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健康早知道>内科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时间: 阅读:4761
幼儿无明显症状,经多次血液检查,初步诊断是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服药后中性粒细胞未见增长。请问怎么治疗
提问 回复

最佳回答

夏枯草

夏枯草

2025-02-23 13:57:37

粒细胞减少症的原因可能是病毒感染所导致的,需要到医院血液科看看,会导致抵抗力下降引起反复的感染发生的。白细胞低可能是病毒性感染等情况造成的,也可能是药物造成的骨髓抑制等情况造成的,白细胞低根据程度分为白细胞减少症和白细胞缺乏症,如果是减少还可能问题不大,如果是缺乏的话,问题可能就比较严重了。

指导建议:
这个情况可以根据病情需要使用升白细胞治疗药物治疗,如地榆升白片、瑞白等药物进行治疗的,严重的需要到血液科进行骨髓穿刺检查,排除再障等可能性的,注意避免使用对骨髓有毒副作用的药物。如果是病毒感染造成的白细胞减少一般病好之后可以逐渐恢复的。

最新回答共有3条回答

  • 云胡不喜
    回复
    2023-05-04 07:07:42

    中性粒细胞细胞是机体抗细菌和抗真菌感染的主要效应细胞。炎症刺激下,大量中性粒细胞趋向感染灶,骨髓释放中性细胞增加,中性粒细胞数量通常升高。那么遇到感染性疾病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情况时,应该如何考虑呢?
    1. 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标准是什么?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正常值。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分类,根据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根据是否遗传可分为先天遗传性和后天获得性。儿童常见急性暂时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具体如下:
    2. 感染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机制是什么?
    (1) 粒细胞由骨髓中髓系肝细胞分化而来,其生成分为骨髓增殖池(原始→中幼粒细胞),成熟池 (晚幼粒和杆状粒细胞) 及储存池 (分叶粒细胞),外周循环中分为循环池和边缘池,其中细胞互相交换,保持动态平衡。
    白细胞计数时所得的白细胞值实际上仅为循环池的粒细胞数,而因微静脉边缘血流缓慢,进入外周血的半数粒细胞黏附于血管壁构成边缘池,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这两个池中的粒细胞可以互相换位,一过性的从一方转向另外一方。
    (2) 感染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机制很多:中性粒细胞消耗或破坏增加(吞噬病原体后成为脓细胞凋亡、感染诱导自身抗中性粒细胞抗体生成间接破坏);生成或释放减少(感染引起骨髓抑制);边缘池扣留增加(感染继发血管炎,使粒细胞在血管壁附着增加);某些感染也可引起脾大而使中性粒细胞滞留或破坏增多。
    3.血常规提示中性粒细胞减少时,应该如何考虑?
    (1) 病毒感染
    病毒感染是儿童暂时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最常见病因,通常在发病早期,但持续时间短暂,引起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轻-重度减少。
    常见病毒有: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EB 病毒、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麻疹、腮腺炎病毒、风疹、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可分为以下 2 类:暂时性粒细胞减少:常始于疾病开始的 1-2 天,此时为病毒血症期,持续 3-7 天,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程度可以很重,但很少引起严重感染,与中性粒细胞从循环池再分配至边缘池有关,中性粒细胞被补体激活后发生聚集,或被循环中的抗体破坏。长期性粒细胞减少:常见于乙型肝炎、EB 病毒、微小病毒 B19、柯萨奇病毒、HIV 感染等。
    (2) 细菌感染
    常见于细胞内微生物感染:伤寒、副伤寒、布鲁菌病、兔热病;弥漫性、粟粒性肺结核也可见中性粒细胞减少;立克次体、斑疹伤寒等。
    临床重症感染如败血症时可见中性粒细胞不升反而严重减少的反常现象,这与破坏、消耗增加及滞留于肺部毛细血管有关,往往提示感染程度严重,一项回归性儿童败血症研究结果提示中性粒细胞减低是严重感染及预后不良的信号。
    新生儿因细胞储存池少,粒细胞产生的代偿能力有限,更易因败血症而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
    (3) 原虫感染
    黑热病常引起中性粒细胞甚至全血细胞减少,机制为脾亢、抗中性粒细胞抗体及无效造血,疟疾、锥虫病也常并发中性粒细胞减少,疟疾发热期中性粒细胞减少主要是细胞迁移。


  • 龙葵
    回复
    2023-05-04 06:06:32

    白细胞减少症
    概述
    粒细胞在骨髓中生长,来自粒-单细胞祖细胞(CFU-GM)。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及中幼粒细胞都具有分裂能力,属骨髓分裂池。晚幼粒细胞不再分裂,发育成熟至分叶核后,积存于骨髓贮备池,等待释放。
    病因
    粒细胞减少可有遗传性、家族性、获得性等,其中获得性占多数。药物、放射线、感染、毒素等均可使粒细胞减少,药物引起者最常见.
    症状
    病人可无症状或有非特异性症状,如乏力、纳差、体力减退,并有易感染倾向。是否合并感染视粒细胞减少程度。感染部位以肺、尿路、皮肤等多见。
    检查
    一、血象:白细胞计数多在2-4×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减低。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正常。
    二、骨髓象:一般正常,典型患者呈粒系增生不良或成熟障碍。
    三、粒细胞边缘池的检查。
    四、粒细胞储备的检查。
    五、白细胞凝集试验和血溶菌霉及溶菌酶指数是检测是否有粒细胞破坏过多的方法,但有假阳性出现。
    治疗
    首先应仔细查找引起粒细胞减少的原因,根据病因选择相应的治疗措施。如因药物引起者,应立即停药。促白细胞生成药物临床应用种类较多,但疗效均难以确定。如维生素B6、利血生可用于各种粒细胞减少症。维生素B4、鲨肝醇、肌苷、脱氧核苷酸、康力龙等对抗癌药、放疗或氯霉素等因素所致的白细胞减少有较好疗效。在病因治疗同时,对上述药物可选择其中1-2种,服用4-6周,观察是否有使白细胞回升效果,切勿认为药物越多越好,而同时使用数种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促进骨髓释放细胞进入外周血循环,当粒细胞减少是因为免疫因素引起,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所致时,有较好且持久的疗效。
    -----------------------------------------------------------------------
    白细胞减少症宜食食物
    凡白细胞减少的病人,宜食用以下食物,有升高白细胞的作用。
    蜂王浆
    具有滋补、强壮、健脾的功效,尤其适宜癌症病人治疗后白细胞减少者食用。有报道说:一位70多岁的老妇胡某,因乳房癌,后又发生肺癌,年高体弱,白细胞仅1000/毫升,既不能手术,又不能化疗,老人只得试服鲜蜂王浆,10多天后,白细胞升至5000/毫升。
    灵芝
    《神农本草经》中载:灵芝“益精气,坚筋骨”。《本草纲目》认为灵芝能“疗虚劳”。据福建三明地区第二医院1972年的《医药学资料》中介绍:采用人工培养的灵芝,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52人,结果显效(白细胞总数增加2000/毫升以上)的有11人,进步(白细胞总数增加1000~2000/毫升)的有12人,好转(白细胞总数增加500~1000/毫升)者21人,近期有效率为84.6%,白细胞平均提高1028/毫升。
    紫河车
    有很好的补益强壮作用,能补气、养血、益精。《本草蒙筌》说它“疗诸虚百损。”《本草再新》认为紫河车“大补元气。”白细胞减少症是属传统医学中的“虚损”症范畴,常食紫河车,对提高白细胞数,颇有效益。可用新鲜紫河车1个,去膜洗净,慢火烘干,研末后装入空心胶囊,早晚饭前空腹吃3~5粒。
    羊骨髓
    羊的脊髓或骨髓,能补阴补髓,对虚劳羸弱之人可以起到食疗食养的作用。现代还有用以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者。中国药科大学叶橘泉教授治疗再生不良性贫血的方法是:生羊胫骨(即羊四肢的长骨)1~2根,敲碎,加红枣10~20个,糯米适量,同煮稀粥,1日2~3次分服,15天为1疗程。用同样的食
    法,也适宜白细胞减少症者眼食。
    大枣
    有补脾、益气、养血的功效,凡血虚、贫血、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者,均宜食用。对肿瘤病人经放疗或化疗后引起白细胞减少者,民间习惯用红枣同赤小豆、糯米煮粥服食。
    香菇
    据报道,从人工栽培的鲜香菇中提取的多糖类,对白细胞减少症有明显疗效。民间对白细胞减少症,可用鲜香菇适量煮食或作菜常食。香菇还有提高自身免疫功能的作用,可以用来增强恶性肿瘤病人的化疗放疗效果,预防和治疗化疗、放疗所致的白细胞下降等免疫功能低下症。
    黄芪
    有补中益气、治虚弱病症的作用。历代医家认为,黄芪为补气诸药之最,是以有耆之称。《本经逢原》载:“黄芪能补五脏诸虚”。《日华子本草》说它:“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白细胞减少症多属中医气虚症候,近代有些医家创立了“补气升白汤”,即从补气人手来达到升高白细胞的目的。黄芪为补气之最,故白细胞减少者宜食之。

    能大补元气、强壮身体,对白细胞减少症表现为气虚,及阳气不足、体虚气短、怕冷乏力者尤为适宜。
    党参
    有补气、健脾胃、养气血的作用,为气虚之人常用之品。据药理实验报道,党参给正常兔连续服用后,可使嗜中性白细胞比例增多,党参对因放射线疗法及化学治疗引起的白细胞下降,能使其升高。
    小茄香
    性温,味辛,为民间常用的五香调味品。《伤寒蕴要》中说它“暖丹田”。元代名医李杲认为茴香“补命门不足”,这都说明它有补肾气的作用。现代研究认为,小茴香中所含的茴香醚有升高白细胞的功效,所以,对于白细胞减少症,包括因放射治疗和抗癌药化疗而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患者,以之作为调味佐料,尤为适宜。
    丁香
    为常用的五香调味品之一。性温,味辛,有温中暖肾之功。《医林纂要》中还说它能“补肝,润命门”。现代医学研究认为,丁香内服吸收入血后,能刺激中枢神经使之兴奋,心跳加快,并能使白细胞增加。因此,对白细胞减少症患者来说,吃些丁香等五香粉,也颇适宜。
    牛髓
    能补肾益髓。《神农本草经》中即有记载,说它“补中,填骨髓,久服增年”。白细胞减少症多属中医精血亏损,虚劳之病,因此,常食颇宜,可收到补虚劳,益精血的功效。
    牛肉
    能补脾胃,益气血,强筋骨。《韩氏医通》认为:“黄牛肉补气,与绵黄芪同功。”《医林纂要》中还说:“牛肉味甘,专补脾土,脾胃者,后天气血之本,补此则无不补矣。”因此,白细胞减少症者,多属中医脾气虚弱,多食牛肉则补气健脾,故常食颇宜。
    羊肉
    为温补性食物,能益气补虚,有补益强壮作用。元代医家李杲曾说:“羊肉,甘热,能补血之虚。”尤其是白细胞减少症兼有阳虚怕冷者,食之尤宜。
    狗肉
    能补中益气,温肾助阳。唐代食医孟诜认为狗肉“补血脉,填精髓”。白细胞减少症可属中医“虚劳”范畴,狗肉有补脾气,益肾气的作用,因此,对白细胞减少之人兼有脾肾两虚,无力腿软,四肢欠温者,食之最宜。
    鹿肉
    性温,味甘,能补五脏、调血脉,中医常用以治疗虚劳羸瘦之人。《别录》谓:“补中,强五脏,益气力。”《医林纂要》亦说:“补脾胃,益气血,补助命火,壮阳益精。”凡白细胞减少症患者,兼有脾肾两亏,阳气不足之人,食之最为适宜。
    鹿胎
    为鹿的胎盘和胎兽,能益肾壮阳,补虚生精。《本经逢原》中说:“鹿性补阳益精,男子真元不足者宜之。”故凡肾精亏虚,元阳不足的白细胞减少症患者,宜食之。
    鹿茸
    能壮元阳、补气血、益精髓、强筋骨。明·李时珍认为它“治一切虚损”。现代也有报道,单用鹿茸治疗白细胞减少症5例,血象进步者3例,临床症状改善者2例。也有用以治血小板、白细胞减少症15例,结果有7例血象和症状均有改善。凡白细胞减少症患者又兼阳虚怕冷之人,颇为适宜。鹿角胶也有同等功效,故也适宜服用。
    此外,白细胞减少症患者还宜选食羊肚、羊奶、乌骨鸡、海参、牛肚、阿胶、鸡肉、鸡蛋、鸽肉、鸽蛋、白鳝、甲鱼、太子参、山药、冬虫夏草、银耳、燕窝、猴头菇、枸杞子、黄精、胡桃肉、花生仁等。
    欢迎光临百度的夕阳红帖吧/f?kw=%CF%A6%D1%F4%BA%EC

是不是甲亢怎么嘛治

虽然是不难受但是一直这样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