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健康早知道>内科

女性患者,65岁,腮腺肿块半年余,自述肿块进行性长大,颌面部

时间: 阅读:2387
女性患者,65岁,腮腺肿块半年余,自述肿块进行性长大,颌面部疼痛不适,面瘫。触诊肿块界限不清,活动度差,质地硬,压痛,约3*3cm大小,颌面颈部淋巴结未见异常。患者呈贫血貌,。是什么病 怎么治疗 谢谢
提问 回复

最佳回答

柳华

柳华

2025-04-04 05:39:58

患者的情况则是为腮腺肿块,目前出现增大的话则是需要考虑为腮腺肿瘤。肿瘤分为良性及恶性的情况。

指导建议:
对于患者的话则是建议采取手术切除的,术后病理确诊疾病,以免出现癌变的可能性。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祝由师
    回复
    2023-06-26 08:08:58


    Ů�Ի��ߣ�65�꣬�����׿�����࣬�����׿�����Գ�����沿

  • 祝由师
    回复
    2023-06-26 08:08:58

    海绵状血管瘤是在出生时即出现的低血流量的血管畸形, 又称为静脉畸形。血管损害一般发展较慢, 常在儿童期或青春期增大,成人期增大不明显。 大多数静脉畸形呈海绵状,故名。病变除位于皮肤和皮下组织外, 还可发生在粘膜下,肌肉甚至骨骼。 海绵状血管瘤如因外伤或继发感染破溃时,有招致严重失血的危险, 文献中有不少关于骨骼特别是下颌骨内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中严重出 血甚或致命的报道。以往文献把海绵状血管瘤列入血管瘤, Mulliken根据血管内皮细胞的组织学特点, 将血管瘤分为血管瘤和血管畸形两大类, 而血管畸形又分为低流速血管畸形和高流速血管畸形。 海绵状血管瘤即属于低流速血管畸形中的静脉畸形。临床表现位置较表浅的海绵状血管瘤,局部皮肤膨隆,高低错落,起伏不平, 皮面微现蓝色或浅紫色,曲张盘旋的血管隐约可见。 海绵状血管瘤位置较深而不波及皮肤者, 除局部显现形态不规则的轻、中度膨隆外,肤色并无明显改变。 海绵状血管瘤也可见于粘膜下层,粘膜表面呈暗蓝色改变。 肿物有压缩性,其体积大小可随体位改变而发生变化。 触诊检查有似蠕虫盘绕聚集之感,或可扪出颗粒状静脉石存在, X线照片也可显现静脉石,此乃血栓机化钙盐沉着而形成。 海绵状血管瘤好发于头、面、颈部,四肢、躯干次之。 除常见于皮肤皮下组织外,偶见于粘膜下,也可发生在肌肉、 骨骼和内脏器官内。多在出生时即已发现, 或起病隐伏而难以准确追溯发病年月。 海绵状血管瘤还可发生于肌肉组织内,称为肌间血管瘤, 以股四头肌最常累及,易被误诊;有时累及骨骼,表面粗糙不平, 如虫咬状,累及骨髓腔者, X片中可见骨小梁被破坏后的多腔空泡样征象。上、 下颌骨的海绵状血管瘤发病率虽不高,但应予重视, 有时因拔除一个松动的牙齿可导致致命性的大出血。 当血管瘤受外界刺激时,可引起血管周围组织炎性反应, 患者自觉皮肤发热、肿胀、疼痛,或在病灶表面发生破溃。 有血栓或静脉石形成时,也可出现局部疼痛,疼痛往往为一过性, 短则一天,长则数周,以后自行缓解。在受外伤或表面破溃感染时, 可引起出血危险。多数海绵状血管瘤是局限性的, 少数弥漫地累及大片组织,如四肢的海绵状血管瘤, 是血管瘤治疗中的难点。成人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较为明确,可在婴幼儿期到青少年期发现, 多数表现为较稳定而缓慢的发展过程。 关于海绵状血管瘤的本质仍然存有争议, 近年来的研究日益倾向于其性质为先天性的血管畸形,因此, 畸形的血管结构与异常的血流动力学可以解释包括浸润骨骼在内的许 多现象。但这一结论与许多传统观察不一致, 因此尚未在不同学科间达成共识。相比较而言,婴幼儿的海绵状血管瘤较为复杂, 有些在出生后短期内迅速生长,并对激素治疗有效, 还有自然消退的病例;有些则在出生后即发现, 并较稳定地持续到成年,即使早期进行激素治疗也无效。因此, 以形态学为分类标准, 可能难以解释海绵状血管瘤的这些不同的特性,也就是说, 在婴幼儿海绵状血管瘤中存在部分病例,其性质属于血管畸形, 而其他属于皮肤深部的血管瘤。在婴幼儿血管瘤中, 毛细血管海绵状血管瘤是仅次于草莓状血管瘤的常见类型, 也被称为混合型血管瘤。 一般认为这是草莓状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的混合体, 往往出生时即已发现,在以后的几个月内快速生长; 有时是先表现为草莓状血管瘤, 以后较快地扩展为真皮深层或皮下肿块,有的则反之。 其中有少数生长特别迅速,易于侵入周围正常组织,造成破坏容貌、 影响进食与呼吸,或器官移位、阻塞甚至损坏等严重后果, 称为婴幼儿致命性血管瘤或重症血管瘤。 对混合型血管瘤的病理观察证实, 所谓的两种血管成分十分难以区分, 而以毛细血管瘤的病理特征为主。 其自然病程也与草莓状血管瘤相似,有自然消退的倾向, 对激素治疗有效,消退的结果有时是不完全的, 代之以脂肪和纤维组织。与海绵状血管瘤相关的综合征, 除了上面提及的相对常见的Klippel-Trenaunay 综合征及Parkes-Weber综合征外, 还有两种罕见的综合征可伴发多发性海绵状血管瘤。一种是Maffucci综合征, 这是累及软骨和血管的先天性发育畸形, 往往表现为多发性的海绵状血管瘤伴发一侧肢体末端,如指(趾) 骨和掌(跖)骨的骨软骨瘤。Jaffe的统计表明,此类患者中, 50%的骨软骨瘤将发展为软骨肉瘤。另一种为蓝色橡皮奶头样痣(Blue ubber-bleb Nevus)。这是一种少见的皮肤、肠血管瘤综合征, 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患儿出生时即有海绵状血管瘤,以后增大、 增多为橡皮奶头样中间凸起的独特形态,中心为深蓝色,质软, 一般仅为针头或小米大,但最大的可达到3cm以上。 体表的这种血疱少可单发,多则达数百个, 有时胃肠道尤其是小肠内可广泛累及,破裂时则引起黑便与贫血, 甚至还累及肝、脾、胸膜等内脏和中枢神经系统。诊断要点根据发病历史及临床特征,通常不难诊断:(1)出生时即出现, 病情随年龄而增长。(2)隆起或稍隆起皮肤表面, 呈蓝色或紫红色;压之可缩小,去压后恢复原状。(3) 无自觉症状,好发于颜面、颈及头部。(4) 组织病理可见大片相互吻合,大小不一的微小静脉构成的薄壁血腔, 有时可见血栓形成、机化和钙化现象。血管内皮细胞无异常增殖。治疗方法海绵状血管瘤可发生在人体任何部位,包括内脏, 兼有扩张性及浸润性生长的特点, 既能毁容又可造成器官的功能障碍,治疗上不能等待, 应尽早采用各种方法积极进行治疗。A.硬化剂局部注射。常用硬化剂如鱼肝油酸钠、脲素、 平阳霉素等化疗药物,及高渗氯化钠 、中药制剂等,均有相似结果。该治疗操作简易,设备要求低, 故应用十分广泛。硬化治疗需要耐心的观察和长期的坚持, 难以在短期内达到理想而持久的效果,甚至有可能持续终身。 对于十分表浅的病灶尤应注意,如注射量过大, 可能导致局部皮肤坏死及瘢痕形成。硬化剂注入瘤体后, 诱发血管内膜炎症,促使管腔闭塞,瘤体缩小或消退。常用于中、 小型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硬化剂应直接注入瘤体内或其基底, 不可过浅以免表面皮肤坏死, 也不可误入邻近肌肉组织以致肌肉萎缩、僵硬,使其功能受到影响。B.铜针留置 铜针置入瘤体后, 电荷的作用使血液中的固体成分凝集于铜针四周诱发血栓形成, 闭塞血管瘤内血窦和与之相通的血管,瘤体消退。铜针留置法安全、 创伤小,费用低廉, 对有多条较大血管与之相通的海绵状血管瘤手术难度大,效果差, 采用铜针留置治疗可获得满意的效果。C.激光治疗 由于激光穿透深度有限,对位置较表浅、交通支少者疗效较好, 而对位置较深,有广泛交通支者疗效较差。治疗时要配用冷却头。D.手术治疗 对于局限性的血管瘤可以安全切除,效果也理想。 较大或估计较深的血管瘤,如经术前静脉造影、超声及磁共振检查, 充分了解病灶的分布和血流动力学情况, 准确估算失血量并确定补充方法后,手术根治有时也是有可能的。 对一些范围很大、部位较深的海绵状血管瘤, 也可考虑部分或大部分切除,待术后再结合其他治疗, 有时也能得到比较满意的结果,创面可以采用植皮或皮瓣修复。 体位或压缩试验明显的病例,提示血窦的直径较大, 尤其是病灶面积大而深在的颌面部病例,单纯切除可能导致大出血, 故在术前应进行必要的准备,如铜针治疗等,使病灶内血液凝固后, 再行手术治疗。为减少术中出血, 海绵状血管瘤瘤体巨大范围广泛者可先行硬化剂注射或铜针留置等非 手术方法使瘤体缩小后再行手术。E.其它 对于有些稳定, 而且症状及对外观的影响都不显著的海绵状血管瘤可以随访不予治疗 。广泛累及肢体的海绵状血管瘤, 往往通过局部的反复切除而难以有所改善, 甚至由于血流动力学的平衡状态被打破后, 周围畸形血管网代偿扩张的现象可能反复发生。对此类病例, 可姑息地采用压迫疗法,即用弹力绷带长期包扎压迫, 从足部到大腿根部,可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进一步扩张并减轻症状。

  • 匿名用户
    回复
    2023-06-26 08:08:58

    口腔颌面肿瘤包括三腺(颌下腺,腮腺,舌下腺)、舌部、口内黏膜以及上下颌骨的肿瘤。

    挂号就挂颌面外科号,分的更细的话就是颌面肿瘤,再细就是腮腺肿瘤了,依你的描述,应该是腮腺肿瘤。如果有腮腺肿瘤专家,就挂这个专家,没有就挂颌面肿瘤,再就是颌面外科了。
    希望对你有帮助。 祝你健康。

  • 芍药
    回复
    2023-06-26 07:07:48

    口腔颌面部肿瘤

    口腔颌面部肿瘤包括良性、恶性肿瘤和瘤样病变,良恶性肿瘤发生率之比约为2:1.其中恶性肿瘤占头颈部恶性肿瘤的4.7%-20.5 %,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45%-73.65%. 男女性发病率之比为2:1.40-60 岁为发病高峰,发生于,60 岁以前者占73.65%。肉瘤发生于40 岁以下。

    口腔颌面部肿瘤的病因尚不明确,研究表明长期烟酒嗜好,咀嚼某些刺激性物品如槟榔与口腔肿瘤的发生有关,某些病毒感染、口腔卫生不良、营养缺乏也与之有关。某些口腔颌面部肿瘤如骨肉瘤、神经纤维瘤病、涎腺瘤存在着染色体异常;某些原癌基因ras.myc.erbB. 某些细胞因子如EGF 、TGF 和某些抗癌基因如p53 的结构和功能异常与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关,而nm23基因功能抑制与口腔癌转移的发生有关。口腔颌面部肿瘤的临床检查应重视患者的病史,有时可以提供正确诊断的线索。如鼻阻塞和涕血史,应考虑到上颌窦癌的可能。常用检查方法如下:

    (1)影像学检查:X 线片可以显示颌骨肿瘤的部位、范围、性质、判断为原发瘤还是邻近组织肿瘤对颌骨的侵犯。颈动脉造影、瘤(窦)腔造影、涎腺造影可有助于确定某些肿瘤的范围、性质。CT 和MRI 常用于显示颌面深部的肿瘤。

    (2)穿刺检查:通过穿刺取得标本,观察其物理性状和光镜下的细胞学诊断对肿瘤做出初步诊断。有颌面部肿块的粗针吸和涎腺肿块的细针吸检查。

    (3)活组织检查:是较可靠的诊断方法,但不宜用于涎腺肿瘤、恶性黑色素瘤。活检取材后应尽快对肿瘤进行治疗。

    (4)B 型超声:对囊性、深在的肿物和涎腺肿物的诊断有一定的帮助。

    (5)放射性核素扫描:如99m 锝、67镓等扫描对颌骨中央癌涎腺淋巴瘤等的诊断有较高的特异性。

    (6)化验检查:某些项目对嗜伊红淋巴肉芽肿、骨肉瘤、恶性黑色素瘤等肿瘤和瘤样病变的诊断有一定的特异性。

    口腔颌面部肿瘤多位置较表浅,易于早期发现,瘤细胞对放疗和化疗多不甚敏感,手术切除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

    一、软组织囊肿

    包括涎腺囊肿(粘液囊肿、颌下腺囊肿、舌下囊肿、腮腺囊肿)、皮脂腺囊肿、皮样和表皮样囊肿、甲状舌管囊肿和腮裂囊肿。

    涎腺囊肿

    粘液囊肿

    【流行病】多见于青少年,小涎腺囊肿发生于小涎腺分布的口腔粘膜任何部位,但以下唇、口底多发。

    【病因】系因小涎腺排泌通道损伤致涎液外溢到邻近结缔组织内潴留而成,或因小涎腺排泌通道阻塞致涎液潴留小涎腺内而成。

    【症状与体征】囊肿位于粘膜下,直径从数毫米至2cm ,圆形,淡蓝色,软,破溃流出无色透明的粘液后消失,经过一段时间复又出现,多次破溃可变硬韧呈白色。

    【治疗】切除囊肿及其邻近腺体组织,也可吸出囊肿内粘液后注入2%碘酊或20%NaCl 液,或少量三氯醋酸。

    【预后】彻底切除后不复发,否则易复发。

    舌下囊肿

    【流行病】俗称蛤蟆肿,好发于青少年之一侧口底,较常见。

    【病因】系因舌下腺导管狭窄或阻塞,涎液潴留所致,也可因导管破裂,涎液渗入邻近结缔组织内形成。

    【症状与体征】囊肿呈淡蓝色突出于口底,穿刺抽出粘液后缩小或消失,经过一段时间复又出现,囊肿长大可上抬舌,延伸到对侧口底或穿过口底肌肉间隙达颌下、颏下,影响吞咽、语言和呼吸,继发感染可有疼痛。

    【检查】B 超显示囊壁清楚,内部无回声或有散在光点,后方回声增强。

    【治疗】切除囊肿和舌下腺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不宜手术者可行囊肿袋形切除术;或用银丝或钢丝穿囊壁结成小环使囊液引流以减轻症状。

    【预后】彻底切除无复发,袋形切除术若囊壁切除过少,可因周缘封闭会有复发。

    颌下腺囊肿

    【流行病】少见,多单发。

    【病因】因炎症、结石使颌下腺导管狭窄或阻塞,涎液潴留于腺管内形成。

    【症状与体征】因颌下腺导管狭窄或阻塞时发生的部位不同,囊肿的部位也不同。阻塞发生于导管前部时,囊肿可突向口底颇似舌下囊肿,阻塞发生于导管后部时,囊肿突出于颌下,触之软,囊性感。囊肿常位于口底肌肉的深面,无任何症状,合并感染可有疼痛。

    【检查】X 线片有时可见患侧颌下腺导管结石。B 超示囊壁清晰,内部无回声,后方回声增强。

    【治疗】切除囊肿和颌下腺。

    【预后】切除后不复发。如将突向颌下的舌下囊肿误认为颌下腺囊肿,术后必复发。鉴别点有:舌下囊肿先出现于一侧口底,后才累及颌下,颌下腺囊肿恰好相反;自颌下推压囊肿,口底出现肿物者为舌下囊肿;囊肿穿刺液稀薄者为颌下腺囊肿;术中见囊肿与颌下腺关系密切,则为颌下腺囊肿。

    腮腺囊肿

    【流行病】很少见,单侧发生。

    【病因】系因腮腺导管阻塞,涎液潴留所致。

    【症状与体征】囊腮腺区缓慢增大之无痛性肿块,软,有囊性感,边界不甚清,与表面皮肤无粘连,基底部活动差。

    【检查】囊肿穿刺可抽出含淀粉酶的无色透明液,腮腺造影见良性占位病变,B 超示囊性边界清晰,内部无回声,后方回声增强。

    【治疗】囊肿及邻近部分腮腺切除,慎勿伤及面神经和腮腺总导管,严密缝扎腮腺残端。

    【预后】彻底切除后不复发。

    皮样、表皮样囊肿

    【流行病】常见于青少年,表皮样囊肿多见。

    【病因】由胚胎发育时期残留于组织中的上皮发育而来,表皮样囊肿也可由外伤、手术等使上皮细胞种植组织内发育而成。

    【症状与体征】表皮样囊肿好发于头皮、腮腺区和颌下区,圆形,直径多小于3cm ,与表面皮肤粘连,增长缓慢,压之有揉面感,继发感染可红肿,骤然增大,疼痛。皮样囊肿多见于眶周和面、颈中线部,圆形,直径可达4-5cm ,活动、无粘连,压之有揉面感,增长缓慢,压迫骨质可致骨缺损。

    【检查】囊肿穿刺可抽出乳白色豆渣样物。

    【治疗】切除囊肿。

    【预后】切除后不复发,皮样囊肿偶见恶变,其恶变率为1.5 % -9.2%。

    甲状舌管囊肿

    【流行病】较少见,多见于青少年男性,男女发病率之比约为2:1。

    【病因】囊肿由胚胎发育期中形成的甲状舌管残留发育而来。

    【症状与体征】囊肿呈球形,较小,增长缓慢,质地软而韧,边界清楚,位于颈中线自舌盲孔至胸骨上切迹间的任何部位,以舌骨上下多见,偶见偏于颈侧者。伸舌时囊肿缩向上方深面,位于舌骨以下者在囊肿与舌骨间可扪及一坚韧的条索状物,一般无症状,继发感染可有疼痛和囊肿增大。如囊肿因感染或损伤破溃,可形成甲状舌管瘘,时有粘液排出。

    【检查】B 超示囊性,内部无回声,后方回声增强。

    【病理】囊肿呈球形,包膜完整,内壁光滑,内含清亮的液体或粘液。光镜下囊肿和瘘管均衬有复层柱状上皮,纤毛柱状上皮或复层鳞状上皮,上皮下常见甲状腺滤泡及淋巴细胞浸润。

    【治疗】切除囊肿,术中应咬除与之相连的部分舌骨。甲状舌管瘘应切除瘘口周围皮肤。

    【预后】切除彻底不复发,甲状舌管瘘长期不治疗可发生癌变。

    鳃裂囊肿,

    【流行病】较少见,多发于中年以前,单侧,以右侧多见。

    【病因】由胚胎发育期鳃裂上皮残余发展而来。

    【症状与体征】囊肿位于面、颈部侧方之胸锁乳突肌前缘处,因来源的鳃裂不同,其发生的部位也不同,第一鳃裂瘘多于囊肿,位于耳垂下方至舌骨小角连线上的任何部位,囊肿则位于腮腺区,耳垂后和颌下区;以舌骨和下颌角做标志将颈部分为上、中、下三份,第二鳃裂囊肿多于瘘,位于颈上份,瘘之外口位于颈中下份之胸锁乳突肌前缘处,其内口通向咽侧壁;第三、四鳃裂囊肿甚少见,偶见瘘,第三鳃瘘外口位于颈中,下份胸锁乳突肌前缘处,内口通咽侧壁;第四鳃瘘外口位于颈下份胸锁乳突肌前缘处,内口通向梨状窝或食管。诸鳃裂中,以第二鳃裂囊肿最多见。囊肿球形或分叶状,表面光滑,生长缓慢,无疼痛,上呼吸道感染时可骤然增大、疼痛,而后又回缩,触诊囊肿柔软,有波动感,边界不十分清楚。

    【检查】囊肿穿刺可抽出黄绿色或棕色清亮液体,鳃瘘可行瘘管造影以明了瘘管走向。

    【病理】囊肿大小不一,壁厚或薄,内含清亮含或不含胆固醇结晶液体。光镜见囊肿衬以复层鳞状上皮或假复层柱状上皮,囊壁纤维性,含大量淋巴样组织。

    【治疗】切除囊肿和瘘管,婴幼儿宜2 岁后手术,术中既要彻底切除病变,又要保护颈部大血管和神经。

    【预后】彻底切除不复发,否则易复发。

    颌骨囊肿分为牙源性囊肿和非牙源性囊肿。

    牙源性囊肿 二、颌骨囊肿

    包括根端囊肿、始基囊肿、含齿囊肿、角化囊肿。

    【病因】根据囊肿来自于病灶牙根类肉芽肿内剩余上皮的增生、坏死、液化,始基囊肿等在牙釉质和牙本质形成前造釉器星网状层变性,加之周围组织液渗入蓄积而成,含齿囊肿又称滤泡囊肿系在牙冠或牙根形成后缩余釉上皮与牙面之间发生液体渗出而形成的囊肿,角化囊肿来自牙胚或牙根残余。

    【症状与体征】根端囊肿多见于病损前牙区,含齿囊肿好发于上颌尖牙和下颌第三磨牙区,始基囊肿和角化囊肿多见于下颌磨牙区和升支。囊肿无症状缓慢增大,致颌骨膨隆、面部变形,扪之有乒乓球样感觉。除角化囊肿可突向并穿破舌侧骨极外,其余囊肿多向唇颊侧膨出,骨破坏严重可有病理骨折,囊肿可突向鼻腔、上颌窦,引起复视。囊肿压迫致槽骨吸收,邻牙松动移位,角化囊肿可致牙根吸收。

    【检查】X 线片见一清晰圆形、卵圆形透光阴影,围以白色骨反应线。角化囊肿穿刺可抽出奶油样物或淡黄色囊液,其他囊肿穿刺液均清亮。

    【治疗】摘除囊肿,除去病源牙,角化囊肿须同时去除部分正常骨质。

    【预后】角化囊肿单纯摘除易复发(40%-50%),极少数可癌变,其他囊肿术后多不复发。

    非牙源性囊肿

    包括鼻腭囊肿、腭正囊肿、球上颌囊肿、下颌正中囊肿、鼻唇囊肿。

    【流行病】较少见,多发生于年轻人。

    【病因】系因胚胎发育期面突融合处残留上皮发育而来。

    【症状与体征】诸囊肿除发生的部位不同外,均为缓慢增大的囊性病变,多无症状,囊肿长大致局部膨隆,发生鼻堵塞、牙齿移位,检查见球形的囊性肿物。鼻腭囊肿位于腭前部上颌骨中线上,腭正中囊肿位于硬腭中线处,球上颌囊肿位于上颌侧切牙与尖牙之间,下颌正中囊肿位于颌正中联合处,鼻唇囊肿则位于鼻前庭与上颌骨之间的软组织内。

    【检查】同牙源性囊肿。

    【治疗】同牙源性囊肿。

    【预后】摘除后不复发。

    三、口腔颌面部良性肿瘤和类瘤病变

    血管瘤

    【流行病】较常见,占全身血管瘤的60%,多发生于口腔颌面部软组织内,少见于颌骨。占小儿良性肿瘤的36%,女性多发,约73%的患者出生时即有血管瘤存在。

    【病因】系源于残余的胚胎成血管细胞,在血管系统发育的不同阶段,异常增生的血管构成不同类型的血管瘤,在丛状期形成毛细血管瘤,网状期形成海绵状血管瘤,管状期形成蔓状血管瘤。

    【症状与体征】血管瘤可随机体发育而增大,但增长速度减慢,偶见静止或自然消退者。

    1. 毛细血管瘤

    最多见,多见于颜面皮肤,偶见于口腔粘膜,鲜红或紫红色,边界清楚,外形不规则,大小不一,小者呈斑点状,大者可达一侧面部至对侧,不隆出皮面者为葡萄酒斑毛细血管瘤,突出皮面者称杨梅状毛细血管瘤。偶见于咬肌、腮腺、胸锁乳突肌内,可与淋巴管瘤、纤维瘤共存。

    2. 海绵状血管瘤

    好发于唇颊、舌、口底,发生于下颌骨内称颌骨中央性血管瘤。位置浅者呈蓝、紫色,边界不甚清楚;柔软,偶可触及静脉石,体位移动试验阳性。瘤长大可致颜面、唇、舌等畸形和功能障碍继发感染发生疼痛、破溃出血。

    3. 蔓状血管瘤

    常见于颞浅动脉分布的颞部或头皮下,偶见于口腔粘膜下,呈多处球状隆起,表面皮温升高,提高有搏动和震颤,听诊可闻及与脉搏一致的吹风样杂音,压迫供血动脉则搏动和杂音消失。肿瘤压迫可有骨吸收表现,也可累及表面皮肤粘膜、破溃、出血和坏死。

    【检查】穿刺海绵状和蔓状血管瘤可抽出静脉血和动脉血,动脉造影可见蔓状血管瘤输入动脉扩大、弯曲,瘤体内有团状分布的造影剂。B 超示杨梅状血管瘤边界不整齐,呈中低回声,海绵状血管瘤边界清楚,内部低回声区中有多处小无回声,如有静脉石则为伴后方声影的较强回声,蔓状血管瘤为低回声中有多处纵横交错、粗细不一的管状结构,内为无回声。X 线片颌骨中央性血管瘤呈肥皂泡样颌骨破坏,皮质膨隆,邻近牙根吸收,下颌管增粗或受压移位,管口扩大呈喇叭样。

    【治疗】根据血管瘤类型、部位和患者年龄选择手术切除、冷冻、激光、药物或栓塞治疗。

    1. 表浅局限的血管瘤可手术、激光、冷冻治疗。

    2. 婴幼儿血管瘤可予激素治疗。口服强的松2-4mg/kg,隔日1 次,1 个月后若有效,休息4-6 周后可重复,也可予去炎松瘤内注射,以防发生柯兴综合征,每1-2 周1次,10-12 周为一疗程。

    3. 手术切除是血管瘤主要治疗方法,如瘤过大,宜分期切除或对剩余的瘤灶再予以冷冻、激光、药物注射。巨大海绵状血管瘤宜先行贯穿缝扎后再切除,蔓状血管瘤宜先阻断其供血动脉后再切除,以减少术中出血。颌骨中心性血管瘤一般先行颈外动脉结扎或颈骨开窗下齿槽动脉结扎,也可切除部分领骨后再切除肿瘤,以防发生难以控制的出血,可止血的同时须补足血容量。

    4. 较小的或残剩的海绵状血管瘤和杨梅状血管瘤可予平阳霉素或硬化剂瘤腔多点注入(平阳霉素8mg+2ml 生理盐水,多点注入,0.6-2ml ,间隔7-10 天重复,总量不应超过平阳霉素40mg ;5%鱼甘油酸钠或10%明矾,

    用量不应超过5ml )。

    5. 蔓状血管瘤和颌骨中央性血管瘤也可栓塞治疗,栓塞剂有固体的如明胶海绵、聚乙烯醇泡沫微粒、Ethibloc ,也有液体的如无水乙醇、5%鱼肝油酸钠。

    【预后】

    完全切除后不复发,其他疗法也可治愈。

    淋巴管瘤

    【流行病】较少见,多见于年轻人,囊性淋巴管瘤多见于婴幼儿的颈侧。

    【病因】

    系因淋巴管发育畸形而成。

    【症状与体征】

    淋巴管瘤分为毛细淋巴管瘤、海绵状淋巴管瘤和囊性淋巴管瘤。

    1. 毛细淋巴管瘤

    常见于口腔粘膜,偶见于皮肤,如针头大小孤立的或多发散在的圆形囊状或点状,稍隆出,无色透明,质稍硬,如与毛细血管瘤并存则呈黄色小疱状突起混杂存在。

    2. 海绵状淋巴管瘤

    常见于唇颊、舌、腮腺嚼肌区,可长大致巨唇、巨舌,易因损伤发生感染溃烂。

    3, 囊性淋巴管瘤又称囊状水瘤,多见于婴幼儿颈侧锁骨上方和颌下,也可见于口底、腮腺嚼肌区、颞下窝,多房囊性,柔软有波动感,与表面皮肤粘膜无粘连,继发感染可致突然增大、疼痛,炎症消退后又可缩小,体位移动试验阴性。

    【检查】穿刺囊性淋巴管瘤可抽出浅黄色淋巴液,涂片可见淋巴细胞,B 超海绵状淋巴管瘤示低回声隔和多处无回声区,壁光滑,后方回声增强,囊性淋巴管瘤呈整齐的细线样回声,内部为隔的无回声伴后壁回声增强。

    【治疗】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法,肿瘤较大者宜分次或姑息性切除,残留的部分可予平阳霉素瘤内注射、冷冻、5%鱼肝油纱条填塞。病变广泛或位于口腔后部,咽部干应预防性气管切开。

    【预后】彻底治疗后不复发。

    神经鞘瘤

    【流行病】又称雪旺细胞瘤,不少见,好发于成年人V 、VI 、VII 、VIII 、IX 、X 颅神经。

    【病因】来源于神经鞘雪旺细胞的异常增殖。

    【症状与体征】肿物多单发,增长缓慢,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质地中等或硬韧,发生于感觉神经者可有压痛,发生于颈交感干者可有霍纳综合征,发生于迷走神经者可有声嘶、干咳、进食呛咳,肿物可沿神经长轴左右移动,不能上下移动,肿物过大要有粘液变而软如囊肿。少数恶性神经鞘瘤生长快速,破坏邻近骨和其它组织,术后极易复发和远处转移。

    【检查】该瘤粘液变时可抽出不凝结之血性液,B 超示肿物内部均匀低回声,瘤体大者可为低、无回声区或伴有中等回声,分布不均匀。

    【病理】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楚,包膜完整,质硬或软韧,切面乳白色,瘤体大者常有分叶,若有出血、坏死或囊性变则呈棕紫色。光镜下瘤细胞呈细红梭形或多边形,据其排列不同分为束状型、网状型和上皮样型,常混合存在。

    【治疗】切除肿物,须平行神经长轴层层切开肿瘤外包膜达真包膜后将瘤剜出,切开的神经干纤维不予缝合,多次复发的神经鞘瘤应术中冰冻检查,如系恶性或恶变,按恶性肿瘤处理。

    【预后】切除后不复发,易发生受累神经功能受损症状,但多能恢复,恶性神经鞘瘤预后不良。

    神经纤维瘤

    【流行病】较常见,多发于青年人V 、VIII 颅神经,单发,多发者称神经纤维瘤病。

    【病因】来源于神经内膜、外膜、束膜及神经鞘细胞的异常增殖。

    【症状和体征】

    肿物位于神经分布的皮内或皮下,增长缓慢,初硬韧,后变柔软,边界不清,活动差,其表面皮肤和躯干四肢皮肤可有大小不一的棕色或黑色斑点,病程久者病变区皮肤极度松弛下垂致面部变形,来自感觉神经者有明显触痛,肿物压迫可致骨吸收,缺损。肿物多发者可有家族史。

    【检查】B 超示肿块边界不甚清,内部低回声,分布不均匀,如瘤内有坏死、液化,可有小无回声区。

    【病理】瘤呈边界不清的结节状,无包膜,硬韧,切面灰白色。光镜下瘤细胞少,间质疏松,瘤组织由梭形或星形神经鞘细胞和穿插于其间的胶原纤维束组成。

    【治疗】肿物切除,切除前须明确有无颅骨缺损,肿物与窦腔是否相通,应对切除程度和术后缺损修复有所估计,做输血准备,切除前沿肿物周边缝扎可减少出血,较大者须分次切除。神经纤维瘤病原则上不适宜手术。

    【预后】彻底切除后不复发。

    角化棘皮瘤

    【流行病】不少见,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的外露处皮肤如面部、耳、手背,偶见于唇部。

    【病因】病因不清,日光暴晒可能是重要病因,病毒感染、炎症、外伤、变态反应和酸类刺激也与本病有关。

    【症状和体征】初呈坚硬丘疹,单发或多发,迅即发展成半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皮肤或粘膜下肿块,边界清楚,中心凹陷呈“火山口”样,质硬,表面有棕黑色痂皮,此过程约为3-5 周,后病变静止约4-8 周,再后肿物消退缩小,排出角化栓,遗留一轻度凹陷之瘢痕。

    【检查】活组织检查可确定诊断。

    【病理】光镜下见鳞状上皮增生突入真皮层,有角化珠形成,但界限清楚,棘细胞增生仅限真皮层内,基底膜完整,细胞分化好,无间变。

    【治疗】肿物冷冻或手术切除。

    【预后】治疗后极少复发,复发者应反复复习病理排除鳞癌,不能排除者予广泛切除后放疗。

    纤维瘤

    【流行病】不多见,多见于皮肤,也可见于口腔内颊、舌、牙槽突。

    【病因】系由皮下、粘膜下或骨膜纤维结缔组织异常增殖而来。

    【症状与体征】肿物圆形或不规则形,无疼痛,质地中等,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活动,发生于口腔内者有蒂或无蒂,可有牙槽骨吸收、牙齿松动,移位,肿物可因损伤破溃,继发感染而疼痛。

    【检查】发生于龈者( 线片可有槽骨吸收。

    【病理】肿物圆形或不规则形,大小不一,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有蒂或无蒂,质地较硬。光镜下瘤组织由大量纤维组织组成,少见血管和细胞,如有大量成纤维细胞,血管丰富则可能为低度恶性的纤维肉瘤。

    【治疗】肿物切除,发生于龈、牙槽突者须除去受累牙槽骨及骨膜,拔除有关牙齿。

    【预后】切除彻底不复发,多次复发易恶变。

    骨化性纤维瘤

    根据骨化性纤维所含纤维组织之多少和骨化程度之不同分别称之为纤维骨瘤和骨纤维瘤。

    【流行病】较常见,多发生于青少年女性,多见于上颌骨。

    【病因】病因不明,曾认为系伴有显著骨生成之纤维结构不良。

    【症状与体征】早期无症状,长大致颌骨膨隆,颜面变形,牙齿移位,波及颧骨,上颌窦、腭、眶使眼球移位、复视、鼻堵塞,继发感染可发生骨髓炎,多为单发,多发者常为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家族性颌骨肥大常有家族史。

    【检查】X 线片病变为单发圆形骨缺损,初呈毛玻璃样,继则骨小梁似骨瘤样密度增高,瘤灶内由边缘不齐的骨间隔分成多房,各房外形不规则,病变区牙齿受挤移位、脱落。

    【病理】

    肿物多为实性,偶为囊性,有包膜,边界清楚,切面可见骨质被灰白色瘤组织代替。光镜下见瘤组织由致密的束状或漩涡状排列的纤维组织组成,其间有不规则的骨样组织、骨小梁或钙化团块。

    【治疗】彻底切除肿物,如病变较大或多发,宜在青春期后再切除,所遗骨缺损植骨等修复。

    【预后】切除彻底不复发。

    粘液瘤

    【流行病】少见,发生于软、硬组织,常见于青少年,属有低度恶性倾向的肿瘤。

    【病因】病因不清,有认为系由纤维组织基质粘液变而来,或由胚胎细胞残余而来,也有认为其来源于成牙组织。

    【症状与体征】多见于颌骨,尤为下颌骨前磨牙和磨牙区,软组织极少见,增长缓慢,局部浸润性生长,早期无症状,肿瘤长大可致颌骨畸形,肿瘤可突破骨皮质侵入软组织。

    【检查】X 线片示病变区颌骨膨隆伴蜂房状破坏,细房隔呈直线穿过密度减低区如线网状。

    【病理】肿瘤无包膜,切面呈胶冻状,有粘液样物,质脆。光镜下见星形和梭形瘤细胞疏散分布于疏松的粘液基质内,以细长的胞突相连。

    【治疗】在正常组织内完整切除肿物,矩形甚至一侧颌骨切除,可即刻植骨。

    【预后】彻底切除后不复发,否则易复发。

    造釉细胞瘤

    【流行病】最常见的颌骨肿瘤,占口腔颌面部肿瘤的3.05%,好发于青壮年,无性别差,极少数为恶性。多见于下颌体和升支交界处。

    【病因】病因不清,有认为其由始基囊肿、含齿囊肿转化而来,目前多认为其由造釉器或牙板上皮异常增

    殖而来。

    【症状与体征】初期无症状,缓慢增大致颌骨膨隆,面部变形,颌骨骨壁变薄,触诊有“乒乓球”感,肿瘤可穿破骨质侵入软组织,侵犯牙槽骨骨吸收,牙齿松动、移位、脱落,压迫下齿槽神经致唇麻木,肿瘤过大可致张口受限、吞咽、咀嚼和呼吸困难,也可发生病理性骨折,上颌骨造釉细胞瘤可致鼻塞,侵入上颌窦致眶变形、眼球移位和复视,继发感染可溃烂疼痛。

    恶性造釉细胞瘤生长快速,疼痛,唇麻木,易穿出颌骨侵入软组织,较少区域淋巴结转移,偶见远处转移。

    【检查】X 线片见颌骨内蜂窝状或多房性囊肿样阴影,边缘不齐呈半月形切迹,边缘分叶或不分叶,有或无半月形切迹。瘤穿刺液蛋白总含量超过48g/L,IgG 超过150g/L。内镜见囊壁凹凸不平,B 超见肿物呈实性低回声,分布不均匀,或无回声。

    【病理】肿瘤无包膜,切面实性或囊性,常共存于同一个瘤体内,实性部分灰白或灰黄色,囊性部分含草绿色或棕色囊液。光镜下见类似于造釉器排列的瘤细胞团块分散于结缔组织间质内,团块中央可有变性、液化或囊腔。恶性造釉细胞瘤类似基底细胞癌、鳞癌或肉瘤。

    【治疗】手术切除,应距瘤0.5cm 以上整块截骨。也可彻底刮除囊壁,去除可疑骨壁后液氮冷冻瘤腔骨壁,密切随访,一旦复发再行整块截骨术。恶性造釉细胞瘤按恶性肿瘤处理。

    【预后】切除彻底多不复发,单纯刮除易复发,多次复发可恶变。恶性造釉细胞瘤虽已有远处转移,仍可带瘤生存多年。

    占位性病变

    什么是占位性病变?

    “占位性病变”是医学影像诊断学中的专用名词,通常出现在X 射线、B 超、CT 、MRI(磁共振) 、DSA(数字减影动脉造影) 等检查结果中。它的意思是:被检查的部位有一个“多出来的东西”。这个“多出来的东西”可使周围组织受压、移位。占位性病变通常泛指肿瘤(良性的、恶性的) 、寄生虫、结石、血肿等,而不涉及疾病的病因。 正确看待占位性病变

    占位性病变并不等于是癌症。 临床工作中,有经验的医生结合患者的病史,一般都可做出较明确的诊断。只有在难以确定的情况下,才使用这个名词。此时,医生会要求患者提供更详细的病史,以及参考其他检查,或做一些特殊的CT 扫描进一步明确。

    占位性病变分类

    占位性病变根据性质不同可分为恶性占位性病变和良性占位性病变。恶性占位性

    病变主要包括癌、肉瘤等,其中常见的是癌。肉瘤是一种来源于血管内皮细胞的恶性肿瘤,比较少见,但一般不会到处转移,生存期比癌时间长,。

    良性占位性病变从大体上可分为囊性占位和实质性占位两种类型,囊性占位性病变主要包括囊肿、脓肿、等,其中囊肿较常见; 实质性占位主要包括血管瘤、细胞腺瘤、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局灶性脂肪肝、炎性假瘤、瘤样增生等,其中以血管瘤最为常见。发现有占位病变后,首先要定性论断,即确定病人占位的性质,是良性还是恶性。各种影像学检查不但可以配合定性论断,还可以进行定位论断,也就是进一步确定占位病变的位置、大小、数目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定位诊断最常用的是CT 、核磁共振扫描成像、B 超,必要时可应用动脉血管造影,为能否手术治疗提供依据。

剧烈运动后,头晕,脸部麻木,全身发抖,呼吸困难,血压有些偏低

10月10日做無痛人流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