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情分析: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虽然外表和正常人一样,但他们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皮肤粘膜破损或炎症溃疡的渗出液里都含有大量艾滋病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乳汁也含病毒,有传染性。唾液、泪水、汗液和尿液中也能发现病毒,但含病毒很少,传染性不大。已经证实的艾滋病传染途径主要有三条,其核心是通过性传播和血传播,一般的接触并不能传染艾滋病,所以艾滋病患者在生活当中不应受到歧视,如共同进餐、握手等都不会传染艾滋病。意见建议:祝身体健康!
如果纯粹从答题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其实很容易回答,题目问的是和HIV感染者一起生活,孩子是否容易感染,这个答案可以很明确---和HIV感染者在一起生活,不容易感染HIV。
看了前面的回答,包括一起一些类似问题,很多人都说虽然HIV传播途径就是血液和性途径,一起生活起居并不存在感染途径,但是在一起生活,密切接触,还是难以避免磕磕碰碰,所以问到是否愿意和感染者一起学习工作生活,很多人是还是但是有感染风险而不愿意。这一点我们是可以理解的,比较艾滋病还不能治愈,又背负着很多歧视的眼光,根据调查在所有疾病中,艾滋病一直稳居歧视排行榜第一。
我国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版说到丙肝的传播方式提到“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传播是目前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共用剃须刀、共用牙刷、纹身和穿耳环孔也是潜在传播丙肝病毒的经血传播方式。在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对乙肝传播也有类似描述,但是表示生活接触和同一办公室工作,同住一个宿舍不会,共用厕所不会感染。但是同样2015年颁布的艾滋病诊疗指南,并没有提到过剃须刀和共用牙刷可能是感染途径,而是说了“同吃同饮的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播HIV”。我们不知道这样的表述差异,是以往专家认为确实存在不同,还是只是不同专家的不同表述方式而已。
从真实世界来看,确实乙肝和丙肝存在更多传播途径不明的感染者,尤其是家庭成员存在感染者,而在排除性接触途径后,仍有其他阴性家庭成员转阳,所以推测存在共用剃须刀和牙刷感染或者其他密切接触感染的可能性。但是HIV却没有这样的案例,至少没有确切的报道证实存在这种途径(也许有报道而笔者孤陋寡闻没有看到,希望大家提供信息补充)。
最后,我个人观点认为,和HIV感染者共同生活很难被感染,但是要避免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接触血液的东西。长辈照顾孩子,避免咀嚼食物后再喂孩子尤其是婴幼儿。从我们看到的感染者家庭来看,家庭成员对HIV感染者的照顾都是一如既往的,亲情可以战胜对疾病的恐惧,反过来,如果是自己孩子感染了,父母和爷爷奶奶都很少担心自己安危,而是把照顾患者房子第一位,但是医护人员要告知必要的防护知识。
本人观点不代表所就职单位或所属任何协会、系统观点,不代表所发表平台的观点。
父亲有艾滋病,和孩子一起生活,在这种密切的亲子关系中, 孩子暴露在艾滋病毒环境的机会更多,相对来说更容易感染。
艾滋病的父亲不但是个患者,还是家庭的顶梁柱,孩子不能缺失父亲的教育和关怀,不得不要面临跟孩子生活在一起的状况,必然可能给孩子带来威胁。
不过,在现实中种传染的例子非常罕见。为什么罕见呢,因为还是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发生传染的情况, 可能跟家庭成员之间的密切程度、风俗习惯、知识素养,甚至跟贫困程度等都有很大的关系。
有的人看了这话可能不高兴了:怎么还跟知识素养有关系?因为,对于有些艾滋病感染者来说,本身没有多少文化知识,并不能深刻认识到这个疾病的传播途径, 没有管好自己体液和血液的概念,甚至还动不动对小孩进行家暴, 那么,这种情况下孩子就有可能在各种创伤发生的情况下,通过血液途径感染。
龙大夫曾经管理过很多艾滋病感染者,有些人是配偶和孩子的,其中就有单阳家庭(夫妻一方有艾滋病,另一方没有)。在管理过程中发现,对,艾滋病感染者及家庭的科普教育非常重要的。
我们都知道,家庭成员之间,普通的生活接触,在没有血液暴露和伤口直接接触的情况下,是不会传染的。这要求 感染者管理好个人的生活用品,以及处理好皮肤破损等情况, 将排泄艾滋病毒在环境中的风险,控制在最低水平。
降低传染性的根本,是降低血液和体液中的艾滋病毒核酸(HIVRNA)。 艾滋病感染者通过规律、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后,一般都能达到这个目的 。在治疗过程中,积极按照规定进行复查,当血液中艾滋病毒核酸持续检测不到,基本上不具有通过性生活和普通生活接触感染的可能。
首先你父亲得了艾滋病我为此感到深深的不幸,不过生活还要继续,后面的生活我们一起携手同行。
父亲得了艾滋病,他一起生活的孩子容易被感染吗?与患有HIV感染者生活居住在一起孩子不会被感染艾滋病,可以放心的居住在一起。
艾滋病只有三种传播途径。第一种 性接触传播,这是主要的传播方式。 性接触的摩擦破损会导致微小的病毒入侵会导致发病。双方只要有一方患有艾滋,有很大的概率会导致发病。所以安全措施别忘记了哦!
第二种血液传感。 这种传感的可能性很大,主要就是比如艾滋病人用过的针头,刀具之类的把你弄伤了,很容易被传染上这种病毒。
第三种是母婴传播。 主要是在分娩的过程中,或者在产后哺乳中将病毒传播给婴儿。还有器官移植、人工授精和污染的器械都可以传播。
如果说你父亲得了艾滋病,一起生活在一起不会被传染,你们可以放心的在一起快快乐乐的生活,有时间的话可以多陪陪你的父亲。
喜欢的朋友们,可以点一个小小的关注吗?谢谢你们!
我是专业做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我来回答一下。
如果是没有意外情况下,与艾滋病感染者一起生活的孩子是不容易被感染的,但也是存在感染风险。艾滋病是一种破坏人的免疫系统的疾病,潜伏期可到几年至几十年不等、尚无特效药可治、死亡率接近百分之百, 社会 危害较大。
但目前艾滋病处于可控可防状态,其三种主要传播途径为: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接触传播。当然,与儿子一起正常生活,性传播及母婴传播途径根本不存在,故其传播途径相对较窄,虽然其传播可能性不大,但仍需注意其发生感染,以防万一。故需要我们了解日常生活中那些行为生活方式会或者不会感染艾滋病?
首先,一般的接触和肢体碰撞是不会感染的;又如简单地共同进餐、握手、说话、共用厕所等也不回导致感染;当然人们所担心的蚊虫叮咬也不会引起感染;也有人担心打喷嚏之类行为会使HIV病毒像其他病毒一样通过呼吸道而被感染,这担心是无意义的,因为HIV病毒在体外存活能力差,故不会被感染。
但是,生活中难免会咯咯碰碰,一个不小心难免会出现受伤流血事件,进而通过血液途径进行传播。如若患者出现口腔溃疡、嘴唇裂开等应尽量避免与孩子同桌吃饭等,同时不应与患者共同使用指甲剪、牙刷、剃须刀等,以免发生传染。
如若不幸感染HIV病毒,应调整心态,积极进行抗病毒治疗,做好各种生活防护,避免与一起生活的孩子发生感染。
我是在疾控中心专业做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所以有关于艾滋病的相关问题都可以关注私信咨询哦,谢谢。 艾滋病的传播条件比较苛刻,只要注意好防范,艾滋病是不容易被传染的!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病毒)引起。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CD4T淋巴细胞作为主要攻击目标,大量破坏该细胞,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所以艾滋病的可怕不是由于它病毒本身带有致命的物质,而是它能破坏我们的免疫系统,使我们对外界的防御力下降,甚至近似消失,如果免疫系统崩溃的话,那么人体就会容易被这些细菌、病毒击溃的。平时很多人遇到艾滋病患者都是像见到猛虎一样,都是一种能不接触就不接触的态度,因为艾滋病是一种传染病,这也是很正常的心理,毕竟艾滋病是非常可怕的,但是其实我们不必如此紧张的,因为艾滋病虽然可怕,但是艾滋病病毒是很脆弱的,在常温下存活时间很短,所以艾滋病的传染不是那么的普遍的。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其中主要是途径是性传播和血液传播,但是一般的接触是不会传播的,肢体的相碰之类的都不会传染的,比如共同进餐、握手、说话、共用马桶,这些都是不会传染的,还有甚至蚊虫的叮咬都是不会传染的,因为病毒在蚊子的体内已经被杀死了,或者被处理掉了。很多人担心唾沫有病毒的,其实病毒是只能长时间存在血液和体液之中,唾液很少会有的,就算有,艾滋病病毒会很快死亡的,就算像是有位艾滋病患者对着你打喷嚏,如果病毒可能随着唾沫会进去到你的身体中,它也和乙肝病毒一样,进入消化道后就会被消化道内的蛋白酶所破坏,所以和艾滋病患者交谈等,是不会感染艾滋病的。
一个人之所以被感染是因为,艾滋病病毒是从患者身上的血液或者体液直接进入到你的血液或者是体液的,比如输血时,输入的血液带有艾滋病病毒或者是针头带有艾滋病病毒,或者是同用一个剃须刀这样都可能传染艾滋病的,因为剃须刀会损伤表皮的,而表皮的病毒就可能从剃须刀传到另个人的表皮血液之中,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要注意防范好这些。
有风险,但要注意防范应该没有问题。要回答你这个问题,首先要清楚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艾滋病是一种破坏人的免疫系统的疾病,具有潜伏期长、一旦发病尚无特效药可治、死亡率接近百分之百的特点,所以人们闻之色变。但经医疗科学研究艾滋病可控可防,其传播途径主要有三条渠道: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接触传播。传播渠道相对较窄,只要日常生活中注意以上三个方面就不会感染艾滋病。另外,艾滋病潜伏期较长,从感染病毒到发病有的甚至达十几年、二十几年的时间,此期间按要求治疗基本与正常人无异。所以,在一起生活的家人不必恐慌,只要生活中多注意就没有问题。艾滋病患者很容易引起 社会 的歧视,若家人也持此观点,对患者来说打击最大的就不是艾滋病本身了,而是 社会 或家庭的歧视、抛弃。
呼吁全 社会 ,提倡文明 健康 科学的生活方式,对个人负责,对家人负责,对 社会 负责,减少罹患艾滋病的机会。
父亲如果是艾滋病毒(HIV)阳性,在一起生活,孩子不容易感染,但确实有被感染的例子。
通常孩子感染HIV是因为母亲为HIV阳性,在怀孕期间或生产期间传染给孩子的,父亲传染给孩子的情况很罕见,2018年9月《艾滋病研究和人类逆转录病毒》杂志报道了一例。
这一例发生在葡萄牙,孩子的母亲是HIV阴性,孩子生下来自然是HIV阴性,但是当孩子4岁的时候被诊断为HIV阳性,有关部门马上展开犯罪调查,因为怀疑这是一起性虐待儿童案件。
这样就必须搞清楚孩子是怎么样被感染的。
孩子于2009年出生,他出生后不久,其父被诊断为HIV阳性,同时患有梅毒和水痘,正在接受治疗,全是有流液体的大水泡。
研究人员分别从父子身上采样,对其HIV毒株进行基因分析,得出结果父亲先感染HIV,然后在孩子出生后传染给孩子,估计是因为接触了父亲身上水泡里的病毒,感染HIV初期病毒浓度很高,感染性很强。
在此之间,也有个少数几例相似的病例报道。
这种父子之间的感染很罕见,只要不接触父亲的血液和体液,就不会有问题。如果父亲服用抗病毒药物的话,体内病毒滴度很低,也不会被传染,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你要做的就是去了解艾滋病。
首先要明白艾滋病的三大传播途径: 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
其中如果在一直生活最有影响的就是血液传播,一定不能让有携带艾滋病人员的血液通过伤口进入正常人体内。
至于其他方面,则不需要太过于恐怖,如拥抱,吃饭、玩耍,基本不会传播,当然有条件,还是给父亲单独的生活用具为最佳。
其次,艾滋病的传播也没有夸张到只要接触就会感染,要知道任何一种传播疾病的感染,都需要有一定的条件,比如适合的环境、含菌或含病毒的浓度以及特定的传播途径和适合的人群。
有数据统计:
从这方面可以看到,就能看出艾滋病的传播的主要方式是性,另外没有说的就是吸毒。所以在一起生活,只要注意就一般不会有感染的风险。
最后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无论是孩子,还是其它家人,都不要与父亲共用牙刷、剃须刀、刮脸刀等个人生活用品,这是最容易造成血液接触的。
如果父亲得了艾滋病,和他一起生活的孩子稍加注意一般是不会被父亲感染的。
艾滋病属传染病,它的传染源是病人和病原携带者,人群普遍易感。传播途径是垂直传播、血液传播、性传播。作为有一个艾滋病的父亲
的孩子,虽然已具备了传染病三个环节中的两个,即与自己一起生活的艾滋病病人父亲和自已是易感人群,但传播途径几乎不存在。因为父亲与孩子不存在垂直传播,也不会有性接触和血液传播。日常生活中同吃一盘菜同住一个家是不会传染的,因为艾滋病不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也就是说艾滋病不会通过食物和空气传播。
艾滋病病毒主要是病人的体液或血液通过破损皮肤粘膜进入受害者体内,所以,作为父亲应该注意不要和与孩子互用刮胡刀具,不要轻易地把自已体液或血液让孩子接触。作为孩子,在生活中也要注意尽量不接触被父亲体液和血液污染过的用品,以防通过破损皮肤粘膜进入人体。
艾滋病病毒离开人体后生存能力并不强,常温下,在体外的血液中只能存活数小时,常见消毒剂均可杀灭它,艾滋病病毒的这种生物学特性决定了它不会通过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比如握手、拥抱、接吻、一起吃饭、共同居住、工作等这些行为方式都不会传播艾滋病。艾滋病和乙肝传播途径相似,但就传播能力来说,乙肝病毒要比艾滋病病毒强100倍(乙肝病毒在自然界的抵抗力比艾滋病病毒强多了)。
艾滋病主要经血液、性途径和母婴传播,这几种传播方式从本质上来说,都是艾滋病人与正常人交换体液的结果,原则上只要人体双方相互不发生体液交换,就不会传播艾滋病。父亲和孩子之间除非双方均有皮肤、粘膜破损,否则一起生活相互发生体液交换的几率并不大。
可能有人会脑洞大开:得了艾滋病的父亲会不会通过蚊子叮咬传染给孩子呢?这个问题国外有关专家早已做过研究,结果是艾滋病不会通过蚊子叮咬传播。原因有两方面:一是蚊子吸入血液是单向的,由食管吸入而不会再由食管吐出,而是由另一条唾液管吐出唾液,唾液中不携带艾滋病病毒;另一方面蚊子叮咬艾滋病人后嘴上残留血液中的艾滋病病毒载量非常小,不足以引起被叮咬者感染,所以通过蚊子叮咬传播艾滋病是不可能的。
艾滋病固然可怕,但我们不能盲目恐惧,目前我国艾滋病传播途径已发生了很大改变,虽然三种传播途径并存,但主要传播途径已从注射吸毒途径转变为以性传播途径为主。总的来说,父亲得了艾滋病,在一起生活的孩子感染艾滋病的几率并不大,但为更安全起见,父子双方都要了解一些艾滋病预防的基本常识,尽可能的避免传播危险因素,才能做到万无一失。
艾滋病人需要社会的关爱,大家不要歧视他们。
题主男友的病毒载量很低,这是一个好消息,希望您可以多理解他,督促他多锻炼和补充营养。
说到与艾滋病人共同生活需要注意什么,就要先从艾滋病的传播方式说起。
艾滋病的传播方式:
1. 性传播、2. 血液传播、3. 母婴垂直传播
既然题主于艾滋病患者是情侣关系,那所需要注意的事项就要比非情侣关系多一些,尤其涉及到性行为方面。
性行为包括了很多种,如WTXJ、KJ、TY、GJ等等,下面详细说一下:
1.戴套XJ:此行为不属于高危,但要防止安全套的脱落和破损。在脱落和破损的情况下,如果持续时间较长,基本就等同于无套性行为。
2.无套XJ:这里要分为主动和被动。主动方(一般是男方),患病的概率比被动(一般是女性)要低。但此种行为已经属于高危。(尤其对方是陌生人或高危职业等)。
3.KJ:这种也分为主动和被动,被动方的感染概率大于主动方。经过美国临床试验,唾液理论是不传染艾滋病毒的,但深度舌吻、口腔溃疡、牙龈出血情况除外。
4.TY:这种行为概率相对较低,但要注意口腔溃疡和牙龈出血等现象以及大姨妈。
5.伤口:需要你在伤口较大的情况下,有大量的病毒直接进入你的伤口(血液体液直接交换)才可具备传染。
6.男男:有人认为涂润滑油就可以,其实不是这样的,润滑油无法完全避免肛门破裂出血,因此男男的情况是最危险的。这里还要着重说一下,大肠是最容易破损的,因此男男性行为风险较大,也是题主可能遇到的情况之一。
7.月经XJ:此种情况下不建议有性行为,如果有,一定戴套。无套的话风险较大。
8.手交:该行为人们主要担心的是手上有伤口。首先,如果只是很小的伤口,不必担心,如果是较大的伤口,比如有血液流出的,就应当引起注意。
9.接吻:此种行为传染的概率很低。
10.舌吻:存在一定的风险(如口腔溃疡和牙龈出血等)。
11.体液接触:只要你的身上没有伤口,就算是碰到了含有病毒的体液,也不会被传染。
除以上性行为相关的注意事项,还要说一下生活中常见的行为和事项:
1. 身体接触:
艾滋病需要有血液和体液的直接交换才可以形成传染和传播,因此,日常的接触中,例如握手、拥抱、触碰等不会发生传染, 所以,同学之前的正常接触是不用担心的。
2. 共用餐具及饮水用具:
艾滋病毒脱离人体活性的血液和体液后,会很快死亡(1至5分钟),在空气和水中无法存活。因此,不存在传染的可能性。但在此也建议大家,为了每个人的卫生,最好备有自己的餐具和水杯等,以免发生其它疾病的传播(如流感等)。
3. 共用文具及电脑设备:
艾滋病毒在空气以及其它物体上无法生存,因此,在大家交换使用文具、电子设备等时,不会发生任何传染。
4. 共用洗漱、洗浴等用品:
关于洗漱及洗浴用品,这里主要强调的是牙刷。由于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会出现牙龈出血的现象,如果使用了被感染者的牙刷,正巧双方都存在牙龈出血的症状,是存在一定传染风险的。因此,不建议共用牙刷,也不要去使用别人的牙刷。其余的洗浴用品例如洗发水、沐浴露和洗衣液等,不存在传染的可能性。另外,也不建议大家共用刮胡刀等贴身锋利的东西。
5. 用餐:
由于中国的饮食文化不是分餐制,因此在聚餐时,很多人会担心一道菜被多人用筷子夹后,会存在传染的可能。在这里解释一下,和上面提到的一样,艾滋病毒脱离人体活性的血液和体液后会很快死亡,同时,理论上,唾液是不会传染艾滋病毒的。因此,大家不用担心聚餐时的传染可能。
6. 打闹及娱乐活动:
生活中避免不了一起活动和娱乐,在这些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磕碰和打闹甚至打架中见血的情况。如果已知的病毒携带者出现破损出血的情况,不要惊慌,只要你自身的血液或粘膜没有与对方的血液发生直接接触,是不会被传染的。简单来说就是除非你同时也有大量出血的伤口,接触上对方正在流血的伤口,才有传染的可能性。
7. 室内空气:
艾滋病毒脱离人体后,无法在空气、水中等存活,因此同住在一个寝室内,也不用担心这个问题。
8. 床铺接触:
床铺是每个人每天生活中与自己最“亲密”接触的东西。床铺上也会粘有主人的汗液、体液和血液。但艾滋病毒脱离人体后会较快死亡,因此床褥表面不具备传染的风险。更应该引起重视的是螨虫等细菌。
9. 蚊虫叮咬:
蚊虫叮咬是大家较为关心的问题,很多人会担心蚊子叮咬了病毒携带者后,再叮咬自己会形成传染。在这里和大家详细讲解一下。艾滋病毒目前经过医学实验,只在人体和黑猩猩的血液中具有活性,在其它动物尤其是非哺乳动物的昆虫中,是不具备存活的可能的。同时,假如蚊子携带了艾滋病毒,体量也是微乎其微的,完全不足以形成传染。因此大家不必担心和恐慌。
10. 排泄物:
排泄物中艾滋病毒的存量是很少的。其次,此种情况和以上提到的空气传播是一样的,艾滋病毒不会在空气中存活,因此不具备传播的可能性。(因为喝酒导致的呕吐物也是一样的)。
以上是情侣生活中会常见的一些情况,当然,还会有很多其它的行为及状况,后期我会慢慢补充。如果你有疑问或高危行为、状况,
艾滋病虽然很可怕,但该病毒的传播力并不是很强,它不会通过我们日常的活动来传播。下面这些行为,都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
(1)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握手、拥抱、抚摸、礼节性接吻;
(2)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起吃饭、喝饮料以及共用碗筷、杯子;
(3)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起使用公共设施,如厕所、游泳池、公共浴池、电话机、公共汽车;
(4)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起居住、劳动、共用劳动工具;
(5)购物、使用钞票;
(6)咳嗽、打喷嚏、流泪、出汗;
(7)蚊子、苍蝇、蟑螂等昆虫叮咬。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