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健康早知道

宝宝四十多天发烧38度导致肺炎和肝损伤怎么办

时间: 阅读:5689
宝宝四十多天发烧38度导致肺炎和肝损伤怎么办
提问 回复

最佳回答

百薇

百薇

2025-04-04 22:52:48

病情分析:
婴幼儿肺部感染是下呼吸道的感染疾病的,严重的肺部感染会导致酶谱增高的。有心肌和肝脏埙伤的症状的。

指导建议:
建议需要积极抗炎治疗和使用保护心脏和肝脏的药物治疗的,随着肺部的症状痊愈,心肌和肝脏的埙伤会恢复正常的。一般积极治疗预后是良好的。

最新回答共有3条回答

  • 芍药
    回复
    2023-06-27 14:14:09







    建议:两岁多宝宝持续高烧不退怎么办,我想详细回答。
    人体的下丘脑有一个体温调节中枢,作用就像空调机的温度设定。正常时婴幼儿设定的温度比成人稍高,婴幼儿肛温大约在摄氏37.5℃,上下变动1℃左右。成人和较大儿童口温大约36.8℃,上下变动0.5℃。

    例如人体感染病原体后,引起白血球反应,产生 “致热原”,就会刺激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使设定温度提高。当设定温度被调到39℃时,人体增加肌肉收缩产热,或者减少出汗散热,将体温提升到39℃为止。所以发烧前,可能会发冷发抖,再突然高烧,某些细菌产生毒素时,这种现象特别明显。

    许多父母观察到,孩子容易在夜间发高烧。这是因为婴幼儿身体含水比例较成人高,只要轻度缺水就影响散热,容易发烧。孩子生病的时候,精神差,睡得久。夜间长时间不进食喝水,当然体温升高。

    一、引起发烧的原因

    1、非疾病因素:

    婴儿体温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气温过高(中暑)、穿衣太多、喝水过少、水份丢失(流汗、腹泻)、房间空气不流通、剧烈运动前后,其它如预防注射也可能引起发烧。

    2、疾病因素:

    以病毒和细菌感染最常见,如呼吸道、胃肠道、泌尿道感染等。除发烧外,还伴有各系统的症状。如呼吸道感染时,可有流涕、咽痛、咳嗽;胃肠炎表现为腹痛、呕吐、腹泻;在泌尿道感染时可能出现尿频、尿痛、腰痛的现象。而小婴儿各系统的伴随症状不典型,可能只有厌食、吐奶、腹泻等现象,所以年龄越小的孩子发烧越要去看医生。

    引起发烧的疾病还有很多,如长期发热可见于一些风湿免疫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等。应注意观察孩子发烧的规律和伴随症状,及时到医院检查,以及早治疗。

    二、如何正确测量体温

    测量腋温比肛温好:因肛温必须插入肛门内,对宝宝较具刺激性,腋温则较温和。 <

  • 祝由师
    回复
    2023-06-27 13:13:59

      病情分析:

    ?

      如果只是今天或者偶尔的话,那属于正常现象,小孩子的免疫能力比较差,受到外界病菌的感染比较容易生病,如果要预防的话,就是家中备些药品还有体温计,经常给孩子测量体温,少让孩子玩水,然后不及时换衣服,导致感冒.如果长期的话,那希望你及时就医,彻底检查下,不要因小问题影响孩子的健康.

    ?

      意见建议:

    ?

      宝宝发烧了.父母不必大惊小怪,也不要掉以轻心,导致病情不可收拾.父母要学会有技巧,有智慧,有知识的面对它,在此向您推荐简单退烧6招.?1,维持家中的空气流通,若家有冷气,维持房间温度在25~27摄氏度之间,可将幼儿置于冷气房中或以电扇绕转着吹,使体温慢慢下降,如此幼儿也会感觉舒服一些,但如果四肢冰凉又猛打寒战,则表示需要温热,所以要外加毛毯覆盖.?2,脱掉过多衣物?如果宝宝四肢及手脚温热且全身出汗,表示需要散热,可以少穿衣物.?3,温水拭浴;将宝宝身上衣物解开,用温水毛巾(37摄氏度)全身上下搓揉,如此可使宝宝的血管扩张将体气散出,另外水气由体表蒸发时,也会吸收体热;?4,睡冰枕;有助于散热,但对较小的幼儿并不建议,因幼儿不易转动身体,冰枕易造成局部过冷或致体温过低.使用退热帖也可以,退热帖的胶状物质中的水分汽化时可以将热量带走,不会出现过分冷却的情况.?5,多喝水;以助发汗,并防脱水.水有调节温度的功能,可事体温下降及补充宝宝体内的失水.?6,使用退烧药;当婴幼儿中心温度(肛温或耳温)超过38.5摄氏度时,可以适度的使用退烧药水或栓剂.?总之,宝宝发烧时,父母不必紧张,只要按照上述各种建议,观察宝宝活动力,补充水分,必要时适度退烧,体温多半可获得降低,随后再带宝宝就医即可.看病之后,就要按医嘱吃药,只要没有出现特殊情况,就不要按连不断地再去医院.

    ?

      生活护理:

    ?

    孩子发烧,别急着降温?首先别忙着退烧,而是要搞清楚孩子发烧的原因.发烧不是一种疾

秋季如何防止牛皮癣复发秋季因为季节的原因牛皮癣病情是容易复发

孩子得了肺炎,是中医好还是西医好?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