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天窗穴
【类属】属手太阳小肠经。
【出处】《灵枢·本输》
【定位】在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的后缘,扶突后,与喉结相平。
【取法】转头,从耳下向喉咙中央走行的绷紧的肌肉后缘与喉结相平处
【作用】熄风宁神,利咽聪耳
【主治】耳病,通耳窍,如开天窗,故名天窗[1]。主治耳鸣,耳聋,咽喉肿痛,颈项强痛,瘾疹,癫狂,颈项强直作痛,甲状腺肿,颈痛,瘿肿,腮腺炎,中风口噤,暴瘖,暴喑不能言,失语,喉痹,扁桃体炎,头痛,颊肿,咽喉炎,肋间神经痛,面神经麻痹,甲状腺肿大,肩关节周围炎等。
【保健】中指指腹按揉天容3~5分钟,能缓解落枕带来的不适,用艾条灸天容5~10分钟,可治耳鸣、耳聋、咽喉肿痛等五官疾病。
【艾灸】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刺灸】按揉天窗穴3~5分钟,或用艾条灸5~10分钟,可治耳呜、耳聋等耳部疾病。
【配伍】
配风池穴、后溪穴治颈项痛。
配人中穴、颊车穴治中风口噤。
配外关穴、听宫穴治耳聋、耳鸣。
配外关穴、耳门穴治耳鸣、耳聋。
配翳风穴、中渚穴治耳鸣,耳聋。
配间使穴、通谷穴治暴瘖不能言。
配合谷穴、少商穴治咽喉肿痛。
【文献】
《针灸甲乙经》:颊肿痛,天窗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狂邪鬼语,灸天窗九壮。
《千金翼方》:头痛瘾疹,灸天窗七壮。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耳鸣聋无所闻。
《针灸大成》:主痔瘘,颈痛,肩痛引项不得回顾,耳聋,颊肿,喉中痛,暴喑不能言,齿噤,中风。
《类经图翼》:颈瘿肿痛。
刮痧之十二经穴位位置介绍 二
手太阳小肠经
手太阳小肠经经脉循行始于手小指指端尺侧少泽穴承接心经,向上 历经手掌、腕部、前臂,前行经缺盆(锁骨上大窝)进入胸中,与心脏联 络。继而沿着食管下行,通过膈肌进入腹腔,抵达胃部,归属于小肠。
从缺盆分出的支脉,沿着颈部上行,经面颊至外眦,转向耳部,进入耳中。
(1 )少泽穴
位置: 在手小指末节尺侧,距指 甲角0.1寸(指寸)。
功效: 利咽开窍,活络通乳,清 热醒神。
主治: 神经分裂症、脑血管病、咽 喉肿痛、乳汁不足、卒中昏迷、 乳 腺炎、头痛、目翳、鼻衄(鼻出血)、 疟疾等
(2)前谷穴
位置: 在手尺侧,微握拳, 当小 指本节(第5掌指关节)前的掌指横纹 头赤白肉际。
功效: 通经活络,清热疏风。
主治:手指麻木、头项强痛、产 后缺乳、扁桃体炎、乳腺炎、腮腺 炎、耳聋、耳鸣、目痛、颊肿、疟 疾等
(3)后溪穴
位置: 在手掌尺侧, 微握拳, 当 小指本节(第5掌指关节)后的远侧掌 横纹头赤白肉际。
功效:清心安神,疏经活络, 散 风清热 。
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头项强 痛、鹅掌风、热病、感冒、臂痛、 耳聋、目翳、癫痫、瘫痪等
(4)腕骨穴
位置:在手掌尺侧, 当第5掌骨 基底与钩骨之间的凹陷处, 赤白肉 际。
功效: 疏经活络. 清热散风。 主治:尺神经麻痹、 颈项强痛、
扭伤、肩臂酸痛、小便短赤、口舌1 生疮、落枕等。
(7)支正穴
位置: 在前臂背面尺侧, 当阳谷 与小海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5寸。 功效: 安神定志,舒筋活络,清 热养阴
主治:十二指肠溃疡、尺神经麻 痹、肘臂痛、精神病、 头痛、目 眩、颊肿、消渴、癫狂等。
(8)小海穴
位置:在时内侧,当尺骨鹰嘴与 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
功效:安神定志,舒筋利节,清 心导火。
主洽:颈淋巴结核、颈项强痛、 小便短赤、精神病、目眩、耳聋、 牙痛、颊肿、臂痛、震颤、癫痫、 瘫痪等。
扭伤、肩臂酸痛、小便短未赤、口舌 生疮、落枕等。
(7)支正穴
位置:在前臂背面尺侧,当阳谷 与小海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5寸。 功效:安神定志,舒筋活络,清 热养阴。
主治:十二指肠溃疡、尺神经麻 痹、肘臂痛、精神病、头痛、目 眩、颊肿、消渴、癫狂等。
(8)小海穴
位置:在肘内侧,当尺骨鹰嘴与 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
功效:安神定志,舒筋利节,清 心导火。
主治: 颈淋巴结核、颈项强痛、 小便短赤、精神病、目眩、耳聋、 牙痛、颊肿、臂痛、震颤、癫痫、 瘫痪等。
(9)肩贞穴
位置: 在肩关节后下方,臂内收 时,腋后纹头上1寸(指寸)。
功效: 清头聪耳,舒筋利节。
主洽:脑血管病后遗症、上肢肿 痛、肩胛酸痛、肩周炎、耳聋、耳 鸣、瘫痪等。
(10)鹏俞穴
位置:在肩部,当腋后纹头直上, 肩胛冈下缘凹陷中。
功效: 化痰消肿,舒筋利节。
主治:脑血管病后遗症、肩胛酸 痛、臂痛无力等
(11)天宗穴
位置:在肩胛部,当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4胸椎相平。
功效: 理气消肿,舒筋利节。
主治:上肢肿痛或麻痹、颊颌肿 痛、肩胛酸痛、乳房疾病、臂肘 痛、瘫痪等。
(12)秉风穴
位置:在肩胛部,冈上窝中央, 天宗直上,举臂有凹陷处。
功效: 止咳化痰,散风活络,舒 筋利节。
主治: 支气管炎、颈项强痛、臂 痛、麻痹等。
(13)曲垣穴
位置:在肩胛部, 冈上窝内侧 端,当儒俞与第2胸椎棘突连线的中 点处。
功效: 疏风止痛,舒筋利节。
主治:肩臂疼痛麻痹、呼吸困难 等。
(14)肩外俞穴
位置: 在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 下,旁开3寸。
功效:祛风止痛,舒筋活络。
主治: 颈项强痛、肩背酸痛、肘臂 冷痛、低血压、胸膜炎、肺炎等。
(15)肩中俞穴
位置:在背部,当第7颈椎棘突 下,旁开2寸。
功效: 疏经活络, 宣肺解表。
主治: 支气管扩张、肩臂酸痛、感 冒、咳嗽、哮喘、吐血等。
(16)天窗穴
位置:在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 的后缘,扶突后,与喉结相平。
功效: 利咽聪耳,清热散风。
主治:咽喉肿痛、颈项强痛、咽喉 炎、聋哑、耳鸣等。
(17)天容穴
位置:在颈外侧部,当下颌角的 后方,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凹陷中。 功效: 消肿降逆,清热化痰。
主治:咽喉肿痛、牙痛、耳聋、耳 鸣、颊肿等。
(18)颧醪穴
位置:在面部,当目外眦直下, 颧骨下缘凹陷处。
功效: 疏经止痛,清热散风。
主治:三叉神经痛、眼睑痉挛、 口 眼蜗斜、目痛、牙痛、面肿等,
(19)听宫穴
位置: 在面部,耳屏前,下颌骨 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功效: 清脑聪耳。
主治:下颌关节炎、 外耳道炎、失 声、 耳聋、耳鸣、 眩晕 头痛、耳 痛、 牙痛等。
在武侠小说中可以让人不动的穴道那都是编的。具体穴道有很多,如果你是想用来借用可以参考下面的资料。
致晕11穴部位
1.脑户穴:位于百会穴后四寸五分。
2.囟门穴(又名囟会):位于百会穴前三寸正中。
3.上星穴(又名神堂):入发际上一寸陷中。
4.前顶穴:百会穴前一寸五分。
5.后顶穴(又名顶门穴):位于百会穴后一寸五分。
6.风府穴(又名天星):项后枕骨下两筋中间。
7.头维穴:位于额角,入发际角尖处。
8.耳后穴:位于耳后静脉中。
9.哑门穴:位于风府穴下一寸正中。
10.通天穴:位于前顶穴后五分,再外开一寸处。
11.玉枕穴:位于脑户穴旁一寸三分。
致残103穴部位
1.心井穴(又名鸠尾):胸剑突骨下缘。
2.对门穴(又名不容):巨阙穴旁开六寸。
3.扇门穴:即男者左对门穴,女者右对门穴。
4.京门穴(又名气俞):第十二肋游离间处。
5.五定穴(又名天枢):平脐中旁开三寸。
6.伯劳穴(又名陶道):第一胸椎棘突下。
7.肺使穴(又名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8.胆中穴:平第四肋间隙,两乳头之间正中。
9.对心穴(又名至阳):第七胸椎棘突下。
10.风门穴:第二胸椎棘突下。
11.环跳穴:股骨大转子后上方,当大转子与胝骨裂孔连线的内三分之二处。
12.盖膝穴:即膝盖骨。
13.膝眼穴:膑骨尖两旁凹陷处。
14.竹柳穴(又名交信穴):胫骨内侧缘内侧。
15.脚住穴:脚面上的高骨如豆者是也。
16.开腔穴:即两耳。
17.乔空穴:即两耳后根部。
18.左耳尖穴:即左耳尖峰。
19.右耳尖穴:即右耳尖峰。
20.眼角穴:即眼梢。
21.大中穴:即鼻中。
22.人中穴:即鼻沟正中。
23.驾梁穴:即鼻梁。
24.咽空穴:即两个鼻孔。
25.牙关穴:即唇口。
26.咽喉穴:即喉管。
27.将台穴:即咽喉左右。
28.舌咽穴:舌上咽腔。
29.童骨穴:位于风膊下处。
30.精灵穴:即两手虎口。
31.曲池穴:屈肘时肘桡侧横纹尽头处。
32.中脘穴:脐上一寸。
33.六宫穴(又名脐中.神阙):即肚脐。
34.气关穴(又名气门):左乳下二横指处。
35.血瘦穴(又名血关):右乳下二横指处。
36.挂膀穴:血瘦穴下一分处。
37.肚角穴:位于小腹盆弦之外。
38.命宫穴:位于血关穴之下,气海穴之右。
39.背心穴:即背部的中心点。
40.腰眼穴: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八分。
41.粪门穴:即肛门口。
42.冲阳穴:足背的最高点,动脉旁。
43.血囊穴:右侧十二肋骨下缘。
44.气囊穴:即小腹左边。
45.净瓶穴:即脐左肚角血腕下。
46.脊中穴:即第十一胸椎棘突下。脊骨的中点。
47.山根穴:即鼻梁之上。
48.对口穴:项后的风府与哑门之间。
49.气隔穴:脐下三分稍偏左。
50.血海门穴:右侧十二肋下三横指。
51.膈门穴:左侧十二肋骨下缘。
52.气舍穴:锁骨内侧端上缘。
53.开气穴:即气舍穴偏右。
54.转喉穴:即气舍穴偏左。
55.血仓期门穴:右侧锁骨下八分处。
56.气血囊合穴:左傍肋骨下。
57.督脉穴:枕骨正中。
58.正额穴:头额前正中。
59.后海底穴:肾俞穴下一寸八分。
60.攒竹穴:眉内端陷中。
61.正气穴:左侧乳上一寸三分。
62.上血海乳穴:右侧乳上一寸三分。
63.气血二海穴:左右乳下一寸三分。
64.下血海穴:右乳上一寸四分。
65.藿肺穴:中脘与建里之中点向下一寸三分。
66.翻肚穴:藿肺穴向左一寸三分处。
67.泰山穴:离梭子骨四寸处。
68.天突穴:胸骨柄的上缘凹陷中。
69.劳宫穴:第二.三掌骨之间。
70.神门穴:尺侧腕关节横纹头。
71.手三里穴:曲池穴下二寸。
72.颊车穴:下颔骨前咬肌中。
73.支正穴:尺侧腕上五寸。
74.下关穴:颧弓下与下颔关节切迹间凹陷处。
75.足三里穴:犊鼻穴下三寸,胫骨粗隆外侧陷中。
76.犊鼻穴:屈膝,膑韧带外侧陷中。
77.肩井穴:肩头高处,当大椎与肩峰之间。
78.日月穴:第九肋端下缘。
79.风市穴:大腿外侧膝上七寸。
80.阳陵泉穴:腓骨小头前下方。
81.委中穴(又名血郄):膝腘窝中动脉外。
82.承山穴:委中与跟腱之间。
83.昆仑穴:外踝与跟腱连线的中点。
84.血海穴:屈膝,膑骨内上缘上二寸。
85.大陵穴(又名腕心穴):掌后骨下,两筋间陷中。
86.尾宫上穴:即尾宫上一分许。
87.鹤顶穴:位于膝盖骨上缘上一寸正中。
88.外踝尖穴:即足外踝最高点。
89.内踝尖穴:即足内踝最高点。
90.膀胱穴:即膀胱。
91.泪孔穴:(又名睛明):目内眦头外一分。
92.所闻穴(又名听宫):即耳珠,大如赤小豆。
93.中府:第一肋间隙外侧近噱突处。
94.绝骨穴(又名悬钟):外踝上三寸。
95.膈俞: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96.大杼: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97.太渊:腕关节横纹上,桡动脉外侧。
98.然谷穴:舟骨粗隆下方凹陷处。
99.曲骨穴:脐下五寸处。
100.大都穴:足拇趾内侧本节后。
101.魄户穴: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
102.天窗穴:颈侧.胸销乳突肌后缘。
103.箕门穴:大腿内侧,血海穴上六寸。
致命36穴部位
1.眉心穴(又名印堂):位于两眉之间。
2.头额前穴:位于眉心上一寸正中。
3.太阳穴:眉外一寸陷中,即眉梢与眼外眦之间后的一寸陷凹中。
4.枕骨穴(又名脑户):位于枕骨粗隆上方。
5.厥阴穴(又名头窍阴):位于脑后两边,乳突后当浮白与完骨之间。
6.华盖穴:胸骨柄与胸骨体联合的中点,即天突穴下二寸。
7.黑虎掏心穴(又名建里):位于脐上三寸正中。
8.巨阙穴:脐上六寸,即鸠尾穴下一寸。
9.气海穴(又名丹田穴):脐下一寸五分。
10.关元穴:脐下三寸。
11.水分穴:位于脐上一寸。
12.中极穴:脐下四寸。
13.左膺窗穴:左乳上一寸六分。
14.右膺窗穴:右乳上一寸六分。
15.左乳根穴:左乳直下,相当于第五肋间。
16.右乳根穴:右乳直下,相当于第五肋间。
17.左期门穴:左乳下二肋,相当于七.八肋间。
18.右期门穴:右乳下二肋,相当于七.八肋间。
19.左幽门穴:巨阙穴左开五分。
20.右幽门穴:巨阙穴右开五分。
21.左商曲穴(又名左肓俞):脐中左旁五分。
22.右商曲穴(又名右肓俞):脐中右旁五分。
23.左章门穴:左腋中线第十一肋端下际。
24.右章门穴:右腋中线第十一肋端下际。
25.左腹结穴(又名左七劳):脐左侧四寸,再向下一寸三分
26.右腹结穴(又名右七劳):脐右侧四寸,再向下一寸三分。
27.左肾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左侧一寸五分。
28.右肾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右侧一寸五分
29.命门穴:第二腰椎棘突下正中。
30.左志室穴(又名志堂穴):位于命门穴左旁三寸。
31.气海俞穴: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32.鹤口穴(又名尾宫穴):位于尾骨宫下两腿骨尽处。
33.海底穴(又名会阴穴):前阴与肛门之间。
34.涌泉穴:位于第二.三趾跖关节后方,蜷足时所现的凹陷处。
35.右志室穴:位于命门穴右旁三寸。
36.藏血穴:位于脑后右玉枕穴下五分。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