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情况的话应该明确一下原因,而不能单纯的进行放血治疗,这种情况要看看有没有慢性缺氧性疾病,有没有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多等情况,便于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指导建议:
这种情况的话要明确一下原因,必要时进行骨髓穿刺活检,明确意向性指便于针对性的采取治疗措施,如果原因不明的话,那只能是进行献血,放血治疗。
起病隐匿,常在血常规检查时偶被发现。有些病例在出现了血栓形成和出血症状后才明确诊断。主要临床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1.血管与神经系统的表现早期可有头痛、头昏、眩晕和耳鸣、疲乏、健忘、肢体麻木、多汗等。重者可出现盲点、复视和视力模糊等视觉异常。也可有心绞痛和间歇性跛行。该组症状主要是因红细胞数增加、全血容量增多和血黏度增高而导致的血管扩张、血流缓慢淤滞和组织缺氧所引起的。
2.血栓形成和栓塞症状可发生在周围动脉、脑动脉和冠状动脉,引起偏瘫和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血栓性静脉炎伴栓塞主要发生在肺部,但肠系膜、肝、脾和门静脉也可发生,可引起急腹症。当伴有血小板计数增高时,该组症状发生机会增加。
3.出血症状血管充血、血管内膜损伤以及血小板第3因子减少等血小板功能紊乱可导致出血倾向。常见为鼻出血、牙龈出血和皮肤黏膜上的瘀点和瘀斑等。
4.组胺增高的表现本症伴颗粒细胞增加,嗜碱粒细胞也增多,后者富含组胺。组胺释放增加可致消化性溃疡,故本症患者消化性溃疡发生率较正常人高4~5倍,溃疡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可威胁生命。皮肤瘙痒也常见,40%发生在热水浴之后,10%可伴荨麻疹。
最常见的体征是出血引起的面部、鼻、耳、唇、手掌和结膜充血,呈暗红色,如酒醉状。视网膜和口腔黏膜也显示充血。动脉血压升高。约3/4以上的患者可有脾脏肿大,由于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通常无脾大,故脾大的体征有一定的鉴别诊断意义。脾大并非因血容量增加所致,故放血治疗时脾脏不会缩小。约1/3患者可有肝大,随疾病发展肿大逐渐明显。肝硬化可发生于晚期。肝脏和脾脏都不肿大的情况见于10%左右的病例。过度充血及髓外造血可能是引起脾脏肿大的主要原因。
具有皮肤和黏膜玫瑰红色,脾脏肿大,全血细胞增多,尤以红细胞增多的三大表现,并伴有动脉血氧饱和度正常的典型病例,诊断不困难。1968年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研究组提出的诊断标准已被广泛采用。诊断标准如下:①红细胞总容量,男性≥36ml/kg,女性≥32ml/kg(51Cr红细胞标记法);②动脉血氧饱和度≥92%;③脾脏肿大。
次要指标包括:①血小板数≥400×109/L;②白细胞数>12×109/L(无发热或感染);③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100(无发热或感染);④血清维生素B12>664.02pmol/L(900pg/ml),未饱和维生素B12结合力>1623.12pmol/L(2200pg/ml)。凡符合诊断标准中主要指标的全部3项或符合主要指标中①、②项,再加次要指标中任何2项,诊断成立。如果暂时无条件测定红细胞总容量,可参考1971年Modan提出的诊断标准:A.血细胞比容男性>55%,女性>50%;B.无继发性或相对性红细胞增多症的明确原因;C.符合下列诸项中任3项,即白细胞计数>12×109/L(12000/mm3)(无发热、感染);血小板计数>300×109/L(30万/mm3);动脉血氧饱和度正常;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积分>100;全骨髓增生,伴巨核细胞增多;脾脏肿大。
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见于高山病、有右至左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肺部疾患、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氧亲和力增加的血红蛋白病、吸烟引起的碳氧血红蛋白过多症、各种肿瘤特别是肝、肾、脑及子宫肿瘤以及肾盂积水、肾动脉狭窄、肾囊肿、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以及长期应用雄性激素等。睡眠性呼吸暂停综合征亦可伴有红细胞增多。大多由于组织缺氧引起红细胞生成素增加,导致红细胞代偿性增多;红细胞生成素或红细胞生成素样物质异常增加引起红细胞增多症。相对性和应激性红细胞增多症见于严重脱水、烫伤、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以及神经质、肥胖、轻度肥胖的中年患者。上述大多有明显原因,全身血容量减少,不难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鉴别。如果血容量减少,不难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鉴别。
治疗目的是尽快使血容量及红细胞容量接近正常,抑制骨髓造血功能,从而缓解病情,减少并发症。
1.静脉放血
可在较短时间内使血容量降至正常,症状减轻,减少出血及血栓形成机会。每隔2~3天放血200~400ml,直至红细胞数在6.0×1012/L以下,红细胞压积在50%以下。放血一次可维持疗效1个月以上。本法简便,可先采用。较年轻患者,如无血栓并发症,可单独放血治疗。但放血后有引起红细胞及血小板反跳性增高的可能,反复放血又有加重缺铁的倾向,宜加注意。对老年及有心血管疾患者,放血要谨慎,一次不宜超过200~300ml,间隔期可稍延长。血细胞分离可单采大量红细胞,但应补充与单采等容积的同型血浆,放血时应同时静脉补液,以稀释血液。
2.化疗
(1)羟基脲 系一种核糖核酸还原酶,对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有良好抑制作用,且无致白血病副反应。如白细胞数维持在3.5~5×109/L,可长期间歇应用羟基脲。
(2)烷化剂 有效率80%~85%。环磷酰胺及左旋苯胺酸氮芥(马法仑)作用较快,缓解期则以白消安及苯丁酸氮芥为长,疗效可持续半年左右。苯丁酸氮芥副作用较少,不易引起血小板减少,为其优点。烷化剂也有引起白血病的危险,但较放射性核素为少。
(3)三尖杉酯碱 国内报告应用本品加于10%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连续或间歇应用到血细胞压积及血红蛋白降到正常为止。达到缓解时间平均为60天,中数缓解期超过18个月。
3.α干扰素治疗
干扰素有抑制细胞增殖的作用,近年也已开始用于本病治疗。皮下注射治疗3个月后脾脏缩小,放血次数减少。缓解率可达80%。
4.放射性核素治疗
32P的β射线能抑制细胞核分裂,使细胞数降低。约6周后红细胞数开始下降,3~4个月接近正常,症状有所缓解,约75%~80%患者有效。如果3个月后病情未缓解,可再给药一次。缓解时间达2~3年。32P有使病患转化为白血病的危险,故近年已很少应用。
5.对症治疗
(1)继发性痛风性关节炎 服别嘌呤醇、消炎痛治疗。
(2)瘙痒 口服赛庚啶、息斯敏或西米替丁。
(3)缺血表现 对伴有肢端或脑缺血表现者,可短期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潘生丁。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治疗原则是使血容量、红细胞和血小板接近正常,并适当抑制骨髓造血,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延缓病情,延长生存期。因此,其治疗是多方面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静脉放血开始每隔1~3天,每次放血200~400mL。老年患者及合并心血管病患者,放血间隔期应延长,每周2次,每次不超过300mL,放血后输血浆补充血容量。
(2)药物治疗羟基脲每天0.5~1.5g,口服;或马利兰每天2~6mg,口服;红细胞压积降至50%时减量维持或停药。三尖杉酯碱每天1~2mg,静脉滴注,连用10天为1疗程。
(3)放射核素磷(32p)3~5mCi,静脉注射;或2~4mCi,口服,每周1次,用两次。间隔4月后可重复,剂量酌情减少。此法适用于6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
(4)干扰素每天3MU,肌注,红细胞压积降至45%以下后,改为每周2~3次,维持治疗,疗程>6月。
(5)对症治疗①继发性痛风性关节炎者,口服别嘌呤醇、消炎痛治疗。②出现瘙痒者,口服赛庚啶4mg,每日3次;或患斯敏10mg,每日口服2次;或西咪替丁300mg,每日口服3次。③对伴有肢端或脑缺血表现者,可短期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潘生丁。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它的本质是一种恶性疾病。在血液系统中属于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现在又称为慢性骨髓增生性肿瘤。它实际上是一种由红细胞恶性增殖引起的疾病。具有肿瘤细胞连续增殖能力强、分化相对成熟、病情进展相对缓慢、存活时间较长等特点。其中一些患者最终会转化为恶性急性白血病。
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可用放射性同位素(磷红)、变态反应素、抗癌性抗生素,另外,也有在红细胞接近正常值以前而反复将血排出体外。治疗原则是针对原因疾病进行治疗。
如果有不明白的病情需要咨询,可以直接点击【病情咨询预约申请单】获取帮助。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