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健康早知道>内科

左侧额叶,基底节,放射冠多发脑梗死,还有颈椎病,血压高,如何

时间: 阅读:1684
左侧额叶,基底节,放射冠多发脑梗死,还有颈椎病,血压高,如何治疗,她总感觉一只手偶尔麻木无力,使不上力气。
提问 回复

最佳回答

槐米

槐米

2024-12-22 11:14:14

现在手脚麻木和使不上力是和这个脑梗死还有就是颈椎病有直接的关系,你这个时候是要及时的针灸理疗,可以有效的控制好

指导建议:
血压持续的高是可以内服降血压的药物,三五天是要隔开时间检测一下血压,如果是反弹的数值比较大就要加大量私用的。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南絮
    回复
    2023-07-28 12:12:48

    这是陈旧性脑梗塞的表现。
    许多人多少都因为存在动脉硬化而存在腔隙性脑梗塞(一种轻的脑梗塞,老年人多见)或者陈旧性脑梗塞(可能无症状,但是代表已经发生过了脑梗塞)。严重与否,要看看有无神经系统损伤的症状(如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吞咽障碍、运动协调障碍等)。如没有上述症状,就不严重,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应该查查有无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脏病等,并进行针对性治疗。平时要按照存在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进行预防,如低盐低脂饮食,平时适当锻炼,心情稳定等。
    如果没有胃肠道及其他引起出血的疾病,建议长期加用拜阿司匹林预防。还可以服用B族维生素(如B1、B6、甲钴胺)营养神经,银杏叶胶囊改善循环。

  • 蓦山溪
    回复
    2023-07-28 12:12:48

    脑梗塞(Cerebral Infarction)
    左额颞顶叶脑梗塞。CT扫描左额颞顶叶大片低密度灶,其范围相当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中线结构略向右偏移。右放射冠见一腔隙样梗塞灶。

    左侧颞叶脑梗塞。CT增强示低密度区呈脑回状强化。

    右额、顶叶出血性脑梗塞。梗塞后17天,CT平扫示低密度区内有斑片状高密度影,密度不均,代表梗塞内出血。

    左颞顶叶脑梗塞(超急性期,发病4小时)。T1加权(上图)示左颞顶叶皮层下区略低信号影。同一层面T2加权(下图)示左颞顶叶病灶呈高信号影。双侧基底节区多发腔隙性梗塞呈高信号影。

    [病因病理]
    脑梗塞是脑血管严重狭窄或闭塞,导致脑血流阻断而使脑组织发生缺血坏死和软化。约占全部急性脑血管病的50%-60%。引起脑梗塞的原因较多,主要的是脑血管阻塞及脑部血液循环障碍2种。
    脑血管急性闭塞后,最初4h-6h缺血区逐渐出现脑水肿,12h后脑细胞开始坏死,但梗塞区与正常脑组织尚难区别。24h后至第5天,脑水肿达到高峰,侧支循环开始建立。从第2周开始,脑水肿逐渐减轻,但梗塞区组织坏死及液化更明显。虽已建立较充分的侧支循环,但可有部分病人在血栓溶解、血管再通的同时,梗塞区的血管壁因缺血性损伤通透性增高,可形成出血性梗塞。
    [临床表现]
    主要取决于梗塞大小、部位。临床上表现为头晕、头痛,部分病人可出现呕吐及精神症状,同时出现不同程度的脑部损害的症状,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病情较重时可出现意识丧失。大小便失禁以及瞳孔散大等脑疝症状。
    [影像学表现]
    1.CT表现:
    (1)急性期:一般把发病后头5天作为急性期。病变区水份增加在CT图像上造成两种效应,一是病变区密度减低,皮质和髓质缺乏密度差异,早期这种密度减低一般不显著,多呈楔形,与受累动脉的供血范围一致,边界模糊;另一是由于水份增加使病变区体积变大而造成的占位效应或肿块效应,轻的表现为病变区脑组织肿胀,脑沟、脑油消失,重的表现为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即所谓脑内疝,占位效应的程度与脑梗塞面积有关,面积越大,占位效应越显著。上述两种效应一般在发病后第3一5天达到极点。
    需要指出的是,早期的脑梗塞出现CT上的变化最早需要3~6小时,晚的要等到24小时或者更长时间之后才出现典型表现。如果临床上有典型的脑梗塞症状而CT表现阴性时,应该在短期内复查CT,以免漏诊。
    (2)亚急性期:指发病后第6~21天,水肿明显吸收,占位效应减弱或消失。多数情况下也是低密度,边界较急性期清楚;但有少数病人表现等密度病变,不易发现,即所谓“雾”状效应,原因是病变区内一些密度高低不同的成分混合在一起的平均效应(水、类脂质、空腔等低密度物质混合血液、钙化、铁质等高密度成分)。此时作增强扫描,非常有助于诊断。注射造影剂以后,典型的脑梗塞表现为脑回样增强,梗塞区大脑皮质的脑回和基底神经节的神经核团增强。
    (3)慢性期:21天以后,缺血坏死的脑组织被吞噬细胞清除,遗留含脑脊液的空腔,合并胶质增生,病变区仍为低密度,与脑脊液相似,边界清楚,但体积缩小,表现为患侧脑室扩大,蛛网膜下腔包括脑裂、沟、池增深增宽,皮质萎缩。
    (4)腔隙性脑梗塞:多数位于基底节或大脑半球深部脑白质,病灶大小在1.5cm以下。一般没有脑室系统受压移位等占位效应。
    (5)出血性梗塞:CT表现的特点是低密度梗塞的背景上有散在、不均匀的高密度出血区。与血肿不同,其密度不如血肿高,亦不如血肿均匀一致。
    2.MRI表现:
    脑缺血lh之后就可发生脑组织水含量增加,从而引起MRI信号的变化,MRI显示脑梗塞优于CT。缺血主要影响Tl和T2弛像时间,即两者均延长。在缺血早期,有大量水分子聚集,而随血脑屏障受损大分子物质漏出尚未发生,T1和T2延长最为明显。这时在 T1加权像上,缺血区为低信号,在 T2加权像上为高信号。T2加权像对显示梗塞更为敏感。随着梗塞发展,血管源性水肿开始发生,蛋白质渗进缺血区,所以 Tl和 TZ的延长不及早期阶段那么长,从而影响信号强度的变化。 MRI对检查出早期后颅窝的脑梗塞具有重要意义,因CT检查常有伪影而效果欠佳,而早期治疗又与预后关系密切。
    MRI对梗塞区内的亚急性出血甚为敏感,T1加权像在原脑梗塞的T;加权信号减低区内出现淡薄的高信号区,T2加权呈均匀高信号强度改变。脑梗塞发展方式为:占位效应消失,然后萎缩和遗留下一软化灶。软化灶呈T1和T2弛豫时间延长的表现,T1呈低信号,T2呈高信号,与急性脑梗塞灶相比,脑软化灶的边缘更清楚。
    [鉴别诊断]
    需与胶质瘤、转移瘤和脑脓肿鉴别。病灶的形态、增强后的强化形式有助于鉴别。

    http://big5.jkw.cn/jkzx/ailmentfull/1/10/8/index.html
    更多资料~~~在上面~~希望你母亲早日康复~~
    脑梗塞的救护措施:
    脑梗塞应尽早及时地治疗,虽然不及脑出血凶险,但是病人大多年老体弱,诸多慢性病缠身,在治疗上有许多谨慎用药的情况,加之梗塞区可以在短时间内扩大,还会发生许多合并症,所以脑梗塞的死亡率也是比较高的,而且残废率高于脑出血。
    治疗原则主要是改善脑循环,防治脑水肿,治疗合并症。
    1?适当地活动 可以起到改善脑循环的作用,但有神志不清的应卧床休息,加强护理。
    2?改善脑部血循环 增加脑血流量,促进侧支循环建立,以图缩小梗塞面积。选用低分子右旋糖酐、706代血浆、维脑路通、复方丹参注射液、川芎嗪等药,每日1~2次,静滴液量250~500毫升,连用7~10天。有头痛、恶心、呕吐或意识障碍者,可用20%甘露醇脱水治疗,每日2次,每次250毫升。
    3?溶血栓疗法 常用尿激酶、链激酶溶解血栓。用国产尿激酶2万~5万单位加入0.56摩尔/升10%葡萄糖液中静滴,每日1次,每疗程10天。也有人采用尿激酶颈动脉给药治疗脑梗塞,一般在发病24小时之内应用,由于采用颈动脉穿刺注药,难度较大,必须在医院应用。溶栓治疗应早期应用的原因,是由于血栓形成的第1天内,富含水分,易溶解,这样见效快,疗程短,但要密切观察病情,以免引起脑出血的严重后果。
    4?高压氧治疗 经实践证明对治疗脑梗塞效果很好,可以大大降低脑梗塞的病残率。宜于早期应用,每日一次,10次为1疗程,每次吸氧时间90~110分钟,必须在密闭加压舱进行,受条件限制。
    5?调节血压,控制高血脂,高血糖 目的是控制发病的危险因素。但血压过高的不要降压太快;血压过低时适当给予提高。脑梗塞病人往往血糖高,对治疗不利,必须积极控制。
    6?昏迷病人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吸痰,翻身拍背,活动肢体,预防肺炎和褥疮发生。
    参考资料:http://www.zgxl.net/sljk/ybjb/shenjing/ngs.htm

  • 云胡不喜
    回复
    2023-07-28 12:12:48

    1.两者无任何区别,就是一个病,各人习惯性的叫法不一样而已。
    2.“左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并不严重,患者可以没有症状或者仅个别人有轻微的右侧肢体运动(或感觉)异常,临床上不需要特别的针对性治疗。
    3.既然曾经有过脑梗塞出现,建议患者积极预防脑梗塞再发(再次发作就不一定是小面积的腔隙性的了,可以是大面积的严重发作),平时可现则服用“拜阿司匹林”降低血液粘稠度,另外注意控制血脂、适当锻炼。

  • 徐长卿
    回复
    2023-07-28 11:11:38

    脑梗塞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膜损伤使脑动脉管腔狭窄,进而因多种因素使局部血栓形成,使动脉狭窄加重或完全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一般可输液阿魏酸钠、奥扎格雷、胞磷胆碱等来治疗。

宝宝原发性癫痫长大会好吗,没有家族遗传史抽搐的时候是全

车祸5.29号早上,脑出血,蛛网膜出血眼睛睁不开,现在第6天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