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艾灸养生>经络穴位

幽门穴

时间: 2023-02-11 22:07:36

幽门穴

【穴位】幽门穴

【类属】属足少阴肾经,是冲脉、足少阴肾经的交会穴。

【出处】《针灸甲乙经》

【定位】在上腹部,当脐中上6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取法】仰卧,胸剑联合处,直下量3横指,再旁开半横指处。

【作用】健脾和胃,降逆止呕

【主治】调理脾胃:腹痛,消化不良,呕吐,善哕,泄泻,痢疾。现用于胃痉挛,慢性胃炎,胃溃疡,肋间神经痛,神经性呕吐,乳腺炎,乳汁缺乏等。

【保健】按揉幽门穴,可治呕吐、腹痛、腹胀、腹泻等胃肠疾病。

【艾灸】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刺灸】直刺0.5~1寸,局部有酸沉感,可扩散至胃脘部。不可深刺,以免伤及肝脏。

【配伍】

配内关穴、梁丘穴治胃痛,呃逆,腹痛。

配支沟穴、阳陵泉穴治胁痛,肋间神经痛

。配上脘穴、中脘穴、梁丘穴、足三里穴治胃脘痛。

配足三里穴、中脘穴、三阴交穴治咳血。

【文献】

《针灸甲乙经》:冲脉、足少阴之会。

《循经考穴编》:妇人乳汁不通,乳痈,乳疖。

《类经图翼》:引神农经云:心下痞胀,饮食不化,积聚疼痛。

《外台秘要》:善哕,支满,不能食,数咳,善忘,泄有脓血,呕沫吐涎,少腹坚。

《针灸大成》:主小腹胀满,呕吐涎沫,喜唾,心下满闷,胸中引痛,满不嗜食。

幽门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人体部位名·幽门 5 经穴名·幽门 5.1 幽门穴的别名 5.2 出处 5.3 穴名解 5.4 特异性 5.5 所属部位 5.6 幽门穴的定位 5.7 幽门穴的取法 5.8 幽门穴穴位解剖 5.8.1 层次解剖 5.8.2 穴区神经、血管 5.9 幽门穴的功效与作用 5.10 幽门穴主治病证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 5.11.2 灸法 5.12 幽门穴的配伍 5.13 特效 *** 5.14 文献摘要 6 经穴别名·幽门 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幽门 1 拼音 yōu mén

2 英文参考 Yōumén KI12 [中国针灸学词典]

pylorus [朗道汉英字典]

Xiàwǎn CV10 [中国针灸学词典]

yōumé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K2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KI2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幽门:1.人体部位名;2.经穴名;3.经穴别名。[1]

4 人体部位名·幽门 幽门为人体部位名[1]。出《难经·四十四难》。七冲门之一[1][2]。指胃的下口[1][2]。其口通往小肠,如曲径通幽,因称[1]。

5 经穴名·幽门

穴位 幽门 汉语拼音 Youmen 罗马拼音 Yumen 美国英译名 Pylorus Gate 各


号 中国 KI21 日本 21 法
国 莫兰特氏 R21 富耶氏 R21 德国 N21 英国 K21 美国 Ki21

幽门为经穴名(Yōumén KI12)[1]。出《针灸甲乙经》。别名上门[2]。属足少阴肾经[1]。幽门是冲脉、足少阴肾经的交会穴[1]。幽即幽深,门即门户,胃之下口称幽门,此穴近幽门,故名幽门[1]。幽门穴主治脾胃及胸腹部等疾患:如呕吐多唾,饮食不化,积聚疼痛,少腹胀满,肠鸣泄注,下痢脓血,胸中痛引腰背,咳嗽,妇人乳汁不通,乳痈,腹痛,腹胀,呕吐,泄泻,现代又多用幽门穴治疗胃痉挛,胃扩张,肝炎,妊娠呕吐,肋间神经痛,胃痛,心烦,腹泻,痢疾,慢性胃炎,胃溃疡,神经性呕吐,乳腺炎,乳汁缺乏等。

5.1 幽门穴的别名

上门(《针灸甲乙经》),上关(《经穴纂要》)、幽关[3]。

5.2 出处

《针灸甲乙经》:胸胁背相引痛,心下混混,呕吐多唾饮食不下,幽门主之。

5.3 穴名解

幽即幽深,门即门户,胃之下口称幽门,此穴近幽门,故名幽门[1]。

幽,有关闭之义。幽深,隐蔽,阴而隐也。又指地气,地下厚土之所治也。门,为通行之门户。前穴为通谷,本穴曰幽门,即如肾经之气临于幽谷之门也。幽,指穴处犹如胃气之门户及足少阴经气深藏与出入之处也。足少阴之气,行至本穴以后,即出腹部之阴,而达于胸廓之阳也。此后诸穴均在膈上。本穴与巨阙平,亦内应横膈也。足少阴之气由腹入胸,本穴为其一大关键,为走出幽隐之初步,故云“幽门”,一名“上门”。曰“上门”者,为气向上通,脱离腹腔之门也。系肾经与冲脉之会穴,有调理肠胃之功。[3]

5.4 特异性

幽门穴为足少阴肾经与冲脉之交会穴。

5.5 所属部位

上腹[4]

5.6 幽门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幽门穴在上腹部,当脐中上6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5]。

幽门穴位于上腹部,脐中上6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仰卧取穴[1]。

幽门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上6寸,旁开0.5寸处[2]。

一说:“夹巨阙两旁各一寸五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幽门穴在足少阴肾经的位置

幽门穴在上腹的位置

幽门穴在上腹的位置(肌肉)

幽门穴在上腹的位置(骨骼)

幽门穴在上腹的位置

5.7 幽门穴的取法

仰卧位,在肓俞上6寸,巨阙(任脉)旁开0.5寸处取穴。

幽门穴位于上腹部,脐中上6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仰卧取穴[1]。

仰卧位,当胸剑联合至脐中连线的上1/4与下3/4交点处,中线旁开0.5寸处取穴[6]。

快速取穴:仰卧,胸剑联合处,直下量3横指,再旁开半横指处即是幽门穴[7]。

5.8 幽门穴穴位解剖

幽门穴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及鞘内的腹直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血管分布同石关。为第七肋间神经分布处。皮肤由第六、七、八肋间神经的前皮支重叠分布。腹腔内相对应器官有肝(右侧)、胃(左侧)。肝在胸腹前壁的体表投影以三点作标志:第一点在右锁骨中线与第五肋相交处;第二点在右腋中线与第十肋相交处下方1.5厘米处;第三点在左第六肋软骨距前正中线左侧约5厘米处。第一点和第二点连成弧线,和胸腹右侧壁一致,该线为肝的右缘;第二点和第三点的连线相当于肝的下缘。该下缘可以分成三份,右侧份相当于右肋弓,中份相当于右第九肋与左第八肋前端的连线,该连线以上至胸廓下口为肝脏左叶,紧贴腹前壁的内侧面。因此,针刺该穴时,不能超过上列层次解剖的结构。若已盲目深刺,经腹膜腔入肝脏,千万不能提插,针由原路退出,并要严密观察病人情况,以防内出血的发生。

5.8.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1]。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8]。

5.8.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第7肋间神经前皮支分支,深层有第7肋间神经肌支和腹壁上动脉分支分布[8]。

布有第七肋间神经,并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通过[2]。

5.9 幽门穴的功效与作用

幽门穴具有健脾和胃,降逆止呕的功效。

幽门穴有疏肝气、健脾胃、清腑热、解痉挛的作用[1]。

幽门部位居于胃之下口,本穴与胃腑相关,胃为水谷之海,故取本穴治疗胃腑的疾病[9]。

幽门穴系肾经与冲脉之会穴,有调理肠胃之功。《大戴礼·曾子·天元》:“天道曰圆,地道曰方。方曰幽而圆日明。”《淮南子·天文》:“天道圆,地道方。方者主幽,圆者主明。”胃受水谷之地气,胃口隐藏深藏。不仅胃之下口名为幽门,而相当于胃上口之处,穴门之义亦有可通。足少阴之脉,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脉行至此,亦有幽门之义焉。《黄帝内经素问》:“两阴交尽日幽。”《周书·谥法》云:“雍遏不通,曰幽。”以生理内景及功能言之,幽门居肠胃之交,遇堿则开,遇酸则合。针灸各书多谓幽门可治中焦壅遏诸症。则本穴与胃之上下口,均有感通。至于升降开合,则以补泻手法为之。按刺法不过补泻,补泻之变,不可胜用也。[3]

5.10 幽门穴主治病证

幽门穴主治脾胃及胸腹部等疾患:如呕吐多唾,饮食不化,积聚疼痛,少腹胀满,肠鸣泄注,下痢脓血,胸中痛引腰背,咳嗽,妇人乳汁不通,乳痈,腹痛,腹胀,呕吐,泄泻,现代又多用幽门穴治疗胃痉挛,胃扩张,肝炎,妊娠呕吐,肋间神经痛,胃痛,心烦,腹泻,痢疾,慢性胃炎,胃溃疡,神经性呕吐,乳腺炎,乳汁缺乏等。

幽门穴主治脾胃及胸腹部等疾患:如呕吐多唾、饮食不化、积聚疼痛、少腹胀满、肠鸣泄注、下痢脓血、胸中痛引腰背、咳嗽、妇人乳汁不通、乳痈等[1]。

幽门穴主治腹痛、腹胀、呕吐、泄泻[8]。

幽门穴主治胃肠病:腹痛,腹胀,呕吐,泄泻[9]。

现代又多用幽门穴治疗胃痉挛、胃扩张、肝炎、妊娠呕吐、肋间神经痛等[1]。

幽门穴主治胃痛,呕吐,心烦,腹胀,腹泻,痢疾等[2]。

1. 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胃扩张,胃溃疡,神经性呕吐;

2. 妇产科系统疾病:乳腺炎,乳汁缺乏,妊娠呕吐。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 直刺0.5~1寸[6][8][2][1],局部有酸沉感[6],可扩散至胃脘部[6]。

注意:幽门穴深部左侧有胃,右侧有肝,不可深刺,以免伤及肝脏[8][6]。

5.11.2 灸法 可灸[1][6]。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2]。

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5.12 幽门穴的配伍

幽门穴配内关、梁丘,有理气和胃,调肠止痛的作用,主治胃痛,呃逆,腹痛。

幽门穴配支沟、阳陵泉,有疏肝清热,理气活血的作用,主治胁痛,肋间神经痛。

幽门配上脘、中脘、梁丘、足三里,治胃脘痛[6]。

幽门配足三里、中脘、三阴交,治咳血[6]。

5.13 特效 ***

按揉幽门穴,可治呕吐、腹痛、腹胀、腹泻等胃肠疾病[7]。

5.14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冲脉、足少阴之会。

《循经考穴编》:妇人乳汁不通,乳痈,乳疖。

《类经图翼》:引神农经云:心下痞胀,饮食不化,积聚疼痛。

《外台秘要》:善哕,支满,不能食,数咳,善忘,泄有脓血,呕沫吐涎,少腹坚。

《针灸大成》:主小腹胀满,呕吐涎沫,喜唾,心下满闷,胸中引痛,满不嗜食。

6 经穴别名·幽门 幽门为经穴别名[1]。出《圣济总录》。即下脘[1][2]。

人体穴位大全(2)

22、人中穴:即鼻沟正中。

23、驾梁穴:即鼻梁。

24、咽空穴:即两个鼻孔。

25、牙关穴:即唇口。

26、咽喉穴:即喉管。

27、将台穴:即咽喉左右。

28、舌咽穴:舌上咽腔。

29、童骨穴:位于风膊下处。

30、精灵穴:即两手虎口。

31、曲池穴:屈肘时肘桡侧横纹尽头处。

32、中脘穴:脐上四寸。

33、六宫穴(又名脐中、神阙):即肚脐。

34、气关穴(又名气门):左乳下二横指处。

35、血瘦穴(又名血关):右乳下二横指处。

36、挂膀穴:血瘦穴下一分处。

37、肚角穴:位于小腹盆弦之外。

38、命宫穴:位于血关穴之下,气海穴之右。

39、背心穴:即背部的中心点。

40、腰眼穴: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八分。

41、粪门穴:即肛门口。

42、冲阳穴:足背的最高点,动脉旁。

43、血囊穴:右侧十二肋骨下缘。

44、气囊穴:即小腹左边。

45、净瓶穴:即脐左肚角血腕下。

46、脊中穴:即第十一胸椎棘突下。脊骨的中点。

47、山根穴:即鼻梁之上。

48、对口穴:项后的风府与哑门之间。

49、气隔穴:脐下三分稍偏左。

50、血海门穴:右侧十二肋下三横指。

51、膈门穴:左侧十二肋骨下缘。

52、气舍穴:锁骨内侧端上缘。

53、开气穴:即气舍穴偏右。

54、转喉穴:即气舍穴偏左。

55、血仓期门穴:右侧锁骨下八分处。

56、气血囊合穴:左傍肋骨下。

57、督脉穴:枕骨正中。

58、正额穴:头额前正中。

59、后海底穴:肾俞穴下一寸八分。

60、攒竹穴:眉内端陷中。

61、正气穴:左侧乳上一寸三分。

62、上血海乳穴:右侧乳上一寸三分。

63、气血二海穴:左右乳下一寸三分。

64、下血海穴:右乳上一寸四分。

65、藿肺穴:中脘与建里之中点向下一寸三分。

66、翻肚穴:藿肺穴向左一寸三分处。

67、泰山穴:离梭子骨四寸处。

68、天突穴:胸骨柄的上缘凹陷中。

69、劳宫穴:第二、三掌骨之间。

70、神门穴:尺侧腕关节横纹头。

71、手三里穴:曲池穴下二寸。

72、颊车穴:下颔骨前咬肌中。

73、支正穴:尺侧腕上五寸。

74、下关穴:颧弓下与下颔关节切迹间凹陷处。

75、足三里穴:犊鼻穴下三寸,胫骨粗隆外侧陷中。

76、犊鼻穴:屈膝,膑韧带外侧陷中。

77、肩井穴:肩头高处,当大椎与肩峰之间。

78、日月穴:第九肋端下缘。

79、风市穴:大腿外侧膝上七寸。

80、阳陵泉穴:腓骨小头前下方。

81、委中穴(又名血郄):膝腘窝中动脉外。

82、承山穴:委中与跟腱之间。

83、昆仑穴:外踝与跟腱连线的中点。

84、血海穴:屈膝,膑骨内上缘上二寸。

85、大陵穴(又名腕心穴):掌后骨下,两筋间陷中。

86、尾宫上穴:即尾宫上一分许。

87、鹤顶穴:位于膝盖骨上缘上一寸正中。

88、外踝尖穴:即足外踝最高点。

89、内踝尖穴:即足内踝最高点。

90、膀胱穴:即膀胱。

91、泪孔穴:(又名睛明):目内眦头外一分。

92、所闻穴(又名听宫):即耳珠,大如赤小豆。

93、中府:第一肋间隙外侧近噱突处。

94、绝骨穴(又名悬钟):外踝上三寸。

95、膈俞: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96、大杼: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97、太渊:腕关节横纹上,桡动脉外侧。

98、然谷穴:舟骨粗隆下方凹陷处。

99、曲骨穴:脐下五寸处。

100、大都穴:足拇趾内侧本节后。

101、魄户穴: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

102、天窗穴:颈侧、胸销乳突肌后缘。

103、箕门穴:大腿内侧,血海穴上六寸。

致命36穴 眉心穴(又名印堂):位于两眉之间。

头额前穴:位于眉心上一寸正中。

太阳穴:眉外一寸陷中,即眉梢与眼外眦之间后的一寸陷凹中。

枕骨穴(又名脑户):位于枕骨粗隆上方。

厥阴穴(又名头窍阴):位于脑后两边,乳突后当浮白与完骨之间。

华盖穴:胸骨柄与胸骨体联合的中点,即天突穴下二寸。

黑虎掏心穴(又名建里):位于脐上三寸正中。

巨阙穴:脐上六寸,即鸠尾穴下一寸。

气海穴(又名丹田穴):脐下一寸五分。

关元穴:脐下三寸。

水分穴:位于脐上一寸。

中极穴:脐下四寸。

左膺窗穴:左乳上一寸六分。

右膺窗穴:右乳上一寸六分。

左乳根穴:左乳直下,相当于第五肋间。

右乳根穴:右乳直下,相当于第五肋间。

左期门穴:左乳下二肋,相当于七、八肋间。

右期门穴:右乳下二肋,相当于七、八肋间。

左幽门穴:巨阙穴左开五分。

右幽门穴:巨阙穴右开五分。

左商曲穴(又名左肓俞):脐中左旁五分。

右商曲穴(又名右肓俞):脐中右旁五分。

左章门穴:左腋中线第十一肋端下际。

右章门穴:右腋中线第十一肋端下际。

左腹结穴(又名左七劳):脐左侧四寸,再向下一寸三分

右腹结穴(又名右七劳):脐右侧四寸,再向下一寸三分。

左肾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左侧一寸五分。

右肾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右侧一寸五分

命门穴:第二腰椎棘突下正中。

左志室穴(又名志堂穴):位于命门穴左旁三寸。

气海俞穴: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鹤口穴(又名尾宫穴):位于尾骨宫下两腿骨尽处。

海底穴(又名会阴穴):前阴与肛门之间。

涌泉穴:位于第二、三趾跖关节后方,蜷足时所现的凹陷处。

右志室穴:位于命门穴右旁三寸。

藏血穴:位于脑后右玉枕穴下五分。

穴道位于“经络”——能量的通路上。而人体中,五脏六腑“正经”的经络有12条(实际上,左右对称共有24条)。另外,身体正面中央有“任脉”,身体背面中央有“督脉”,各有一条特殊经络,纵贯全身。这14条经络上所排列着的人体穴道,称为“正穴”,全部共有365处。

仅仅如此,便是个相当可观的数目了,更何况其他的地方也有穴道。经络以外的人体穴道,称为“正穴”,后来又陆续发现了“新穴”,这些穴道若全包括,人体穴道的总数远超过1000个。

大致穴位列表 头部穴位(正面):头维穴、发际穴、阳白穴、印堂穴、攒竹穴、晴明穴、承泣穴、四白穴、迎香穴、水沟穴、瞳子髎穴。

头部穴位(背面):百会穴、后顶穴、风府穴、哑门穴、完骨穴、风池穴、天柱穴。

头部穴位(侧面):太阳穴、下关穴、客主穴、耳门穴、听宫穴、翳风穴、颊车穴、大迎穴、人迎穴。

腹部胸部穴位:天突穴、膻中穴、鸠尾穴、巨阙穴、中脘穴、水分穴、气海穴、关元穴、中极穴、气舍穴、俞府穴、或中穴、期门穴、日月穴、天枢穴、气穴、大巨穴、大赫穴。

人体背部穴位:大椎穴、陶道穴、身柱穴、神道穴、至阳穴、脊中穴、治喘穴、肩井穴、曲垣穴、天宗穴、命门穴、腰俞穴、腰阳关穴、上仙点穴、六华灸穴、风门穴、肺俞穴、心俞穴、膈俞穴、肝俞穴、膏肓穴、志室穴、肩外俞穴、厥阴俞穴、三焦俞穴、大肠俞穴、关元俞穴、小肠俞穴、膀胱俞穴。

人体上肢穴位:内关穴、外关穴、曲池穴、尺泽穴、治痒穴、孔最穴、列缺穴、阳池穴、神门穴、合谷穴、中渚穴、少冲穴、落枕穴、指间穴、太渊穴、口内穴、胃肠穴、手三里穴。

人体下肢穴位:膝眼穴、梁丘穴、复溜穴、阴谷穴、血海穴、承山穴、解溪穴、委中穴、足三里穴、阳陵泉穴、阴陵泉穴、三阴交穴、百里穴。

人体足部穴位:涌泉穴、大敦穴、太冲穴、太白穴、太溪穴、申脉穴、丘墟穴、昆仑穴、足临穴、行间穴、里内庭穴、下痢穴、高血压点穴、第二厉兑穴、第三厉兑穴、阿基里斯腱穴。

人体穴位与暗杀相关:

穴位是指神经末稍密集或神经干线经过的地方。穴位的学名是腧穴,别名包括:“气穴”、“气府”、“节”、“会”、“骨空”、“脉气所发”、“砭灸处”、“穴位”。

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0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720个穴位。有108个要害穴,其中有72个穴一般点击不至于致命,其余36个穴是致命穴,俗称‘死穴‘。

十二经络走向 手三阴经:从胸沿臂内侧走向手。

手三阳经:从手沿臂外侧走向头。

足三阴经:从足沿腿内侧走向腹。

足三阳经:从腹沿腿外侧走向足。

而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奇经八脉 其实,奇经八脉只是人体经络走向的一个类别。

所谓经,是指神经纵运行的在的干脉。所谓络,是指神经横运行的网络系统的小支脉。经络如环无端、内外衔接,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经分十二经脉,络无法计数。

人体主要有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