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面部刮痧技巧。
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
(
1.施痧者在患者前额部涂抹少许介质(面部可以用一些化妆品作为介质),开始施痧。
施痧者用刮板在患者前额部从前发际自上而下进行刮拭,并点揉印堂穴,百会穴和两头维穴。
(
2.以印堂穴为中点,分别向左右两侧刮拭前额,止于两侧太阳穴,点揉太阳穴。
以皮肤红润为度
(
3.患者闭目
施痧者用舌ij板轻刮患者上下眼眶,并用刮板轻揉患者的两侧睛明穴、四白穴和迎香穴。
(
4.施痧者用刮板轻刮患者上唇和下唇周围,点揉人中穴和承浆穴。
(
5.在患者两侧面颊涂抹少许介质,施痧者用刮板自下而上轻轻刮拭面部;并用刮板轻轻点揉患者两侧耳门、听宫、听会穴,以面部皮肤红润为度。
注意:头面部进行刮痧治疗时,一定要注意刮板操作时力度与速度的掌握和控制。
头面部皮肤十分薄,而且面部毛细血管丰富,因此用力宜轻柔缓和,切忌用力过重、过猛,以免损伤头面部皮肤而影响患者颜面部美观。
二.胸腹部刮痧技巧。
1.胸部刮痧技巧。
对胸腹部刮痧治疗时刮板与体表的接触角度小,受力就相对越小,角度以45°为宜。
患者仰卧位,施痧者位于患者左侧,开始施痧。
(
1.施痧者涂抹少许介质于患者胸骨柄体表处,右手握住刮痧板,自上而下刮拭胸骨柄体表,局部痧出为度。
(
2.用刮板角轻轻点揉天突穴(点揉天突穴时用力要轻揉,此处深部为气管所在,用力过重会引起呛咳甚至造成窒息)。
(
3.以患者胸骨柄为中线,施痧者用刮板分别向左右两侧胸部刮拭。
(哺乳期妇女不宜进行治疗)局部皮肤微红即可。
注意:胸部刮痧时刮板与体表接触角度不宜过大,角度越大,力度就相对越重。
胸部为心、肺之所在,用力过重会对心肺功能造成影响和损害,对于严重心,肺疾病患者不宜采用。
2.腹部刮痧技巧。
腹部刮痧主要以患者脐部为中心,涂抹少许介质后,施痧者按顺时针方向用刮板在患者腹部进行刮拭。
以腹部皮肤红润为度
用刮板角点揉两天枢穴和两大横穴及气海、关元穴。
注意:腹部刮痧用力要均衡柔和,过重会让患者感觉不适。
点揉诸穴时稍用力即可(孕妇不宜进行治疗)。
怎么刮痧才是正确的 怎么刮痧才是正确的,对于刮痧这种常见的理疗方式,大家一定都不会陌生,如今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加强,很多人在平时都特别注重养生,家里也备有刮痧板,那么,怎么刮痧才是正确的。
怎么刮痧才是正确的1
1.刮痧顺序:充分暴露刮拭部位,在皮肤上均匀涂上刮痧油等介质,刮痧的手法及操作的顺序,按身体的部位,依序为头颈部、背部、胸部、手部、腹腰部及腿部。
2.刮痧力量:刮拭时用力要均匀、适中,力道应由轻渐重,不可忽轻忽重,同时以能耐受的力道为限,而刮拭的面积尽量能拉到最长。
3.刮痧方向:刮痧力量应为单方向用力,循经络刮拭,遇痛点、穴位时重点刮拭,以出痧为度。
回程不刮
4.刮痧角度:刮痧器具与皮肤间的角度以45度为宜,不可成推、削之势,刮拭方向应由上而下、由内而外,并保持同一角度,每个部位刮20次左右。
5.刮痧频率:刮痧频率与疗程,则依疾病性质及患者体质状况而有所不同。
每次刮拭的时间,以20至30钟为宜。
初次刮痧时间不宜过长,且手法不宜过重,第二次使用刮痧疗法的时间,应间隔1至2周。
刮痧后,需休息片刻,约15分钟,且注意不要受凉,如有出汗现象请立即拭干,并需补充温开水或姜汤,切忌饮用冰水,以利体内之新陈代谢。
刮痧期间,若有短暂体温增高的发烧现象乃属正常,这是因为体内潜伏的病菌正与白血球在进行对抗,但须注意观察,以防病情变化。
怎么刮痧才是正确的2
1.取舒适体位,充分暴露其施治部位,并用温水洗净局部。
2.用边缘光滑的汤匙(或调羹、铜币等)蘸上麻油(菜籽油、花生油、豆油或清水均可),在需要刮痧的部位单向重复地刮。
3.刮痧顺序一般是由上而下,或由身体中间刮向两侧,或每次都由内向外,不得来回刮动。
每次每处大约需刮20下左右,皮肤出现深红色斑条即止。
4.刮痧部位通常只在病人背部或颈部两侧。
根据病情需要,有时也可在颈前喉头两侧,胸部、脊柱两侧、臂弯两侧或膝弯内侧等处刮痧,也可按照病情需要选择适合的部位刮痧。
5.每一部位可刮2~4条或4~8条“血痕”。
按部位不同,“血痕”可刮成直条或弧形。
6.应用较小的刮匙,可在穴位处刮痧。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天突、曲池及背部的一些腧穴。
在穴位处刮痧,除了具有刮痧本身的治疗效果外,还可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掌握正确的`刮痧步骤,可以帮助我们避免刮痧过程中出现的不良情况,很多人都认为刮痧可以给我们的身体带来很大的好处,我们长期频繁的去刮拭,其实这是错误的做法,刮痧虽好,不可过度,否则将会对我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伤害。
怎么刮痧才是正确的3 身体7个部位正确刮痧方法 头部 头部有头发覆盖,须在头发上面用面利法刮拭,不必涂刮痧润滑剂。
为增强刮痧效果可使用刮板薄面边缘或刮板角部刮拭,每个部位刮30次左右,刮至头皮有发热感为宜。
太阳穴:太阳穴用刮板角部从前向后或从上向下刮拭。
头部两侧:刮板竖放在头维穴至下鬓角处,沿耳上发际向后下方刮至后发际处。
头顶部:头顶部以百会穴为界,向前额发际处或从前额发际处向百会穴处,由左至右依次刮拭。
后头部:后头部从百会穴向下刮至后颈部发际处,从左至右依次刮拭。
风池穴处可用刮板角部刮拭。
头部也可采取以百会穴为中心,向四周呈放射状刮拭。
面部 面部由内向外按肌肉走向刮拭。
面部出于美观影响,因此手法需轻柔,忌用重力大面积刮拭。
眼睛、口腔、耳、鼻病的治疗须经本人同意,才可刮出痧。
刮拭的按力、方向、角度、次数均以刮拭方便和病患局部能耐受为准则。
后项部 人体后项部有六条阳经通过,经常刮拭后项部,可以滋阴潜阳,补益人体之正气,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作用。
胸部 胸部正中线任脉天突穴到膻中穴,用刮板角部自上向下刮拭。
胸部两侧以身体前正中线任脉为界,分别向左右(先左后右)用刮板整个边缘由内向外沿肋骨走向刮拭,注意隔过乳头部位。
中府穴处宜用刮板角部从上向下刮拭。
背部 背部由上向下刮拭。
一般先刮后背正中线的督脉,再刮两侧的膀胱经和夹脊穴。
肩部应从颈部分别向两侧肩峰处刮拭。
用全息刮痧法时,先对穴区内督脉及两侧膀胱经附近的敏感压痛点采用局部按揉法,再从上向下刮拭穴区内的经脉。
腹部 腹部由上向下刮拭。
可用刮板的整个边缘或三分之一边缘,自左侧依次向右侧刮。
有内脏下垂者,应由下向上刮拭。
四肢 四肢由近端向远端刮拭,下肢静脉曲张及下肢浮肿病人,应从肢体末端向近端刮拭,关节骨骼凸起部位应顺势减轻力度。
让刮痧更有效的妙招
1.充分利用刮痧的诊断作用和防病作用 坚持保健刮痧,未病先防,提前治疗,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是最好的防病治病方法。
2.正确掌握刮痧的方法和补泻手法 体质强弱不同,病情轻重不同,发病时间长短不同,刮拭手法要有区别。
3.选取刮拭部位要正确 哪疼刮哪是民间刮痧的方法,只有根据不同的病症选取相应的经络穴位,刮痧的效果才会显著。
4.要用专用的刮痧板和刮痧乳、刮痧油 因为专用刮痧板的形状是根据人体的解剖形态设计的,适合人体经络穴位和全息穴区的刮拭,达到应有的刺激强度。
刮痧乳的润滑性好,加之其中含有益于皮肤的中药成分,可以保护皮肤,预防感染,提高疗效。
注意:
1.重症、疑难病症应在医生指导下刮痧。
2.认真学习刮痧疗法的注意事项,掌握适应症、禁忌症。
3.刮痧疗法对疼痛性疾病,感冒发热,亚健康状态,防病保健以及轻度脏腑功能失调有很好的疗效。
对于严重的脏腑功能失调、骨关节明显变形等病症刮痧起辅助治疗作用。
4.可以按照刮痧教材中各种病症的提示部位去刮拭,前提是明确疾病的诊断。
特别是刮拭效果不明显时,要请医生诊断清楚,再刮痧治疗。
刮痧的手法和顺序 刮痧的手法和顺序,刮痧是以中医经络腧穴理论为指导,通过特制的刮痧器具和相应的手法,蘸取一定的介质,在体表进行反复刮动、摩擦,下面给大家分享刮痧的手法和顺序。
刮痧的手法和顺序1 正确的刮痧方法,要选择合适的刮痧板,根据所治疗的目的来选择。
刮痧之前注意局部皮肤的清洁,选择合适的刮痧介质、刮痧精油,具有活血止痛的药油,如红花油、活络油或者乳膏等。
刮痧的方向从颈部到背部,上肢再到下肢,胸部从内到外进行刮拭。
痧是体内疾病在体表的特殊表现。
刮痧是在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施以刮的手法,使皮肤出现片状或点片状瘀斑或出血,以达到调整机体、恢复生理状态、克服病痛的外治法。
现代医学认为刮痧、出痧的过程是一种血管扩张,渐至毛细管破裂、血液外溢、皮肤局部出现瘀血斑的现象。
有经验的施术者,会区分痧的颜色及形状,而判断病邪之状况。
后颈与背部的刮痧,自颈椎刮起,经胸椎第一椎至尾骨,分两段刮完。
刮左、右肩膀筋,先左后右。
刮膀胱经俞穴,自大杼至腰部,即距督脉左、右各一寸五分处。
以膀胱经为中心,由里向外斜刮,从肩膀筋以下至腰部约刮五至七条斜线,间距以肋骨为准。
切勿做地毯式全面刮痧
刮拭时用力要均匀、适中,力道应由轻渐重,不可忽轻忽重,同时以能耐受的力道为限,而刮拭的面积尽量能拉到最长。
刮痧方向,刮痧力量应为单方向用力,回程不刮。
刮痧的手法和顺序2 应该怎样刮痧才正确呢?
1.刮痧顺序:充分暴露刮拭部位,在皮肤上均匀涂上刮痧油等介质,刮痧的手法及操作的顺序,按身体的'部位,依序为头颈部、背部、胸部、手部、腹腰部及腿部。
2.刮痧力量:刮拭时用力要均匀、适中,力道应由轻渐重,不可忽轻忽重,同时以能耐受的力道为限,而刮拭的面积尽量能拉到最长。
3.刮痧方向:刮痧力量应为单方向用力,循经络刮拭,遇痛点、穴位时重点刮拭,以出痧为度。
回程不刮
4.刮痧角度:刮痧器具与皮肤间的角度以45度为宜,不可成推、削之势,刮拭方向应由上而下、由内而外,并保持同一角度,每个部位刮20次左右。
5.刮痧频率:刮痧频率与疗程,则依疾病性质及患者体质状况而有所不同。
每次刮拭的时间,以20至30钟为宜。
初次刮痧时间不宜过长,且手法不宜过重,第二次使用刮痧疗法的时间,应间隔1至2周。
刮痧后,需休息片刻,约15分钟,且注意不要受凉,如有出汗现象请立即拭干,并需补充温开水或姜汤,切忌饮用冰水,以利体内之新陈代谢。
刮痧期间,若有短暂体温增高的发烧现象乃属正常,这是因为体内潜伏的病菌正与白血球在进行对抗,但须注意观察,以防病情变化。
刮痧的手法和顺序3 刮痧是以中医经络腧穴理论为指导,通过特制的刮痧器具和相应的手法,蘸取一定的介质,在体表进行反复刮动、摩擦,使皮肤局部出现红色粟粒状,或暗红色出血点等“出痧”变化,从而达到活血透痧的作用。
因其简、便、廉、效的特点,临床应用广泛,适合医疗及家庭保健。
还可配合针灸、拔罐、刺络放血等疗法使用,加强活血化瘀、驱邪排毒的效果。
1.操作要点 (
1.充分暴露刮拭部位,在皮肤上均匀涂上刮痧油等介质; (
2.手握刮拭板,先以轻、慢手法为主,待患者适应后,手法逐渐加重、加快,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宜单向、循经络刮拭,遇痛点、穴位时重点刮拭,以出痧为度。
(
3.可先刮拭背部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背俞穴循行路线,振奋一身之阳、调整脏腑功能、增强抗病能力;再根据病情刮拭局部阿是穴或经穴,可取得更好疗效。
(
4.刮痧后嘱患者饮用温开水,以助机体排毒驱邪。
2.用途 刮痧具有调气行血、活血化瘀、舒筋通络、驱邪排毒等功效,已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科的多种病症及美容、保健领域。
尤其适宜于疼痛性疾病、骨关节退行性疾病如颈椎病、肩周炎的康复;对于感冒发热、咳嗽等呼吸系统病证临床可配合拔罐应用;对于痤疮、黄褐斑等损容性疾病可配合针灸、刺络放血等疗法;还适用于亚健康、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疾病的防治。
3.注意事项 (
1.刮痧后1~2天局部出现轻微疼痛、痒感等属正常现象;出痧后30分钟忌洗凉水澡;夏季出痧部位忌风扇或空调直吹;冬季应注意保暖。
(
2.刮痧疗法具有严格的方向、时间、手法、强度和适应证、禁忌证等要求,如操作不当易出现不适反应,甚至病情加重,故应严格遵循操作规范或遵医嘱,不应自行在家中随意操作。
(
3.有出血倾向、皮肤高度过敏、极度虚弱、严重心衰的患者均应禁刮或慎刮。
背部刮痧手法 背部刮痧通常由上向下刮拭。
一般先刮后背正中线的督脉,再刮两侧的膀胱经和夹脊穴。
肩部应从颈部分别向两侧肩峰处刮拭。
用全息刮痧方法时,先对穴区内督脉及两侧膀胱经附近的敏感压痛点采用局部按揉法,再从上向下刮拭穴区内的经脉。
具体方法如下:
1.先刮督脉:用方形刮痧板的一角,板身与皮肤倾斜45度,由上至下(大椎~骶骨)刮拭督脉,每个动作重复5~8次,直至出痧。
2.用刮痧板的角面分别刮拭与督脉紧邻的华佗夹脊穴所在的经络。
3.用方形刮痧板的一角刮双侧肩胛缝,刮痧板紧贴皮肤,力度均衡渗透。
4.刮膀胱经:先刮外膀胱经,后刮内膀胱经(内膀胱经在脊椎两侧各旁开
1.5寸的位置,外膀胱经在脊椎两侧各旁开3寸的位置)。
5.向下斜刮肋骨缝:刮五条至六条肋缝即可(不可刮在肋骨上),以督脉为刮拭起点,刮至肋骨下为止。
每条刮拭部位都不要可以追求出痧,以所刮拭部位汗毛孔张开为宜。
在背部的刮痧过程中,由于背部是人体比较大的反射区,所以在刮痧过的局部会出现痧斑黑紫的现象,这可能就是对应的脏腑功能、经络出现了问题。
在实行背部刮痧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一些问题。
背部刮痧时应避风和注意保暖,背部同一个地方只能刮一次,刮痧完之后要喝一杯热水。
背部刮痧是中医学上的一种手法,中医是我们中华文明的瑰宝,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把中医继承和发扬光大。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