肠胃不适…
央视专家说道:湿胖不仅影响个人形象,还会直接威胁身体健康。高血压、高脂肪、高血糖都与湿胖相关。
湿气不分季节,不分体质,不分男女
一不小心就会被湿毒入侵
尤其是女性,体质天生比较虚弱偏寒
更容易被湿气侵入
造成手脚冰凉、痛经等各种妇科疾病
三伏天,祛湿刻不容缓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
闷热的环境使人特病容易遭受到“湿毒”的侵扰,如果稍微不留神的话,就容易留下病根,在冬天病情会加重,冬病夏治,三伏祛湿刻不容缓。
说到祛除湿气,传统的方法有:拔火罐、刮痧、针灸。这些方法其实效果都不尽如人意,而且还要忍受着疼痛。
拔罐只能祛除身上部分湿气,错误的手法还会损伤皮肤,淤血也给身体恢复造成负担。更何况,并不是每个人的体质都适合。
那么日常去湿气的好方法有哪些呢?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越懒越要运动
体内湿气重的人大多数都是饮食油腻、缺乏运动的人。运动可以缓解压力,促进身体器官运作,加速湿气排出体外。跑步、健走、游泳、瑜珈、都能帮助加速身体代谢。
二,饮食清淡适量
肠胃系统关系到营养及水分代谢,最好的方式就是适量、均衡饮食。酒、牛奶、肥甘厚味等油腻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肠胃闷胀、发炎。甜食油炸品会让身体产生过氧化物,加重发炎反应。生冷食物、冰品或凉性蔬果,会让肠胃逍化吸收功能停滞,不宜经常食用。
三,避开湿气的环境
人体内产生湿气,除了自身代谢的问题以外,有很大一部分和环境有关。经常在潮湿、阴冷的环境中,就容易导致湿气入侵体内。所以日常生活中应当留心:不要直接睡地板,地板湿气重,容易入侵体内,造成四肢酸疼;潮湿下雨天减少外出;不要穿潮湿未干的衣服,不要盖潮湿的被子,洗完澡后要充分擦干身体,吹干头发;房间内的湿气如果很重,建议多开窗透气,如果外界湿气也很重,还可以借助电器进行除湿。
第四招:养脾胃是祛湿治本之道
中医中有一款食疗袪湿的方子,以红豆、薏米为主,此配方的精妙之处在于:红豆要用赤小豆,非平时吃的红豆,薏米性寒会伤脾,必须辅以为荞麦、葛根等,就是葛奕汤,此方可滋补脾胃、相辅相成,可入肺、脾经,有补中益气,和胃润肺止咳的功效。这样食用,才能发挥真正的效果。由于湿气的根本原因在于脾胃的运化功能不足。因此,祛除了多余的湿气之后,还得养脾胃。还可以通过一些食疗的方式,达到健脾祛湿的功效。
湿气常常潜伏在我们的体内。如果在阴湿天气时身体出现肠胃不佳、精神不振、四肢沉重、皮肤起疹子、雀斑加重,说明你身体内的湿气太重了,需要及时祛除。
消暑健脾祛湿汤
【原料】蜜枣、赤小豆、生姜苡仁、扁豆、葛根、玉竹、陈皮。
【功能】清热解暑、巩固排泄及消化系统功能。
【服用方法】(2-4人份量) 将瘦肉6两飞水后与各汤料及六汤碗清水一同放入煲内。煲约两小时,加适量盐调味。
绿豆百合米仁粥
原料:绿豆30克,鲜百合30克,米仁50克,粳米100克,冰糖80克。
制法:
(1)将米仁、绿豆、粳米漂洗,浸泡20分钟;百合洗净切小;
(2)在开水锅中放入绿豆和米仁,烧开数分钟后改用小火煮至开花;加入粳米和百合,煮成粥后放人冰糖即成。
有兴趣的小可爱可以在家自己做一下哦~
最后祝愿看到这篇文章的小可爱都能一身无湿,身体棒棒哒!
健康一位妈妈,幸福两个家庭。
您的健康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你看了这个孟余堂九香平的原方就知道了:
治湿邪驱下,重浊黏滞,或四肢酸凉,面色不华,精力不济,食欲不振,口腻不渴,便溏胸闷,好怒烦躁。取蒲公英、甘草、茯苓、人参各四两,山药、阿胶各三两,玉竹、莲子、陈皮各一两。上九味药研为细末,过罗,每次取五钱,加生姜一片,大枣一枚,水煎温服。(《必效方》清方·九香平)(孟诜·孟余堂)
这个是老牌子老方子,效果肯定是没问题的。但是你一定要搞清楚,所有的产品不可能对百分之百的人都有效。别说这是食疗方了,就算是西药,也会存在个体差异。但是整体是没问题的,我自己是切身吃过的,加速效果比什么红豆薏米要好多了,还是很明显的。建议试试。
如果你最近总觉得四肢沉重、乏力嗜睡、昏昏沉沉的,以为是天气炎热,睡眠不足造成的。这些可能都是体内湿气过重的表现。
炎炎夏日,湿邪与热邪交着,就是所谓湿热之邪,湿热之邪留滞体内常常会使人自觉头晕、周身沉重酸痛、口干口苦、皮肤瘙痒等;也有素体阳虚者,在夏天感受空调电扇的冷风后,导致风寒湿邪留滞,出现怕凉怕风、易感冒、大便溏薄粘滞、头身重疼、倦怠等。
生活中的空调冷风,暴饮暴食、常食生冷辛辣油腻等食物,易怒爱生气、思考事情过度、睡眠不足、熬夜加班等都会引起湿邪。
湿气对身体的影响可是非常大的,很多人生病其实都是因为体内湿气重造成的。尤其是在秋天,空气中的湿气更是不断的上升,如果你一个不注意,让它钻进了你的身体里,你很可能就会出现困倦、浑身无力,老想睡觉的症状。这样不仅影响工作,还会给生活也带来很大的危害。
其实,现在有不少人都存在有湿气重的现象,不过很多人却“深受其害而不自知”,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判断自己是不是体内湿气过重呢?如果你有下面这几个现象的话,体内的湿气很可能就非常多了!
1、老想睡觉
刚起床没多久就又犯困了,坐在办公室,眼睛拼命的想注意前方,可是大脑就是不清醒,还一直不停地打哈欠。如果你出现了这种症状的话,很可能就是体内湿气重了。
2、舌头厚腻
正常人的舌头在口中是嫩嫩的,和上颚接触后有鲜嫩的感觉。但是体内湿气重的人,舌头上会有一层厚厚的舌苔,和上颚接触后明显会有厚厚的感觉,而且早上起床后嘴巴里还经常会有异味。其实,这都是我们体内的湿邪在作怪。
3、脸上“爆痘痘”
体内湿气重的人,内分泌也会比较差,这就导致了脸上经常会长痘痘,而且还老是出油,感觉怎么洗都洗不干净。如果你也有这种状况的话,最好考虑下自己体内的湿气是不是已经很重了。
4、大便异常
湿气重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大便会出现异常,没有固定的形状,而且还会出现排不干净,粘在马桶上的情况,这些也都是湿邪在作怪的表现。
上面的这些都是体内湿气重的表现,不过每个人的表现会因体质差异而有所不同。但是不管怎么说,湿气重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在秋天即将到来,祛湿也变成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那么我们在生活中怎样才能更好的去湿气呢?这个小妙方你收好,坚持喝下去,保证你体内的湿气跑光光!
最常见的祛湿方法便是煮红豆薏米粥喝,这个很多人都知道,今天给大家介绍另一个配方叫红糖姜枣膏,它的祛湿效果不输红豆薏米粥。
红糖姜枣膏做法:将红枣和生姜按照1:1的比例准备好后将姜洗净去皮切小块;先用破壁机把红枣干打成粉取出备用,然后将洗干净的生姜放入破壁机中,加入水,用酱料功能打成糊状,这样里面残留的枣粉也容易姜糊中,一点不浪费;之后把姜糊倒入厚底的不锈钢锅中,放入古法红糖,中火煮,煮到古法红糖融化后把枣粉倒入继续煮;最后待膏体变得浓稠时转小火继续熬煮,不断翻动,以免糊锅,直到膏体非常浓稠了,有点搅拌不动的样子,就可以了。这时找一个干净的容器将红糖姜枣膏装起来,一两个月也不会坏。
湿气对身体的危害极大,平时一定要及时将其排出。红糖姜枣膏制作方便,祛湿效果好,平常可以自己制来,多喝一喝。
很多人都有晨起手指关节肿胀的问题,有的人还伴有眼睑,颜面浮肿,就会担心,是不是自己得了风湿病,类风湿关节炎,结果去医院查了后都排除了,但就是不好!还经常心悸。
是什么原因呢?
实际上,水肿源于中医的水湿泛滥,水湿泛滥与肺、脾、肾三脏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能运化水湿,把人体内的水湿垃圾代谢出体外,一旦由于后天饮食不节制或者思虑过度等导致脾虚,运化水湿功能就会减弱,出现水湿在体内泛滥,由于脾又主眼睑和四肢,脾不运化水湿就堆积在了眼睑和手指关节。
此外肾主水,为水之下源,肾主小便,还能调节膀胱气化,因此,肾与水湿代谢关系密切。肺为水之上源,可以通调水道,使肺与水湿的叶存在密切的关系。
该怎么办呢?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去湿健脾的方子,可以强力去水湿,叫做五苓散,出自《伤寒杂病论》,组成是茯苓、猪苓、泽泻、桂枝、白术。
我们来分析一下药物的组成,看为何有这样的作用。
1、猪苓、 茯苓、泽泻
猪苓 入肾和膀胱经,可以利小便,去水肿,尤其颜面及手指浮肿,水湿从小便出去了,水肿自然就去了,甘淡渗湿,凡水湿都可以应用,如《杨氏产催方》治疗通身肿满,临床应用,复方多见,治小便不利常与茯苓、泽泻同用。有阴虚盗汗可以配合阿胶,滑石。
茯苓 作用与猪苓类似,可以利水渗湿,利水作用较猪苓缓和,除了消肿利水湿,茯苓还能健脾安神,经常水肿,伴有睡眠不佳效果更好。
泽泻 也具有利水渗湿作用,利湿作用与猪苓相比有过之而不及,而且具有很好的邪热作用, 水湿在体内容易化热,与热驳结,形成湿热,猪苓常用于湿热导致的小便不利、水肿,甚至经常拉肚子等,痰湿不光在下,有时上犯容易导致头晕,泽泻与白术配合形成泽泻汤,还能改善这种头晕。
2、桂枝、白术
桂枝大家可能有点陌生,肉桂大家一定很熟悉,肉桂和桂枝是相同植株上不同部位,作用类似,不同在于,桂枝温肾阳,而桂枝温通阳气,温的作用没那没燥,还能打通阳气,避免阳气瘀滞,中医有句老话“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水湿痰饮“一源三岐”所以用桂枝以温通阳气,化湿。
此外,桂枝还能平冲止悸,常用于由于水湿凌心的心悸,心慌等问题。
最后白术健脾去湿,祛痰湿之本,这样就组成了一个标本兼治的五苓散了。
五苓散是一个祛湿作用很强的方子,如果你经常晨起眼睑肿胀,手指僵硬,甚至有时还下肢水肿,以及水饮凌心导致的心慌、胸闷、心悸,可以做一下参考。
由于五苓散祛湿作用很强,湿气不大的人不合适哦!
以上就是本次小编整理的“今天,你去湿气了吗?”,希望能帮到各位小伙伴,关注我们获取超多刮痧信息。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