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气穴
【类属】属足少阴肾经,是冲脉、足少阴肾经的交会穴。
【出处】《灵枢·四时气》
【定位】在下腹部,当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取法】仰卧位,当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的上3/5与下2/5交点处,旁开中线0.5寸处。
【作用】调理冲任,益肾暧胞
【主治】肝肾,胎产,少腹部等疾患:如子宫虚寒,月经不调,经闭,经痛,崩漏,带下,不孕,堕胎腹痛,小便不利,泄痢不止,奔豚,胁痛,腰嵴痛,泄泻,痛经,腹泻,现代又多用气穴治疗肾炎,膀胱麻痹,性机能障碍,子宫脱垂,肠绞痛,尿路感染,遗精,阳痿,阴茎痛,肾炎,角膜炎等。
【保健】
【艾灸】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刺灸】直刺1~1.5寸,局部有酸胀感,可扩散至小腹部。针刺宜缓慢,以免刺伤膀胱。
【配伍】
配关元穴、三阴交穴治闭经。
配天枢穴、上巨虚穴治泄泻,痢疾。
配关元穴、中极穴、肾俞穴、气海穴、三阴交穴治月经不调。
配命门穴、关元穴、肾俞穴、三阴交穴治不孕。
【文献】
《针灸甲乙经》:月水不通,奔豚,泄气,上下引腰嵴痛。冲脉、足少阴之会。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月事不调。
《循经考穴编》:妇人子宫久冷,不能成孕,赤白淋漓,月事不调,败血逆气攻冲,两胁疼痛。
《针灸大成》:主奔豚,气上下引腰嵴痛,泄利不止,目赤痛内眦始,妇人月事不调。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腧穴·气穴 5 经穴名·气穴 5.1 气穴的别名 5.2 出处 5.3 穴名解 5.4 特异性 5.5 所属部位 5.6 气穴穴的定位 5.7 气穴穴的取法 5.8 气穴穴穴位解剖 5.8.1 层次解剖 5.8.2 穴区神经、血管 5.9 气穴穴的功效与作用 5.10 气穴穴主治病证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 5.11.2 灸法 5.12 气穴穴的配伍 5.13 文献摘要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气穴 1 拼音 qì xué
2 英文参考 Qìxué KI13 [中国针灸学词典]
qìxué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K1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KI1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气穴:1.腧穴;2.经穴名。
4 腧穴·气穴 气穴指腧穴[1][2]。因穴位与脏腑经络之气相通,故名[2]。张景岳日:“经气所在,是谓气穴。”出《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气穴之处,游针之居。”
参见腧穴:“腧穴”之腧,通输,有输注的含义;穴,有空隙的意思[3]。泛指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是针灸治疗的 *** 点,又是某些病痛的反应点[3]。文献上还有“气穴”、“孔穴”、“骨空”“穴位”“穴道”等不同名称[3]。腧穴通过经络与脏腑密切相关,它能反应各脏腑的生理或病理变化,通过针灸、 *** 等 *** ,能够调动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调节机体的虚实状态,以达防治疾病的目的[3]。有的还可以用作辅助诊断[3]。腧穴分经穴和经外穴两大类[3]。此外,还有既无具体名称,又无固定位置,而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定取的称为阿是穴[3]。
5 经穴名·气穴
穴位 气穴 汉语拼音 Qixue 罗马拼音 Chihsueh 美国英译名 Energy Cave 各
国
代
号 中国 KI13 日本 13 法
国 莫兰特氏 R13 富耶氏 R13 德国 N13 英国 K13 美国 Ki13
气穴为经穴名(Qìxué KI13)[1]。出《针灸甲乙经》。别名胞门、子户[2]。属足少阴肾经[1]。气穴是冲脉、足少阴肾经的交会穴[1][2]。气指肾气,穴即孔穴,此穴在关元旁,为肾气藏聚之处,故名气穴[1]。气穴主治肝肾,胎产,少腹部等疾患:如子宫虚寒,月经不调,经闭,经痛,崩漏,带下,不孕,堕胎腹痛,小便不利,泄痢不止,奔豚,胁痛,腰脊痛,泄泻,痛经,腹泻,现代又多用气穴治疗肾炎,膀胱麻痹,性机能障碍,子宫脱垂,肠绞痛,尿路感染,遗精,阳痿, *** 痛,肾炎,角膜炎等。
气,在此意指原气。穴,即腧穴,亦窟藏之意。肾主纳气,是处为肾气归聚之所,因关元为原气生发之处,下焦元气关藏之处,穴在其旁,也是养生凝神入气之处,故名之。气穴本为孔穴的通称,如《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4]
气穴位于下腹部,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仰卧取穴[1]。
气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下3寸,旁开0.5寸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2]。另说在脐下2.5寸,旁开0.5寸(《针灸甲乙经》);脐下3寸,旁开1寸(《针灸大成》);脐下3寸,旁开1.5寸(《针灸资生经》)。
气穴穴在足少阴肾经的位置
气穴穴在下腹的位置
气穴穴在下腹的位置(肌肉)
气穴穴在下腹的位置(内脏)
气穴穴在下腹的位置
气穴位于下腹部,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仰卧取穴[1]。
仰卧位,当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的上3/5与下2/5交点处,旁开中线0.5寸处取穴[7]。
5.8.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缘→腹直肌[1][8]。
5.8.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肋下神经前皮支和腹壁浅动脉分支分布;深层有肋下神经肌支和腹壁下动脉分支分布[8]。
布有肋下神经及髂腹下神经的分支,并有腹壁下动、静脉的肌支通过[2]。
气穴有调经止泻的作用[1]。
气穴系肾经与冲脉之会穴,有调补肝肾、温经散寒之功,养生家静观脐下,其凝神聚气处,约方寸许,关元左右各有一气穴,每穴各距关元5分。关元之上为石门,之下为中极。中极、石门相距2寸,则关元穴位之领域,横竖各为1寸,其为方寸之地明矣。且本穴又为本经与冲脉之会穴,故其治症多与冲脉有关,如奔豚气、妇人月事、宫冷等症。[4]
气穴主治肝肾、胎产、少腹部等疾患,如子宫虚寒、月经不调、经闭、经痛、崩漏、带下、不孕、堕胎腹痛、小便不利、泄痢不止、奔豚、胁痛、腰脊痛等[1]。
气穴穴主治月经不调、带下、小便不利、泄泻[8]。
气穴穴主治月经不调,带下,经闭,崩漏;小便不利,泄泻[7]。
气穴主治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不孕,带下,腹泻,小便不利等[2]。
现代又多用气穴治疗肾炎、膀胱麻痹、性机能障碍、子宫脱垂、肠绞痛等[1]。
1.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尿路感染,遗精,阳痿, *** 痛,肾炎,膀胱麻痹;
2. 妇产科系统疾病:月经不调,不孕症;
3. 其它:腹泻,角膜炎。
直刺0.5~1寸[2]。
直刺1~1.5寸[7][8],局部有酸胀感[7],可扩散至小腹部[7]。
注意:本穴针刺宜缓慢,以免刺伤膀胱[7]。
5.11.2 灸法 可灸[1][7][8]。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2]。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气穴配天枢、上巨虚,有调胃肠,清利湿热的作用,主治泄泻,痢疾。
气穴配关元、中极、肾俞、气海、三阴交,治月经不调;②配命门、关元、肾俞、三阴交,治不孕[7]。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月事不调。
《循经考穴编》:妇人子宫久冷,不能成孕,赤白淋漓,月事不调,败血逆气攻冲,两胁疼痛。
气穴是足少阴肾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现代常用于治疗月经不调、尿路感染、肠炎等,直刺1~1.5寸。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定位
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解剖
在腹直肌内缘;布有腹壁下动、静脉;有第11肋间、肋下神经和髂腹下神经分布。
扩展资料
人体的气,是不断活动着、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它流行于全身各脏腑、经络,无处不有,时刻推动和激发着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
若由于某种原因,影响到气的流通,形成局部或全身的气机不畅或阻滞,从而导致某些脏腑、经络的功能障碍,称作“气滞”。气滞于某一局部,可以引起胀满、疼痛,甚至血淤、水停,形成淤血、痰饮等病理产物。
凡具有疏通气机、消除气滞、通经活络功效的穴位,称为理气穴。临床上常用的理气穴有膻(dàn)中穴和云门穴。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经络养生:两个穴位能顺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气穴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