痧症泛指传统中医意义的霍乱等热性病而皮肤出现痧疹者,多为瘟疫。
中医儿科有痧、痘、惊、疳四大症,其中的痧就是此类。
痧是中医学专有名称。
现代医家陈聪荣编著的《中医儿科学》“风疹”节下云:“风疹,或称风痧,古称瘾疹。
是小儿的一种较轻的出疹性传染病。
多见于五岁以下乳幼儿,大多流行于冬春季之间。
”由此可知,瘾疹乃是痧的最早名称。
后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云:“风强则为瘾疹。
”明朝聂久吾《痘疹论》曰:“麻疹形如麻,痘疹形如豆,皆象其形而名之也”。
由是言之,则痧疹应该形如沙,盖疹之细碎者也。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对瘾疹亦有如下论述:“小儿因汗解脱衣裳,风入腠理与气相搏,结聚相连而成瘾疹……不肿不痛,但成瘾疹瘙痒耳。
”
考“痧”字,明以前医籍未之见也。
最早出现于清中叶之后的医籍中。
《康熙字典》收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字,却未载“痧”字。
可见“痧”字为晚出
盖有清一代外邦朝华者日众,舶来之瘟疫亦渐渐增多,而痧疹之病亦渐增多矣。
中医温病学说形成较晚,原因也在于此。
刮痧疗法起源于民间。
刮痧是民间流行的治疗某些热性病的一种简便方法。
即用铜钱等边缘整齐而光滑之硬物蘸香油或水刮患者胸背等处,使局部皮肤充血生痧,用以消散体内蕴热瘀毒,从而使病痛得以缓解或痊愈。
刮痧法虽说起于民间,但也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
毫无疑问,此法应该是草泽医根据中医理论首创于民间,以其简便易行,故在民间得以广泛流行。
刮痧渊源久远而成于清代。
有著文者言:“刮痧可上推至新石器时代”,其信然乎?我看未必。
虽然人类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学会了很多,新石器时代肯定有医事活动,肯定有一些简单的医疗工具,如砭石之类。
远些较锋利的砭石可以当针、刀之用,可以治疗疼痛、痈疡之类,也许也会有刮摩肌肤,但必须指出的是,它绝不同真正的刮痧。
但刮痧符合中医理论,而著文者对刮痧推崇备至也是可以理解的,自古以来尊古而贱今者不乏其例,如神农尝百草而有《神农本草经》,黄帝坐明堂而有《黄帝内经》和《黄帝外经》。
此皆尊崇古圣贤之意而绝非神农、黄帝所作也甚明。
但古来也确有人主张“此真黄帝书”“出于上古”“非圣人執能为之”等等。
难道我们真的可以认为这些说法是确凿无疑的吗?。
又有人认为最早记载“刮痧”者为元代危亦林之《世医得效方》,我认为此说未必准确。
盖此书虽有类似于“痧”的描述,但并无“刮痧”字样,因为彼时连“痧”字还没有出现呢。
或云“刮痧”之法系由《保赤推拿法》演化而来,此说似有一定道理,但也无须细论。
因为他只说“演化”而未言“出自”。
况此书的作者乃河南新息人夏云所著。
而夏云为清代人,其书亦晚出。
其实对刮痧影响最大,记录最确的有如下等书。
其一,清·吴师机(尚先)《理论骈文》曰:“阳痧腹痛,莫妙以瓷调羹蘸香油刮背,盖五脏之系咸在于背,刮之邪气随降,病自松解”。
其二,清·郭志邃《痧胀玉衡》曰“刮痧法,背脊颈骨上下,又胸前胁肋,两背肩臂痧,用铜钱蘸香油刮之”。
“肌肤痧用油盐刮之则痧毒不内攻;血肉痧有青筋,刺之则痧毒有所泄”。
其三,清·赵学敏《串雅外编》有“七十二种痧症救治法”,其中不乏刮痧之例。
由是观之,刮痧之法符合中医理论。
既简便易行,又疗效可靠
虽说渊源较久,但毕竟成于清代。
刮痧部位的选择。
首选背部:由于人之五脏六腑皆系于背,所以刮背部可以疏利五脏六腑之阴阳气血。
膀胱经“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夹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
如此,背部两侧共四行膀胱经上布满了五脏六腑之本经腧穴和所藏之气穴。
刮背部则五脏六腑之气均可以得到相应调理,进而促进其气血循环祛除病邪。
刮胸腹四肢最好要按十二经脉之循行路线进行刮治,这样也有利于相应脏腑之代谢、经络之疏通、阴阳之调整。
还应特别注意阴阳经之走向,即经络之顺逆。
一定要顺着经络之走向进行刮治。
手之三阴从脏走手,刮上肢阴侧应从上往下刮;手之三阳从手走头,刮上肢阳侧应从下往上刮;足之三阳从头走足,刮下肢阳侧应自上往下刮;足之三阴从足走头,刮下肢阴侧应自下往上刮,知气血之逆从而刮之,则可收事半功倍之疗效。
还应该说明的是,经脉如线状,络脉成网状,而皮部成片状。
实际刮痧不可能是线状,一般都是按皮部而刮治的。
刮痧需辨证。
病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之辨,治有汗吐下和温情补消之法,针灸刮痧之法自应有忌有宜。
最初刮痧只是适用于治疗热性病,通过刮痧而宣泄患者体内之热毒(或痧毒)使患者阳阳气血经脉逐一得以调整、疏通、畅达、进而痊愈。
近些年刮痧疗法也得到重视,刮痧疗法之适应范围也逐渐扩大,各科疾病都有用刮痧治疗的。
诸如外感发热、头痛、咳嗽、呕吐、腹胀、腹痛、腹泻、肩凝、风寒湿痹、中风后遗症、急性扭伤、坐骨神经痛、颈椎病、腰椎病、营养不良、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甚至于连美容、减肥等也都成为刮痧之适应证。
相应地,刮痧之工具也五花八门,增加了许多而所用之润滑剂除水和香油之外,还有橄榄油、红花油、茶油、咸盐、润肤剂、凡士林、白酒等,等等不一而足。
与时俱进的专业用刮痧油、刮痧乳等也相继涌现。
人的体质有不同
从《灵枢》分阴阳二十五种人。
即按五行可分木火土金水五种,又按太阴、太阳、少阴、少阳及阴阳平均之人五种,而成五五二十五种分型。
自然皮肤之厚薄腠理之疏密,脏腑之坚脆,气血之盛衰等等一定有所不同。
针对不同体质之人,刮痧能不区别对待吗?故原则之一叫因人制宜。
不是所有的病都可以用刮痧法治疗,刮痧治百病的说法是不科学、不正确的。
有些病史不宜刮痧的,如糖尿病、心脏病、肾病综合证等危重之证。
皮肤病、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白血病、过敏性皮炎、接触性皮疹、疮殇、水肿、妊娠……皆非刮痧之所宜。
故原则之二曰因病制宜
即便是本属刮痧之适应证,但由于患者的生理状态不同,也不可孟浪从事,如饥饱劳碌之不同,亦应有刮治手法之轻重浅深之各异。
此之谓因时制宜
:中医刮痧的来历
中医刮痧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疗法,那么刮痧是怎么来的呢?中医刮痧的来历,下面一起来看看。
中医刮痧的来历刮痧疗法是祖国医学的宝贵遗产之一,是一种古老的传统非药物自然医疗保健方法。
它具有历史悠久、方法独特、简便安全、适用广泛、疗效可靠等特点,千百年来广泛流传于我国民间,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那么“刮痧”是怎么来的呢?“刮痧”这个“痧”字也就是“痧症”。
这种疗法起源于旧石器时代,人们患病时,出于本能地用手或者石片抚摩、捶击身体表面的某一部位,有时竟然能使疾病得到缓解。
通过长期的实践与积累,逐步形成了砭石治病的方法,这也是“刮痧”疗法的雏形。
刮痧疗法是指应用光滑的硬物器具或手指、金属针具、柔软的线索团等,在人体表面特定部位,反复进行刮、挤、揪、捏、刺等物理刺激,造成皮肤表面淤血点、淤血斑或点状出血,通过刺激体表络脉,改善人体气血流通状态,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排泄淤毒、退热解惊、开窍益神等功效。
早在明代医学家张凤逵的《伤暑全书》中,对于痧症这个病的病因、病机、症状都有具体的描述。
他认为,毒邪由皮毛而入的话,就可以阻塞人体的脉络,阻塞气血,使气血流通不畅;毒邪由口鼻吸入的时候,就阻塞络脉,使络脉的气血不通。
这些毒邪越深,郁积的越厉害,那么它就越剧烈,象发急如燎原之势,对于这种情况,就必须采取急救的措施,也就是必须用刮痧放血的办法来治疗。
由于历史的原因,刮痧等许多实用技术常常被看作是医道小技,难登大雅之堂,刮痧疗法长期流于民间,疏于整理,专论匮乏,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近年来刮痧疗法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相信刮痧疗法一定会和针灸、推拿、按摩等疗法一样,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接受。
中医刮痧的由来可追随到,旧石器时代。
刮痧需要暴露患病部位,身体劳累者不能刮痧。
那个时候人们患病时会用手或石片来抚摸某个部位,可以让病痛得以缓解。
通过长期的发展和积累之后形成的用石头治病的方法,之后就延伸出了刮痧这样的延续。
刮痧是很有讲究的,躺在沙发上,把需要刮痧的地方清洗干净之后,抹上美容油之后就可以来回的刮磨。
中医刮痧可追随到旧石器时代,人们用石片治病 刮痧最早的时候就可以追随到旧石器时代,那个时候人们的本能就是用手按摩,或者是用石片通过抚摸锤击某一个部位,让病痛得以消失。
慢慢的经过了一切的发展和累积之后,就形成了砭石治病的方法,砭石就是刮痧法的萌芽状态,可以说刮痧就是砭石疗法的延续,也是另外一种存在。
通过反复的刮动,出现红色或紫色瘀斑,达到调理的效果。
舒适的体位,用美容油反复的刮 刮痧的顺序是由上到下去刮的,或者是由身体中间刮下,两侧取一个比较合适的体位充分暴露位置,用温水洗干净用美容油去刮。
大家可以根据病痛的不同需求,在不同的部位去刮痧,一次都是由内向外的一直这样延续下去,不可以反反复复的刮,每一处大概刮20下就可以一直到出现深红色斑条为止。
过度饥饿劳累之人,不要随便去刮痧 有些人特别的疲惫或者是醉酒者是不可以大面积刮的,否则会引起虚脱,而且还会导致有些地方充血是不能康复的。
像一些精神病患者是不可以使用刮痧的,因为会刺激这类患者出现发病的情况,而且孕妇也不能观察会引起流产。
所以有些人是不可以随便刮痧的,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去看。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