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箕(Jì)门穴
【类属】属足太阴脾经。
【出处】《针灸甲乙经》
【定位】在大腿内侧,当血海与冲门连线上,血海上6寸。
【取法】坐位绷腿,大腿内侧有一鱼状肌肉隆起,鱼尾凹陷处。
【作用】健脾渗湿,通利下焦
【主治】小便不通,小便不利,五淋,遗溺,遗尿,尿潴留,腹股沟肿痛,小便淋沥,癃闭,遗精,阳痿,小腹肿痛,阴囊湿痒,阴囊湿疹,两股生疮,睾丸炎,性功能减退,子宫痉挛,腹股沟淋巴结炎,小儿麻痹后遗症,鼠蹊肿痛等。
【保健】每次各揉按左右箕门穴1~3分钟,先左后右,可治女性阴道瘙痒、男性阴囊湿疹。
【艾灸】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刺灸】直刺0.5~1.0寸,局部有酸胀感,向上可放散到大腿内侧,向下可放射到踝。注意:针刺时必须避开动脉,忌深刺。
【配伍】
配三阴交穴、中极穴治小便不通。
配气冲穴、太冲穴治腹股沟肿痛。
【文献】
《外台秘要》:主癃,遗溺,鼠鼷痛,小便难。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淋,遗溺,鼠鼷肿痛,小便不通。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经穴名·箕门 4.1 出处 4.2 穴名解 4.3 所属部位 4.4 箕门穴的定位 4.5 取法 4.6 穴位解剖 4.6.1 层次解剖 4.6.2 穴区神经、血管 4.7 箕门穴的功效与作用 4.8 主治病症 4.9 刺灸法 4.9.1 刺法 4.9.2 灸法 4.10 配伍 4.11 特效 *** 4.12 文献摘要 5 古代全身遍诊法三部九候部位之一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箕门 1 拼音 jī mén
2 英文参考 Jīmén SP11 [中国针灸学词典]
jīmé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P1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箕门:1.经穴名;2.古代全身遍诊法三部九候部位之一。
4 经穴名·箕门
穴位 箕门 汉语拼音 Jimen 罗马拼音 Chimen 美国英译名 Winnowing Gate 各
国
代
号 中国 SP11 日本 11 法
国 莫兰特氏 RP11 富耶氏 RP11 德国 MP11 英国 Sp11 美国 Sp11
箕门为经穴名(Jīmén SP11)[1]。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阴脾经[1]。箕即簸箕,门即门户,当两腿分开,席地而坐,其形如箕,穴在大腿内侧,左右对称,故名箕门[1]。主治小便不通,小便不利,五淋,遗溺,遗尿,尿潴留,腹股沟肿痛,小便淋沥,癃闭,遗精,阳痿,小腹肿痛,阴囊湿痒,阴囊湿疹,两股生疮,睾丸炎,性功能减退,子宫痉挛,腹股沟淋巴结炎,小儿麻痹后遗症,鼠蹊肿痛等。
《说文》:“箕,簸也,从竹甘象形,其兀也,凡箕之属皆从箕。”张腿而坐称为箕踞,是不端之状。本穴在大腿内侧,腴肉上缘,取穴时人须敞腿兀坐,两腿分张,形如箕状,故称箕坐。其两腿内侧,肌肉丰腴,有如鱼腹。本穴在腴肉上缘,犹当箕星之门,故名“箕门”。[2]
箕门在股前区,髌底内侧端与冲门( SP12)的连线上1/3与下2/3交点,长收肌和缝匠肌交角的动脉搏动处。侧卧取穴[1]。
箕门位于大腿内侧,髌骨内上缘上8寸,缝匠肌之内侧;或于血海穴直上6寸处取穴[6]。
箕门穴在足太阴脾经中的位置
箕门穴的位置
箕门穴的位置(足太阴脾经)
箕门穴的位置(肌肉)
箕门穴的位置(骨骼、血管)
正坐屈膝位,两腿微张开,缝匠肌内侧缘,距血海上6寸处取穴[7]。
正坐屈膝或仰卧位,当缝匠肌内侧缘,距血海上6寸处取穴。
快速取穴:坐位绷腿,大腿内侧有一鱼状肌肉隆起,鱼尾凹陷处即是箕门穴[8]。
4.6.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股内侧肌[1]。
皮肤→皮下组织→股内侧肌[5]。
4.6.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股神经皮支和大隐静脉属支分布;深层有股神经肌支分布,并有股动脉本干经过[5]。
布有股前皮神经、深部有隐神经;并有大隐静脉通过;深层之外方有股动、静脉[6]。
箕门有健脾渗湿,通利下焦的作用。
凡穴位之曰门、曰关者,俱以其具开阖出纳意也,多治淋浊遗尿、小便不通、鼠蹊肿痛等症。箕门穴有健脾利湿作用,主治小便不通、五淋、遗尿、腹股沟肿痛。[2]
箕门穴主治小便不通、五淋、遗溺、腹股沟肿痛[5]。
箕门主治肝肾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小便淋沥、遗溺、癃闭、遗精、阳痿、小腹肿痛、阴囊湿疹、两股生疮等[1]。
现代又多用箕门治疗睾丸炎、性功能减退、子宫痉挛、腹股沟淋巴结炎、小儿麻痹后遗症等[1]。
箕门主治小便不利,遗溺,鼠蹊肿痛,阴囊湿痒等[6]。
箕门穴主治小便不利,遗尿;腹股沟肿痛[7]。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尿潴留,遗尿,遗精,阳萎,睾丸炎,腹股沟淋巴结炎,阴囊湿疹。
直刺0.5~0.8寸,避开动脉[6]。《黄帝内经素问·刺禁论》:“刺阴股中大脉,血出不止死。”
直刺0.3~0.5寸,局部酸胀,向上可放射到大腿内侧,向下可放射到踝。
注意:针刺时必须避开动脉[5]。忌深刺[1]
4.9.2 灸法 可灸[1][7]。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6]。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不宜灸[5]。
箕门配气冲、太冲,治腹股沟肿痛[7]。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淋,遗溺,鼠鼷肿痛,小便不通。
5 古代全身遍诊法三部九候部位之一
4.商丘穴
位置:脚后跟到踝裸处与胫骨交接的缝里面。
针法:直针进。
脾经的经穴,属性是金(阴经井荣俞经合对应木火土金水),土生金,故是子穴。
子穴治实证,泻之。有助孕的效果。
5.三阴交穴(大穴)
位置:踝裸上三寸处骨头的后面。
是三条阴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交会处。
用于诊断。不管是淤血、肿瘤,三阴交都会有压痛点。
治症:痛经,灸三阴交(远取穴)。腹部的问题,男女都可用。几乎所有的妇科病都可用。水肿、脚积水、小便不利,可用三阴交消导。
是妇科大穴,妇女平常可多灸。
6.漏谷穴
位置:从三阴交穴再上三寸(内踝裸上六寸)。
禁灸。
脾经的络穴,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连的地方。
治水要深针,大概一寸半。针的深浅视病人需要(即病的深浅)而定。
7.血海
位置:用手按住犊鼻,手掌正好把膝盖骨盖住,盖住后,大拇指指尖到处就是血海穴。
治疗痛经、滴漏不止或月经不来。
8. 奇穴:百虫窝
位置:血海穴往下从侧面看一寸处即是。
可用于诊断,如果按到会痛,就是虫(疣虫、蛔虫)在里面。
用于治疗,按压痛就针此穴,痛立止,虫病好。
9.箕门穴与冲门穴
(1)箕门穴
位置:从血海直上五寸处。
少用,按近取穴定义,对阴部的病有帮助。
(2)冲门穴
位置:从曲骨外开四寸处。
扎此穴不便,可用脾经的子穴或母穴,或者采用对称治疗,用云门穴。
女人生完小孩胎盘下不来,也可用此穴。
10.府舍穴至腹哀穴(都很少用)
(1)府舍穴
位置:从曲骨上一寸在外开四寸即是。
(知道穴道经络走向即可。任脉在中间外开四寸是脾经,外开二寸是胃经。)
(2)腹结穴
位置:肚脐下二寸(石门),再外开四寸即是。
(3)大横穴
位置:神阙(肚脐)外开四寸处。
大部分是治疗肠胃方面,如泻利、拉肚子,都可以在这附近取穴。
(4)腹哀穴
位置:建里穴外开四寸。
治症也是腹部肠胃问题,大便不顺、胃不消化。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