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健康早知道>内科

噬血细胞综合征的症状有哪些?最近有发烧,出冷汗症状,百度了一

时间: 阅读:10650
最近发烧了,而且老是出冷汗,吃了感冒药也不见好,我百度口了一下,感觉是噬血细胞综合征,为了确定一下,噬血细胞综合征的症状有哪些?
提问 回复

最佳回答

百薇

百薇

2025-04-02 15:45:40

噬血细胞综合征又称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良性疾病,多与感染,免疫调节紊乱性疾病、结缔组织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免疫抑制等有关。大多数病人有发热,以高热居多,可伴盗汗,体重减轻,肝脾或淋巴结肿大,皮疹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而加重病情,危及生命。。建议根据病情进行治疗,可采用免疫疗法以及化学疗法。建议多以清淡食物为主,注意饮食规律。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云胡不喜
    回复
    2023-06-23 09:09:24

    噬血细胞综合征(HLH)被认为是一种单核巨噬系统反应性增生的组织细胞病,主要是由于细胞毒杀伤细胞(CTL)及NK细胞功能缺陷导致抗原清除障碍,单核巨噬系统接受持续抗原刺激而过度活化增殖,产生大量炎症细胞因子而导致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噬血细胞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发热、脾大、全血细胞减少、高甘油三酯、低纤维蛋白原、高血清铁蛋白,并可在骨髓、脾脏或淋巴结活检中发现噬血现象。

  • 离亭燕
    回复
    2023-06-23 09:09:24

    目录1概述2疾病名称3英文名称4噬血综合征的别名5ICD号:B99 5.1分类 6ICD号:D76.3 6.1分类 7流行病学8病因9发病机制10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11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的并发症12实验室检查 12.1血象12.2骨髓象12.3血液生化 13辅助检查 13.1病理活检13.2其他检查 14诊断15鉴别诊断 15.1恶性组织细胞病15.2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16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的治疗 16.1病因治疗16.2化学疗法16.3免疫治疗16.4造血干细胞移植16.5中枢神经系统浸润的治疗16.6治疗中的注意事项 17预后18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的预防19相关药品20相关检查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共享了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的内容。为方便阅读,下文中的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 已经自动替换为噬血综合征 ,可点此恢复原貌 ,或使用备注方式展现 1概述

    噬血综合征(reactive? histiocytosis,RH)又称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良性疾病,多与感染、免疫调节紊乱性疾病、结缔组织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免疫抑制等有关。Risdall(1979)首次提出这是一种独立的临床综合征。当骨髓液涂片中组织细胞比例增加达3%以上,称为反应性组织细胞增生症(reactive histiocytosis)。噬血综合征的临床表现随原发病而异,但大多数病人有发热,以高热居多,可伴盗汗、体重减轻。肝脾或淋巴结肿大、皮疹十分常见。虽多数病例随原发病好转,尤其是感染的控制而逐渐缓解,但约30%的患者因多脏器功能损害或凝血障碍而死亡。本综合征在临床上较恶性组织细胞病多见,两者易混淆,值得重视。

    2疾病名称

    噬血综合征

    3英文名称

    reactive histiocytosis

    4噬血综合征的别名

    反应性组织细胞增生;噬血细胞综合征;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

    5ICD号:B995.1分类

    感染内科 > 综合征

    6ICD号:D76.36.1分类

    血液科 > 白细胞疾病

    7流行病学

    Reiner等检测的2634例骨髓中,反应性组织细胞增生症占0.8%。国内一组资料,10年期间,反应性组织细胞增生症102例,占同期骨髓检查的6.9%。

    8病因

    各种病原体的感染都可引起发病,与感染有关占65%~78%,以病毒感染最为常见,约占36%,如病毒性肝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腺病毒、B19病毒、登革热病毒,尤以巨细胞病毒、疱疹病毒和EB病毒常见。细菌性感染中,以肠道革兰阴性杆菌为主,还见于伤寒、结核病等。寄生虫病如疟疾、弓形虫病、血吸虫病及布鲁菌病等较多见。此外,真菌、利什曼原虫、支原体及立克次体感染也有报道。结缔组织病、X伴性淋巴增生综合征、家族性嗜红细胞性淋巴细胞增生症、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风湿病、白血病、恶性淋巴瘤、骨髓转移癌及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以及脾脏切除后、酗酒等都有报道。也可见于免疫抑制剂使用后,有人报道42例中27例患者有免疫抑制剂治疗史。

    9发病机制

    全血细胞进行性减少,骨髓中造血细胞减少的机制:①增多的组织细胞吞噬血细胞功能亢进;②抑制性单核细胞因子和淋巴因子产生,如干扰素γ、白介素1;③病毒或免疫抑制剂致Th、Ts发生紊乱,诱致免疫调节障碍,血细胞破坏增多。

    分化良好的组织细胞增多,细胞形态大多正常或仅有轻微的畸形,少数因伤寒或粟粒性结核引起时,细胞畸形也较明显,但各个细胞间的形态、大小、核形、成熟程度的差别小于恶性组织细胞病所见。常伴有明显的吞噬现象。组织细胞多侵入骨髓、淋巴结窦状隙和髓索、脾红髓和肝窦状隙。由于肝窦状隙及门静脉周围受累,肝细胞有坏死表现。淋巴结组织切片中淋巴组织结构多无破坏,个别有坏死和广泛纤维化,淋巴细胞减少,尤其在淋巴结生发中心和脾红髓区更突出。

    尚可能见到基础疾病的病变表现和细胞成分。一些病毒引起的反应性组织细胞增生时,常有以淋巴细胞、浆细胞和不成熟的原始免疫细胞形成的广泛性非典型性淋巴样细胞浸润。 10噬血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噬血综合征的临床表现随原发病而异,但大多数病人有发热,以高热居多,可伴盗汗、乏力、肌肉酸痛、体重减轻。肝脾或淋巴结肿大、皮疹十分常见,也有自身免疫性贫血,少数有黄疸。如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和肺,可产生相应的症状和体征。严重肝损害或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可引发多部位出血。虽多数病例随原发病好转,尤其是感染的控制而逐渐缓解,但约30%的患者因多脏器功能损害或凝血障碍而死亡,临床征象和恶性组织细胞病常难以鉴别。

    11噬血综合征的并发症

    噬血综合征的主要并发症为严重的肝肾损害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而加重病情,危及生命。

    12实验室检查12.1血象

    血细胞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国内82例就诊时贫血占48.4%,全血细胞减少占14.6%。血涂片查见成熟组织细胞占17.8%。国外病例,红细胞、白细胞或血小板减少者均在80%以上。血细胞减少和感染致骨髓抑制,以及被增生的组织细胞吞噬有关。

    12.2骨髓象

    增生活跃,组织细胞增生数量不一,大多数<30%,其形态为成熟型,即正常组织细胞,也可呈淋巴样或单核样。常伴吞噬现象,主要吞噬成熟的红细胞,也可吞噬中性粒细胞、幼红细胞,但吞噬血小板较少见。有时可出现少量异常组织细胞,甚至个别的多核巨细胞。

    12.3血液生化

    血清转氨酶、胆红素、肌酐、尿素氮均可升高。

    13辅助检查13.1病理活检

    淋巴结、肝等活检显示组织细胞增生,有的有噬血现象,正常的组织结构未被破坏。

    13.2其他检查

    血液中各种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可升高。由病毒感染引起者,血清中相关病毒抗体(IgM及IgG)效价升高。

    根据临床表现、症状、体征、选择做X线、CT、B超、心电图。

    14诊断

    诊断标准为:①发热1周以上(高峰≥38.5℃);②肝脾肿大伴全血细胞减少;③肝功能异常及凝血功能障碍;④噬血组织细胞占骨髓涂片有核细胞≥2%(或≥3%)或2500个细胞/ml骨髓液,和(或)活检显示累及骨髓,淋巴结,肝,脾组织。

    以下各项强烈提示诊断:①脑脊液中单个核细胞增多;②肝活检表现为慢性持续性肝炎;③自然杀伤细胞活性降低。

    以下各项有利于HPS的诊断:①淋巴结肿大、黄疸、水肿及皮疹,脑膜受累的症状及体征;②低钠血症,血清铁增高,脑脊液蛋白增多;③肝转氨酶增高,低蛋白血症,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④周围血可溶性白介素2受受体增高。

    15鉴别诊断15.1恶性组织细胞病

    HPS有时病情凶险,与恶性组织细胞病(MH)在临床和细胞形态学、组织学上缺乏特异性鉴别试验。以下几项有助于两者的鉴别:

    (1)外周血象或浓缩血片中、骨髓或淋巴结、肝脾等组织中能找到恶性组织细胞支持MH。

    (2)恶性组织细胞对乙酸α萘酚酯酶染色阳性、酸性磷酸酶染色阳性,免疫组织化学示细胞内κ链及γ链均阳性。

    (3)HPS中性粒细胞堿性磷酸酶活性可增高,血清铁蛋蛋白在MH明显高于正常人和HPS。

    (4)MH血清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增高、组化染色检查见巨噬细胞中大量α抗胰蛋白酶。

    (5)部分MH患有特异性染色体异常,如t(2;5)(p23;q35)断裂点在17p12和17p 、1号部分三体(1qterlp11)和涉及1p11的易位,有的MH患者可出现Ig和TCR基因的克隆性重排。

    15.2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发病也以婴儿多见,2岁以上减少。也可表现为发热、皮疹、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以及肺部浸润和中枢神经系统受累。但LCH的皮疹为特异性皮疹,多分布于躯干胸腹部和发际耳后及颈部,与HPS的一过性皮疹可相鉴别,而且LCH患者常出现骨骼破坏。活组织病理检查发现朗格汉斯细胞是诊断LCH的主要依据,电镜检查可见到朗格汉斯细胞内含有Birbeek颗粒。

    16噬血综合征的治疗16.1病因治疗

    继发性HPS应查找病因,针对病因、原发病作相应的治疗。如能发现病原微生物,则应及时应用有效的抗微生物治疗;如果是在应用免疫抑制时发生的HPS,则应停用免疫抑制剂;如果HPS发生于治疗前有免疫缺陷的患者,则治疗主要是抗感染及增强机体免疫力;如果HPS发生于化疗后,而肿瘤已缓解,则应停止化疗,同时抗感染。

    16.2化学疗法

    常用的化疗药物有长春堿/长春新堿或依托泊苷(足叶乙甙、vp16)/替尼泊苷(鬼臼噻吩苷)与肾上腺皮质激素联用,或CHOP方案,同时鞘内注射甲氨蝶啶(MTX)及头颅照射,也可进行反复的血浆置换。

    16.3免疫治疗

    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静脉滴注大剂量人血丙种球蛋白,应用环孢素A或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均取得满意效果。

    16.4造血干细胞移植

    Fisher等1986年首先报道用骨髓移植治愈家族性HPS患者,近来报道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并用IFNγ加环孢素诱导自身GVHD,可提高成人淋巴瘤相关的HPS的疗效,并防止复发。

    16.5中枢神经系统浸润的治疗

    (1)每天应用地塞米松,共8周,如为继发性HPS,治疗好转者可停用。如果是家族性HPS,则以后每2周注射1次地塞米松,共1年。

    (2)停激素后用环孢素A,共1年。

    (3)依托泊苷(VP16)在前2周为每周2次注射,以后每2周1次约半年。

    (4)开始治疗的第3、4、5、6周,每周鞘内注射1次甲氨蝶呤(MTX),缓解后争取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16.6治疗中的注意事项

    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病因中病毒感染较多见,慎用免疫抑制剂。

    2.如为细菌或真菌感染,应及时抗菌治疗,根据药敏及治疗反应及时调整用药。

    3.病因不明伴高热者可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除退热外,还可促进肿大的肝、脾、淋巴结缩小,抑制组织细胞增生。

    4.干扰素及人血丙种球蛋白(丙种球蛋白)注射对部分患者有效,有条件可行骨髓移植治疗。

    5.很难与恶性组织细胞病鉴别,在排除其他可能原因后,可进行试验性化疗。方案有 CHOP、依托泊苷(VP16)等,也可用环抱素A治疗。化疗不能作为常规治疗措施。

    17预后

    预后良好,多可恢复,严重者可以致死,病死率可达 30%~40%。

    18噬血综合征的预防

    1.病毒感染患者常见,需慎用免疫抑制剂。

    2.如细菌感染可根治药敏试验及时调整用药。

    19相关药品

    干扰素、尿素、长春堿、长春新堿、依托泊苷、替尼泊苷、甲泼尼龙、人血丙种球蛋白、环孢素、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地塞米松、甲氨蝶呤

    20相关检查

  • 芍药
    回复
    2023-06-23 09:09:24

    简述:

    人体血液中的吞噬细胞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像清洁工一样吞噬入侵的细菌和机体的衰老细胞,清理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起着保护人体的作用;另一方面,如果其过度活跃,就会不分敌我,将人体有用的细胞一并吞噬,严重的会将人体组织、器官一点点侵蚀,造成一系列损伤,导致大出血点、肝功能衰竭、呼吸衰竭等严重后果。这就是嗜血细胞综合症。

    发病机理:

    嗜血细胞综合征可分为原发生和反应性,潜在疾患可为感染、肿瘤、免疫介导性疾病等,由于噬血细胞增多,加速了血细胞的破坏。因为老年人的体质比较弱,免疫力较差所以更容易会发生感染,这个病一般是不会传染的,如果是感染因素,要尽快去除感染因素,原发病治疗好后多可自愈。

    诊断标准:

    1、发热:发热超过1周,热峰>38.5'C

    2、肝脾肿大:肝脾大伴全血细胞减少,累计>=2个细胞系

    3、血细胞减少(外周血二或血三系细胞减少),其中血红蛋白<90g/L,血小板<100 x 109/L,中性粒细胞<1.Ox109/L

    4、高甘油三酯血症和/或低纤维蛋白原血症

    5、骨髓、脾或淋巴结可见噬血细胞但无恶性表现。

    感染性嗜血细胞综合症是一种与急性病毒感染有关的良性噬血组织细胞增生症,多发于儿童,其特点为单核-巨噬细胞增生活跃,并有明显的吞噬红细胞现象。患者多有明显高热,肝、脾和淋巴结肿大,原发病治疗好后多可自愈。患者有贫血现象,白细胞明显减少,分类可见淋巴细胞明显增高,易见异淋。血小板常减低。

    骨髓多增生活跃,粒系统所占比例降低,中性粒细胞可见毒性变。幼红系统增生多正常,淋巴系统比例亦未见明显改变,可见异淋。单核巨噬系统增生活跃,常>10%,巨噬细胞大小为20~40微米,或更大,胞浆丰富,吞噬多个成熟红细胞,或幼红细胞或血小板等。巨核细胞大致正常。

    嗜血细胞综合征以下简称嗜血,大体上可分为原发与继发。原发就是基因携带嗜血基因,多发病于十岁前,原发必须进行骨髓移植,移植后预后较好。

    继发就是感染所致,可分为多种,病毒,风湿,真菌,肿瘤许多情况可以引起嗜血,其中最为常见为eb病毒与淋巴瘤引起嗜血,二者必须移植,若不移植,进行保守治疗生命大约在半年左右,淋巴瘤的预后最差,eb稍好,其余原因引起的治疗好原发病后,嗜血可消除。同时eb引起的嗜血儿童可通过化疗达到治愈与缓解,但需结合病情。

    嗜血细胞综合征的表现基本上可以总结,肝脾增大,血项降低,骨穿嗜血,高甘油三酯,低凝血,连续高热等,但不需符合全部,即可以确诊。

    临床表现

    小儿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临床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1.一般特点

    高热、出血、皮疹、肝脾大及淋巴结肿大等,广谱抗生素治疗无效,临床表现异质性强,部分患儿1~8周可自行缓解。

    2.部分或全血细胞减少

    全血细胞减少,与细胞因子骨髓抑制和组织细胞吞噬血细胞有关。

    3.多脏器损害

    肝功能损害或凝血功能障碍。部分病例可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肺部浸润、肾衰竭等多脏器损害。

    4.病理特点

    骨髓检查、淋巴结切片或脾脏活检亦可见吞噬血细胞现象。

    儿童嗜血细胞综合症是一种罕见疾病,死亡率高,治疗难度大,理想的方案是需要配型移植,但是移植的风险大,移植的时间也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应该的移植的病例没有及时的移植会导致病情恶化,严重则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所以一种基于大数据的病情预测系统显得尤为重要。能够及时合理的给出病例预测,及时的进行移植,挽救患者的生命,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自我意见)

  • 空青
    回复
    2023-06-23 08:08:14

    家族性噬血细胞综合征
    发病年龄一般早期发病,70%发生于1岁以内,甚至可在生前发病,出生时即有临床表现。多数在婴幼儿期发病,但也有迟至8岁发病者。成年发病亦不能排除家族性HPS。在同一家族中,其发病年龄相似。症状体征,症状多样,早期多为发热、肝、脾肿大,有的有皮疹、淋巴结肿大和神经症状。发热持续,亦可自行退热;肝脾肿大明显,且呈进行性;皮疹无特征性,常为一过性,往往出皮疹时伴高热;约有一半病人有淋巴结肿大,有的有巨大淋巴结。中枢神经系统的症状一般在病程晚期出现,但也可发生在早期,表现为兴奋性增高、前囟饱胀、颈强直、肌张力增强或降低、抽搐等。亦可有第VI或第VII对颅神经麻痹、共济失调偏瘫或全瘫、失明、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等。肺部的症状多为肺部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浸润所致,但难与感染鉴别。
    继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
    感染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IAHS)
    严重感染引起的强烈免疫反应,淋巴组织细胞增生伴吞噬血细胞现象,本病常发生于免疫缺陷者,由病毒感染所致者称病毒相关性HPS(VAH),但其它微生物感染,如细菌、真菌、立克次体、原虫等感染也可引起HPS。其临床表现除有HPS的共同表现(如前所述)外,还有感染的证据。骨髓检查有淋巴组织细胞增生,并有吞噬红细胞、血小板和有核细胞现象。
    肿瘤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
    本病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淋)相关的HPS,急淋在治疗前或治疗中可能合并有感染或没有感染伴发的HPS。除急淋外,纵隔的精原细胞瘤(mediactinalgermcelltumor)也常发生继发性HPS。第二类是淋巴瘤相关的HPS(lymphoma-associatedhemophagocytic,syndrome,LAllS),淋巴瘤常为亚临床型,没有淋巴瘤的表现,故往往误诊为感染相关性HPS,特别容易误诊为EB病毒相关性淋巴瘤。

顺产的,两个多月了,60多天了,还是全身骨头关节那些都好痛,

服用抗结核药物引起痛风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