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健康早知道>内科

胃炎气滞湿阻

时间: 阅读:8494
1.现病史:饭后嗳气少许反酸无饱胀易饥饿无空腹灼烧感舌淡红苔白腻脉滑2.体格检查:剑突下轻压痛麦氏征阴性墨菲征+-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越5次/分初步诊断:胃炎气滞湿阻医生给开了一周的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和气滞胃痛胶囊服用后反酸消失但还是打嗝另外晚上睡眠不稳易做梦惊醒肝经不顺想问下是继续用药还是改药或者加服一些安神类助眠药物望医生给予帮助万分感谢么么哒
提问 回复

最佳回答

凌泉

凌泉

2025-04-05 05:10:08

你现在这种情况主要与平时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有关系,你有可能有胃炎,胆囊也有可能不是很好的,要及时的服用药物进行治疗。

指导建议:
平时要注意饮食习惯,不要吃辛辣刺激性和油腻性食物,你现在需要继续服用这些药物进行治疗。要注意饮食习惯,做到生活有规律性。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泠青沼
    回复
    2023-06-27 18:18:42

    脾胃湿热  脾胃湿热 ,病证名。亦称中焦湿热。多由感湿邪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酿成湿热,内蕴脾胃所致。症见脘腹痞满、体倦身重、大便溏泄、身热口苦、渴不多饮、尿少而黄,甚至面目皮肤发黄如橘子色,舌苔黄腻,脉濡数。治以清热利湿为主。  脾胃湿热证在门诊诊疗中几乎每天均可见到,它涉及消化、肿瘤、泌尿等多个系统的多种疾病,而消化系统疾病更为常见,如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胃炎、慢性乙肝、肝硬化、脂肪肝、胆石症、胆囊息肉等。在肝癌手术、食管或胃或肠癌手术后,其  各自发展的不同阶段均可能出现,而慢性胃炎占了首位。  引起脾胃湿热证的主要原因为上述疾病未能得到有效治疗,病变反复活动与发展的结果。其次,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如纵食口腹嗜食肥甘油腻,嗜食辛辣,吸烟嗜酒等导致脾胃受伤,聚湿生热。由此可见,要预防脾胃湿热的发生,首先要积极治疗上述基础疾病。同时,要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做到饮食有节,勿吸烟,勿饮酒等。  脾胃生理特点在于升与降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其功能特点主要集中于升与降。脾主运化,布化精微而升清;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而主降浊。脾升则健,胃降则和。脾不健运,则清气不升;胃不和降,则浊气不降,反升为逆。脾为阴脏,胃为阳腑,互为表里,一升一降,升降相因,不但主持着水谷的腐熟,精微的布化,而且关乎整个人体的阴阳、气血、水火之升降,所以为人体升降之枢纽。脾胃之升降,又互为因果,胃失和降,则脾气不升;脾升失常,则胃亦不降,正如喻嘉言所说:“中脘之气旺,则水谷之清气上升而灌输百脉,水谷之浊气下达于大小肠从便溺而消”。脾清阳上升,胃浊阴下降,则气血生化有源,出入有序。不运不升则生化无端,不降则传化无由,壅滞成疾。  二、脾胃病证突出表现为湿与滞  脾胃病证虽多,然湿留气滞是病机中共同之处。脾胃为仓廪之官,水谷之海,无物不受,邪气易袭而盘居其中,脾胃因之升降失常,气机壅塞,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阻、食积、痰结、气滞、血瘀、火郁亦即相因而生。邪正交杂,气道闭塞,郁于中焦,此乃属实滞。若脾胃亏虚,运化失司,升降失调,清浊相干,湿、滞又可从中而生,所谓因虚致实,虚中挟滞。正如《素问·调经论》所云:“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由于湿、滞为病机之要,故在治疗脾胃病时,或温,或清,或补,或泻,总以行其滞,利其湿,复其升降为其总旨。  三、脾胃病重在调理,兼以宣通肺气  脾胃病变多湿多滞,其中脾病多湿,易被湿困;胃病多热,易为热壅,总为气机升降失宜所致,故脾胃病变不宜大补大泄,而贵在调理,探本求源,明气机失调之因,审因论治,复脾胃升降之常,使湿滞消,升降和,诸症可除。  在调理脾胃时,还应兼以宣通肺气。因脾主运化水谷,化谷如沤,肺主布散精微输布如雾,脾需肺之协助,才能完成水谷精微的布散,正如《素问·经脉别论》所云:“脾主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肺主宣发肃降,脾胃主升清降浊,同司气机升降。由此,治脾莫忘理肺,治肺必究其脾,临床用药应于健脾和胃之品中,酌加宣肺解郁之品,如杏仁、栝楼、麻黄等。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用杏仁宣肺解郁,使湿阻得运,启宣肺利水健脾之先河。  脾胃湿热:脾胃湿热见症多端,胃脘疼痛,嘈杂灼热,口干不欲饮,饥而不欲食,小便色黄,大便不畅是脾胃湿热的辨证要点。对此症的治疗应本着清热不碍利湿,利湿不助热的原则,应用三仁汤加减,常加冬瓜皮、茵陈,使湿祛热清,脾胃安和。湿热下痢多用葛根芩连汤加减;若出现黄疸之症,可用茵陈五苓散加减。  ----------------------------------  王惠兰温胆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证经验  脾胃湿热证在北方并不多见,但近年由于饮食结构的改变有增多趋势。在跟王惠兰老师学习中发现每遇脾胃湿热证,常用温胆汤加减治疗而获良效。现将老师对脾胃湿热证的认识和常用治法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脾胃虚弱为本中医理论认为,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灵枢·百病始生》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脾胃湿热证的形成,虽然病因病机有多种,但脾胃功能状态是决定因素。临床所见有的患者每因外感或某餐“多吃了一口”,即引起胃脘胀满,泛泛欲呕,不思饮食,或大便失常,舌苔即变得黄腻。寻根问源,无论是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调所致,总能找到脾胃虚弱的病本。脾胃虚弱,不能正常运化谷物水液,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和滞久则化热,可形成湿热;同时各种疾病因素很易引发虚弱之脾胃功能失调而生湿热。  1.1 感受外邪 由于脾胃的生理特性,湿邪和燥邪易侵犯脾胃。脾为湿土,为“受湿之区”,湿邪最易伤脾;胃为燥土,喜润恶燥易患燥病,燥为阳热之邪,燥甚则热,胃热脾湿结合即为湿热。六淫的其他外邪如外感风热,在脾虚失运内有蕴湿的情况下,外感风热与内蕴之湿,结合亦成湿热。正如薛生白所云:“太阳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致,内外相引,故病湿热。”同时外邪犯肺,胸闷咳嗽,气机升降失常,又可伤及虚弱之脾胃,致湿从内生,郁而化热,形成湿热。  1.2 饮食不节 无节制的饮食是伤害脾胃的最多最常见的病因。“饮食自倍,脾胃乃伤”。嗜酒、过饱、过食肥甘厚味及不洁的饮食,无规律的饮食均易伤及脾胃,引起食滞、湿阻、气滞等,而食滞、湿阻、气滞日久均可化热。酒性本身即“气热而质湿”,气滞也是水湿停聚的重要因素,肥甘厚味成极具生湿助热的特性,可见诸多饮食不节因素均可成为脾胃湿热证形成的病因,胃虽喜润恶燥,但脾胃湿热的形成与胃也有直接的关系。食物先由胃纳,临床常先见胃纳失常的症状如胃脘痞满、纳呆、恶心等。脾与胃共为中土,生理上协调合作,共同完成纳化功能,病理上互相影响,所以湿热证与胃的关系密不可分,故称脾胃湿热证。  1.3 情志因素 “脾在志为思”,“思则气结”。张景岳曾说:“但苦思难释则伤脾”。过度思虑,情志不畅,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肝的正常疏泄是脾升胃降协调脾气健运的重要条件,即“土得木而达”。肝失疏泄无以调畅气机,脾升胃降失调,脾失健运生湿,湿郁化热,湿热乃成。  当然,上述病因在不同的个体会引起不同的脾胃病证,这是由个体的体质素质不同,脾胃功能性状不同,对病因作用反应的形式不同所决定的。  2 主方温胆,审证灵活加减  慢性脾胃病的临床表现多为本虚标实,湿热是标实的表现之一。“急则治标”,当湿热上升为主要矛盾时就要以清化湿热为主,健脾助运为辅。  温胆汤出自《三因极—病证方论》,组成为陈皮、半夏、茯苓、枳实、竹茹、炙甘草、生姜、大枣。原“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又治惊悸”。其药性的温凉全在组成药味量的大小。该方组方简,性质平和,通过灵活加减,虚实寒热表里证均可应用,临床应用远远超出了原记载的证治范围。老师常用其方加减治疗脾胃湿热证。方中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消痞散结,陈皮理气和胃,气行则湿化,茯苓健脾渗湿,甘草调和诸药,益气和中,生姜、大枣健脾和胃,使土健以胜湿,枳实下气导滞消积,祛痞助湿化,竹茹甘寒降逆和胃,清热消痰。共奏祛邪扶正,化湿清热,理气导滞之功效。虽寓健脾之意而不壅滞,化湿而不助热。清热而不助湿,治疗脾胃热证颇为对症。  由于湿热证的缠绵难愈,临证需审证求因,辨别湿与热孰轻孰重,灵活加减。脾胃湿热证多见脘腹胀满,痞闷不舒,恶心纳呆,口干不思饮或饮而不多,口中粘腻,大便粘滞不爽或秘结,舌质淡红或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或缓。湿重于热加苍术、藿香、苡仁、蔻仁、菖蒲;湿热并重去生姜、大枣,加黄芩或黄连、茵陈;热重于湿较少见,亦不能过用寒凉,在湿热并重方中加芦根以清热生津利小便,加莱菔子、焦槟榔,使热从大便而去。伤食加焦三仙、莱菔子;肝郁气滞加柴胡、苏梗、厚朴;脾虚明显加苍术、白术。外感引发的脾胃湿热,在辨证施治方中合入温胆肠,表里同治。脾胃湿 热证患者,胃镜检查往往发现胃中潴留液较多,粘性较大,此时重用苍术,以芳香疏化水湿,醒脾助运。  需要注意的是,热属阳,湿属阴,清热用凉药,凉则助湿,治湿用温药,温则助热,加之治湿药多香燥,易耗伤津液,故临证需仔细辨别,用药要掌握好分寸。脾胃虚弱是生湿之源,往往先有湿而后化热,临床亦不多见湿重于热,即是湿热并重,治疗也多以化湿理气为主,因湿邪最易阻滞气机,理气有助祛湿,祛湿最常见藿香、佩兰、蔻仁、菖蒲、茯苓、苡仁等芳化淡渗平和之品,待湿去热孤再适当加入清热药。  患者,女,68岁。因感冒愈后上腹胀满,痞闷不舒,纳呆恶心,矢气时作,大便溏而不爽,口干不思饮,身困乏力月余就诊。查见面色萎黄,舌质略红,苔淡黄厚腻,脉细滑,下肢微肿。并述多年来每逢感冒或平时饮食稍有不慎即发上症。辨证:脾胃虚弱、湿热蕴中、湿重于热。治法:理气健脾,化湿清热。温胆汤加减。处方:陈皮10g,制半夏15g,茯苓30g,竹茹10g,藿香10g,苍术15g,厚朴12g,菖蒲12g,苡仁20g,黄芩10g,甘草6g。服药4剂,上腹胀满痞闷减轻,厚腻苔变薄

  • 空青
    回复
    2023-06-27 18:18:42

    病情分析:
    你好,这种情况多是肝郁气滞,肝气横逆犯脾,引起了肝脾不和的胃炎问题.
    指导意见:
    治疗上以疏肝健脾为要,可以用方逍遥丸,这个药比较常见,无副作用,可以长期保健用,祝您身体健康1
    医生询问:

  • 半夏
    回复
    2023-06-27 18:18:42

    大家好,我是中医刘医生。

    慢性胃炎是指胃黏膜发生炎症改变,日久不愈而来。现代医学分为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肥厚性胃炎。

    1.肝胃气滞型:症见胃脘胀痛,食后尤甚,痛无定处,攻撑连胁,嗳气频作,失气较舒,或恶心呕吐,泛酸,苔薄白,脉沉弦。

    2.胃热阴虚型:症见胃脘疼痛并有烧灼感,痛无定时,但下午或空腹较重,得食较缓,口干而苦,易怒食少,或有吐血,苔黄舌红,脉弦数。

    3.脾胃虚寒型:症见胃脘隐隐作痛,喜食热饮,按之较舒,食则胃胀,或呕吐清涎,面色无华,神疲乏力,肢末不温,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今天老刘就给大家分享几个治慢性胃炎很实用的小方子,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参考一下。

    1.养胃生姜鸡蛋饼

    【组成】生姜30g 鸡蛋1个 麻油30g

    【主治】慢性胃炎,脾胃虚弱型。症见胃脘隐隐作痛,喜食热饮,按之较舒,食则胃胀,或呕吐清涎,面色无华,神疲乏力,肢末不温,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用法】将生姜洗净切成细末,加入鸡蛋调匀,用麻油煎熟,分3次服用,每日3次,连食3~5天。

    2.制酸桃仁姜汤

    【组成】核桃仁、干姜各适量

    【主治】慢性胃炎。症见吐酸水较多者。

    【用法】姜切片煎汤,嚼核桃仁,以姜汤送服。

    3.止吐生姜灶心汁

    【组成】生姜10g 灶心土100g

    【主治】慢性胃炎,呕吐较甚较急者。

    【用法】先煎灶心土,取澄清液,再与生姜共煎,取汁,1日服2次。

    4.萎缩性胃炎散

    【组成】红椒(微炒)、干姜、橘皮、甘草各等份

    【主治】萎缩性胃炎。

    【用法】研末,每服3~6g,1日2次,饭后服用。

    5.养胃补气补血参枣粥

    【组成】党参15~30g 大枣10枚 陈皮10g 粳米100g

    【主治】慢性胃炎,脾胃虚寒型。症见胃脘隐隐作痛,呕吐清涎,面色无华,神疲乏力,肢末不温,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用法】大枣去核,与党参、陈皮共煎,去渣取汁,入粳米煮粥,1日1剂,分2次服食。

    6.滋阴养胃粥

    【组成】石斛12g 玉竹9g 大枣5枚 粳米50~100g

    【主治】慢性胃炎,胃热阴虚型。症见胃脘疼痛并有烧灼感,痛无定时,但下午或空腹较重,苔黄舌红,脉弦数。

    【用法】石斛、玉竹煎汤后去渣,入大枣、粳米煮粥食。每日1剂,连服7~10天。

    7.暖胃粥

    【组成】丁香5g 草蔻5g 肉桂5g 干姜5片 粳米50~100g

    【主治】慢性胃炎,脾胃虚寒型。症见胃脘隐隐作痛,喜食热饮,按之较舒,食则胃胀,或呕吐清涎,面色无华,肢末不温,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用法】先将丁香、草蔻、肉桂、干姜共为细末,与粳米同煮为粥,可加白糖少许。

    8.乳鸽暖胃汤

    【组成】乳鸽1只 淮山药15g 砂仁6g 生姜4片 胡椒3g

    【主治】慢性胃炎,脾胃虚寒型。症见胃脘隐隐作痛,嗳气腹胀,反胃,口淡,时泛清涎,舌淡而胖,苔白滑,脉虚弱。

    【用法】(1)乳鸽洗净,抹干血水,下油起锅用姜爆至微黄。(2)淮山药、胡椒洗净,与乳鸽一齐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文火煲2小时,然后下砂仁,去壳打碎,再煲15~20分钟,调味供用。

    9.猪肚蔬菜暧胃祛湿汤

    【组成】猪肚500g 蔬菜150g 小茴香15g 蜜枣8个

    【主治】慢性胃炎,脾胃虚弱挟湿型。症见食欲不振,饮食不化,胸闷不畅,倦怠乏力,恶心呕吐等。

    【用法】(1)猪肚去肥脂,用盐、生粉拌擦,冲洗,放入开水锅内略煮,取出过冷,洗净;蔬菜、小茴香洗净。(2)把猪肚、小茴香、蜜枣放入开水锅内,武火煮沸后,文火煲2小时,猪肚将稔时,加入蔬菜煲片刻,调味供用。可常服。

    10.化瘀桃仁墨鱼汤

    【组成】桃仁12g 墨鱼1条

    【主治】慢性胃炎,日久血瘀。症见胃痛日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针刺、拒按。舌质暗淡或有瘀点、脉弦涩。

    【用法】桃仁洗净,墨鱼洗净(不去骨),切块,与桃仁一起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用文火煮半小时,即可调味供用。

    11.开胃祛湿茉莉菖蒲茶

    【组成】茉莉花6g 石菖蒲6g 青茶10g

    【主治】慢性胃炎。症见脘腹胀痛,纳谷不香。

    【用法】上药研细末,每日1剂,沸开水冲泡,随意饮用。

    【说明】茉莉花性味辛甘、温。能理气、开郁、辟秽、和中。对湿阻中焦,气机失畅之胃脘胀痛,食欲不振,颇有疗效。石菖蒲有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及制止胃肠异常发酵,并有弛缓肠管平滑肌痉挛的作用。本方对湿滞气阻的胃痛,疗效可靠。并对多种慢性胃炎所致的纳差、脘痞有捷效。

    12.温胃祛湿健胃茶

    【组成】徐长卿4.5g 北沙参3g 花橘红3g 白芍3g 生甘草2g 玫瑰花1.5g 红茶1.5g

    【主治】浅表性胃炎,虚寒挟湿型。症见胃脘隐痛,喜温畏寒,不欲饮食。

    【用法】上药共为粗末,沸水冲泡。代茶频饮,每日1剂,连饮3个月为1个疗程。

    【说明】徐长卿能镇痛利水;沙参、白芍、甘草,甘缓和胃;花橘红、玫瑰花,温中理气、解郁。共奏理气调中,和胃止痛之效。温中理气、解郁。共奏理气调中,和胃止痛之效。

    13.理气和胃柠檬茶

    【组成】柠檬1个

    【主治】慢性胃炎,肝胃气滞型。症见胃脘疼痛,呃逆,食滞,腹泻等。

    【用法】将柠檬煮熟去皮,用竹篮盛着晒干,放入瓷器内加适量食盐腌渍,贮藏时间越久效果越佳。每次用1个,开水冲泡,加盖闷15分钟,去渣代茶饮用。

    【说明】柠檬性味酸平,所含橙皮苷、柚皮苷有抗炎作用,能够生津止渴,理气和胃。

    14.舒肝和胃梅花粥

    【组成】白梅花5g 粳米100g

    【主治】慢性胃炎,肝胃气滞型。症见胃脘胀痛,食后尤甚。

    【用法】先煮粳米为粥,待粥将成时,加入白梅花,同煮片刻即可。

    【说明】梅花味酸涩,性平无毒,入肝经,是中医常用的舒肝和胃药。梅花粥出自宋代林洪《山家清供》一书,“扫落梅英,拣净洗之,用雪水同上白果煮粥,候熟入英同煮。”英即花的意思,梅英即梅花。

    15.行气理血玫瑰酒

    【组成】鲜玫瑰花3500g 白酒15000mL 冰糖2000g

    【主治】慢性胃炎,气滞血瘀型。症见胃脘胀痛或刺痛,连及两胁,嗳气频繁,食欲不振等。

    【用法】将玫瑰花浸入酒中,同时放入冰糖,浸月余,用瓷坛或玻璃瓶贮存,不可加热。每日饮1~2盅,连服数日。

    16.行气祛湿砂仁粥

    【组成】砂仁5g 粳米100g

    【主治】慢性胃炎,气滞挟湿型。症见胃脘胀痛,恶心呕吐。

    【用法】粳米煮粥,砂仁研末入粥中,再稍煮即可。每日1次,可间断常食。

    17.暧胃川椒熨

    【组成】川椒30g

    【主治】慢性胃炎,脾胃虚寒型。症见胃痛隐隐,喜温喜按。

    【用法】炒热备用。趁热敷熨胃脘部。

  • 离亭燕
    回复
    2023-06-27 17:17:31

    胀气,吃一点就饱,不想吃饭,还老是嗳气。总是觉得自己病了,查不出原因。可能是功能性消化不良。如果检查发现没有溃疡、肿瘤等器质性病变,但就是有消化不良的表现,且至少持续6个月以上,可以诊断是功能性消化不良了。可分为餐后饱胀综合征和上腹疼痛综合征。餐后饱胀综合征在吃得很少时就开始感觉胃胀、恶心等,平时胃口很好,这会儿却一点都吃不下了;上腹疼痛综合征会有上腹痛或者烧心的感觉,但是疼痛又是一阵一阵的,和吃饭没啥关系。

    香砂养胃丸由木香、砂仁、白术、陈皮、茯苓、半夏(制)、香附(醋制)、枳实(炒)、豆蔻(去壳)、厚朴(姜炙)、广藿香、甘草组成。方中白术健脾燥湿,茯苓健脾渗湿,为君药。木香行气止痛,健脾消食;豆蔻芳香理气,行气温中,开胃消食;砂仁化湿开胃,温脾止泻。三药相合,加强君药温中行气、开胃消食的功效,为臣药。陈皮、半夏行气和胃祛痰;厚朴、藿香芳香醒脾化湿,下气除满,燥湿消痰;香附、枳实疏肝理气,化痰散痞;均为佐药。使以甘草和中,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温中和胃之功。

    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香砂养胃丸具有调整胃液分泌、调整胃肠道功能、抗溃疡、抑菌等作用。

    主要用于胃阳不足、湿阻气滞所致的胃痛、痞满,症见胃痛隐隐、脘闷不舒、呕吐酸水、嘈杂不适、不思饮食、四肢倦怠。可用于脾胃虚寒的功能性消化不良,表现为上腹胀、早饱、胃寒怕凉等症状。现用于消化性溃疡、慢性浅表性胃炎和糖尿病胃轻瘫等属胃阳不足、湿阻气滞者。胃阴虚者不宜用,主要表现为口干欲饮、大便干结、小便短少。

    气滞胃痛颗粒由柴胡、延胡索(炙)、枳壳、香附(炙)、白芍、甘草(炙)。方中柴胡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为君药。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白芍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二药相伍,以助君药养血柔肝,行气活血止痛,为臣药。香附芳香走窜,理气解郁止痛;枳壳理气宽中,消胀除痞,为佐药。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相伍,共奏疏肝和胃,行气止痛之功。

    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气滞胃痛颗粒具有解痉作用,能抑制小肠过度收缩,降低其紧张性;有抗溃疡、抑制胃液分泌、降低胃酸、降低胃蛋白酶活性、镇痛、抗炎作用。

    主要用于肝郁气滞,胸痞胀满,胃脘疼痛。可用于肝郁气滞证和伴有轻,中度抑郁状态的功能性消化不良,表现为情志不畅、上腹痛、情志不畅、两胁胀痛等。现用于治疗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慢性肠炎、月经不调、乳房胀痛及神经官能症等属肝郁气滞者。孕妇慎用。气郁化火者不宜服用。

    荜铃胃痛颗粒 由荜澄茄、吴茱萸、香橼、黄连、川楝子、香附、延胡索、佛手、瓦楞子、酒大黄、海螵蛸等组成。方中荜澄茄、延胡索可温中散寒、行气止痛,黄连可清热解毒,吴茱萸可散寒止痛,香附、香橼具有疏肝理气、止痛的功效,酒大黄可活血化瘀、制酸、清热泻火,瓦楞子、海螵蛸可收敛止血、止痛制酸。诸药合用,共奏行气止痛、止血制酸、清热解毒、散寒等功效。

    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荜铃胃痛颗粒具有广谱抑菌、抗病毒、抗炎、解痉、镇痛以及抑制胃酸分泌等作用。

    主要用于气滞血瘀引起的胃脘痛,以及慢性浅表性胃炎见有上述症状者。可用于气滞血瘀证功能性消化不良,可见上腹痛、反酸、烧心、大便不畅等。适用于上腹痛综合征者。

    功能性消化不良虽然不是什么大病,但是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只要平时养成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适当参加 体育 锻炼;不吸烟(或戒烟),不饮酒;保持乐观的情绪,减少自己的焦虑和紧张,必要时结合适当的药物治疗,是完全可以远离它的。

    参考文献:

    中成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应用指南(2021 年)# 健康 过大年# #守护银龄世界# 请帮忙点个关注,谢谢转发!

胸部到腹部不固定的疼痛

早上没吃饭,中午吃了点小零食含辣条呕吐肚子疼不知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