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头临泣穴
【类属】属足少阳胆经。是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阳维脉的交会穴。
【出处】《针灸资生经》
【定位】在头部,当瞳孔直上入前发际0.5寸,神庭与头维连线的中点处。
【取法】正坐,眼向前平视,自眉中直上半横指处即是头临泣穴。
【作用】聪耳明目,安神定志,清脑明目,宣通鼻窍。
【主治】头目、神志等疾患:如头痛目眩,目赤肿痛,内障雀目,目翳,流泪,小儿惊痫,头痛,目眩,目外眦痛,鼻塞,鼻渊,惊痫,目痛,小儿惊风,癫痫,现代又多用头临泣穴治疗急性结膜炎,慢性结膜炎,角膜炎,角膜白斑,泪囊炎,屈光不正,中风昏迷,小儿高热惊厥,急性脑血管病等。
【保健】每天早晚各揉按头临泣穴1~3分钟,可改善和治疗头痛、目痛、鼻塞、鼻窦炎等疾病。
【艾灸】艾条灸5~10分钟。
【刺灸】平刺0.5~0.8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局部有酸胀感,或向周围扩散。
【配伍】
配百会穴、人中穴、内关穴治小儿惊痛。
配百会穴、印堂穴、头维穴治头痛。
配攒竹穴、丝竹空穴、合谷穴治目赤痛。
配阳谷穴、腕骨穴、申脉穴治风眩。
配肝俞穴治白翳。
配大椎穴、间使穴、胆俞穴、肝俞穴治疟疾。
配大椎穴、腰奇穴、水沟穴、十宣穴治中风昏迷癫痫。
【文献】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卒中风不识人,目眩,鼻塞,目生白翳,多泪。
《针灸大成》:主目眩,目生白翳,目泪,枕骨合颅痛,恶寒鼻塞,惊痫反视,大风,目外眦痛,卒中风不识人。
《类经图翼》:主治鼻塞,目眩生翳,眵曦冷泪,眼目诸疾,惊痫反视,卒暴中风不识人,胁下痛,疟疾日西发。
《针灸甲乙经》:足太阳、少阳、阳维之会。
《针灸甲乙经》:颊清,不得视,口沫泣出,两目眉头痛,临泣主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出处 5 穴名解 6 特异性 7 所属部位 8 头临泣穴的定位 9 头临泣穴的取法 10 头临泣穴穴位解剖 10.1 层次解剖 10.2 穴区神经、血管 11 头临泣穴的功效与作用 12 头临泣穴主治病证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13.2 灸法 14 头临泣穴的配伍 15 特效 *** 16 文献摘要 17 头临泣穴研究进展 17.1 电针治疗偏头痛 17.2 治疗腰背扭伤 18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头临泣 1 拼音 tóu lín qì
2 英文参考 Tóulínqì GB15 [中国针灸学词典]
Head Falling Tear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HeadLinqi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tóulínqì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1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B1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头临泣 汉语拼音 Toulinqi 罗马拼音 Toulinchi 美国英译名 Coming to Tears 各
国
代
号 中国 GB15 日本 15 法
国 莫兰特氏 VB11 富耶氏 德国 G15 英国 G15 美国 GB15
头临泣为经穴名(Tóulínqì GB15)[1]。出《针灸甲乙经》。《针灸甲乙经》名临泣;《圣济总录》名目临泣;《针灸资生经》名头临泣。属足少阳胆经[1][2]。头临泣是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阳维脉的交会穴[1][2]。头即头部,临指治理,泣即泪水,此穴在头部,可治理眼疾而控制泪水,故名头临泣[1]。头临泣穴主治头目、神志等疾患:如头痛目眩,目赤肿痛,内障雀目,目翳,流泪,小儿惊痫,头痛,目眩,目外眦痛,鼻塞,鼻渊,惊痫,目痛,小儿惊风,癫痫,现代又多用头临泣穴治疗急性结膜炎,慢性结膜炎,角膜炎,角膜白斑,泪囊炎,屈光不正,中风昏迷,小儿高热惊厥,急性脑血管病等。
4 出处 《针灸甲乙经》:临泣,当目上眦直入发际上五分陷者中。
5 穴名解 头即头部,临指治理,泣即泪水,此穴在头部,可治理眼疾而控制泪水,故名头临泣[1]。
临,有居高临下治之之义。泣,哭无声,人当哭泣之前,必先鼻腔连额酸楚,然后潸然泪下。此穴在阳白穴直上,入发际五分处,穴居头部,下与目对,有居高临下之义。《针灸甲乙经·卷七》:“不得视,口沫泣出,两目眉头痛,临泣主之。”为治目疾泣出之要穴,穴在头部,故名头临泣。[3]
6 特异性 头临泣是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阳维脉的交会穴[1][2]。
7 所属部位 前头[4]
8 头临泣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头临泣穴在头部,当瞳孔直上入前发际0.5寸,神庭与头维连线的中点处[5]。
头临泣穴位于眉中直上入发际0.5寸,正视时与瞳孔相直;或于神庭穴与头维穴连线之中点取穴[2]。
头临泣穴位于头部,前发际上0.5寸,瞳孔直上,正坐仰靠取穴[1]。
头临泣穴在足少阳胆经的位置
头临泣穴在前头部的位置
头临泣穴在前头部的位置
头临泣穴在前头部的位置(骨骼、神经血管)
头临泣穴在前头部的位置(肌肉)
9 头临泣穴的取法 正坐仰靠或仰卧位,在前额,阳白穴直上,入发际0.5寸处,于神庭穴与头维穴连线的中点处取穴。
头临泣穴位于头部,前发际上0.5寸,瞳孔直上[1]。正坐仰靠取穴[1]。
正坐或仰卧位,当阳白穴直上,入发际0.5寸处(神庭与头维之间)取穴;或两目平视,瞳孔直上,正当神庭与头维弧形连线(其弧度与前发际弧度相应)的中点处取穴[6]。
快速取穴:正坐,眼向前平视,自眉中直上半横指处即是头临泣穴[7]。
10 头临泣穴穴位解剖 头临泣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枕额肌、腱膜下结缔组织、骨膜(额骨)。分布著额神经内、外侧支的吻合支和有额动、静脉。
皮肤→皮下组织→额肌[8]。
布有额神经内、外侧支的吻合支和额动、静脉[2]。
11 头临泣穴的功效与作用 头临泣穴具有聪耳明目,安神定志的功效。
头临泣穴有清脑明目、宣通鼻窍的作用[1]。
头临泣穴系胆经、膀胱经与阳维脉之会穴,有清热散风之功,以治目疾、多泪、生翳诸病颇效[3]。
头临泣穴为足太阳、少阳、阳维之会,取之使阳神振奋也,故称此诸穴处为上液之道。《黄帝内经素问》云:“液者,所以灌精濡空者也。”[3]
12 头临泣穴主治病证 头临泣穴主治头目、神志等疾患:如头痛目眩,目赤肿痛,内障雀目,目翳,流泪,小儿惊痫,头痛,目眩,目外眦痛,鼻塞,鼻渊,惊痫,目痛,小儿惊风,癫痫,现代又多用头临泣穴治疗急性结膜炎,慢性结膜炎,角膜炎,角膜白斑,泪囊炎,屈光不正,中风昏迷,小儿高热惊厥,急性脑血管病等。
头临泣穴主治头目、神志等疾患:如头痛目眩、目赤肿痛、内障雀目、目翳、流泪、小儿惊痫等[1]。
头临泣穴主治头痛,目眩,目外眦痛,目翳,鼻塞,鼻渊,惊痫等[2]。
头临泣穴主治头痛、目眩、流泪、鼻塞、小儿惊痫[8]。
头临泣穴主治头痛,目眩,目翳,目痛,流泪,鼻塞,鼻渊;小儿惊风,癫痫[6]。
现代又多用头临泣穴治疗急慢性结膜炎、角膜炎、泪囊炎、癫痫、中风昏迷等[1]。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小儿高热惊厥;
2.五官科系统疾病:角膜白斑,急慢性结膜炎,屈光不正;
3.其它:急性脑血管病。
13 刺灸法
平刺0.5~0.8寸[6][8],局部有酸胀感[6],或向周围扩散[6]。
艾条灸5~10分钟[2]。
艾条灸5~10分钟。
14 头临泣穴的配伍 头临泣配百会、人中、内关,有通窍醒神的作用,主治小儿惊痛。
头临泣配百会、印堂、头维,为近部取穴法,主治头痛。
头临泣配百会、印堂、神庭、头维,治头痛[6]。
头临泣配攒竹、丝竹空、合谷,有清热明目止痛的作用,主治目赤痛。
头临泣配攒竹、丝竹空、瞳子髂、合谷,治目赤肿痛[6]。
头临泣配百会、水沟、内关、后溪、太冲、合谷,治小儿惊痫[6]。
15 特效 *** 每天早晚各揉按头临泣穴1~3分钟,可改善和治疗头痛、目痛、鼻塞、鼻窦炎等疾病[7]。
16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足太阳、少阳、阳维之会。
《针灸甲乙经》:颊清,不得视,口沫泣出,两目眉头痛,临泣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卒中风不识人,目眩,鼻塞,目生白翳,多泪。
《针灸大成》:主目眩,目生白翳,目泪,枕骨合颅痛,恶寒鼻塞,惊痫反视,大风,目外眦痛,卒中风不识人。
《类经图翼》:主治鼻塞,目眩生翳,眵曦冷泪,眼目诸疾,惊痫反视,卒暴中风不识人,胁下痛,疟疾日西发。
17 头临泣穴研究进展
1 调理:心慌、气短、胸闷、无力
心脑、心脏是特殊且重要的部位,早有症状应该尽早调理;心开窍于舌,可以先观舌下血管异样;每一个脏腑都有自己对应的本经,只有心脏是两条本经,即心包经与心经。这两条经络疏通后就能很好的改善。心包经,由下向上扣到腋下;心经顺小指由下向上扣,肘弯处是重点。
发生原因: 三焦不通,气滞、气阻中焦
调理方法: 打开中焦,改变气滞,上下三焦贯通,使气血顺畅
调理穴位: 中脘穴、渊腋穴、辄筋穴
调理原理:
1.1中脘穴: 打开中脘穴就是把三焦当中的中焦打开,气可以上下贯通,可以改善腹胀、胸闷、气短的现象。气上下贯通,血自然上下流动,这样可以改善无力的现象。
1.2 渊腋穴: 是胆经的循经路线,长时间出现气滞以后,会造成两肋胀满,其实就是渊腋穴这个位置遇阻导致胆经不通畅,结合气滞的原因,就会导致人出现胸闷、痛胀的情况。对渊腋穴进行排瘀扣痧,把已经产生的气滞血瘀排出来,改善胸闷、痛胀的症状。
1.3 辄筋穴: 和渊腋穴起到一样的作用,可以改善乳腺胀痛、胸闷气短、两肋胀痛的状况,同时可以增加心肺空间功能、提升气血,对胸闷气短、无力的人群有很大的帮助,也改变了病症的根源,而不是单单去治症。
2 调理膝关节疼痛
膝关节的疼痛直接影响行动,对生活质量与寿命都有影响。
发生原因:百病皆经络不通,膝关节疼痛是风寒入侵,导致经脉闭塞,造成了关节疼痛症状的出现。
调理方法: 打开经络,清除关节内的寒湿,使关节的气血升阳,缓解关节疼痛,也让关节进行正常的气血循环、代谢,减少关节疼痛,令组织生长。
脾经扣痧可很好地疏通脚胀,再在膝关节内侧扣;选胃经、膝关节外侧扣,最后绕膝关节一围扣痧;如果有滑囊炎的要在委中也要扣痧。
调理穴位: 阳陵泉穴、阴陵泉穴、血海穴、膝阳关穴
调理原理:
2.1 阳陵泉穴、阴陵泉穴、血海穴、膝阳关穴
把关节周围的穴位打开,让气血畅通、充足,温度提升,让关节去除寒湿。促进关节部位的回流代谢,气血循环正常。使腿部内侧的韧带松解,改变关节弯曲和罗圈腿的症状。使关节腔内产生的血瘀积水,能通过气血回流,形成一个代谢排泄的过程。
2.2 胆经、脾经: 关节的循环代谢出现了障碍,风、寒、湿无法排除。我们通过阳经来注阳气使关节温润,打开阴经使气血回流,进行身体的一个正常反应代谢,促使关节生成自我所需营养,来代谢里边多余的淤积物和寒湿,使关节逐步恢复正常。让身体进入自我康复的过程。
3 缓解视疲劳、眼干涩
缓解方法: 先解决脑供血不足的问题,再打开眼部周围经络瘀阻。
发生原因: 阳经、胆经有火,脑供血不足造成视疲劳,血液循环障碍,导致代谢失常造成眼部干涩。
调理穴位: 风池穴、头临泣穴/本神穴、阳白穴
调理原理:
3.1 风池穴: 脑供血不足最大的原因,是胆经的风池穴不通畅,风池穴这个位置产生了经脉瘀阻,对风池进行按压与扣痧排于、排火。使脑部供血充足,也就是眼球摄血充足,就会改变眼部疲劳和眼部干涩的现象。
3.2 头临泣穴/本神穴: 两者相连相通,也是胆经的循经路线。经脉瘀阻会出现青筋、青血管。可以用手指弹这个青筋,也可以用扣痧拍轻轻的扣痧,打开眼部周围经脉瘀阻,恢复眼部供血,让眼睛清凉明亮;
3.3 阳白穴: 阳白穴是胆经在我们眼周的一个循环穴。头临泣/本神、阳白三者互相转换,使气血就循环,改善眼周疲劳疏通眼部周围的瘀阻点
4 调理小孩消化不好
小孩消化不好与脾胃发育不良有关系,可以通过增强体质,提升阳气来改善。
调理方法: 增强代谢,辅助孩子进行消化代谢发生原因:孩子脾胃比较虚弱,没有能力代谢,不能消化过硬、寒凉或者过多的食物。
调理位置: 腹部
先摸肚子,了解哪部位硬、热、冷、水声;再揪肚皮或揉肚子(顺时针逆时针都可以);最后揪胃经(大腿小腿)
调理方法:
以肚脐为中心,进行腹部按摩,顺时针揉按,直到孩子开始排气,肚子变软,有的直接排便,这个时候孩子的肚子就会通畅。有的孩子会感觉到饿,但不要给孩子多吃,特别是夜间不要给吃的,这样慢慢可以把孩子的脾胃调节好。
5 调理小孩感冒发烧
小孩感冒的发展: 会咳嗽、扁桃体发炎,会感染会有鼻炎、严重时会伤到心脏及大脑。
发生原因: 炎症、风热、风寒
调理穴位: 坎宫、天门穴、太阳穴、推天河水 、捏脊
先坎宫、天门、太阳穴;再揉手心、手指头,并推天河水(热的推不热了为好),上下擀脊,也可改为上下揪脊。
调理原理:
5.1 推天河水: 自手腕内关推至曲折,成人的叫心包经,小孩叫天河水,引天河水降心火,可以改善孩子发热问题,抹上润滑油,从下往上推,至少推 300 到 500 下,心火下行可以让小孩儿退烧退热。
5.2 捏脊: 从腰往大椎的方向擀皮,通畅他的阳经督脉、膀胱经,使气血通畅。内在真正的气血通畅就不会有外在的假热。
5.3 开天门穴: 发烧期间有头痛的现象,可以开天门,从印堂处一直推到发际处,反复往上推。
5.4 推坎宫: 从印堂处一直刮至眉梢,这一段为推坎宫,可以改善小孩儿的头痛,推坎宫在 150下左右
5.5 按揉太阳穴: 顺时针按揉太阳穴 150 次,可以改善孩子的头痛。
5.6 推无名指: 自手掌根推到指尖,清肺止咳;推食指:手臂端向指端推,推200到300下,清肺润大肠改善小孩的咳嗽、发热、头痛的症状
6 缓解痛经
缓解方法: 提升自身的热量,日常生活中可以多做一做提肛杠的动作,提肛就会使内在生热、升阳。对于已经造成寒凉聚集的人可通过扣痧来改善。
产生原因: 身体代谢过程中的一种反应,有的人是由寒凉引起,有人是天生体寒造成,不论是哪种原因,总之都是因为寒而产生。
主要人群: 青年、中年女性调理穴位:关元穴、八髎穴
调理原理:
6.1 关元穴: 驱除寒凉,在扣痧的过程中就会感觉到小腹变暖变热。
6.2 八髎穴: 八髎是 8 个穴位,八髎扣痧时间要久一点,力度不要太重,痧扣出来的时候就能能明显的感觉到,从八髎到小腹都是变暖变热的,痛经症状得以改善。
7 妇科调理(月经不畅、宫寒、肌瘤、囊肿、积液)
产生原因: 寒湿过重,湿气和寒症让子宫内出现了宫寒及经血不畅引起的一系列症状,主要通过排湿升热来改善。
调理方法: 排湿升热
调理位置: 脾经 、三阴交穴、血海穴、阴包穴
八髎部位是重点,上下扣到位,如有卵巢囊肿则顺着作髎再向两边扣。这叫前病后调,因为有反射区。
调理原理:
7.1 脾经、三阴交穴: 疏通脾经,可以代谢湿气。
7.2 血海穴:是女性子宫的排污口,与子宫相通,血海穴扣出的痧多脏,宫内淤血就多多,血海穴扣痧、排于,看到血瘀就是宫内在排淤,可以排泄掉很多残留的血瘀。
7.3 阴包穴: 可以改善一些妇科问题引起的疼痛、炎症问题,可以改善妇科寒湿而引起的肌瘤、囊肿、积液等问题。如果问题严重可以搭配上关元穴与八髎穴,这样既可以改善痛经、月经不畅的问题,也改善了其他问题。
8 调理面部长痘
调理方法: 打开中脘穴,脐周扣痧
产生原因: 吃东西不当或者身体代谢不正常引起面部长痘,是内在的湿气不能代谢,在脸上才表现出这种湿热的痘痘
调理位置: 中脘穴/中焦
调理原理: 把中焦打开,湿热就不在上行,就会下行,脸上痘痘就会改善。
9 调理牙痛
调理方法: 打开三焦经
产生原因: 火症引发炎症,引起牙痛。
调理位置: 翳风穴、肩井穴
调理原理:
9.1 肩井穴
9.2 手指点住翳风穴 ,闭着嘴,咬着牙,用力呼吸然后瞬间的咳嗽一声,手指用力往上一点,可以瞬间改善牙痛,如果点按效果不明显,可以用扣痧拍扣翳风穴。
10 腰椎疾病调理
这个发病很多,一但发病就易出现一系列症状,严重者会导致坐骨神经痛,行动不便,甚至瘫痪。
产生原因: 经络闭塞,腰肌发生痉挛,力量失衡,双侧受牵拉力不一样,甚至导致腰椎偏斜出现突出增生、突出。
调理方法: 把膀胱经这一侧打开,气血充足,使腰肌放松,原本的牵拉力把腰椎又牵拉回正位。
调理位置: 肾腧穴/大肠腧穴,环跳穴,承扶穴,委中穴
腰肌劳损就先扣腰肌,腰柱的问题就要在腰柱上扣,其中大肠腧要重点扣痧;再配合环跳、承扶、委中效果会更好!
调理原理:
通过调理大肠腧穴,环跳穴,承扶穴,委中穴,把膀胱经这一侧打开,气血充足,使腰肌放松,原本的牵拉力把腰椎又牵拉回正位。真正从根源上改善这个问题,而不是症状上去改善。
补充:
乳腺疾病调理:
乳腺疾病有乳腺增生、结节、纤维瘤等。也是运用了反射区先病后调,不碰乳房乳腺在后背扣痧即可。定位是找对应的位置不是交叉。扣痧时可扣全区域,都要扣到位扣透。
泌尿疾病调理:
泌尿疾病包括尿频、尿急、漏尿等,都是经络闭塞导致,对于男性,往往是肾气亏虚导致前列腺引起这些症状;对于女性,往往是下泄受限、下口关闭来严引起。调理重点是带脉,带肪的位置即腰带一圈的位置,带脉对各经络都有疏通作用,扣带脉效果明显。
颈椎病调理:
颈椎病的原因很多,人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症状,严重者则影响大脑供血,甚至有脑血栓,颈椎部位较特殊,可以说是心与脑的桥与纽带。
扣痧主要是针对三经一脉,扣痧时要让补扣部位绷紧,否则胆经、三焦经不易扣到位。
肩周炎调理:
肩周炎又称为五十肩,即50岁的人都会有,现在年青人也有了,主要是空调、开车、保暖不当,风寒侵入经络导致的经络不通。调理往往是一次见效,多次很好恢复到正常的活动状态。扣痧部位在肩外侧肩缝,绕半圈(除了腋下)。
如果手向后痛则扣上与前部,严重者顺三焦经扣到肘部;手由前向上伸举痛则在天宗穴区域多扣。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