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医生经常说,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小版。因此小儿用药不能随意服用成人药物,即使减量。
小儿生病的时候一方面不会准确的表达自身的感受。更多的是小儿用药受到很大的限制。
家长可能发现很多药品说明书上都有用药年龄段。反正最常见的是大于1岁宝宝用多少,怎么吃等等。家长有没有想过,小于1岁的宝宝怎么办呢?
2017年人民日报上一组数据可以说明儿童药物的缺乏现状:
我国现有14岁以下儿童约2.26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6.5%。总患病人群中,患病儿童人口占19.3%。而我国现有的3500多种药品中,专供儿童使用的仅有60多种,专门为儿童生产的药物却不足5%。
我国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率为12.9%,是成人的2倍,新生儿则高达24.4%,为成人的4倍。7岁以下儿童因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造成耳聋的数量多达30万。
因此,小儿不可擅自服用成人药物,滥用解热镇痛药物、抗生素等等。家长更不可以擅自给宝宝用药。
小儿不可擅自服用成人药物是由自身特点决定的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生理特点、器官与代谢能力随着年龄变化而变化,对药物的处置能力,对药物作用反应的能力与成人不同。药物对机体产生的副作用比成人更严重更加敏感。
①、儿童肝肾功能及某些酶系发育不成熟,对药物的代谢及解毒功能较差 延长了药物的半衰期,增加了药物的血药浓度及毒素作用。
②、药物经过血液循环到达全身组织的靶器官。尤其是小儿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药物更容易经过血脑屏障达到神经系统,造成损伤。
③、不同年龄段对药物反应不同。家长都知道,退热药物慎用于小于2个月的宝宝,一方面小年龄组宝宝更容易发展成严重情况,另一方面,服用退热药物,小宝宝大量出汗,很容易造成虚脱。
④、儿童容易发生电解质紊乱。例如,腹泻的宝宝更容易发生低钾、低钠血症,
主管药师来回答一下。
儿童药和成人药区别还是很大的,儿童不能用成人药,这是基本的常识。
儿童药和成人药的区别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说。
第一、同一种病,儿童和成人用不同的药。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发烧。
发烧是儿童常见病,常用的退烧药有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这两种药物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使用的儿童退烧药。常用的有布洛芬混悬液和对乙酰氨基酚滴剂。这两种退烧药对儿童来说最为安全,而且有效。
而对于成人来说,退烧药可以用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还可以使用阿司匹林,赖氨匹林等。儿童不推荐使用阿司匹林或者赖氨匹林,年龄越小越不推荐使用,因为可能会引起瑞氏综合征,这是一种严重可致死的症状。
还是以退烧药为例。就拿对乙酰氨基酚滴剂来说吧,不同年龄,不同体重的儿童,用量都是不一样的。
而成人用量是每次0.3-0.6g,一日2-3次,日剂量不超过2g。
此外,很多的其他药物儿童用量和成人用量都是有很大的区别的。要严格按照儿童的年龄,体重等用药。否则会对儿童造成严重的伤害。
许多上市的药物,其使用年龄都是以2岁为界限。这是因为许多药物的临床试验都是基于两岁以上儿童的试验结果,而对于2岁以下的儿童的临床试验很难开展,这是基于对儿童安全性的考虑。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左氧氟沙星等喹诺酮类药物,都是18岁以下患者禁用。这是因为喹诺酮类药物可能会引
儿童用药与成人用药什么区别
1、儿童用药尽量选择专为儿科研发儿童药物,这样更安全,更有效,副作用更少。
2、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小版,他的组织器官还没有发育完善,所以不能随意把成人药物分开给儿童使用。
3、儿科用药,往往需要根据孩子体重计算,和大人用药有时不同。
4、儿童用药选择口感比较好的药物,这样孩子依从性就比较好,疗效也会更好。
5、儿童药物不但要关注年龄适用症,还需要剂型是否合适,不能吞咽片剂,需要开颗粒剂,大的儿童才考虑片剂或者胶囊。
6、儿童经可能选择滴剂、口服液、颗粒剂,尽可能选择一天一次,或者2次,这样孩子依从性较好。当然好的口感也很重要。
7、儿童用药,不但注意疗效,同时还需要关注可能出现的副作用,比如肝功能异常,尿隐血、白细胞减少等问题。
8、儿童药物治疗疾病最好尽可能少种类,因为更多种药物一起口服,副作用也在增加,更不要选择2种中成药治疗。
(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必删,请联系本人)
柯大夫为儿科主任医师,临床工作经验丰富,擅长儿童消化,呼吸系统疾病,慢性咳嗽,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慢性胃炎,功能性便秘,肝功能异常,慢性腹泻,牛奶蛋白过敏等疑难杂症及婴幼儿营养发育及喂养咨询。有关儿科专业咨询请来好大夫在线找柯友建主任。与健康为伴,与医生为友,欢迎转发点赞、评论关注,点赞分享更是一种美德。有问题可以留言,柯大夫在休息时间会对典型提问针对性回答。
病情分析:
你好,你这个要看吃的是什么药,一般药物在24小时内吸收,也有超过72小时的。
指导意见:
如果脾胃功能差的话,消化的时间相对长一些,但是一般三天以内也会消化完的。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