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健康早知道

耳聋左慈丸加阿莫西林能治耳膜下陷吗

时间: 阅读:10658
耳聋左慈丸加阿莫西林能治耳膜下陷吗
提问 回复

最佳回答

凌泉

凌泉

2025-02-23 16:14:33

作用不大的。当医生发现锤骨短突特别突出,锤骨柄水平移位,光锥消失或变形时,这些就是鼓膜内陷的特征.鼓膜多半有不同程度的内陷,只要听力基本正常,咽鼓管的功能正常,那么轻度鼓膜内陷并不是什么毛病.鼓膜内陷,且听力有所降低,伴有耳鸣,耳闷,这就是病态了,医学上称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为使咽鼓管通畅,除查病因对症治疗外,还可行咽鼓管吹张术,这需要医生操作.也可自己用“捏鼻鼓气”法,嘴巴闭牢,鼻孔捏紧,作鼓气动作,如此可使气体不从口腔及鼻孔逸出,而使气体冲进咽鼓管,使鼓膜内陷得以恢复.但在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时,不可使用此法,以免将混有细菌的鼻涕由鼻咽部误吹人鼓室腔,造成中耳急性炎症.

最新回答共有3条回答

  • 离亭燕
    回复
    2023-06-24 07:07:50

    中耳炎一定要一次就拿下否则反复发作到影响听力的时候 后悔的机会都没有了甚至对身体有很大危害!

      偏方:鲜韭菜汁5钱,加入明矾*半钱,溶化后滴入耳内,一次1~2滴,一日2次,连用5天

      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主要为改善中耳通气,清除中耳积液及病因治疗。

      (1)改善中耳通气:首先,宜保持鼻腔及咽鼓管咽口通畅。可用1%麻黄素滴鼻,或用1%麻黄素与0.5%可的松喷雾至鼻咽部,每日3~4次;亦可在急性上呼吸道炎症控制后采用捏鼻鼓气法、波氏球吹张法或导管吹张法进行咽鼓管吹张;或经导管向咽鼓管咽口喷入强的松龙等类固醇激素药液,以减轻局部水肿。

      (2)清除中耳积液:

      ①穿刺抽液:一般用7号长针头在无菌操作下,从鼓膜后下方或前下方刺入鼓室,以空针抽吸积液;或于抽液后注入地塞米松。

      ②鼓膜切开术:若积液粘稠,抽液无效者可做鼓膜切开术。鼓膜切开后,吸尽鼓室内积液;积液粘稠者,可用透明质酸酶1000单位溶于1ml生理盐水中注入鼓室。

      ③鼓室置管术:如经抽液或注入酶制剂、激素等无效,可做鼓膜置管术,经鼓膜留置通气管,但2岁以下儿童慎用。此外,红外线及短波透热治疗可改善中耳血液循环,促进积液吸收。

      (3)祛除病因:应积极治疗鼻咽及鼻腔疾病,特别是腺样体肥大者,可切除腺样体。在急性期,可选择红霉素0.25g,每日 3次,口服;氨苄青霉素0.5g,每日2次,肌肉注射,以控制感染。加入地塞米松或强的松等口服,作短期治疗效果更好。

      中医认为分泌性中耳炎属“风聋”、“耳胀耳闭”、“耳胀痛”、“耳痹”的范畴。其病机多为风邪侵袭,经气痞塞,或痰湿浊邪,上聚耳窍或邪毒滞留,气血瘀阻。其辨证施治的要点是:

      (1)风邪滞窍:感冒之后自觉耳内胀闷或微痛,耳鸣及听力减退,自声增强,鼓膜内陷,色红肿胀或见液平面。伴发热恶风,鼻塞流涕等。治宜疏风散邪,行气宣痞。方用银翘散合通气散:金银花20g,连翘12g,桔梗10g

  • 蓦山溪
    回复
    2023-06-24 06:06:40

    神经性耳鸣最佳治疗方法包括按摩、药物治疗、掩蔽治疗。

    1、神经性耳鸣可以采取一些按摩的方式进行治疗,效果也是非常地不错,比如可以使用梳头抹耳法、掌心震耳法等都具有一定的效果。2、神经性耳鸣的治疗可以通过药物进行,药物可以缓解症状,通过药物可以达到扩张血管,为血管营养提供更好的储备。3、神经性耳鸣的治疗还能通过掩蔽治疗,可以通过这类方式来改变疾病的症状,对于耳鸣的控制与治疗具有不错的效果,长时间坚持治疗可以慢慢地消除神经性耳鸣的情况。

    神经性耳鸣就是一种高调的耳鸣,主要是内耳的神经细胞,导致内耳细胞的功能下降,从而产生耳鸣的声音,其实耳鸣的原因不是太清楚,神经性耳鸣主要就是高调的耳鸣,就是滋滋的这种声音,有的病人是一种间断性的,耳鸣完了就恢复了。比较严重的就是长期没有间断的滋滋的声音。对于神经性耳鸣,临床上一般原则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治,适时进行语言训练,适当应用人工听觉。临床上常常使用治疗神经性耳鸣耳聋的药物主要有血管扩张剂,降低血液粘稠度,以及血栓溶解药物、神经营养药物,以及能量制剂等。另外,还可以配合高压氧疗法,对早期的药物性耳聋耳鸣、突发性耳聋耳鸣、创伤性耳聋耳鸣等可以起到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还可以配合手术疗法,手术的目的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使内耳可逆部分恢复功能。必要时可以选择佩戴助听器。

您好,我患有双乳多发性乳腺纤维瘤,做过两次手术,最近发现左侧

输精管炎会导致不孕不育么?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