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一般生后2-3天出现,3-5天达高峰,5-7天开始消退,生后两周可以完全消退。母乳性黄疸出现时间多在一周后,持续时间较长,可以长达2-3个月。母乳性黄疸如果在暂停母乳2-3天后黄疸下降,就可以诊断,母乳性黄疸一般是不需要特殊治疗。但是早产儿黄疸持续时间也比较长,一般生后四周完全消退。早产儿因为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黄疸程度重的容易发生胆红素脑病,所以要严密监测黄疸变化。
正常情况下新生黄疸消退顺序是和它出黄疸的顺序相反,也就是说是从手足心开始到四肢近端,也就是到上臂和大腿,然后再是躯干的黄疸消退,最后再是头面部的黄疸消退。所以对于新生儿黄疸来说,正常情况下出黄疸的顺序是先头面部,再躯干,然后四肢近端,然后四肢远端,而退的退的顺序是正相反,所以一般情况下头面部是最后退的。因此很多家长会觉得孩子可能身上已经不黄了,但是脸上仍然黄,这个是合理的表现。对于新生黄疸来说,一般消退顺序和出现黄疸顺序是相反的。只要孩子是按照相应的顺序来消退,并且在可接受的时间范围内,也就是足月儿在两周之内,早产儿在四周之内黄疸彻底消退就是正常的,没有太大问题,考虑是生理性黄疸的情况。
新生儿黄疸高,最直接的症状是皮肤和黏膜的黄染,必须是在光照比较充足的情况下观察这种黄染。有些家长看不出来孩子是否有黄疸,建议到新生儿科进行一个经皮的测胆。如果高于正常,就是高的。也可以查肝功,肝功里面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和总胆红素升高,也能知道是否是一种高于正常的黄疸。如果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黄疸,比如败血症、严重的感染等,可能会有感染的症状,比如孩子吃奶差、反应差、嗜睡、皮肤发花等症状。如果仅仅轻微高于正常,有可能仅仅是有皮肤黄染的表现。
来源网络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就近医院检查,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脂肪肝的患病率也逐年增高,2015年《中国脂肪肝防治指南(科普版)》中指出,国人脂肪肝患病率为12.5%-35.4%。 然而,很多人对脂肪肝的认识不足,对其危害也并不重视。大家在提到自己已经得了脂肪肝时,经常蕴含着一种怡然自得的情绪。甚至还有人号称:没有脂肪肝的人生是不完美的!
那么,到底什么是脂肪肝?
肝脏是脂肪代谢的重要场所,在脂肪的消化、吸收、分解、合成、运输等过程中,均起着重要作用。脂肪肝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这些像“油滴”一样的脂肪分布在整个肝脏,占据了肝脏内几乎所有的肝细胞,在肝细胞内外形成脂肪滴或脂肪囊泡,不仅把肝细胞撑得肿大起来,而且把细胞核和细胞器都挤到一边,无法正常发挥人体化学加工厂的生理作用。正常肝内脂肪占肝重量的3%-4%,主要是构成细胞膜。如果脂肪含量超过肝重的5%即为轻度脂肪肝,超过10%为中度脂肪肝,超过25%为重度脂肪肝。脂肪肝已成为我国仅次于乙肝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疾病。
临床上绝大多数脂肪肝主要是通过肝脏B超、CT和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发现的。B超检查因简便、价廉、无痛等作为诊断脂肪肝的首选方法,描述的肝脂肪浸润和脂肪肝,反映了肝脂肪变的轻重程度。而对于有些不能明确诊断的情况,只有通过肝穿刺活检才能确诊。
其次,脂肪肝有什么危害呢?
脂肪肝对人体会有很多危害,首先,肝细胞内脂滴堆积,会损害肝脏功能,降低人体免疫功能、解毒功能,甚至导致肝硬化的发生。其次,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诱发冠心病、中风,诱发或加重高血压,加重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 此外,千万别相信世界最遥远的距离就是你的脂肪肝和肝癌,其实它们近在咫尺。脂肪肝离肝癌只需4步。此前国际肝脏大会指出,导致肝癌的原因占比中,排名第一的为丙型肝炎(48%),其次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为26%,酒精性肝病为14%,乙型肝炎为8%。而酒精性肝病大多在初期就会出现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故二者合计40%。早期脂肪肝会使肝脏能力下降,身体易疲劳,容易感冒发烧。之后会逐步发展为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纤维化、肝硬化,最后发展为肝癌。
脂肪肝的诱因最主要的是平时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油脂丰富含量的食物摄入过多,加上运动量的缺乏,长期如此,就造成了脂肪肝。但是脂肪肝的诱因不单指这一种,接下来为大家介绍的是几种不常见的原因。
营养不良肥胖者得脂肪肝的几率较大,但也不是说瘦的人就不会的脂肪肝的,只是几率较小而已。平常人们往往误以为肥胖者都是营养过剩的而导致的脂肪肝,其实不然,有部分的肥胖者只是脂肪过多,但是本身还是会缺乏蛋白质、维生素及其他人体所需微量元素,一旦缺乏这些元素,就会导致营养不良,所以肥胖者也是会营养不良的。各类身体指标较低的话,就会导致营养缺乏性脂肪肝。
长期酗酒也会导致脂肪肝,酒精进入人体后,在肝脏进行代谢,但是酒精所含的毒性会对肝细胞造成损害,以影响肝细胞对脂肪酸的分解与代谢,长期就会导致肝内脂肪无法被分解代谢,在肝内堆积,最终导致脂肪肝。
一些慢性疾病糖尿病患者,例如糖尿病、肝炎、甲亢、重度贫血等,往往都因胰岛素不足,最终导致脂肪肝。慢性疾病糖尿病患者的身体对葡萄糖的利用减少,为了补充能量,身体会自然的堆积脂肪酸以提供能量,但是脂肪酸很难被充分利用,会促使肝脏的脂肪合成亢进,从而引起脂肪肝。
上面几点都是几种不常见的脂肪肝诱因,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密切关注这些方面。
指导专家:周利军,副主任医师,同煤集团公司总医院感染科。擅长治疗慢性肝病,细菌性痢疾,伤寒,布氏杆菌病及小孩水痘,手足口病,腮腺炎,猩红热,麻疹等感染性疾病。
觉得本文有用,欢迎点赞或推荐给朋友,并关注【医联媒体】。
单纯性脂肪肝不可怕,可怕的是脂肪肝可能会进一步发展,变成肝硬化和肝癌。下面,郑医生就来介绍一下脂肪肝。
1.脂肪肝的原因
脂肪肝是脂肪沉积在肝脏引起的病理性变化。一般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酒精性脂肪肝,另一类是非酒精性脂肪肝。
酒精性脂肪肝,顾名思义,就是嗜酒引起的脂肪肝。但是,嗜酒的人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人有的还是非酒精性脂肪肝。肥胖和久坐不动是常见的两个原因。现在社会的生活节奏快,快餐文化盛行,高脂高糖饮食非常常见,肥胖的概率大大增加。技术的进步导致体力劳动的减少,久坐不动成为一种工作常态。即使从事体力劳动,在一天的繁忙工作之后,一直坐着或躺着不动也容易形成脂肪肝。
2.脂肪肝的发展历程
很多人会有一个担心,脂肪肝会不会恶变成肝癌?答案是肯定的,脂肪肝是有一定的概率恶变成肝癌的。但是让人安心的是,这个概率并不大。当然,即使恶变,也不会一蹴而就,会有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这个过程大概是: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
所以,我们如果要避免脂肪肝变成肝癌,就要在中间的几个步骤去阻止它。
很多人在做B超的时候,会查出脂肪肝。这种脂肪肝一般就是单纯性脂肪肝。如果长期得不到纠正,肝功能持续损害,就可能引起脂肪性肝炎,长年累月下去,肝脏就可能纤维化。纤维化还是能够逆转的,而再进一步发展到肝硬化,就没办法再逆转变成正常肝脏了。肝癌就会在肝硬化的基础上产生。
3.脂肪肝的治疗
人一旦得了脂肪肝,首要的需求就是治疗。治疗针对的就是病因。酒精性脂肪肝最重要的就是戒酒。而非酒精性脂肪肝则需要从饮食和运动两方面下手,减轻体重。
1)饮食。主要是改变高脂高糖的饮食结构,特别是不要吃零食、垃圾食品和含糖饮料,增加蔬菜等膳食纤维摄入。为了每天能够减少热卡的摄入,晚饭一定要少吃,夜宵是绝对禁止的。
2)运动。主要是增加有氧运动,燃烧卡路里。最好每天都能出去活动活动,如果实在
新生儿黄疸多久会消除
新生儿黄疸多久会消除?一般生理性的黄疸一个星期就自然退了。如果老是不退,就要考虑是否病理性的黄疸,是有体内炎症引起的,需及时就医。一般情况下新生儿黄疸会在28天之内消退的,短的十天半个月,长的2个多月都有,只要黄疸没有加重,一般不用过于担心。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些关于新生儿黄疸多久会消除的知识吧。
新生儿黄疸多久会消除11、生理性黄疸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时期所特有的一种现象,由于胎儿在宫内低氧环境下,血液中的红细胞生成过多,且这类红细胞多不成熟,易被破坏,胎儿出生后,造成胆红素生成过多,约为成人的两倍;另一方面,新生儿肝脏功能不成熟,使胆红素代谢受限制等原因,造成新生儿在一段时间出现黄疸现象。
足月儿的生理性黄疸是在第2—3天开始,这时皮肤呈浅黄色,巩膜(白眼珠)以蓝为主微带黄色,尿稍黄但不染尿布,第4—5天最黄,足月儿在第10—14天消退,检查肝功能正常、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增加。早产儿的生理性黄疸会出现得较早、较高,也持续较久,可延迟致3周—4周消退。虽有黄疸,但孩子没有什么不适,一般情况好。生理性黄疸属于正常生理现象,不需治疗。
2、母乳性黄疸
因吃母乳新生儿发生黄疸称为母乳性黄疸,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病理性黄疸。少数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其黄疸程度超过正常生理性黄疸,原因还不十分明了。其黄疸特点是:在生理性黄疸高峰后黄疸继续加重,如继续哺乳,黄疸在高水平状态下继续一段时间后才缓慢下降,如停止哺乳48小时,黄疸明显下降,若再次哺乳,黄疸又上升。由于母乳中含有孕二醇激素,它可以抑制新生儿肝脏中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力,致使血液中的`胆红素不能及时进行代谢和排泄,于是血液中的胆红素浓度增加,出现新生儿皮肤和巩膜的黄染。
出现母乳性黄疸后,一般不会影响小儿的健康,也无发烧和食欲不好的症状。如及时停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