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健康早知道>内科

高血压,糖尿病引起慢性肾功能衰竭能治好吗

时间: 阅读:12156
医师您好!我妈今年58岁,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引起慢性肾功能衰竭,肌肝高,能冶好吗? 慢性肾功能衰竭
提问 回复

最佳回答

七里香

七里香

2025-02-01 06:21:45

病情分析:
肌酐高,考虑是有高血压,糖尿病引起的,属于慢性肾衰竭,需要改善肾血流治疗!

指导建议:
建议首先控制血压,血糖,改善肾血流治疗,如果肌酐仍不下降,必要时可以选择做血液透析治疗!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匿名用户
    回复
    2023-07-05 14:14:37

    (一)治疗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方法包括内科疗法、透析疗法及肾移植术。透析疗法和肾移植术无疑是终末期肾衰患者最佳治疗选择,但由于这些疗法价格昂贵和供肾来源有限往往并不为大部分患者所接受。另外,某些肾脏病患者在进展至终末期肾衰之前,通过合理的内科疗法,可延缓其病程进展的进度,少数尚能完全逆转。因此,应重视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内科保守治疗。
    1.原发病和诱因治疗对于初次诊断的CRF患者,必须积极重视原发病的诊断,对慢性肾炎、狼疮性肾炎、紫癜性肾炎、IgA肾病、糖尿病肾病等,都需要保持长期治疗,同时,也应积极寻找CRF的各种诱发因素,合理纠正这些诱因有可能会使病变减轻或趋于稳定并较大程度的改善肾功能。
    2.饮食疗法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饮食疗法历年来被认为是其基本的治疗措施,为各国学者所推崇。继往的饮食疗法一般仅限于应用低蛋白饮食,但长期低蛋白饮食会影响患者的营养状况,研究表明慢性肾功能衰竭营养不良发生率高达20%~50%,严重营养不良现认为是CRF独立的危险因素,直接同患病率与死亡率呈正相关,因此,目前的饮食疗法更倾向于给患者制定更合理的营养治疗方案。
    (1)确定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营养不良的指标: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进行营养状况监测和评估的方法包括生化测定、人体学测量、身体成分分析及饮食评价(表2),每一种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必须综合考虑。
    (2)制订CRF患者营养治疗方案:CRF患者的营养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的肾功能水平、不同病因(如糖尿病肾病、高血压病、慢性肾炎等)、营养状况、摄食及消化能力、饮食习惯等来进行制定,尽量做到个体化。原则上应有利于患者保持良好营养状况,或使营养不良得到改善;对透析前患者来说,还应考虑到有利于控制肾脏基础疾病、保护肾功能。制定营养治疗方案时,应首先保证患者蛋白质-氨基酸的充分摄入,并兼顾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的摄入。在发病机制中已强调高蛋白饮食在肾脏病进展中的作用,因此,对于透析前CRF患者仍以低蛋白饮食为主,并根据肾功能损害程度而有所变化,一般在Ccr20~40ml/min(Scr176.8~353.6μmol/L)时,蛋白摄入量(PI)为0.7~0.8g/(kg·d);Ccr10~20ml/min(Scr353.6~707.2μmol/L),PI为0.6~0.7g/(kg·d);Ccr<10ml/min(Scr≥707.2μmol/L),PI为0.6g/(kg·d)。
    目前广泛采用的饮食是蛋白质入量0.6g/kg体重,其中64%的蛋白质为植物蛋白,46%为动物蛋白。每天可以提供35kcal/kg的热量、0.6g/kg的蛋白质、600mg的磷、110g的脂质和320g的碳水化合物。除此之外,还要补充足量的微量元素和维生素。
    对于蛋白质的质量也应给予考虑,一般给予含必需氨基酸(EAA)含量较高的食物,作为热卡主要来源的主食,则选用蛋白质量尽可能低的食物(表3)。对于透析治疗患者则无需严格限制蛋白质摄入,一般应保持1.0~1.4g/(kg·d)。补充必需氨基酸或α-酮酸对慢性肾衰患者有其独特的疗效,因为中晚期CRF患者均有明显的必需氨基酸缺乏,而普通饮食蛋白必需氨基酸含量均低于50%,难以满足患者需要。而补充外源性必需氨基酸,则可使体内必需氨基酸/必需氨基酸比例失调得到纠正,因而有利于改善蛋白合成,也可使氮代谢产物的生成减少。
    α-酮酸(α-KA)是氨基酸前体,通过转氨基或氨基化的作用,在体内可转变为相应的氨基酸,其疗效与EAA相似,且有以下优点:
    ①尿素氮生成率及BUN下降更为显著,蛋白合成与分解的比率增高。
    ②可降低血磷碱性磷酸酶和PTH水平。
    ③在动物实验中α-KA无导致GFR升高或白蛋白排泄增加现象。
    ④延缓CRF进展。
    市售α-KA制剂以肾灵片为主,一般每次4~8片,3次/d,长期服用者副作用不明显,少数患者(5%)可出现高钙血症,停药或减药后可自愈。因此对高钙血症患者慎用或禁用。
    EAA的补充可由口服和静脉滴注两种途径进行,后者对食欲不振患者更适合。口服常用量为4次/d,每次14.5g,静滴为200~250ml/d或0.2~0.3g/(kg·d)。目前,临床上多主张低蛋白饮食与EAA或α-KA等合用,据报道此方案不仅适用于透析前期患者,也适用于透析患者,而不会引起严重营养不良。热量摄入量一般应为30~35kcal/(kg·d),氮(g)热量(kcal)摄入比应为1∶300~1∶400,以保证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合理利用,减少组织蛋白的分解,真正达到补充蛋白质、氨基酸所引起的负氮作用。其中碳水化合物应占热卡摄入的70%左右;脂肪摄入应注意多价不饱和脂肪酸(PUFA)与饱和脂肪酸(SFA)比值≥1。增加PU-FA的摄入,可改善患者脂代谢,减轻动脉硬化的程度。
    注意补充水溶性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B6和叶酸。并按病情补充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如铁和锌。
    此外,对CRF患者营养治疗也包括一些辅助药物的应用,过去曾应用丙酸睾酮、苯丙酸诺龙等药来促进蛋白质合成,但由于疗效有限,目前并不提倡。近年报道应用人类重组生长因子(r-hGH)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r-hIGF-1)治疗CRF患者营养不良,疗效尚好。其他如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给予胃动力药如多潘立酮(吗叮啉)、口服活性维生素D及纠正肾性贫血制剂r-hEPO等,对纠正CRF营养不良均有一定的疗效。
    3.替代疗法包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肾移植,肾移植生活质量最高。当血肌酐高于707μmol/L或GFR<10ml/min(糖尿病患者<15ml/min),且患者开始出现尿毒症临床表现经治疗不能缓解时,便应做透析治疗。在此前应让患者作好思想准备,以便对血透、腹透或肾移植作出抉择。通常应先透析一个时期,才考虑肾移植。透析疗法可替代肾的排泄功能,但不能替代内分泌和代谢功能。血液透析(简称血透)和腹膜透析(简称腹透)的疗效相近,各有其优缺点,在临床应用上可互为补充。
    (1)血液透析:应预先(血透前数周)做动-静脉内瘘(血管通路);透析时间每周≥12h,一般每周做3次,每次4~6h;坚持充分合理的透析,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不少患者能存活20年以上。
    (2)腹膜透析: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疗法(CAPD)对尿毒症的疗效与血液透析相同。CAPD尤适用于有心脑血管合并症患者、糖尿病患者、老年人、小儿患者或做动-静脉内瘘困难者。CAPD是持续地进行透析,尿毒症毒素持续地被清除,血流动力学变化小,保护残存肾功能优于血透,对存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较血透安全。使用双联系统,腹膜炎等并发症的发病率已显著降低。
    (3)肾移植:成功的肾移植能够恢复正常的肾功能(包括内分泌和代谢功能)。目前,移植肾的1年存活率约85%,5年存活率约60%。移植肾可由尸体或亲属供肾(由兄弟姐妹或父母供肾),要在ABO血型配型和HLA配型合适的基础上,选择供肾者。HLA配型佳者,移植肾的存活时间较长。肾移植需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以防排斥反应,常用的药物为糖皮质激素、环孢素,硫唑嘌呤和(或)霉酚酸酯(麦考酚吗乙酯)等。由于肾移植后使用大量免疫抑制剂,患者并发感染及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增加。
    4.并发症的治疗
    (1)心血管系统并发症的治疗:
    ①心包炎:心包炎重在预防。通过透析疗法将BUN降低60%以上可预防尿毒症性心包炎。
    有严重胸痛者需用止痛药。阿司匹林及含阿司匹林药物止痛效果不明显,而且可加重出血倾向导致心包腔出血。哌替啶(度冷丁)潴留可引起精神错乱和癫痫发作,均不宜使用。吗啡对止痛有效。
    考虑到心包炎是一种炎症性疾病,有人主张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可直接注入心包腔内,以减少粘连,但效果不肯定。
    最重要的治疗是启动透析或加强透析。心包有积液时可行外科手术引流或开窗,以防止心包填塞。如果加强透析10~14天后无反应,可考虑做心包切除手术。
    ②心肌病:对危险因素的预防可降低心血管病的死亡率。这些危险因素的预防包括控制高血压、降低血脂、停止吸烟和对左心室肥厚的干预。此外还应采取一些方法来干预尿毒症相关疾病,如用红细胞生成素纠正贫血、预防和治疗甲旁亢、充分透析、防止营养不良的发生和选择对终末期肾病有效的治疗方案等,将在下面分别叙述。
    ③充血性心力衰竭:对于慢性肾衰病人伴有左心室扩张和收缩期衰竭以及左心室肥厚而收缩期功能正常的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的治疗方案可参见图3。
    有人报道,ACEI能改善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症状,改善无症状性不伴肾脏病的收缩期衰竭者的临床转归。无肾脏病的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应用地高辛治疗效果好。对舒张期功能不全的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不要使用地高辛,宜采用ACEI、钙通道阻滞药或β阻滞药治疗。
    ④高血压:血压即使中等度升高,也应限制盐的摄入,控制在2g(NaCl:5g/d)。一般情况下可用噻嗪类利尿剂,如Scr>2mg/dl,宜采用襻利尿剂。有蛋白尿或肾病综合征的病人宜用ACEI,可减少蛋白尿,减轻肾脏病的进展,但在肾血管性高血压或低肾素性低醛固酮血症时应禁用。ACEI最好与钙通道阻滞药合用,疗效更佳。严重高血压时可同时使用3种降压药物。血压宜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A.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有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阻断药和钙阻滞药,主要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I型受体拮抗药(ARB)。
    ACEI根据其化学结构可分为三大类:
    a.巯基类:以卡托普利(Captopril)为主,本类作用时间较短,每天需服药2~3次才可保证血压充分得到控制。
    b.羧基类:常用的有依那普利(Enalapril)、贝那普利(Benazepril)、雷米普利(Ramipri1)等,药效长,一般1次服药即能维持24h。
    c.膦基类:以福辛普利(Fosinopril)为代表。
    B.ARB也可分为三大类:
    a.联苯四唑类:以氯沙坦(Losartan)、厄贝沙坦(Irbsartan)为主。
    b.非联苯四唑类:以SK&F108566、R117289为主。
    c.非苯环类:以缬沙坦(Valsartan)、CQP45933为主。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有氯沙坦和缬沙坦。
    ACEI在临床应用已有多年,已积累了丰富的动物和临床实验资料,证实对慢性肾功能衰竭具肯定的疗效,能够延缓肾功能下降趋势,其中卡托普利和贝那普利曾分别在较大系统糖尿病肾病、各型肾小球肾炎、小管间质性肾病等临床应用,证明有一定疗效。此外,某些患者在应用ACEI和ARB过程中可出现血钾升高,一般平均升高0.4mmol/L,血钾升高达6~8mmol/L以上则罕见,但在使用ACEI过程中仍应注意血钾升高,当血钾水平>5mmol/L时应避免使用。关于ACEI过程中出现的咳嗽等副反应,主要与此类药物引起的一些激肽类和P物质增加有关,必要时可更换成ARB。
    钙阻滞药(CCB)可以有效降低血压,其中第3代双氢吡啶类CCB,包括氨氯地平(络活喜)、拉西地平(Lacidipine)等,作用缓和且无直立性低血压等副作用。许多临床实验表明用后可以使肾钠排泄增加,对延缓肾功能进展有一定疗效,但远不比ACEI及ARB明显。CCB保护肾功能机制为抗氧化作用,减轻氧自由基引起的肾损害;对抗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Ⅱ等缩血管作用;减少肾组织钙盐沉积和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TXA2的合成,从而减轻肾功能损害。
    (2)脂质紊乱的治疗:用于治疗高血压的噻嗪类利尿药可导致脂质紊乱,特别能升高TG和LDL-胆固醇。β阻滞药能进一步加重高三酰甘油血症。因为这些药物能降低脂肪分解活性,从而延缓富含三酰甘油的代谢。故均不宜使用。
    肉毒碱缺乏可使游离脂肪酸合成三酰甘油增多。尿毒症可通过继发性甲旁亢引起肌肉肉毒碱棕榄油酸转化酶的功能异常。PTH可抑制这种酶,从而降低长链脂肪酸的氧化。血透病人口服或静注卡尼丁汀(肉毒碱)可能改善脂肪代谢异常,使三酰甘油水平下降,HDL胆固醇水平升高,但疗效不肯定。
    降脂药氯贝丁酯(安妥明)和吉非贝齐(诺衡)降低三酰甘油最有效。但长期疗效不肯定,而且肾衰患者长期使用有出现横纹肌溶解的危险。
    少数患者有高胆固醇血症。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如洛伐他汀(美降脂)和辛伐他汀(舒降脂)可有效而安全(至少短期使用如此)地降低血胆固醇水平到可以接受的程度。
    还可试用红细胞生成素(EPO)、高效透析。绝经期妇女可用雌激素替代疗法。EPO有轻度降血脂作用(7%~10%),机制不明。绝经期妇女口服雌二醇可使血清总HDL水平升高达16%,载脂蛋白A-I升高近25%。
    (3)出血的治疗:透析能改善血小板功能异常,减轻出血的危险性。但是,血液透析本身通过血液与透析器人工膜的相互作用,以及使用肝素抗凝可引起血小板粘连和活化,从而参与血小板功能异常和出血倾向。因此,人们从事于开发一些可以不用肝素抗凝剂进行血液透析的膜材料。其中一种称为乙烯乙烯基乙酸共聚物中空纤维膜。使用这种膜做透析器时,如果透析血流量>200ml/min的话,可不需用肝素抗凝,可用于出血高危的病人。
    给血液透析病人使用低分子量肝素抗凝可减少出血危险性。用依前列醇(PGI2)抗凝能完全抑制血小板凝聚而不引起出血,但它可以引起一些副作用如头痛、面部发红、心动过速和胸腹疼痛,使其应用受到限制。
    重组水蛭素可能是替代肝素的一种较理想的抗凝药物。有资料证明输注红细胞能纠正慢性肾衰病人的出血时间延长,从而可治疗尿毒症出血。
    重组人类红细胞生成素(rHuEPO)的使用可纠正贫血。当红细胞比容升高到27%~32%时,出血时间延长得到纠正。EPO还可改善和恢复血小板的凝聚性。
    冷凝聚血浆(cryoprecipitate)是一种富含VⅢ因子、vWF、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连接蛋白的血浆衍生物,可缩短出血时间。有人发现,当尿毒症病人出血时间>15min时,静注此药1h后可使出血时间缩短,4~12h后可使其恢复到正常水平,其作用机制不明。但由于疗效不肯定,以及可能传播肝炎,故未推广使用。有人正在研究另外一种代用品去氨加压素(desmopressin:1-deamino-8-D—argininevesopressin)。这是一种抗利尿激素的合成衍生物,可使体内储存的vWF释放出来。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去氨加压素(desmopressin)可一过性纠正慢性肾衰,病人的出血时间可能延长。
    (4)贫血的治疗:过去主要依靠反复输血治疗尿毒症贫血,但是疗效不稳定,还可传播肝炎和艾滋病,并引起铁质沉着和抗HLA抗体的产生,不利于器官移植。
    促红细胞生成素主要在肾脏内合成,它可促进干细胞的造血,是维持正常造血的重要内分泌素。慢性肾衰时由于肾实质的进行性破坏,红细胞生成素合成相对缺乏,不能足够地促进干细胞造血,是引起尿毒症贫血的主要因素。
    人工重组人类红细胞生成素(rHuEPO)(商品名利血宝),近几年来被应用于肾性贫血的治疗,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rHuEPO含有165种氨基酸,与红细胞形成单位(BFU-E)和红系集落形成单位(CFU-E)的特异性受体相互作用,刺激BFU-E的分化,防止CFU-E的程序性细胞死亡以维持正常造血功能。该药为肾性贫血提供了重要的治疗方法。现在已有多种国产产品问世,如红细胞生成素(宁红欣,益比奥)等。
    rHuEPO可用作静脉或皮下注射,皮下注射效果更佳,与静脉注射相比,达到同样红细胞比容所需剂量可减少20%~30%。推荐的剂量为50U/(kg·d),静脉或皮下注射,每周3次,注射后的红细胞比容应每周增长0.5%~1%。如增长不满意,应检查是否缺铁,必要时增加rHuEPO的剂量。达到预定指标后改为维持剂量,要因人而异。rHuEPO使用后可大大减少输血量,减少肝炎、艾滋病的传播和铁的存积,减少抗HLA抗体的形成。
    rHuEPO治疗肾性贫血的目标值为红细胞比容达到33%~36%,血红蛋白达到11~12g/dl。贫血纠正后,左心室肥厚减轻或消失,可缩短出血时间,使血小板黏附和凝聚功能恢复正常,改善因贫血引起的识别功能和脑电图的异常改变。并且可以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特别有利于运动能力、生命力和性功能的改善。
    使用rHuEPO后,由于造血时所需的铁量显著增加,欲达上述目标值,必须补充足够的铁。铁供应充足的指标是使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20%,血清铁蛋白水平≥100ng/ml。
    补铁的途径有口服、肌内注射和静脉注射3种。口服或肌内注射铁剂有很多缺点,往往达不到纠正贫血的目的,而且可能出现副作用。因此,西方国家均推荐使用静脉补铁的方法。rHuEPO配合静脉补铁可以较快较好地纠正贫血。静脉补铁制剂目前正在国内进行多中心的临床观察。
    rHuEPO的副作用为血压升高(见于30%~40%的病人)而需加大降压药物的剂量,可能与rHuEPO抑制扩张血管的NO的生成和(或)刺激收缩血管的内皮素的释放而导致血管收缩有关。少数病人可出现癫痫。其他少见的副作用为头痛、肌肉痛、流感样症状和注射部位刺痛。
    (5)继发性甲旁亢的治疗:继发性甲旁亢的治疗主要针对其主因,即纠正低钙血症、高磷血症和补充α骨化三醇(二羟胆骨化醇)。对于药物疗效不佳的病人,还可做经皮(甲状旁腺内)乙醇注射法(PETI)或甲状旁腺切除术。
    ①纠正高磷血症:纠正高磷血症需要限制磷的摄入和磷结合剂的应用。
    A.限制磷的摄入:限制饮食中磷的摄入。每天摄入量不超过600~900mg(193~290mmol/L),对GRF为30~60ml/min患者至为重要。含磷较多的食物为黄豆(571mg%)、腐竹(598mg%)、小豆(386mg%)、绿豆(360mg%)、紫菜(457mg%)、牛奶粉(883mg%),应注意避免食用。
    B.磷结合剂的应用:限磷不满意而血磷增高时,应使用磷结合剂,可使唾液、胆汁和肠液中的磷转换为不能吸收者。进食含磷食物过多(>2.0g/d)可能减低磷结合剂的作用。
    常用的磷结合剂有氢氧化铝、钙制剂(碳酸钙、醋酸钙)及镁制剂。氢氧化铝可在肠道内与磷结合,减少磷的吸收,从而降低血磷,减轻纤维性骨炎。但长期使用可致铝中毒,引起铝相关性骨病、脑病和贫血,故仅在血磷很高且血钙不低甚至高钙血症时使用,一旦血磷降至正常,即需停用而改用钙剂。有人报道,短期服用不超过每天3g剂量的氢氧化铝不会引起铝中毒。
    醋酸钙和碳酸钙也是磷结合剂,用于降低血磷,也能提高血钙从而降低PTH的分泌,前者较后者更具优越性,因为醋酸钙结合磷的作用大于碳酸钙,用较小剂量的醋酸钙即可达到用较大剂量碳酸钙的目的。最近有资料表明,醋酸钙比碳酸钙能更好地结合磷。碳酸钙只在酸性环境中分解,而醋酸钙则在酸性或碱性环境下均能分解,而晚期肾衰病人往往有盐酸缺乏或者服用H2阻滞药,因而影响碳酸钙与磷的结合。
    补充适量钙剂可纠正低血钙,大量补钙则可导致高钙血症而引起异位性软组织钙化,尤其与维生素D制剂合用时。因此,使用钙剂时必需严密观察血钙浓度,特别对于接受血透治疗者更为重要。如果用碳酸钙或醋酸钙引起高钙血症,可以短期使用氢氧化铝降低血磷。
    碳酸钙的剂量为2.5~20g/d(含钙40%,亦即元素钙含量为1000~8000mg/d),可由较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至将血磷水平控制到4.5~5.5mg/dl(1.5~1.8mmol/L)或出现高钙血症为止。推荐的剂量为元素钙每天1500mg,但亦因人而异。如国内常用的维生素D3/碳酸钙(钙尔奇D)每片含元素钙600mg,凯斯立D每片含元素钙500mg,二者均应口服3次/d,1片/次。健骨钙每片含元素钙300mg,应每天补充5~6片。剂量过小往往不能达到降低血磷目的,剂量过大又有引起高钙血症的可能,故应适当掌握剂量,经常检查血浆钙、磷水平,并据此调节钙剂的剂量。钙剂最好在进餐时服用,这样既可与饮食中的磷结合,又可减少游离钙在肠道中的吸收。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高磷血症没有得到纠正以前,不要同时使用α骨化三醇,因为钙制剂和α骨化三醇都能升高血钙,如果血磷未降,而血钙升高,钙磷乘积超过60,就有产生转移性钙化的危险。
    镁制剂如氢氧化镁应避免使用,因其能引起腹泻和高镁血症。
    由于含钙的磷结合剂可能引起高钙血症,含铝的磷结合剂可能产生铝中毒,人们致力于开发不含钙、铝的磷结合剂。新近开发的磷结合剂有renagel、盐酸镧(lanthanum-chlorid-hydrate)和三价铁基磷结合剂(Fe-Ⅲbasedphosphatebinders)。
    Renagel是一种不含钙和铝的磷结合剂,它能有效地降低血磷和血浆PTH水平而不引起高钙血症或其他副作用,用药期间还能使血清胆固醇水平下降。每个胶囊含量为440mg,3次/d,每次2~4个胶囊。在欧美等国已广泛使用,但国内目前尚无销售。临床观察表明,三价铁基磷结合剂能结合食物中的磷,口服或静脉注射可降低血清磷水平。
    ②纠正低钙血症:低钙血症时应长期补钙,可提高血钙浓度,降低血清碱性磷酸酶和PTH。当GRF为40~10ml/min时,每天应补钙1.2~1.5g;GPF<10ml/min时应补1.0~2.0g/d。
    如果有严重的高磷血症,补钙能提高血钙而增加钙磷产物导致软组织钙化,因此,使用含钙的磷结合剂时应经常检查血清钙、磷,一旦出现高钙血症或降磷不满意而血钙升高,钙磷乘积超过60时应停用钙剂,可考虑短期使用氢氧化铝磷结合剂使血磷降到<1.77mmol/L后再补钙。
    ③α骨化三醇(二羟胆骨化醇)的应用:二羟胆骨化醇缺乏是导致继发性甲旁亢最重要的原因。当GFR下降到低于40ml/min时,二羟胆骨化醇水平即开始下降,终末期肾衰时显著减少。有功能的肾组织的减少和早期高磷血症对二羟胆骨化醇的抑制均参与了二羟胆骨化醇合成的减少。此时宜用α骨化三醇(二羟胆骨化醇)或其他类似制剂治疗,但在治疗以前,必需将高磷血症基本控制,否则α骨化三醇(二羟胆骨化醇)能促进肠道内磷的吸收而加重高磷血症。所有晚期肾衰病人,当其血浆iPTH>正常高限的3倍时,即应开始α骨化三醇(二羟胆骨化醇)治疗,因为活性维生素D制剂对于血液透析病人PTH的抑制作用优于单用钙剂者。血浆iPTH低于正常高限2倍者不宜采用α骨化三醇(二羟胆骨化醇)治疗,以免发生低转换型骨病(或无力型骨病)。
    常用的活性维生素D制剂有维生素D2、维生素D3、1,25-(OH)2D3[二羟胆骨化醇,商品名为罗钙全和1α-(OH)D3]。1,25-(OH)2D3不需在肝、肾内转化,1α-(OH)D3则需经肝脏中25-羟化酶的作用下转变为1,25-(OH)2D3,但无需肾脏α-羟化酶的参与。
    α骨化三醇(二羟胆骨化醇)也可以静脉注射(商品名为溉醇),每周2~3次,0.5~2.0μg/d,于透析结束时给药。腹膜透析病人也可以腹腔内注射,应注意将药物直接注入腹腔导管内而不要加入到透析袋内,以免药物被结合掉。
    长期大剂量α骨化三醇(二羟胆骨化醇)治疗可降低血清碱性磷酸酶和PTH,减少骨吸收,使儿童维生素C缺乏病和成人骨软化减轻或痊愈,但应注意钙磷乘积不要过高,导致异位性软组织钙化。
    α骨化三醇(罗钙全)与阿法骨化醇(阿法D3)是国内常用的制剂,常规剂量为0.25~0.75μg/d。如使用4~6周后血钙上升<0.25mmol/L(0.5mg/dl),应每天增加0.25~0.5μg。
    有人认为,用大剂量口服或静脉注射α骨化三醇或阿法骨化醇(阿法D3)冲击治疗较严重的继发性甲旁亢,可以收到比常规剂量更好的效果;对于用常规剂量无效的病例也可以收效。常用剂量为2~4μg,每周2次口服或静脉注射。用药4周后,可使iPTH及碱性磷酸酶明显下降,继续用药可使其持续下降至正常高限的2~3倍,此时可改为常规剂量维持(0.25~0.5μg/dl)或停药。用药过程中血钙升高,血磷降低,骨痛、瘙痒、肌无力等症状可明显改善。
    用α骨化三醇治疗无效者,常见于严重的纤维性骨炎,血PTH显著增高者或血PTH水平不高,只有单纯性骨软化而无甲旁亢骨病者。用活性维生素D治疗的目的,不是要将iPTH降至正常范围,而是将iPTH控制到正常上限的2~3倍。稍高于正常值对于正常骨的重塑(remodeling)是必要的,这可能是由于靶器官在尿毒症时对PTH发生抵抗所致。过多抑制PTH会导致无动力性骨病(adynamicbonedisease)的发生。
    每个病人对活性维生素D治疗的反应各有不同。受抑制的程度似与治疗前继发性甲旁亢的严重程度有关。某些观察表明,经α骨化三醇(二羟胆骨化醇)治疗的病人只有大约50%获得持续的PTH下降。因此,严重的甲旁亢仍然是难以处理的问题。对治疗反应不良的确切原因还不清楚,可能影响的因素为:由于弥漫性和结节性甲状旁腺增生和肥大引起的有功能的腺体增多;α骨化三醇(二羟胆骨化醇)受体缺乏;对大剂量药物的耐受性差以及单个甲状旁腺细胞对钙的敏感性改变等。
    尽管早期研究曾经提示α骨化三醇(二羟胆骨化醇)治疗可以使甲状旁腺腺体恢复原状,但最近的前瞻性研究并未能证实治疗后甲状旁腺腺体缩小。因此,早期预防性治疗对于防止治疗没有反应的甲旁亢可能是重要的。严重的甲旁亢可能需要做甲状旁腺切除。
    ④透析前病人α骨化三醇(二羟胆骨化醇)的应用:透析前肾衰继发性甲旁亢病人是否需要使用α骨化三醇(二羟胆骨化醇)还没有定论。过去有人担心应用α骨化三醇(二羟胆骨化醇)可能通过引起高钙血症、高磷血症和高尿钙症而加速肾功能的丧失。但是有些报道说明,只要避免高钙血症的发生,使用α骨化三醇(二羟胆骨化醇)通常不引起肾功能的变化。因此,小剂量的α骨化三醇(二羟胆骨化醇)(0.25μg/d)似乎是安全的,而且能有效地降低PTH的分泌。另有人报道,对轻至中度肾衰病人每天给予碳酸钙也能有效地治疗继发性甲旁亢。
    ⑤二羟胆骨化醇类似物:未来使用合成的维生素D类似物可能避免α骨化三醇(二羟胆骨化醇)的副作用,这些药物如22-oxacalcitriol(OCT)、1α-(OH)D2或19-nor-1,25-(OH)2D2、paricalcitol、zemplar。这些药物没有或少有对钙和磷的副作用,但能抑制PTH的分泌。Oxacalcitriol对维生素D结合蛋白的亲和力低,因此,有较多的药物以游离形式存在,使其比α骨化三醇(二羟胆骨化醇)能更为迅速地代谢,半衰期短,可以解释对肠道钙吸收的较小而且时间较短暂的刺激。初步临床观察表明,这些制剂能抑制血浆PTH水平而不引起显著的副作用。但也有实验报道,此药给予尿毒症伴有较严重的继发性甲旁亢大鼠也可引起显著的高钙血症。其效果似乎并不优于1,25-(OH)2D3。第二种维生素D类似物19-nor-1,25-(OH)2D2,曾在78例血浆。PTH超过400pg/ml的血透病人进行了双盲和安慰剂对照的随机观察。每周3次给予安慰剂或19-nor-1,25-(OH)2D2共12周。19-nor-1,25-(OH)2D2的剂量每隔2周增加1

  • 匿名用户
    回复
    2023-07-05 14:14:37

    糖尿病肾病的治疗应是综合治疗,强调预防和早期治疗。应该有这样的概念即当患者出现糖尿病后,在治疗糖尿病的同时,就要考虑糖尿病肾病的预防。积极控制血糖,定期检查尿白蛋白排泄率,控制血压,减少尿蛋白的排泄。
    1.控制血糖 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高血糖是极其重要的因素。血糖升高和糖尿病肾病之间的关系不言而喻,实验和临床研究证实良好的血糖控制可明显减少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因此,控制血糖至关重要大量临床和动物实验证明,在糖尿病出现肾肥大和高滤过状态后,及时控制血糖,纠正代谢紊乱后,肾肥大和高滤过状态可以得到部分恢复糖尿病肾病早期肾小球滤过率的增高和糖化血红蛋白的升高是一致的。因此,控制血糖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基础治疗。治疗应采取糖尿病教育、饮食疗法适当运动,药物治疗和血糖监测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使血糖控制接近正常。如争取使糖基化血红蛋白<7%,空腹血糖<6.0mmol/L,饭后2h血糖<8.0mmol/L,同时注意尽量避免低血糖的发生。其中主要措施包括饮食治疗和药物治疗。
    (1)糖尿病肾病的饮食治疗:糖尿病肾病的饮食治疗有其特殊性,总热量的摄入要根据患者身高、体重及活动量来决定。在营养的构成中,须特别注意蛋白质的摄入。糖尿病肾病时,肾小球处在高滤过状态,过高的蛋白饮食会使这种高滤过状态持续,加重肾小球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因此,目前主张在糖尿病肾病早期即对蛋白的摄入量加以限制。希望借此减轻肾小球滤过负荷。一般0.8g/(kg?d)的蛋白量较为适宜。对已进入临床期,有水肿、蛋白尿、肾功能损害的患者则须根据内生肌酐清除率来安排蛋白质的摄入量。患者摄入的蛋白质必须是优质蛋白质,即必须氨基酸含量高的动物蛋白质为主。
    (2)糖尿病肾病口服降糖药物的选择应考虑其代谢途径:格列本脲(优降糖)、格列齐特(达美康)的活性代谢产物主要由肾脏排出。肾功能损害时,易导致低血糖,不宜使用。格列喹酮(糖适平)主要在肝脏代谢,只有大致5%由肾脏排出肾功能不全时,使用较为安全,且使用的剂量范围大可作为糖尿病肾病患者的首选药物。格列吡嗪(美吡达)的部分代谢产物由肾脏排出,但活性弱,不易引起低血糖反应较为安全双胍类口服降糖药物对已有蛋白尿的临床期糖尿病肾病不宜使用,因为其是以原形从尿中排出,易造成乳酸堆积而致乳酸酸中毒。对于用饮食和口服降糖药控制不良的糖尿病肾病患者,应尽早使用胰岛素,以推迟、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需要强调的是,对肾功能损害明显的患者,要考虑到血中胰岛素半衰期的延长,其次是患者食欲减退进食减少,这些都需要对胰岛素的用量进行精细的调整,经常监测血糖,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还应注意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高胰岛素血症。糖尿病患者常因存在胰岛素抵抗和不适当治疗而致高胰岛素血症,持久的高胰岛素血症可刺激动脉壁平滑肌和内皮细胞增生;增加肝脏低密度脂蛋白产生,促进动脉壁脂质沉着;损害机体内源性纤溶系统如刺激内皮细胞产生纤维蛋白溶酶原抑制因子,促进血栓形成;长期高胰岛素血症可使血压升高和体重增加可加速动脉硬化的发生和进展降低高胰岛素血症除适当使用口服降糖药外,补充微量元素如矾和铬也可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
    近年发现新药罗格列酮为噻嗪烷二酮类降糖药物。其降糖作用包括降低血浆葡萄糖和胰岛素水平,改善糖耐量;降低血浆三酰甘油和游离脂肪酸水平;降低肝糖原异生作用并刺激脂肪组织和骨骼肌对葡萄糖的摄取是目前改善胰岛素抵抗较好的药物。
    此外,根据近年研究结果糖尿病非酶糖基化终末产物(AGE)在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使用AGE抑制剂治疗糖尿病肾病。
    ①氨基胍:是一种AGE抑制剂,它在高糖条件下也可有效地防止AGE生成或抑制AGE的活性。氨基胍通过与葡萄糖竞争和大分子蛋白质的结合,选择性抑制蛋白质非酶糖基化早期产物的形成。据研究,氨基胍还可防止NO激活,调整糖尿病早期的血管功能失调。
    ②醛糖还原酶抑制(spirohydantoin):临床观察结果对防止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外周神经病变和肾病疗效轻微,且起效缓慢。因使用时间尚短使用也不广泛有待作出客观评价。
    2.控制高血压 高血压是肾脏病人肾功能损害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而且是可控制因素。对糖尿病肾病也是如此高血压在糖尿病肾病的发展过程起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控制高血压,是延缓糖尿病肾病发展的关键。控制高血压首先要限制患者对钠盐的摄入,同时禁烟、戒酒,减轻体重,适当的运动,这是治疗的基础。
    现一般认为,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压应控制在17.5/11kPa以下。有关资料显示血压从21.3/12.7kPa降到18.0/11.3kPa时,尿蛋白排出明显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下降速度从每月1ml/min降到每月0.35ml/min,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生存期也明显延长,降压治疗前l0年累计死亡率为50%~70%,治疗后18%。临床研究证实有效的降血压治疗,可明显预防或延缓糖尿病多种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研究显示积极降压治疗,能延缓临床糖尿病肾病的进展速度尤其在血压开始上升还未达到临床高血压时更明显降压治疗应达到降低平均动脉压,恢复血压昼夜节律和降低肾小球内压。
    降压药物的选择,目前以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为首选,它可减少尿蛋白的排出减缓肾功能下降的速度其机制是:
    (1)降低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力,从而纠正高滤过状态也减少了蛋白尿近来还认为ACEI可以直接改善肾小球毛细血管的选择性滤过作用。
    (2)抑制细胞生长因子如转化生长因子β等的活性,并可增加骨骼肌胰岛素的敏感性而改善对血糖的控制。
    (3)降低系膜细胞对大分子物质的吞噬作用从而减少了因蛋白尿导致的系膜细胞增生和小管间质的纤维化。
    (4)促进基质金属蛋白酶降解,使已形成的细胞基质部分得以降解。ACEI的作用不仅用于降压,而且不伴高血压的糖尿病肾病患者也宜应用,且服药方便,其主要副作用是咳嗽。目前,流行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的长效制剂。临床常用的该类药物主要有:卡托普利(开博通)、依那普利(悦宁定)、培哚普利(雅施达)贝那普利(洛丁新)福辛普利(蒙诺)等。值得关注的是ACEI对肾功能下降的病人有引起高血钾的作用。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药在糖尿病肾病中也渐为人们使用,目前常用的血管紧张素Ⅰ型受体(ATⅠ)阻滞药,因为对激肽无影响,所以无咳嗽等不良反应;同时ATⅠ受体阻断后较高的血管紧张素可以刺激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Ⅱ),后者可以有抗增生作用因此较ACEI更好。但是也有一些研究证明ACEI的肾脏保护作用是通过缓激肽作用而致,因此尚不能下定论。氯沙坦是ATⅠ类新药中的第1种根据4000多例病人的资料氯沙坦在剂量为50~100mg/d时是一种有效的抗高血压药而且耐受良好。
    钙通道拮抗药可降低平均动脉压,可以缓解心绞痛,降低细胞内钙有利改善胰岛素抵抗。为治疗糖尿病肾病高血压推崇的另一类药物。但一般L型钙通道阻滞药对肾脏保护作用效果不如ACEI明确。晚近T型钙通道阻滞药可以降低蛋白质,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常用药物有α受体阻滞药哌唑嗪、乌拉地尔(压宁定)对糖和脂肪代谢均无不利影响,且降压效果好。乌拉地尔(压宁定)降压效果优于哌唑嗪,该药可静脉注射治疗重症高血压。此类药物有直立性低血压不良反应,应用时应加注意。
    吲达帕胺(钠催离)可增加尿钠排泄,不影响糖代谢和脂肪代谢,具有降压和利尿双重作用,与ACEI有协同作用。
    3.透析和肾移植 透析和肾移植是出现肾功能衰竭后的治疗必选措施。糖尿病肾病患者多合并有全身动脉硬化,血管壁僵硬血管通路较难建立,而且维持时间短。腹膜透析对糖尿病肾病患者是较为理想的选择,可采用不卧床持续腹膜透析在操作方面,无须建立血管通路。但总的来说无论血透、腹透,糖尿病肾病患者维持透析的生存率不如非糖尿病肾病患者,其主要原因是糖尿病肾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明显增多。当肾功能更恶化时,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如心包炎、结肠炎、出血倾向和神经系统病变等,极大地缩短了生存期。
    (1)透析治疗:糖尿病肾病透析治疗,开始的时机很重要首先是宜早不宜迟 当内生肌酐清除率min或血肌酐>530~7lOμmol/L(7mg/dl)时可作为透析治疗的指标。
    (2)腹膜透析疗法:腹膜透析是糖尿病肾病终末期的主要疗法之一。因腹膜透析有以下优点:
    ①可以避免循环负荷过度,减轻心脏负荷。
    ②能清除中分子量毒素,有效地控制尿毒症症状对贫血、神经病变和骨病改善优于血透。
    ③由于胰岛素可从腹膜吸收将胰岛素(按每4g葡萄糖加1U胰岛素)直接加入腹透液中可以控制高血糖。
    ④提高腹透液渗透压可纠正血容量过多,有效控制血压。
    ⑤不需全身肝素化,可避免视网膜出血而影响视力。
    腹膜透析的缺点主要是易致腹膜炎,糖尿病免疫力低下易发生出口感染或隧道口感染长期腹透糖负荷过多致患者肥胖出现高脂血症如腹透液丢失蛋白质和氨基酸过多可导致营养不良。长期腹透失效常由于腹膜硬化所致。
    (3)血液透析疗法:血液透析较腹膜透析清除毒素,控制血糖和调正电解质等较快。文献报道糖尿病患者由于严重供血不足导致肢体坏疽,需要截肢者血透较腹透少。但血透有以下缺点:
    ①糖尿病患者动脉硬化多见,作内瘘的血管经路有困难。
    ②糖尿病常并发冠心病以及心肌代谢紊乱所致心肌病变使患者心血管系统稳定性差,故血透中易发生低血压。此时如由于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更易发生。
    ③糖尿病尿毒症由于摄入少,又因肾功能衰竭胰岛素半衰期长而作用增强,故血透后可发生低血糖。
    ④糖尿病肾病无尿或少尿者作持续性血液透析,较其他肾病患者易于发生高钾血症,特别在使用ACEI的患者。
    (4)肾移植:是治疗糖尿病肾病尿毒症最好的办法优于透析治疗。目前,活体移植生存率与非糖尿病患者相近。糖尿病肾移植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心、脑血管并发症和感染等。另出现输尿管坏死膀胱漏尿和神经性膀胱较非糖尿病肾病为多因此,为提高糖尿病肾移植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强调术前的血糖控制心血管并发症的治疗并尽可能及早透析。
    虽然透析和肾移植对晚期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有效,但治疗费用很大,供肾来源困难。因此,对糖尿病肾病的根本治疗在于早期控制延缓发展,这需要引起临床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目前临床观察单纯肾移植并不能防止DN的复发,如血糖控制不佳可能又出现肾小球的硬化再度导致尿毒症。此外,其他糖尿病合并症也不能随肾移植而改善。胰-肾联合移植由于许多技术问题的解决,现已是常用且成熟的治疗方法与单独肾移植相比,病人的存活率已明显提高据对一组31例IDDM患者接受胰-肾联合移植23个月的随访:结果显示所有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肌酐水平均恢复正常,其他合并症也改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单独肾移植者。目前世界上1年的移植病人数在1000左右。1年存活率在94%,肾存活在91%,胰存活67%,3年生存率为89%,肾存活69%胰存活64%。
    肾或胰-肾联合移植是糖尿病人ESRD时最佳选择但与非糖尿病相比,其生存率移植物的存活率,肾功能的维持等均低。近年来,随着免疫抑制剂的不断开发和进展,如环孢素、霉酚酸酯(骁悉)等,接受肾移植的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移植效果也有明显进步。此类病人接受肾移植的高危因素包括:已存在的大血管病变,左室肥大,高血压等。目前认为在行移植前需纠正已存在的心血管问题国外有些中心对所有糖尿病人需行肾移植者行冠脉造影,如存在冠心病,先予以搭桥或血管介入等方法予以纠正。

  • 远志
    回复
    2023-07-05 14:14:37

    糖尿病肾病能治好吗

    1、糖尿病肾病能治好吗

    这个问题,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是完全能治好的。这关键是要接受合理的治疗。二型糖尿病肾病是肾脏病的一种,相对于一型糖尿病肾病来说,治愈的机会更大,治疗的方法更简单。一般来说,一型糖尿病肾病的危害大,发病时间短,我们治疗会有难度,只要我们积极治疗,糖尿病肾病是可以治愈的。

    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措施还是控制好糖尿病,避免肾脏病变的发生。血糖控制水平对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眼底病变的发生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2、糖尿病肾病的检查

    尿糖定性

    是筛选糖尿病的一种简易方法但在糖尿病肾病可出现假阴性或假阳性故测定血糖是诊断的主要依据。

    尿白蛋白排泄率(UAE)

    20~200?g/min是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的重要指标;当UAE持续大于200?g/min或常规检查尿蛋白阳性(尿蛋白定量大于0.5g/24h)即诊断为糖尿病肾病。

    尿沉渣

    一般改变不明显较多白细胞时提示尿路感染;有大量红细胞提示可能有其他原因所致的血尿。

    尿素氮、肌酐

    糖尿病肾病晚期内生肌酐清除率下降和血尿素氮、肌酐增高。

    3、糖尿病肾病的原因

    糖尿病肾病早期就可观察到肾脏血流动力学异常,表现为肾小球高灌注和高滤过,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GFR)升高,且增加蛋白摄入后升高的程度更显著。

    高血压

    几乎任何糖尿病肾病均伴有高血压,在1型糖尿病肾病高血压与微量白蛋白尿平行发生,而在2型中则常在糖尿病肾病发生前出现。血压控制情况与糖尿病肾病发展密切相关。

    血管活性物质代谢异常

    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有多种血管活性物质的代谢异常。其中包括RAS,内皮素、前列腺素族和生长因子等代谢异常。

    糖尿病肾病的分期

    糖尿病肾病第一期:没有明显的症状,但肾功能检查可以发现肾小球滤过率增高。

    糖尿病肾病第二期:患者仍然没有明显的症状出现,休息时尿蛋白排泄率正常,即<20微克/分钟,运动等应激状态时尿白蛋白排泄率增多。

    糖尿病肾病第三期:也称为早期糖尿病肾病期,从这一期开始患者开始出现明显的异常,肾功能检查出现持续的微量白蛋白尿,即尿蛋白排泄率持续在20-200微克/分钟为此期标志,但是尿常规化验蛋白仍阴性。

    糖尿病肾病第四期:为临床肾病期,这一期的主要特点是大量蛋白尿,尿蛋白排泄率>3.5克/日,尿常规蛋白阳性,患者排尿时可以发现典型的蛋白尿表现,即尿液泡沫多,并且泡沫很长时间不能消散。

    糖尿病肾病第五期:也就是第五期是肾衰竭期,临床上也常称之为终末期肾病。从出现大量蛋白尿开始,患者肾功能就加速恶化直至肾衰竭。

    糖尿病肾病的饮食疗法

    限制蛋白质:糖尿病肾肾病患者在早期便应限制蛋白入量,给予低蛋白饮食。临床糖尿病期患者蛋白摄入应限制在每天每千克体重0.8克,肾功能不全患者蛋白质摄入应限制在每天每千克体重0.6克。另外患者处于肾功能不全后期时,不应再使用低蛋白饮食,以防蛋白质营养不良。接受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的患者则应增加蛋白的摄入,蛋白质摄入宜为每天每千克体重1.2克。

    必需氨基酸疗法:必需氨基酸疗法是指患者除通过饮食吸收必需氨基酸外,还应应口服或静脉给药必需氨基酸制剂,这是因为即使摄入优质蛋白,其必需氨基酸含量也不到50%,若采用必需氨基酸制剂,成人用量为每天12克~23克,便可保证人体所需氨基酸量。

    摄入足够热量:由于患者热量摄入不足时糖原异生增加,蛋白质及氨基酸分解加快,可产生负氮平衡,使尿素氮浓度上升,因此患者饮食中应给予足够的热量。

  • 紫苏
    回复
    2023-07-05 13:13:27

    先控制好血糖,现在要用胰岛素了,因为肌酐较高,有糖尿病肾病已经4期了。身体浮肿考虑也是因为肾脏肾功能差导致的。消肿方面要用利尿剂,这个具体用药和量要到医院,医生看了病人具体知道用药。高血压也要控制好,对如果控制不好对肾脏损伤有加重作用。一般如果出现糖尿病肾病,血压应控制在125/75mmhg以下,不过这个很是严格讲,有时候很难控制到这个水平、

想知道做人流对身体的危害有哪些?

腰酸背痛头晕耳鸣怎么回事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