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冲阳穴
【类属】属足阳明胃经,为足阳明胃经的原穴。
【出处】《灵枢·本输》
【定位】在足背最高处,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
【取法】足背最高处,两条肌腱之间,按之有动脉搏动感处。
【作用】和胃化痰,通络宁神
【主治】胃痛腹胀,口眼斜,面神经麻痹,足痿无力,脚背红肿,足背肿痛,足扭伤,足缓不收,头重头痛,面肿,前额痛,牙痛,齿痛颊肿,癫狂,齿龈炎,癫痫,脉管炎,头痛,呕吐,胃脘痛,不嗜食,胃痛,胃痉挛,胃炎,腹胀,眩晕,风湿性关节炎等。
【保健】以中指指腹用力按压冲阳,每天早晚各按1次,每次1~3分钟,可治消化系统疾病。
【艾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刺灸】避开动脉,直刺0.3~0.5寸,局部有酸胀感。
【配伍】
配丰隆穴治狂妄行走,登高而歌,弃衣而走。
配足三里穴、仆参穴、飞扬穴、复熘穴、完骨穴治足痿失履不收。
配足三里穴、仆参穴、飞扬穴治足痿。
配丰隆穴、太冲穴治癫狂。
配厉兑穴、三间穴、偏历穴、小海穴、合谷穴、内庭穴、复熘穴治龋齿。
配天枢穴、丰隆穴、厉兑穴、陷谷穴治面水肿。
配足三里穴、仆参穴、飞阳穴、复熘穴、完骨穴治足痿失履不收。
【文献】
《黄帝内经素问》:刺跗上,中大脉,出血不止,死。
《针灸甲乙经》: 善啮颊齿唇,热病汗不出,口中热痛;胃脘痛,时寒热。
《针灸甲乙经》:热病汗不出,口中热痛,冲阳主之。胃脘痛,时寒热皆主之。风水面浮肿,冲阳主之。腹大,不嗜食,冲阳主之。足下缓失履,冲阳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偏风口眼斜,肘肿。
《备急千金要方》:主疟先寒洗淅,甚久而热,热去汗出。
冲阳穴归属足阳明胃经,有缓解治疗头痛、牙痛、口眼歪斜、胃脘痛等作用。冲阳穴的位置: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详见本文图解冲阳穴的准确位置图及穴位功效。
【取穴位置】
位于人体的足背最高处,当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
【解剖位置】
在趾长伸肌腱外侧;有足背动、静脉及足背静脉网;当腓浅神经的足背内侧皮神经第二支本干处,深层为腓深神经。
【作用功效】
有和胃化痰,通络宁神的作用。
【主治病症】
主治: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面神经麻痹,眩晕;2.消化系统疾病:胃痉挛,胃炎;3.运动系统疾病:风湿性关节炎,足扭伤;4.其它:牙痛。
【穴位配伍】
冲阳穴配大椎穴、丰隆穴治癫狂痫。
冲阳穴配足三里穴、仆参穴、飞扬穴、复溜穴、完骨穴,有补益气血,润养经筋的作用,主治足痿失履不收。
冲阳穴配丰隆穴,有豁痰宁神的作用,主治狂妄行走,登高而歌,弃衣而走。
【按摩手法】
冲阳穴在脚背的最高处,用手按着会感觉到动脉的搏动。当您出现消化不良、胃胀、腹泻等症状时,可以按揉冲阳穴几分钟,就会得到缓解。也可以用艾灸冲阳穴的方法补胃 ,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艾灸冲阳穴,可以让足阳明胃经运行顺畅,也就能保证胃里面的气息供应正常,具有暖胃、护胃的功效。
导读: ,迎香穴的准确位置图。按揉迎香穴可以治疗治鼻炎,鼻不通。那么?迎香穴的准确位置图,下面一起来看看。
迎香是人体腧穴之一,别名冲阳穴。属于,出自《》。此腧穴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有疏散风热、通利鼻窍的作用。
迎香穴解析
别名冲阳穴;迎香穴:手足阳明之会。
(1)迎香。迎,迎受也。香,脾胃五谷之气也。该穴名意指本穴接受胃经供给的气血。大肠经与胃经同为阳明经,气血物质所处的天部层次相近,迎香与胃经相邻,所处又为低位,因而胃经浊气下传本穴,故名。
(2)冲阳穴。冲,直上也。阳,阳气也。冲阳穴名意指大肠经阳气由本穴上冲并交于阳明胃经。本穴为大肠经诸穴的最高穴位,大肠经循经上行的阳气皆聚集于此,而本穴又与阳明胃经的气血物质所处层次相同,因而本穴中的阳气向上直冲交于阳明胃经,故名。
迎香穴的准确位置图
取穴方法
取穴时一般采用正坐或仰卧姿势,迎香穴位于面部,在鼻翼旁开约一厘米中(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间)。
穴位解剖
在上唇方肌中,深部为梨状孔的边缘;有面动、静脉及眶下动、静脉分支;布有面神经与眶下神经的吻合丛。
功效作用
疏散风热,通利鼻窍此穴属,位于鼻旁,脉气直通鼻窍,故通经活络、通利鼻窍之作用甚强,是治疗各种鼻子疾患的要穴;此穴为手、足阳明经的交会穴,可通调两经经气,疏泻两经风热,故通利鼻窍、疏面齿风邪的作用较强,是治疗各种颜面疾患的要穴。
主治症
中医症:鼻寒,鼻衄,鼻息肉,多涕,目赤肿痛,口眼歪斜,面痛,唇肿,面部如蚁走感,丹毒,荨麻疹等。
西医病症:急慢性鼻炎,鼻窦炎,鼻出血,面神经麻痹,面痒,面肿,胆道蛔虫症,便秘等。
配伍应用
鼻塞不闻香臭:迎香、人中、上星、太渊(《杨敬斋针灸全书》)。
多涕:迎香、上星、肺俞、风池、风府、风门(《新针灸手册》)。
鼻渊:迎香、囟会、合谷、太冲(《简易针灸学》)。
鼻息肉:迎香、上星、合谷、神门、肺俞、心俞、尺泽、囟会(《针灸集成》)。
鼻衄:迎香、合谷、上星(《简易》)。
目赤肿痛:迎香、太阳、上星、攒竹、睛明、合谷、委中、肝俞、行间(《针灸学简编》)。
丹毒:迎香、水沟、风池、支沟、合谷、曲池、委中(《针灸学简编》)。
口眼歪斜:迎香、承泣、四白、巨窌、禾窌、上关、大迎、颧窌、强间、风池、水沟(《备急千金要方》)。
面部如蚁行感,面浮肿:迎香、合谷、陷谷(《类经图翼》)。
面痛:迎香、下关、翳风、上星、攒竹、人中、颊车(《简易》)。
穴位操作
向内上平刺0.5~1.0寸,透鼻通穴。
向外上平刺1.0~1.5寸,透四白穴,治胆道蛔虫症。局部酸胀,可扩散至鼻部,有时有眼泪流出。
灸法
此穴禁灸。
穴位养生
鼻塞时按揉迎香穴,通常可缓解鼻塞。若未见效,可按压印堂穴(印堂穴在左右眉头间的中央)。将中指指腹按在印堂穴上,稍用力往上推,再缓慢往下压。如此几次施加 *** ,鼻塞就可消失。此外, *** 脖子后面的风池穴也有一定效果。
经常用食指指腹垂直按压迎香,每次1-3分钟,能使鼻子保持舒畅,对肺部也有很好的作用,可预防肺病。
经常 *** 迎香可以祛头面之风,散巅顶之寒,从而增强抵抗病菌的能力。经常揉搓迎香穴可以促进鼻周围的血液循环,使气血畅通,外邪不容易侵入体内,对抗病菌侵入,以达到预防和消除感冒。
现代研究
临床实验观察表明,针刺迎香穴对,临床有效率可达70~90%。与中药组比较,无论近期疗效或远期疗效,都有显著差异。针刺或穴位注射小剂量胶性钙,其疗效均较中药组优越。
穴位记载
《》:在禾髎上,鼻下孔傍。
《备急千金要方》:在禾髎上一寸,鼻孔傍。
《经穴解》:在禾髎上一寸,鼻孔旁五分。
以上就是迎香穴的一些知识,想要了解更多的,请继续关注频道。
、【】、【迎香穴在哪里】、【】、【】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