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足临泣穴
【类属】属足少阳胆经。是足少阳胆经的输穴,五行属木;八脉交会穴之一,通带脉。
【出处】《灵枢·本输》
【定位】在足背外侧,当第4、5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取法】坐位,小趾向上翘起,小趾长伸肌腱外侧凹陷中,按压有酸胀感处
【作用】清泄肝胆、通调带脉、舒肝熄风、化痰消肿
【主治】头目、胸胁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颔痛腮肿,齿痛,耳聋,咽肿,瘰疬,腋下肿,乳肿,胸痹,髀枢痛,膝踝关节痛,足背红肿,咳逆喘息,疟疾,月经不调,胁肋疼痛,遗溺,乳痈,足跗疼痛,偏头痛,目涩,足跗肿痛,乳房胀痛,现代又多用足临泣治疗结膜炎,泪囊炎,乳腺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颈淋巴结
【保健】用拇指指腹揉按足临泣穴,以有酸胀、微痛的感觉为宜,可治疗女性乳房疾病,如乳腺炎、乳腺增生等。
【艾灸】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注意:禁用瘢痕灸,以防艾火灼伤皮肤,影响关节活动。
【刺灸】直刺0.3~0.5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
【配伍】
配丘墟穴、解溪穴、昆仑穴治足跗肿痛。
配乳根穴、肩井穴治乳痈。
配日月穴、期门穴、外关穴、阳陵泉穴治胁肋疼痛。
配风池穴、太阳穴、外关穴治偏头痛。
配睛明穴、太阳穴、合谷穴、太冲穴治目赤肿痛。
【文献】
《针灸甲乙经》:厥,四逆,喘,气满,风,身汗出而清,髋髀中痛,不可得行,足外皮痛,临泣主之。疟日两发,临泣主之。胸中满,腋下肿,马刀瘘,善自啮舌颊,天牖中肿,淫泺胫酸,头眩,枕骨颔腮肿,目涩身痹,洒淅振寒,季胁支满,寒热,胸胁腰腹膝外廉痛,临泣主之。大风目外眦痛,身热痱,缺盆中痛,临泣主之。月水不利,见血而有身则败,及乳肿,临泣主之。
《针灸大成》:手足中风不举,痛麻发热拘挛,头风痛肿项腮连,眼肿赤痛头旋,齿痛耳聋咽肿,浮风瘙痒筋牵,腿疼胁胀肋肢偏,临泣针时有验。
《类经图翼》:主治胸满气喘,目眩心痛,缺盆中及腋下马刀疡,痹痛无常。
《医宗金鉴》:中风手足举动难,麻痛发热筋拘挛,头风肿痛连腮项,眼赤而疼合头眩。
《玉龙歌》:两足有水临泣泻。
《杂病穴法歌》:赤眼迎香出血奇,临泣太冲合谷侣。耳聋临泣与金门,合谷针后听人语。牙风面肿颊车神,合谷临泣泻不数。、配丘墟穴、解溪穴、昆仑穴治足跗肿痛。
脚上有一个穴位,能帮人打开任督二脉,它就是足临泣穴。真的能帮人打通任督二脉吗?带您来一起分析下吧~
中药里有一个名方,叫柴胡汤,可解表散热、疏肝和胃,有治疗胸胁苦满、食欲不振、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之功,其实 我们的身体中有一个穴位有类似于小柴胡汤的功效,这就是脚上的临泣穴 。
人体有8个八脉交会穴,而临泣穴就是其中之一。 八脉交会穴是人体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通的八个腧穴,称为八脉交会穴。
其功能有:
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渗灌等调节作用。
作为八脉交会穴之一的足临泣穴,往往被历朝历代的医家所忽略,而道家非常重视这个穴位。该穴名意指胆经的水湿风气从上向下在此化雨冷降。气血的运行变化如泪滴从上滴落一般,故而得名临泣。
它穴位于足背外侧,当足四趾本节(第四趾关节)的后方,小趾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它不但是胆经上的要穴,还连通带脉。带脉是沿人体肚脐一圈,像是人体正中系了一条玉带,能约束纵行之脉,增强经脉之间气血运行的联系,也是关乎人体健康非常重要的一条保健经脉。 所以,足临泣穴是一个调一穴就能疏通胆经和带脉两条经脉的要穴。
【足临泣主治】 头痛,目外眦痛,目眩,乳痈,瘰疬,胁肋痛,疟疾,中风偏瘫,痹痛不仁,足跗肿痛。胆经头痛、腰痛、肌肉痉挛、眼疾、胆囊炎、中风、神经官能症等。
缓解足痛。
女性时常诉苦,长时间穿高跟鞋倦累异常,其实治疗穿高跟鞋倦累感,只要指压“临泣”就有效。具体方法是,首先找准穴位,一边吐气一边强压6秒钟,重复20次即可。
诊断胆囊病变。
临泣穴不仅有治病的效果,还有诊断的功能。平时点按足临泣穴,如果感觉疼痛,就要注意一下胆囊是否有息肉或者炎症。
泻肝胆之气。
最常见的是清晨起床后口苦咽干,这是典型的少阳病,体内有热,可以在临睡前点按此穴,泻肝胆之气以降逆。
定喘。
如果有气喘的人,这个穴位还有定喘的功效。在临床上使用小柴胡颗粒配合点按足临泣穴,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医疗效果。
治疗月经不调。
配合脾经的三阴交穴位以及任脉上的中极穴,可以治疗月经不利不调的症状。
此外,身体有湿的朋友,还能通过点揉此穴起到 祛风除湿 的效果;因为足临泣主升发人体少阳之气,解散肝胆郁结之气,所以经常点按此穴做足疗,还能起到 舒缓压力、调节心绪 的作用,同时,足临泣也是 治疗偏头痛 的主穴
【小结】 虽然足临泣穴并不能真正打通我们的任督二脉,但它给我们身体带来的好处是不能被忽略的。八脉交会穴就像是“核反应堆”,只要你每天去按摩,能以穴通经,以经通脉,一管就是一大片!
十二正经上具有特殊作用的穴位叫做特定穴,特定穴中有一类穴位经气通于奇经八脉,叫做八脉交会穴。八脉交会穴不仅可以治疗本穴所在经脉和所通奇经的病证,而且可以应用于时间医学,也就是灵龟八法中的取穴,从而加强治疗效果。
八脉交会穴,一共八个穴位,即公孙、内关、足临泣、外关、后溪、申脉、列缺、照海。《医经小学》将这八个穴位编纂成歌诀:“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八个穴位。
(1)公孙
公孙是足太阴脾经络穴,联络足阳明胃经,通冲脉。定位在足内侧缘,当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具有理气健脾、和胃降逆、调畅气机的作用。
(2)内关
内关是手厥阴心包经络穴,联系手少阳三焦经,通阴维脉。位于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具有和血行气,通经止痛,安神定志的作用。
(3)足临泣
足临泣是足少阳胆经输穴,通于带脉。位于足背外侧,当足4趾本节(第4趾关节)的后方,小趾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足临泣穴位于足背外侧,第四趾、小趾跖骨夹缝中。主治胆经和带脉相关的病证。
(4) 外关
外关是手少阳三焦经络穴,联络手厥阴心包经,通阳维脉。位于前臂背侧,在前臂后区,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侧远端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具有联络气血,补阳益气的功效。
(5)后溪
后溪是手太阳小肠经输穴,通于督脉。位于微握拳,第5指掌关节后尺侧的近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具有强化督脉阳气的功效。
(6)申脉
申脉是足太阳膀胱经穴,通阳跷。位于外踝直下方凹陷中。具有补阳益气,疏导水湿的功效。
(7)列缺
列缺是手太阴肺经络穴,联络手阳明大肠经,通任脉。位于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或者以左右两手虎口交叉,一手食指押在另一手的桡骨茎突上,当食指尖到达之凹陷处取穴。具有宣通肺气,通调经脉的作用。
(8)照海
照海是足少阴肾经腧穴,通阴跷脉。定位在踝区,内踝尖下1寸,内踝下缘边际凹陷中。具有补肾益精,调畅阴跷的作用。
根据歌诀,八脉交会穴是上下相配的,分成四组使用,发挥协同作用,使临床疗效更加显著。其组成及主治病证如下:
(1)公孙配内关
常用于 心、胸隔、脾胃、肝 的疾患,如心悸胸痹、胸腹胀满、呕吐呃逆、胃脘痛、痢疾等消化系统病证。
(2)足临泣配外关
常用于 目外眦病、耳后、颊、颈、肩部 病证、外感风邪所致病证,如目肿、眼疼、耳鸣、耳聋、偏头痛、肋间神经痛,寒热表证等。
(3)申脉配后溪
常用于 目内眦、颈、项、耳、肩部 病证,太阳经病证,心、肝、脑病证,如中风半身不遂、腰膝酸痛、风寒湿邪引起的痹证、抽搐、头痛、头晕、失眠、癫痫、癔病等。
(4)照海配列缺
常用于 肺系、咽喉、胸膈、肝、心、肾 的病证,如咽痛、咽喉不利、失音、语言不利、咳嗽、胸满、阴虚内热、失眠、癫痫、癔病、小便不利等症。
在临床上,单纯性内脏疾病可以选用脏腑辨证,多选用相应脏腑的特定穴;头面、四肢疾病,多选用十二经脉的穴位;其他病情复杂、虚实夹杂,难以用经络脏腑概括病机的病证,可以选用奇经八脉的上的穴位。
《医学入门》中讲:“周身三百六十五穴,统于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统于八穴”,意在说明八脉交会穴可以主治全身疾病,八穴的主治范围广泛。所以,灵龟八法使用八脉交会穴可以应用于全身疾患。
灵龟八法是将八脉交会穴与八卦方位和数字一一对应,再根据时辰的天干地支去计算所对应的数字,从而推导出某时辰所对于的穴位,从而取穴组方。具体推导方式可见以下链接:仅使用八个通于奇经八脉穴位的“灵龟八法”是时间医学最简单应用
#针灸##中医##穴位#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