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阳陵泉穴
【类属】属足少阳胆经。是足少阳胆经的合穴,胆的下合穴,八会穴之筋会,五行属土。
【出处】《灵枢·邪气脏腑病形》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取法】屈膝90°,膝关节外下方,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即是。
【作用】疏肝利胆、舒筋活络。
【主治】胆、肝、下肢等疾患:如胸胁支满,胁肋疼痛,呕吐胆汁,寒热往来,头痛腰痛,半身不遂,膝股疼痛,下肢麻木,脚胫酸痛,筋挛,筋软,筋痛,虚劳失精,小便不禁,遗尿,颜面浮肿,小儿惊风,胁痛,口苦,呕吐,下肢痿痹,脚气,黄疸,肩痛,膝髌肿痛,现代又用阳陵泉治疗肝炎,胆囊炎,胆道蛔虫症,高血压,肋间神经痛,舞蹈病,坐骨神经痛,肩关节周围炎,下肢疼痛,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胁肋痛,便秘,膝肿痛,肝炎,膝关节炎,下肢瘫痪,踝扭伤,落枕,腰扭伤,臀部肌肉注射后疼痛,胆结石,胆绞痛,习惯性便秘等。
【保健】按摩阳陵泉,能增加胆囊的运动和排空能力,减轻胆囊内压力,缓解胆囊炎等症。
【艾灸】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
【刺灸】直刺1~1.5寸,局部酸胀感明显,或向下肢远端放散。
【配伍】
配环跳穴、风市穴、委中穴、悬钟穴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
配阴陵泉穴、中脘穴治胁肋痛。
配人中穴、中冲穴、太冲穴治小儿惊风。
配曲池穴治半身不遂。
配日月穴、期门穴、胆俞穴、至阳穴治黄疸、胆囊炎、胆结石。
配足三里穴、上廉穴治胸胁痛。
【文献】
《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憺憺,恐人将捕之,嗌中吤吤然数唾。在足少阳之本末,亦视其脉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热者取阳陵泉。
《针灸甲乙经》:胆胀者,胁下痛胀,口苦,好太息,阳陵泉主之。胁下支满,呕吐逆,阳陵泉主之。髀痛引膝,股外廉痛,不仁,筋急,阳陵泉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膝伸不得屈,冷痹脚不仁,偏风半身不遂,脚冷无血色。
《针灸大成》:主膝伸不得屈,髀枢膝骨冷痹,脚气,膝股内外廉不仁,偏风半身不遂,脚冷无血色,苦嗌中介然,头面肿,足筋挛。
《类经图翼》:主治偏风,半身不遂,足膝冷痹不仁,无血色,脚气筋挛。
《玉龙歌》:膝盖红肿鹤膝风,阳陵二穴亦堪攻。
《席弘赋》:最是阳陵泉一穴,膝间疼痛用针烧。
1、阳陵泉穴位置
属足胆经经脉的穴道,在膝盖斜下方,小腿外侧的腓骨小头稍前的凹陷中。直刺1〜1.5寸。可灸,但较少用之。
2、阳陵泉穴主治
抽筋 麻痹 腰腿疲劳 胃溃疡 下肢痿痹
(1)肝胆消化系统疾病:黄疸,口苦,胆囊炎,胆石症,肝炎,胃痛,胃胀,呕吐。
(2)运动系统疾病:落枕,颈椎病,肩痛,肢体麻木,膝膑肿痛,中风后遗症,脚气。
(3)胸胁痛:肋间神经痛,胸胁挫伤,肋软骨炎,胸膜炎。
(4)人体侧身疾病:如偏头痛,耳鸣,耳鸯,偏身麻木等。
3、阳陵泉穴穴性
疏肝利胆,舒筋活络,通利关节(根据其穴性,临床主要用于西医学中的胆道系统疾病、胸胁痛、肩周炎、颈椎病、膝关节疼痛等运动系统疾病)。
4、阳陵泉穴取穴
正坐,垂足,约成90°,上身稍前俯,用左手手掌轻握右脚膝盖前下方,四指向内,大拇指指腹所在位置的穴位即是。
位于人体的膝盖斜下方,小腿外侧之腓骨小头稍前凹陷中。(即:在小腿的外侧,膝关节下方的外侧有一个高点(腓骨小头),从高点的前下方大概一寸左右有一个凹陷。)
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属足少阳胆经。合(土)穴。八会穴之筋会。又名:筋会、阳陵、阳之陵泉;是足少阳之脉所入为合的合上穴,为筋之会穴。前人依其所在部位而命名(胆属阳经,膝外侧属阳,腓骨小头部似陵,陵前下方凹陷处经气象流水入合深似泉,故名“阳陵泉”)。
“阳陵泉穴”。“阳”,阳气也。“陵”,土堆也。“泉”,源源不断也。该穴名意指胆经的地部经水在此大量气化。本穴物质为膝阳关穴飞落下传的经水及胆经膝下部经脉上行而至的阳热之气,二气交会后,随胆经上扬的脾土尘埃吸湿后沉降于地,胆经上部经脉落下的经水亦渗入脾土之中,脾土固化于穴周,脾土中的水湿则大量气化,本穴如同脾土尘埃的堆积之场和脾气的生发之地,故名。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