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准备工具。
准备齐全刮痧器具与用品,检查刮痧板有无裂纹,边缘是否光滑,边角是否钝圆,厚薄是否适中,刮痧用的润滑剂是否备好,以免伤及皮肤。
2.询问解释。
向对方介绍刮痧的常识,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取得其信任和合作。
询问有无刮痧的禁忌情况,根据其体质强弱和年龄的长幼,掌握刮拭的手法及力度。
3.选择体位。
根据所需刮拭的部位,选择合适的体位。
4.涂润滑剂。
在刮拭部位上均匀涂上刮舒润滑剂,用量宜薄。
用量过多的话,会顺着皮肤流下弄脏衣服,不利于刮拭。
5.刮拭。
右手持刮痧工具,灵活运用腕力、臂力,由轻到重,按一定的方向刮拭。
刮具一般与皮肤呈45°角,用力均匀,按压的力量要深透到深层组织,刮拭面要尽量拉长,皮下出现轻微紫红或紫黑色痧点、痧痕即可。
6.刮拭时限。
每个部位刮20次左右,每次刮拭的时间以20?25分钟为宜,对初次刮痧者,手法不宜重,时间不宜长,对一些出痧少或不出痧者,不可一昧片面强求出痧,间隔5~7天再进行第二次刮拭。
7.刮后处理。
刮痧完毕后用干净的手纸或毛巾将润滑剂擦拭干净,让其穿好衣服,给予一杯温开水或淡盐水,补充体内消化的津液,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代谢产物的排出,休息15~20分钟即可离开。
刮痧以空气新鲜、冷暖适宜的室内环境为佳。
室温过高时应避免空调或风扇的冷气直吹,室温以不低于 18℃为宜。
第一步: 选择既便于刮痧者操作,又能充分暴露所刮部位,被刮者感到肌肉放松,可持久配合的体位。
坐位适宜刮拭头、颈、肩、四肢、胸、背、腰等部位。
被刮者面向椅背骑坐,双臂放在椅背上,使其身体有所依靠。
仰卧适宜刮拭前头、头顶、侧头、面、胸、腹等部位。
俯卧适宜刮拭侧头、背、腰、髋、下肢侧面等部位。
取俯卧位时腹部下还可垫一软枕,托起腹部,避免腰部下陷,肌肉紧张。
侧卧适宜刮拭后头、背、腰、下肢后侧等部位。
第二步: 选定治疗的部位、穴位,涂刮痧油或美容刮痧乳,实施刮痧操作。
根据体质、病症和治疗的目的,选定并充分暴露治疗的部位、穴位。
用纸巾保护好刮拭部位下面的衣服。
在刮拭的全息穴区和经络穴位处涂上刮痧油,面部则先涂美容刮痧乳,再开始刮痧操作。
第三步: 擦净残留刮痧油渍,穿衣保暖,饮温开水。
顺序: 先上后下,先背腰后胸腹,先躯干后四肢,先阳经后阴经。
为减少穿脱衣服的次数,也可以先刮暴露部位,再刮躯干部、下肢,最后刮足部。
刮拭方向: 背部、腹部、四肢从上向下刮(如肢体浮肿、静脉曲张、内脏下垂则从下向上刮),面部、肩部、胸部从内向外刮。
刮痧的手法和顺序 刮痧的手法和顺序,刮痧是以中医经络腧穴理论为指导,通过特制的刮痧器具和相应的手法,蘸取一定的介质,在体表进行反复刮动、摩擦,下面给大家分享刮痧的手法和顺序。
刮痧的手法和顺序1 正确的刮痧方法,要选择合适的刮痧板,根据所治疗的目的来选择。
刮痧之前注意局部皮肤的清洁,选择合适的刮痧介质、刮痧精油,具有活血止痛的药油,如红花油、活络油或者乳膏等。
刮痧的方向从颈部到背部,上肢再到下肢,胸部从内到外进行刮拭。
痧是体内疾病在体表的特殊表现。
刮痧是在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施以刮的手法,使皮肤出现片状或点片状瘀斑或出血,以达到调整机体、恢复生理状态、克服病痛的外治法。
现代医学认为刮痧、出痧的过程是一种血管扩张,渐至毛细管破裂、血液外溢、皮肤局部出现瘀血斑的现象。
有经验的施术者,会区分痧的颜色及形状,而判断病邪之状况。
后颈与背部的刮痧,自颈椎刮起,经胸椎第一椎至尾骨,分两段刮完。
刮左、右肩膀筋,先左后右。
刮膀胱经俞穴,自大杼至腰部,即距督脉左、右各一寸五分处。
以膀胱经为中心,由里向外斜刮,从肩膀筋以下至腰部约刮五至七条斜线,间距以肋骨为准。
切勿做地毯式全面刮痧
刮拭时用力要均匀、适中,力道应由轻渐重,不可忽轻忽重,同时以能耐受的力道为限,而刮拭的面积尽量能拉到最长。
刮痧方向,刮痧力量应为单方向用力,回程不刮。
刮痧的手法和顺序2 应该怎样刮痧才正确呢?
1.刮痧顺序:充分暴露刮拭部位,在皮肤上均匀涂上刮痧油等介质,刮痧的手法及操作的顺序,按身体的'部位,依序为头颈部、背部、胸部、手部、腹腰部及腿部。
2.刮痧力量:刮拭时用力要均匀、适中,力道应由轻渐重,不可忽轻忽重,同时以能耐受的力道为限,而刮拭的面积尽量能拉到最长。
3.刮痧方向:刮痧力量应为单方向用力,循经络刮拭,遇痛点、穴位时重点刮拭,以出痧为度。
回程不刮
4.刮痧角度:刮痧器具与皮肤间的角度以45度为宜,不可成推、削之势,刮拭方向应由上而下、由内而外,并保持同一角度,每个部位刮20次左右。
5.刮痧频率:刮痧频率与疗程,则依疾病性质及患者体质状况而有所不同。
每次刮拭的时间,以20至30钟为宜。
初次刮痧时间不宜过长,且手法不宜过重,第二次使用刮痧疗法的时间,应间隔1至2周。
刮痧后,需休息片刻,约15分钟,且注意不要受凉,如有出汗现象请立即拭干,并需补充温开水或姜汤,切忌饮用冰水,以利体内之新陈代谢。
刮痧期间,若有短暂体温增高的发烧现象乃属正常,这是因为体内潜伏的病菌正与白血球在进行对抗,但须注意观察,以防病情变化。
刮痧的手法和顺序3 刮痧是以中医经络腧穴理论为指导,通过特制的刮痧器具和相应的手法,蘸取一定的介质,在体表进行反复刮动、摩擦,使皮肤局部出现红色粟粒状,或暗红色出血点等“出痧”变化,从而达到活血透痧的作用。
因其简、便、廉、效的特点,临床应用广泛,适合医疗及家庭保健。
还可配合针灸、拔罐、刺络放血等疗法使用,加强活血化瘀、驱邪排毒的效果。
1.操作要点 (
1.充分暴露刮拭部位,在皮肤上均匀涂上刮痧油等介质; (
2.手握刮拭板,先以轻、慢手法为主,待患者适应后,手法逐渐加重、加快,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宜单向、循经络刮拭,遇痛点、穴位时重点刮拭,以出痧为度。
(
3.可先刮拭背部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背俞穴循行路线,振奋一身之阳、调整脏腑功能、增强抗病能力;再根据病情刮拭局部阿是穴或经穴,可取得更好疗效。
(
4.刮痧后嘱患者饮用温开水,以助机体排毒驱邪。
2.用途 刮痧具有调气行血、活血化瘀、舒筋通络、驱邪排毒等功效,已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科的多种病症及美容、保健领域。
尤其适宜于疼痛性疾病、骨关节退行性疾病如颈椎病、肩周炎的康复;对于感冒发热、咳嗽等呼吸系统病证临床可配合拔罐应用;对于痤疮、黄褐斑等损容性疾病可配合针灸、刺络放血等疗法;还适用于亚健康、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疾病的防治。
3.注意事项 (
1.刮痧后1~2天局部出现轻微疼痛、痒感等属正常现象;出痧后30分钟忌洗凉水澡;夏季出痧部位忌风扇或空调直吹;冬季应注意保暖。
(
2.刮痧疗法具有严格的方向、时间、手法、强度和适应证、禁忌证等要求,如操作不当易出现不适反应,甚至病情加重,故应严格遵循操作规范或遵医嘱,不应自行在家中随意操作。
(
3.有出血倾向、皮肤高度过敏、极度虚弱、严重心衰的患者均应禁刮或慎刮。
背部刮痧手法 背部刮痧通常由上向下刮拭。
一般先刮后背正中线的督脉,再刮两侧的膀胱经和夹脊穴。
肩部应从颈部分别向两侧肩峰处刮拭。
用全息刮痧方法时,先对穴区内督脉及两侧膀胱经附近的敏感压痛点采用局部按揉法,再从上向下刮拭穴区内的经脉。
具体方法如下:
1.先刮督脉:用方形刮痧板的一角,板身与皮肤倾斜45度,由上至下(大椎~骶骨)刮拭督脉,每个动作重复5~8次,直至出痧。
2.用刮痧板的角面分别刮拭与督脉紧邻的华佗夹脊穴所在的经络。
3.用方形刮痧板的一角刮双侧肩胛缝,刮痧板紧贴皮肤,力度均衡渗透。
4.刮膀胱经:先刮外膀胱经,后刮内膀胱经(内膀胱经在脊椎两侧各旁开
1.5寸的位置,外膀胱经在脊椎两侧各旁开3寸的位置)。
5.向下斜刮肋骨缝:刮五条至六条肋缝即可(不可刮在肋骨上),以督脉为刮拭起点,刮至肋骨下为止。
每条刮拭部位都不要可以追求出痧,以所刮拭部位汗毛孔张开为宜。
在背部的刮痧过程中,由于背部是人体比较大的反射区,所以在刮痧过的局部会出现痧斑黑紫的现象,这可能就是对应的脏腑功能、经络出现了问题。
在实行背部刮痧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一些问题。
背部刮痧时应避风和注意保暖,背部同一个地方只能刮一次,刮痧完之后要喝一杯热水。
背部刮痧是中医学上的一种手法,中医是我们中华文明的瑰宝,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把中医继承和发扬光大。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