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章门穴
【类属】属足厥阴肝经。脾经募穴,八会穴之一,脏会章门;肝经与胆经交会穴。
【出处】《脉经》
【定位】在侧腹部,当第十一肋游离端的下方。
【取法】正坐,屈肘合腋,肘尖所指处,按压有酸胀感处即是。
【作用】健脾消痞、利腰强膝、理气散结,清利湿热。
【运用】脾胃、肝肾等疾患:如口干,食噎,呕吐,饮食不化,脘腹胀满,胸胁满痛,背强腰痛,癖块积聚,肠鸣,泄泻,久痢不止,大便秘结,羸瘦,疝气,血尿,白浊,腰痛,中风,胸胁支满,惊风,咳嗽,喘息,四肢懈惰,黄疸,脾痈,腹痛,腹胀,泄泻,胁痛,痞块,小儿疳积,肠疝痛,胸胁痛,烦热气短,胸闷肢倦,腰嵴酸痛,腰嵴痛,现代又用章门穴治疗肝脾大,肝炎,肠炎,消化不良,肠寄生虫,高血压,膈肌痉挛,胸膜炎,肺结核,支气管哮喘,腹膜炎,膀胱炎,肾炎,肝脾肿大,肠炎等。
【保健】腹痛、腹胀时用拇指指腹轻柔地按摩,一般持续3~5分钟,即可缓解。
【艾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刺灸】一般斜刺0.5~0.8寸,不宜深刺。直刺0.8~1寸,侧腹部有酸胀感,并可向腹后壁放散。
【注意】章门穴右侧深部当肝脏的下缘,左侧深部为脾脏的下缘,因此,针刺时针尖不宜向肝脏或脾脏方向深刺,以免造成肝、脾损伤。
【配伍】
配足三里穴、梁门穴治腹胀。
配内关穴、阳陵泉穴治胸胁痛。
配足三里穴、太白穴治呕吐。
配足三里穴治荨麻疹、组织胺过敏症
配天枢穴、脾俞穴、中脘穴、足三里穴治肝脾不和之腹胀、痞块、胁痛、泄泻、消瘦
配肾俞穴、肝俞穴、水道穴、京门穴、阴陵泉穴、三阴交穴、阳谷穴、气海穴治肝硬化腹水、肾炎。
【文献】
《脉经》:关脉缓,其人不欲食,此胃气不调,脾胃不足,宜服平胃丸、补脾汤,针章门补之。
《针灸甲乙经》:奔豚,腹胀肿,章门主之。腹中肠鸣盈盈然,食不化,胁痛不得卧,烦,热中,不嗜食,胸胁支满,喘息而冲膈,呕,心痛,及伤饱,身黄疾,骨羸瘦,章门主之。腰痛不得转侧,章门主之。腰清嵴强,四肢懈惰,善怒,咳,少气,郁然不得息,厥逆,肩不可举,马刀瘘,章门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主心痛而呕。主四肢懈惰,喜怒。主食饮不化,入腹还出,热中,不嗜食,若吞,而闻食臭伤饱,身黄酸痛羸瘦。
《类经图翼》:主治两胁积气如卵石,膨胀肠鸣,食不化,胸胁痛。
《医宗金鉴》:主治痞块多灸左边,肾积灸两边。
《胜玉歌》:经年或变劳怯者,痞满脐旁章门决。
《百症赋》:胸胁支满何疗,章门、不容细寻。
章门穴属足厥阴肝经,为脾之募穴,八会穴之脏会。章门穴的主治疾病为:腹痛,腹胀,肠鸣,腹泻,呕吐等胃肠病证;胁痛,黄疸,痞块(肝脾肿大)等肝脾病证。
人体章门穴位于侧腹部,在第11肋游离端的下际。
穴位速取:侧卧举臂,从腋前线的肋弓软骨缘下向前触摸第十一肋骨游离端,在其下缘处即是。
章门穴的指压小窍门:敲打章门穴可以增加胆汁分泌,用手按压这个穴位有疏肝健脾,调气活血的功效。
章门穴归属足厥阴肝经,有治腹痛,腹胀,肠鸣,泄泻,呕吐,神疲肢倦等作用。章门穴有降浊固土之作用功效,肝经的强劲风气在此风停气息。经常按摩章门穴对治疗腹痛,腹胀,肠鸣,泄泻,呕吐,神疲肢倦,胸胁痛,黄疸,痞块,小儿疳积,腰脊痛等有良好疗效。
1、章门是穴名,在人体的侧腹部,位置在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
2、出《针灸甲乙经》。又名长平、胁窌、季胁。属足厥阴肝经。脾之募穴。八会穴之一(脏会)。位于腹侧,腋中线第十一肋骨端稍下处,屈肘合腋时,当肘尖尽处。此穴为脏会穴,统治五脏疾病。功能疏肝健脾,理气散结,清利湿热。主治胁痛,泄泻,症积等,直刺或斜刺,禁深刺。
3、按压章门穴具有理气散结、疏肝健脾、降逆平喘的功效。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