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自汗盗汗的原因很可能是肺部感染造成指导意见建议积极应用抗生素治疗如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等问题不大
①风热犯肺:发热,恶寒,头痛,全身疼痛,咳嗽,无汗或少汗,口干咽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治宜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中成药:羚羊清肺丸。
②邪热壅肺:高热,咳嗽,咳痰色黄,气急,胸痛,咽干口渴,汗出,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滑数。治宜清热解毒、宣肺止咳。
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清开灵口服液。
③热入营血:高热咳嗽,烦躁不安,神昏谵语,面青肢冷,舌红绛、苔黄或少苔,脉细数。治宜清营透热开窍。
中成药:安宫牛黄丸,紫雪散。
④余邪留恋:气阴两伤、余热不退或午后潮热,干咳少痰,口咽干渴,神疲乏力,自汗盗汗,舌干红少苔,脉细微数。治宜甘寒生津,滋养肺胃。
中成药:养阴清肺膏,升脉口服液。
自汗、盗汗中医认为是阴阳失调,腠理不顾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原因。此病不受外界环境、体力活动和心理情绪的任何影响,超乎寻常的出汗,也称为“汗出异常”。“自汗”表现为不动就出汗,动则更出汗。“盗汗”表现为睡觉时出汗醒则汗止,二者在生活中会常见到。
“自汗”多属于气虚不固,患者极易出现“感冒、体倦乏力、面色少华、舌苔薄白等症状”。自汗用药:生脉饮口服液,补中益气丸。“盗汗”属于阴虚内热,会出现“夜寐盗汗、手足心热、心烦口干、舌红少苔”等症状。盗汗用药: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
中医认为,“汗为心液”,若盗汗长期不止,心阴耗伤十分严重,应积极治疗。在治疗的同时,还要特别注意自我养护。古人说“药补不如食补”。自汗者宜吃鸡、鸭、鱼、蛋、山药、扁豆、羊肉、桂圆、狗肉等;盗汗者宜吃鱼、甲鱼、乌龟、蛤士蟆、猪肝、白木耳、菠菜、白菜等。宜吃生冷的瓜菜,少吃凉拌的菜肴;盗汗者不宜吃辛辣的食品,尽量少饮或不饮酒。
?自汗与盗汗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它可是由多种疾病引起,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结核病、风湿病和慢性消耗性疾病等等,所以在治疗汗证的同时,更要注意它的原发病灶。
具体口诀如下:
盗汗自汗寻肾经,太溪复溜常按灵,
手心脚心爱出汗;温溜刮痧病渐轻,(大肠经)
心经痛点要常按;手足出汗此经行,
阴郄后溪相配合;治愈汗症能祛病。一、盗汗自汗寻肾经,太溪复溜常按灵
肾是先天之本,属水。“自汗”主要见于气虚证,偏见于阴虚症,如气虚感冒症、气虚发热症、“心气”虚症、“脾气”虚症、“肺气”虚症、“肾气”虚症等症候。
“肾主骨”,肾气足就能滋养骨髓,骨髓强健了筋骨就好,筋骨好了又能养肝(水生木);肝养好了心脏供血便会充足了(木生火),脾胃自然也就得到了调理(火生土)。“脾为后天之本”,脾气顺则肺气顺(土生金);肺气顺反过来又能使肾气得到增强(金生水)。这就是五行的相生之道,所以,治疗自汗和盗汗必先从肾经取之。
有的人要问了,肾经上的穴位这么多取哪个呢?这个还是我们在以文章节中反复提到的两个穴位“太溪”与“复溜”。
肾经的“俞”穴和“原穴”都是“太溪”穴(在脚内踝骨后面,跟骨上面的凹陷处),属土。“太者,可大可小无限也;溪者,山涧之流水也”,此名就是统领山涧大小之流水的意思。水在人体之中是血液组成的一部分,把“太溪穴”用好了就等于是调动了静脉中的血液(小溪之水),新鲜的血液就会冲开体内的淤血,形成良性循环。
“复溜”穴(跟腱的前方,内踝骨上两横指多一点,或太溪穴直上2寸的地方),属金。“复者,重复也;溜,回流也”是指让停留和於堵在身体里的有害物质被血液冲洗后排出,新鲜的气血重新流动起来的意思。此穴能滋阴补肾、利水消肿,对治疗“水肿”之症有特效。它和膀胱经配合能使尿路通畅,排毒迅捷,如肾炎、肾囊肿、肠鸣,肠炎,水肿,腹胀,腿肿,盗汗,自汗,无汗,小腿酸胀,手足指端麻木,大小便无力等症状都是它的治疗范围。另外,在后背的两个“肾俞”穴再各拔一个罐也是补肾的好方法。
二、手心脚心爱出汗;温溜刮痧病渐轻
?? “温溜”穴(屈肘,掌心向内,在掌背面腕横纹上5寸贴近桡骨处。注:4横指为3寸.)是大肠经的穴位,“温者,温热也;溜者,悄悄走失,或慢慢滞留也。”顾名思义,气血行至本穴后,因外部环境对其的升温作用较少,原来的余热会缓缓地散热蒸发,情形如悄悄地溜走一般不被察觉。大家都知道血是热的,但是当它运行到四肢时就会慢慢变温,如果您让它再悄悄地把温度散去,冷血便会滞留于此。你想想血流到手脚末端时是不是也是凉的了,所以,经常按摩刺激它并在大肠经寻经刮痧(自上而下)会调动体内的阳气,这时您会感到浑身发热,温热的血液便会迅速通过手臂,把停滞的寒气带走,手凉和手心爱出汗的现象自然就好了。
三、心经痛点要常按;手足出汗此经行,
????阴郄后溪相配合;治愈汗症能祛病。
????心经是治疗盗汗、自汗的主要经络。
???《黄帝内经》上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心情平和,一切才能趋于安定;否则在心思混乱的情况下,便会使五脏和外形受到损伤,精神就会萎靡不振。
心经不但可以治疗情志方面的疾病(癫痫、错乱、抑郁等),还能治疗心脏原发性的病症。
“阴郄穴”(屈肘翻掌,面对掌心,腕横纹上0.5寸和小指延长线交会后,紧贴尺骨的凹陷处。)中医上说:“阴郄多治血,阳郄多治疼”。指的是阴经(五脏)的郄穴多用来治疗血分的疾病,而阳经(六腑)的郄穴则多用来治疗疼痛性疾病。所以阴郄穴有着补阴养血的作用。用“阴郄穴”与“太溪”、“肾俞”、“涌泉”、“关元” (脐下3寸)等穴配合,可以滋补“阴液”,清热除烦。
“郄穴”是专治急性病发作的,“阴郄穴”是心经的“郄穴”,专门治疗“盗汗”。中医上管“盗汗”叫“骨蒸”,就像骨头放在蒸笼里蒸过一样,里面总是很热的感觉。有的患者睡觉时出了很多汗,醒了汗就没了,这就是“阴液”被盗走了,每天在中午11:00到13:00之间在心经上刮刮痧;多揉揉“阴郄穴”,盗汗现象就会慢慢的改善了。
“后溪穴”(握拳,在小指末关节和手掌感情线交点的凹陷处。),属木。这个穴位大家一定要重视,它也是人体八脉交会穴之一(督脉之会),是小肠经的“俞”穴“一穴顶百穴”;主治范围也很广泛,如腰扭伤、脊椎痛、坐骨神经痛、盗汗、自汗、落枕、癫痫、睡觉抽筋、肩膀疼痛、脖子疼痛等症状都是它的主治范围,而且对治疗“耳聋”和“耳鸣”还有特效。因此,对于此穴朋友们要好好运用,当你用上它时你才会发现它是如此的神奇。
大家可能又要问了,为什么又出现了小肠经的穴位呢?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心与小肠相表里。《灵柩经·经脉篇》中说:“小肠经主液所生病。”这个液包括很多,如:唾液、尿液、精液、汗液、月经、白带、乳汁、胃液、胰腺、前列腺、骨膜分泌液等等,所以,凡是与液有关的疾病均可从小肠经下手解决。
天气炎热或劳作就会出汗,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有些朋友即使在冬季也容易出汗,这就是病态了,中医称之为汗证,汗证又分为自汗和盗汗。
中医认为,汗为阴液,受人体阳气蒸腾宣发则汗出,故《内经》有“阳加于阴则汗出”的总结性理论。自汗、盗汗,多见于体虚、产后、术后,以及各种慢性病中,长期的异常汗出会加重身体气血阴阳的亏损,诱发及加重疾病,因此需要及时的对症治疗。
自汗、盗汗如何区分:
自汗: 白天安静状态下,正常温度中,身体局部汗出或大汗淋漓称之为自汗,自汗有运动或劳作后加重的特点;
盗汗: 夜间睡眠中汗出而不知自,醒则汗止,汗水像梦中被人偷走了,故谓之盗汗。
汗证的病因病机: 自汗证多气阳虚,多因外感六淫,饮食劳逸失节,手术气血损伤等导致腠理疏松漏汗而出;盗汗多阴虚、血虚,多因久病伤阴,阴虚火旺,迫汗而出。
汗证的治疗原则:
自汗证治宜补气温阳固表;
盗汗症治宜滋阴养血清热。
汗证的辨证论治:
自汗:
1、气虚自汗:
主要表现: 自汗,恶风,面色?白,神疲乏力,脉浮缓。
治法: 益气固表
方药: 玉屏风散或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2、阳虚自汗
主要表现: 自汗、肢倦身重,乏力易累,恶寒怕冷,严重面色苍白,手脚冰凉,大汗淋漓,脉微欲绝。
治法: 温阳止汗
方药: 表阳虚桂枝加附子汤,里阳虚参附汤
3、阴虚自汗:
主要表现: 夜间盗汗,多伴有不同程度自汗,形体消瘦,心烦失眠,精神不振,或伴有低热、口干、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 滋阴养血清热
方药: 当归六黄汤
4、血虚自汗:
主要表现: 自汗,神疲乏力,面色不荣,头发干枯分叉,皮肤干燥瘙痒,大便偏干,女性多伴月经量少,脉细弱。
治法: 补气养血
方药: 归脾汤或人参养荣汤加减
总结: 汗证多虚证,日久多生变化衍生他病,因此要及时地进行治疗,中医用补气温阳、滋阴养血的方法,既能治疗自汗、盗汗,又能纠正人体气血阴阳的亏虚状态,这就是中医所讲的标本兼治!
扩展阅读:
1、千古补血第一方,唐朝仙授秘传方,老中医带你玩转四物汤;
2、温补阳气的秘方——保元汤,可以用来治疗肾虚、肾病、冠心病;
3、前方中医高能,带你玩转补气四君子汤;
4、糖友不孕不育,困扰家庭幸福;中医治疗半年,顺利怀孕产子。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