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型糖尿病来说,做胰腺移植是完全可以解决糖尿病的,但是只能是在技术比较高的移植中心做
指导建议:
在做完移植手术之后,还是需要长期的服用免疫抑制剂来抑制排斥反应的
做胰腺移植要做哪些准备[胰腺移植术前特殊检查项目 ] 1 .葡萄糖耐量和胰岛素释放试验。 2 .尿及血清 C 肽。 3 .糖化血红蛋白及胰岛细胞抗体。 4 .神经病学评价:神经传导速度、自主 ( 植物 ) 神经及感觉神经功能。 5 .眼科检查。 6 .肾功能检查。 7 .心血管系统检查。 [受者手术前的准备 ] 1 .术前受体准备:经免疫学选择 ( 包括 ABO 血型、淋巴细胞毒试验及 HLA 配型 ) 和非免疫学选择确定供者和受者以及手术时间后,做如下准备工作。 2 .体重、生命体征、正侧位胸片、 EKG 、血、尿、咽拭常规及真菌培养和药敏试验、血液生化常规及凝血机制全套。 3 .术前晚开始禁食, 50 %硫酸镁 20 ~ 30ml ,口服,术前 12h ;制霉菌素 100 万 U ,口服,每 4 小时 1 次,新霉素 1s ,口服,每 4 小时 1 次,清洁灌肠,手术当日术前用环孢素 A 10mg / kg 口服,硫唑嘌呤 5mg / kg ,泼尼松龙 2rug / kg ,口服,麻醉前用药。胰腺移植有哪些术式胰腺移植术式尚未定型,主要是对胰外分泌即胰管处理的方式有不同。目前,有三种基本术式:胰管填塞式、胰液胃肠道转流式和胰液膀胱内转流式。每种术式又有各种不同改良。近年来,采用胰液膀胱内引流式的人愈来愈多,成为最常用的术式,在欧洲约占 62%,在美国和其他地区约占 95 %以上。胰管填塞式是用对人体无害、生物相容性好的合成聚合物经移植胰主胰管注入,填充各级胰管小分支腔,填塞整个“胰管树”。由于整个胰管树被填塞使移植胰外分泌腺萎缩,不会引起胰液积聚和胰管扩张,使含有内、外分泌功能的胰腺经处理后变成仅有内分泌功能的胰腺。移植时不需作外分泌转流术,仅需作血管重建,从而简化了手术,术后并发症少,且较安全。该术式可适用于节段胰或全胰腺移植。该术式由法国里昂的 Dubernard 在 1978 年首创,目前仍然在以法国 Dubernard 组为主的欧洲一些国家使用。在欧洲,胰肾同期联合移植采用该术式 246 例,术后 1 年移植胰存活率为 61%。影响该术式远期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胰管被阻塞后,胰外分泌组织纤维增生,有可能影响胰岛的正常血供和生长,使胰岛细胞功能逐渐减退。此外,移植胰血管血栓形成的并发症发生率也较高。为了保留更多的胰岛组织,维持较好的血供,近来较多采用全胰腺移植取代节段胰腺移植,效果有所改善。 胰液肠道内引流式在各种不同类型胰管处理的方式中,应该说是最合乎生理的一种术式,是目前欧洲较常用的术式之一。该术式尤其适合全胰切除后完全丧失胰内、外分泌腺的患者。胰管 ( 或用与供胰相连的十二指肠 ) 与受者空肠近端 Rou x-en — Y 形肠襻吻合。胰管内置支架管,将胰管支架管经空肠襻和腹壁引至体外。术后早期使胰液引至体外,有利于吻合口愈合,减少胰漏发生率。但更为重要的是在体外收集移植胰液,直接观察和监测胰外分泌功能,有助于早期诊断排斥反应。胰管外置引流导管在术后 3 ~ 4 周拔除。胰液肠内引流式虽然最合乎生理,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所以并未被广泛使用。该术式不利于监测胰外分泌功能。因而对早期诊断排斥反应十分困难,尤其是单纯胰腺移植或者与供肾不是一个供者的胰移植。虽然有人在术中放置胰管导管作外置引流,但在术后半个月左右拆除导管,因而也就达不到监测胰外分泌的目的。该术式其他常见的并发症是胰肠吻合口漏、肠穿孔、腹腔感染和肠粘连等。发生上述并发症往往处理十分困难,虽然移植胰仍有功能,有时也被迫切除移植胰。该术式是瑞典 Groth 组及欧洲部分中心使用的术式。使用该术式行胰肾同期移植 1 年移植存活率为 62 %。 胰液泌尿系引流式的优点是术后可通过尿液就能监测移植胰外分泌功能。实验研究表明,采用该术式胰排斥早期尿淀粉酶值下降,较之血糖升高早几天出现,所以提供了早期诊断胰排斥的方法,从而可以尽早治疗排斥反应,提高移植的存活率。单纯胰腺移植采用该术式效果更明显。近年来,全球采用该术式的约占 75%,在美国为 92%。Gliedmanl973 年首次报道移植胰管与受者一侧输尿管吻合的术式,但须切除受者一侧肾,且易发生吻合口漏。 Cook 和 Sollige ,在 80 年代初,改进了该术式,采用胰管与受者膀胱吻合。实验结果表明该术式更安全。 1982 年开始在临床胰移植采用该术式。胰液膀胱引流式虽然有几种改良,但基本术式并无改变。 施行该术式时,首先要设计好血管吻合的部位,以便于移植胰与膀胱作吻合时位置适合。移植血管重建后,节段胰胰管或全胰十二指肠节段或者十二指肠乳头周围组织片与受者膀胱作吻合。在全胰腺移植时,可经供胰胆总管内置胆道探条,从十二指肠乳头开口引出,在吻合时可避免损伤或缝闭胰管。尤其是采用十二指肠乳头周围组织片用以吻合时更为必要。粘膜层用可吸收缝线作间断缝合,第二层用丝线缝合浆肌层。完成吻合后,撤除胆道探条,结扎胆总管。因移植胰是去神经控制的,移植胰十二指肠 Oddi 括约肌痉挛可能引起胰管内胰液聚积而继发胰腺炎。同济器官移植研究所的经验是在作十二指肠片与膀胱吻合前,先作 Oddi 括约肌切开成形术。现在大都用十二指肠节段与膀胱作吻合,使用十二指肠乳头对侧肠壁与膀胱作吻合,十二指肠远、近端缝闭。术后 Foley 导尿管持续导尿 2 周左右。该术式虽然通过监测尿淀粉酶大大提高了早期诊断排斥反应的敏感性,从而改善了移植胰的存活率。但是,术后由于来自移植胰的大量碱性胰液经尿液排出会引起代谢性酸中毒,所以受者需长期服用碳酸氢钠等碱性药物。此外,与膀胱吻合的十二指肠节段和受者膀胱有时继发糜烂、出血等并发症,严重者有时被迫切除移植胰。但在条件允许时,移植胰功能正常,可将膀胱引流式改行胰肠吻合式胰管填塞式。 哪些人适合做胰腺移植理论上,所有终末期胰腺功能衰竭的患者都是胰腺移植的合适受者。但是,由于胰腺功能的多样性(既有内分泌功能如分泌胰岛素,也有外分泌功能如分泌胰消化酶等)以及胰腺血供和解剖的复杂性,胰腺移植还没有像肾脏移植和肝脏移植那样的成熟。 目前,胰腺移植主要还是适合以下患者: 1.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 2. 有较为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的患者; 3. 由于种种原因行全胰切除术后的患者等,这些患者在行胰腺移植后往往有较好的疗效和生活质量。 胰腺移植可以分为全胰移植和节段胰移植(部分胰腺移植),由于糖尿病患者常常合并糖尿病肾病,故常有胰肾联合移植,与此相对应的是单纯胰腺移植(仅移植胰腺),另外,针对胰外分泌即胰管处理方式的不同又有三种基本术式:胰管填塞式、胰液胃肠道转流式和胰液膀胱内转流式。每种术式又有各种不同改良。 除了胰腺移植外,还有胰岛细胞移植和胰腺干细胞移植。
1型糖尿病,目前为止,是没有完全治愈的方法的。1型糖尿病是指患者的体内完全没有胰岛素,必须靠外源性注射胰岛素来进行治疗。此病虽然目前有胰腺、胰岛以及干细胞移植等方式,但效果并不是很好。
1型糖尿病一经确诊需终生依赖外源性胰岛素替代治疗,在糖尿病计划饮食的基础上合理应用。由于患者胰岛残余β细胞的功能不同,要注意胰岛素治疗的个体化。同时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心理治疗及糖尿病教育与监测,需家长与患儿积极参与配合,以使糖尿病的综合治疗达到预期目的。
一、一般治疗
1、总热量:根据患者年龄及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做到计划饮食个体化。0~12岁每天总热卡供给为1000+年龄×(70~100);决定70~100系数与下列因素有关,如年龄小热量偏高;胖瘦程度,体重瘦小的患儿热量偏高,肥胖儿童给予较低热量;活动量大小,活动量大者应适当增加热量摄入;并应参考患儿平日的饮食习惯及食量大小。
2、热量分配:全天热量分为3餐3点心;一般三餐分配比例分别为1/5,2/5,2/5或1/3,1/3,1/3。每餐预留15~20g左右的食品,作为餐后点心。应用胰岛素治疗时需注意,定时定量进餐,进正餐和加餐的时间要与胰岛素注射时间及作用时间相配合。
3、营养素的供给与分配:碳水化合物占全天总热量的55%~60%,应选择血糖生成指数低的食品。脂肪占25%~30%,2岁以上儿童、青少年每日脂肪入量不能超过全日总热量的30%,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减少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的摄入,每日胆固醇入量不超过300mg,蛋白质为10%~15%。注意选择、保证优质蛋白的摄入,如出现微量蛋白尿和肾病的患儿应减少蛋白质摄入量。
4、保证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的摄入:摄入热量少的食物,如黄瓜、西红柿、芹菜等所含热量很少,基本上可以不限制数量;应避免摄入盐过多,建议每日氯化钠摄入量以3~6g为宜。
5、不适宜糖尿病患儿食用的食品:第一类为高脂肪食品,如肥肉、油炸食品。第二类为高糖食品,如糖果、含糖的饮料、含糖高的水果。第三类是纯淀粉食品,如粉丝、粉条、凉粉等。这些食品最好不吃或少吃。正确对待“无糖食品”,“无糖食品”虽不含糖,但既是食品就有一定的热量,食用后也应减去相应主食。
二、药物治疗
胰岛素,其适应症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胰岛功能差、饮食控制及口服降糖药不能使代谢控制达标者;2型糖尿病患者遇严重应激时,如较大手术、较严重感染、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等;妊娠糖尿病或2型糖尿病伴妊娠和分娩时;2型糖尿病有严重心、眼、肾、神经等并发症;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高渗综合征;禁忌使用口服降糖药时,可改用胰岛素。而且制剂品种分为动物及人胰岛素均可,但人胰岛素的应用日益普及,妊娠糖尿病推荐使用人胰岛素。还需要知道最常见和严重的副作用为低血糖,治疗时务必进行血糖监测。
三、其他治疗
运动疗法,其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对儿童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患者同样适用,对糖尿病的病情控制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运动能提高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血糖、血脂和血液黏稠度;增强体质,改善心、肺功能;有氧运动还能明显改变机体的组分,即减少脂肪数量和增加肌肉、骨骼等组织的数量;有利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预防和控制。运动还能给患儿带来自信心、增加生活乐趣。运动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服装和鞋袜,运动后注意清洁卫生。应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宜将胰岛素改为腹壁皮下注射,以免运动时吸收过快,而易发生低血糖。运动后易出现低血糖者可于运动前有计划加用少量食品,或适当减少胰岛素用量。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