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健康早知道

发病4天了,第一天呕吐,第二天发烧晚上开始拉肚子,拉水样性大

时间: 阅读:5916
发病4天了,第一天呕吐,第二天发烧晚上开始拉肚子,拉水样性大
提问 回复

最佳回答

六月雪

六月雪

2025-04-02 13:50:03

发现腹泻,建议检查化验大便是消化不良还是肠炎.

指导建议:
小儿腹泻吃思密达,妈咪爱都行,如果情况严重可以配合一些消炎抗菌治疗,如常用的小儿磺胺甲恶唑颗粒,利宝颗粒,另外注意水分补充

最新回答共有3条回答

  • 半夏
    回复
    2023-06-07 14:14:51

    宝宝的大便是跟喂养以及次数有相关联的,出现水样的大便可能是某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对于宝宝出现水样大便,宝妈们不要太着急,认真检查一下宝宝是因为什么原因导致的,让再看看用什么办法治疗好。下面就让小编来介绍一下宝宝发烧拉水样大便怎么回事?

    宝宝拉水样大便怎么回事?

    1、生理性稀便

    由于正常新生儿的肠道功能尚未健全,不同喂养方式的宝宝大便性状也存在明显区别,如母乳喂养的新生儿,母乳容易被宝宝吸收,所以母乳喂养的宝宝一般排便次数会较多,会出现假腹泻现象。每天大便可多达7-8次,甚至10-12次,大便通常较稀薄,如果宝宝精神好,吃奶好,体重增长正常,就不必担心

    2、病理性因素

    (1)非感染因素

    喂养不当:爸妈给新生宝宝喂食的奶粉过浓、奶粉不适合、奶粉中加糖、奶液过凉或过早添加米糊等淀粉类食物,都会容易导致宝宝积食,从而引起腹泻。

    对奶粉过敏:100名宝宝中有2-7名会对奶粉蛋白质过敏,有遗传性过敏体质的新生宝宝更容易产生对奶粉蛋白质的过敏症状。

    (2)细菌感染

    细菌感染:新生儿免疫功能差尤其是肠道的免疫能力就更低,当肠道感染时,没有能力去减弱和中和细菌的毒力。

    宝宝拉肚子怎么办?

    一、一般疗法:

    6个月以内的宝宝如果是母乳喂养,需要继续母乳喂养;如果不是母乳喂养,可以用宝宝日常食用的奶或者奶制品继续喂养,轻症的宝宝适当减少吸奶量。若宝宝年龄在6个月以上或已开始食用固体食物,则给些米粥或其他淀粉混合食物,有条件的家庭可加些蔬菜、鱼或肉末,每次喂饭可加些植物油。具体来说,可以给些新鲜水果汁或香蕉泥,以补充钾;也可以喂新鲜制作的食物,当然这些食物要很好地烹制、研磨或捣碎。

    二、液体疗法:

    1、口服法:适用于轻度脱水或呕吐不重的宝宝。补液量按每公斤体重100毫升/

  • 空青
    回复
    2023-06-07 13:13:41

    带孩子不容易。总有这样的问题。每天感冒发烧很正常。感冒发烧后会出现腹泻和呕吐。发烧后,呼吸道也可能被病毒感染。这时孩子会不断咳嗽,刺激孩子的喉咙,随之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严重的话会有拉肚子,肚子疼。发烧还会引起胃肠系统紊乱,进食后消化不良也会引起呕吐。针对这种情况,有以下建议:可以多喝水,小口喝,让胃有时间适应。

    体温比较高,退烧是关键。可以用温水洗澡,温度高于38.5时及时服用退烧药退烧。引起儿童呕吐、腹泻、发热的常见疾病有急性胃肠炎(由各种病原微生物引起,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和胃肠感冒(主要由病毒引起)。主要原因是孩子的胃肠功能没有完全发育,免疫力低下,或者接触了感冒患者。主要症状为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腹胀、发热、乏力等。当儿童出现上述症状时,应去正规医院检查,做出明确诊断。例如,白细胞增多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表明有细菌感染;白细胞减少和淋巴细胞比例增加通常表明病毒感染。

    粪便或吞噬细胞中的常规白细胞增多提示肠道炎症;粪便培养可见细菌等病原微生物的生长,有助于诊断细菌引起的感染。治疗过程中要注意禁食无水(4-6小时),否则会加重病情。我们可以多次补充轻盐水或静脉输液来支持治疗,以防止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等严重症状。发烧时,肠胃功能本来就弱,感染或进食不当,容易增加肠胃系统负担,引起肠胃功能紊乱,导致呕吐腹泻。

    还有一个原因是先呕吐腹泻,然后发热。这个可能性,最大的可能性,就是肠道病毒感染,也就是说肠道病毒感染第一位,腹泻呕吐是主要症状,但是严重的病毒感染也会导致发热。例如秋季腹泻,即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可引起发热、腹泻和呕吐。不管是什么原因,都是对症治疗。如果发热超过38.5℃,应使用特殊退烧药。如果是腹泻,应该口服一些益生菌,水样中可以使用一些蒙脱石散进行对症处理。如果呕吐频繁且过量,暂时不宜用药。严重的话建议去医院看医生,让医生决定是否治疗症状。

微创腋臭手术

右大腿骨折在骨髓里安了一个刚针在膝盖钻了洞钉进去的。现在手术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