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15-30分钟就熟了(看蟹壳完全红了就熟了)。
梭子蟹,有些地方俗称“白蟹”。因头胸甲呈梭子形,故名梭子。甲壳的中央有三个突起,所以又称“三疣梭子蟹”,属于节肢动物。雄性脐尖而光滑,螯长大,壳面带青色;雌性脐圆有绒毛,壳面呈赭色,或有斑点。梭子蟹肉肥味美,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且适宜于海水暂养增肥。
头胸甲梭形,宽几乎为长的2倍;头胸甲表面覆盖有细小的颗粒,具2条颗粒横向隆堤及3个疣状突起;额具2只锐齿;前侧缘具9只锐齿,末齿长刺状,向外突出。螯脚粗壮,长度较头胸甲宽长;长节棱柱形,雄性长节较修长,前缘具4锐棘。
梭子蟹的体色随周围环境而变异。生活于砂底的个体,头胸甲呈浅灰绿色,前鳃区具一圆形白斑,螯足大部分为紫红色带白色斑点,一部分或整个腹面为白色,前3对步足长节和腕节也呈白色,掌部为蓝白色,软毛棕色,指节紫蓝色或紫红色,第4对步足为绿色带白斑点,指端紫蓝色。生活在海草间的个体体色较深。为杂食性,鱼、虾、贝、藻均食,甚至也食同类,喜食动物尸体。
国人食蟹的历史悠久,在这几千年的历史中创造出一道又一道的蟹菜,要说古人有多喜欢吃螃蟹,看那一本本记载蟹菜的书籍就知道了。
就连医道大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都有所记载:“凡蟹,生烹、盐藏、槽收、就浸、酱汁浸,皆为上品。”
不光光《本草纲目》中有所记载,清代顾仲所著《养小录》、清代朱彝尊所著《食宪鸿秘》、清代童岳荐《调鼎集》、元代《云林堂饮食制度集》等等书籍都有所记载螃蟹的吃法与做法。
当然,这只是一部分记载螃蟹的书籍,食蟹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
《周礼》中有所记载:“庖人掌共六畜、六兽、六禽,辨其名物。......共祭祀之好羞,共丧纪之庶羞,宾客之禽献”
意思是庖人掌管王室膳食、祭祀所用的牲畜禽鱼,里面“好羞”是什么意思呢?东汉邓玄做出了解释:“谓四时所谓膳食,若荆州之䱹鱼,青州之蟹胥”
按照他的判断,青州所产的蟹胥在周代的时候就已经是餐桌上的美味了。
事实上却是如此,上海马桥遗址中所发掘的陶罐中就已经发现了蟹骨,推测是当时人们吃过后丢弃的。
就连清代大名鼎鼎的满汉全席中也随处可以看见蟹菜的影子,满汉全席分为满席与汉席两大部分,汇聚了满汉菜品的精华。
汉席中就有醉蟹,锅烧螃蟹,蟹肉炒菜薹、炒蟹等多道蟹菜。足以看出明清时期蟹菜在饮食文化中所占有的地位。
中国人吃蟹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代,自古以来,食蟹似乎是一件大有讲究的雅事。
魏晋时期的蟹肉酱很是流行过一阵子,随后在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腌制螃蟹的方法,糟蟹、螃蟹的名菜就流传开来,到了隋朝的时候成了专供巡游江都的隋炀帝的贡品菜。
晋朝名士弼柞喜好饮酒吃蟹,曾经就说过“左手持酒杯,右手持蟹鳌,拍腹酒穿中,便足俩一生”这样的名句,这螃蟹伴随着弼柞的醉酒姿态就成为了1800多年来文人墨客模仿的对象,吃螃蟹的风气由此带动,越发在中华大地普及开来。
诸多诗歌文学作品中就大量的出现了古人关于吃螃蟹的诸多记录。例如:苏轼有诗:“堪笑吴中馋太守,一诗换得两尖团。”“不到庐山辜负目,不食螃蟹辜负腹”。唐彦谦《蟹》诗:“无肠公子固称美,弗使当道禁横行。”李白的《月下独酌四首》节选,而在《本草纲目》与《本草经疏》都有记载。等等之类的记载不胜枚举。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之人对吃蟹的喜爱。
1、梭子蟹煮十五至二十分钟。
2、梭子蟹煮制的时间跟梭子蟹的大小有关,梭子蟹个头比较小,需要水开后煮十五分钟左右即可,梭子蟹的个头比较大,需要水开后煮二十分钟左右才能熟透。煮梭子蟹需要冷水下锅煮,这样煮出来的梭子蟹完整度会更好。煮梭子蟹的过程中可以添加适量的姜片和葱段,有去腥提香的作用。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