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根据你说的情况,患者到了下雨天,空气湿度的天气,冬季常关节处有点酸疼 是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建议服用阿司匹林片,雷公藤片,布洛芬缓释片 效果很好,我们医院很多风湿患者都用这药指导意见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建议服用阿司匹林片,雷公藤片,布洛芬缓释片 效果很好,我们医院很多风湿患者都用这药 需要帮助请与我联系,祝你健康 希望我的建议你能接受
风湿性关节炎是由甲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全身性疾病,中医属“痹症”范畴。
关节炎是常见、多发且致残率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位十二大医学攻关难题。
关节炎的传统治法是益气养血,祛风除湿,搜风通络化痰祛淤。“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民间治疗本病的良方妙药有:
1:药酒疗法
内服药方:白术、杜仲、仙灵脾各12克,全蝎、秦艽、防风、川乌、草乌、木瓜、牛膝、当归、川芎、金银花、麻黄、乌梅各9克,蜈蚣3条,白酒250毫升,红糖250克。
制法:将药、酒共致陶罐内,布封口,泥糊紧,文火煎2小时后,埋地下或放进井水中,去火毒,1昼夜后滤渣取液备用。
用法:每饭后服35毫升,日3次,10天为1疗程。
外用处方:大血藤、络石藤、青风藤各30克,木瓜、没药各15克,牛膝、木防己、丹皮、乳香、田七各12克,桃仁、桑支各6克,白酒500毫升。
用法药浸酒内1周后用棉花沾药酒涂擦患处,日3-5次
疗效:治风湿性关节炎内服外擦1疗程见效,3疗程可愈。有效率达90%。
2:处方:海风藤、宽筋藤、忍冬藤、丁公藤、石楠藤、鸡血藤各30克。
用法:共研细末,每服2克,日3次,28天为1疗程。
疗效:用药1疗程,有效率达91%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风湿病是一种常见病,男女老少都可能得,但以青少年为多。一般风湿病发生的冬春寒冷季节,且北方发病率比南方高。
风湿病的主要特征是低烧,关节疼痛并又肿又红。其特点:大关节上通常出现交替发病,膝关节疼肿好了肘关节或肩关节又犯病了。风湿病发作时身上会出现不疼不痒的小红疹,过两天就消失;有时四肢或头皮也会出现不引人注意的小硬结。我们可以根据以上症状来断定风湿病。风湿病是一种慢性病,易反复出现急性发作。但在急性期后,即使红肿消退,关节不变形,功能似乎完全恢复,仍不等于已经完全恢复。尤其值得重视的是,经过反复发作后引起的病变,心脏受到损坏,病从出现心慌、气短、消瘦、多汗等病变为风湿性心脏病。
风湿病是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一种过敏性反应。多在患过中耳炎、扁桃体炎、咽炎、猩红热等病1-4周年发生的。青少年因抵抗力较弱,易得这类病。体质差的人也容易发生变态反应,得病机会也多。防止风湿病关键是要防止链球菌的感染。平时,我们不仅要排好学习、工作、劳动、休息和饮食,还要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对容易引起风湿病的病症应治疗彻底。如患了风湿病,应及时治疗,并注意休息,避免经常发作和病情的加重。
生姜皮可治疗风湿症
生姜皮晒干研末,装瓶内储存,备用。风湿病患者,每次取姜皮末半茶匙冲酒饮服,可以缓解症状。
古代对风湿病是怎样认识的?
人类认识风湿病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回到实践”的认识规律。几千年来,风湿病一直危害着人类的健康。人们在征服这类疾病的漫长实践活动中,对其临床表现和发病机制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研究,并不断地总结前人的经验,提出新的理论。纵观风湿病学的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8世纪):早在公元前3世纪的《希波克拉底全集》中就已出现风湿(rheuma)一词。rheuma源于古希腊语,意为流动,反映了最初人们对此类疾病发病机制的推想,即病因学中著名的体液论。体液论认为人体中有4种基本体液,包括血液、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其中任何一种失调或异常流动都会导致疾病,如引起疼痛则称之为风湿病。在近2000年里,体液论在风湿病的病因学中占据着统治地位。但对体液通过何种途径和方式引起关节炎症未曾描述。
长期以来,风湿病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主要用来说明周身的酸痛和疼痛,人们对其具体定义和临床范围并不清楚。然而由于当时许多重要的临床特点尚未被认识,亦缺少先进技术的帮助,对于临床学家来说,风湿病仍不失为一个比较合适的名称。Baillou(1538~1616)最早将风湿病与关节疾病联系在一起,他用风湿病(rheumatism)来表示一类与痛风不同的急性关节炎,从而首次将风湿病看作一个独立的疾病。1676年,Sydenham最先将急性风湿病的临床表现清楚地描述为“主要侵犯青少年的剧烈的游走性关节疼痛并伴有红肿”,使之与痛风区别开来。其描述即为后人所称的风湿热。
第二阶段(公元18世纪至现在):17世纪以后,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基础理论知识逐步加深和各种先进技术广泛应用,使医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1776年Scheele对于尿酸的发现标志着现代风湿病学的开始。
现代对风湿病是怎样认识的?
19世纪初,有些学者认识到风湿病分类学进展的缓慢。Heberden曾写道:“风湿病是各种酸痛和疼痛的统称,虽然这些酸痛和疼痛可以由不同的原因引起,但却没有各自特定的名称,而且往往与已有的特定名称的其他疾病难以区别。”因此,许多学者开始研究各类风湿病的特征,目的是彼此加以区分。他们通过对大量风湿病患者进行观察、分析和总结,归纳出各自临床特点的共同和不同之处,从而提出许多新的疾病名称。但限于认识尚不够深入,最初报道的病例常不能反映出疾病的独特性。例如早在1831年和1856年,就已有人对强直性脊柱炎进行了描述,但直到19世纪末才与其他脊柱炎区别开来。
随着病理学的进展,人们逐渐认识到风湿病为一全身性疾病,可累及身体各个部位。1927年至1934年期间,Klinge在研究风湿热的发病机制时发现有全身结缔组织的病变。病理学家Kl emperer总结了自己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硬皮病的经验以及Klinge的研究成果,认为这些疾病是全身胶原系统遭受损害的结果。他于1941年提出了“胶原病”的概念。由于风湿病的病变并不局限于胶原组织,1952年Ehrich建议将“胶原病”改名为“结缔组织病”,这一病名曾被临床学家和基础学家广为应用。然而结缔组织病并不能包含风湿病的全部,所以当今的临床学家多主张仍使用风湿病这一名称。
近30年来,由于生物化学、免疫学、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的快速进展,风湿病的研究领域也大为扩大和深入。1950年左右,类风湿因子(1948)、狼疮细胞(1948)、抗核抗体(1950)陆续被发现以及泼尼松和其他免疫抑制剂应用于临床治疗(1950),一系列重大进展使风湿病学有了一个飞跃发展,使风湿病的研究进入到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崭新阶段。
风湿病会引起哪些病理改变?
风湿病的共同基本病理变化包括全身的胶原纤维、小血管(动静脉)、各关节滑膜、软骨、骨、皮肤、肌肉、各内脏等部位的损伤,其变化特点有粘液样变性、纤维素样变性、淀粉样变性,纤维蛋白渗出,各种炎性细胞浸润,组织坏死,肉芽肿形成。病变晚期可有纤维化及玻璃样变性。
不同类型的疾病,其病理变化也有所不同,有的以血管炎变化为主,有的以滑膜的渗出增生为主,有的则以各种肌纤维的变性、炎症改变为主,也有的以小血管的进行性硬化从而进展到内脏硬化为主。因此不同类型的疾病,有其病理变化特点和发展规律。
(1)粘液样变性(mucoid degeneration)
它是指组织间质内出现类粘液的积聚,镜下见病变处的间质变为疏松,充以染成淡蓝色的胶状液体,其中可有一些多角形、星芒状细胞散在,并且突起互相联缀。病变常见于结缔组织的粘液样变性,如急性风湿病时的心血管壁。
(2)纤维素样变性(fibrinoid degeneration)
又称纤维蛋白样变性,为间质胶原纤维及小血管壁的一种变性,病变部位的组织结构逐渐消失,变为境界不清晰的颗粒状或块状无结构强嗜酸性红染物质,状似纤维素,故称之为纤维素样变性,由于其实为一种组织坏死,故而又可称为纤维素样坏死(fibrinoid necrosis),如类风湿皮下结节的坏死就是纤维素样坏死。
(3)淀粉样变性(amyloid degeneration)
组织内有淀粉样物质沉积称为淀粉样变性,多见于细胞间或血管内膜下沉着,HE染色为淡红均质状,刚果红染色为阳性反应,偏振光显微镜观察有特异的绿色双折射。
(4)玻璃样变性
又称为透明样变性(hyaline degeneration)。主要见于结缔组织、血管壁及细胞内。镜下为嗜伊红染色同质状半透明的蛋白样物质,虽然在不同原因所致的不同病变细胞组织中可有透明样变性,但其发生机制和化学成分均不相同。如瘢痕组织、肾小球纤维化玻璃样变性及肾小动脉壁的玻璃样变性。
(5)炎性细胞浸润
大多数病变的炎性浸润以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为主,有的病变可有较多的浆细胞浸润(如类风湿滑膜炎),有的可以嗜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如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有的血管炎早期可以嗜中性或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晚期则以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或浆细胞浸润为主。
(6)增生性变化
主要表现为纤维母细胞、毛细血管及小血管内皮、外皮细胞增生、肉芽肿形成。晚期纤维母细胞可由静止状态的纤维细胞转变而来,也可由未分化的间叶细胞分化而来。幼稚的纤维母细胞胞体大,两端常有突起,突起也可呈星状,胞浆略显嗜碱性。电镜下,胞浆内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及核蛋白体,说明其合成蛋白的功能很活跃。纤维母细胞停止分裂后,可开始合成并分泌原胶原蛋白,在细胞周围形成胶原纤维,细胞逐渐成熟,变成长梭形,胞浆越来越少,核越来越深染、成为纤维细胞。全身小血管(动静脉)可有内皮或外皮细胞增生,管壁坏死,血栓形成,最后纤维化等。如果炎症局部形成主要由巨噬细胞增生构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则该病灶称为肉芽肿。不同病因可以引起形态不同的肉芽肿,因此病理医师可根据典型的肉芽肿形态特点作出病理诊断。炎症吸收、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最后病灶可纤维化、玻璃样变及硬化。
风湿病的关系如何?
疼痛是风湿病的主要症状,也是导致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风湿病临床中,起源于关节及其附属结构的疼痛最为常见,然而肢体和躯干部位的疼痛也可见于内脏和神经系统病变。肢体远端关节的疼痛能够得到准确的定位,但起源于内脏及躯干和肢体深层结构的疼痛则不尽然如此,所有深在性疼痛都具有某些共性,即患者不能确切定位此类疼痛的起源,诸如关节、骨骼、肌肉、神经根或干、内脏等结构病变所引起的疼痛。
风湿病临床医生,首先应确立疼痛的解剖起源,即疼痛定位;其次是明确引起疼痛的病理过程的特性,即病变性质;最后是众多影响疼痛耐受,甚至导致疼痛发生的心理—社会因素也不容忽视。风湿病临床实践中,疼痛的成功治疗显然取决于对这些因素与疼痛间内在关系的了解,必然建立在坚实的解剖、生理、病理和心理学基础之上。
痛体验与心理状态有关吗?
疼痛体验具有一定的情感成分,所以心理因素在所有的疼痛持续状态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病人对疼痛的耐受力,忍受疼痛不向外界表达等,受种族、文化和宗教的影响。例如某些个体受到训练,具有特殊习惯或为粘液质,可以忍受疼痛不以为然;而另一些个体则恰恰相反。疼痛可以为抑郁的表现或突出症状。反之,抑郁也可以成为持续性疼痛的并发症。甚至形成药物依赖。另有些个体,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感受疼痛,所有这些因素,临床医生都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在风湿病临床中,决不应忽视慢性疼痛对病人的影响。持续性疼痛会增加烦躁、疲劳、睡眠障碍和食欲下降。也有一些疼痛病人不能正确地对待他们的疾患,向医生、家庭、乃至社会提出不尽合理的要求。因此,如同心理—社会因素对疼痛病人的影响一样,疼痛的心理—社会效应也是不容忽视的。
医生如何接诊疼痛患者?
一般情况下,未经医生的提示只有少数内省力极强的病人能够主动提供较为完整的病史资料,多数病人则只关注其体验最深刻的部分,即疼痛的部位和强度,所提供的病史常为:“我右腿疼”、“腰疼”、“疼痛得不能入睡”等等。准确无误地判断疼痛起源和性质,有赖于原始病史资料的准确性、深入性和系统性。一般的疼痛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均需要对下述因素进行了解:1.疼痛的病程;2.疼痛的部位和范围;3.疼痛的性质和特点;4.疼痛的程度;5.疼痛发生的频度和规律性;6.每次发作持续时间;7.伴随症状,如肌肉痉挛、强直、无力、萎缩,其他感觉症状,恶心、呕吐、头晕、出汗等;8.诱发因素,如呼吸,用力,颈、四肢、躯干的位置和姿势,情绪障碍等;9.缓解因素,如身体姿势、药物、休息、饮食等;10.疼痛发生前的预兆;11.既往疾病及伴随疾病;?12.有关疾病家族史;?13.已有实验室检查资料;?14.治疗经过及反应性。
风湿病好发于什么年龄?
急性风湿病常侵害儿童与青年,初次发病者多在5~15岁之间,7~10岁为好发年龄的高峰,5岁以下者很少发病。根据有的国外学者报告,2岁以下初次发病者仅占2324名患者中的0.7%,5岁以下者占8.5%,25岁以后或4岁之前初次发病者甚为少见。我国北京儿童医院分析1955~1971年底1477名住院患者的年龄分布,90%的病例属于7岁以上。本病的复发大多发生在初次发病后的3~5年之内,因此多见于25岁以前,25岁以后复发率就降低。在儿童进入发育期后,复发的机会就减少了。
风湿病与遗传因素有关吗?
越来越多的资料说明,遗传因素与风湿病的关系极为密切。
早在1889年就有人指出,风湿病常在同一家系中有数名成员发病。此后也有人证实本病家族性发病率较高。父母患过风湿病的儿童,其发病率高于双亲无风湿病的儿童。有关单卵双胞胎的研究认为,其中一个患风湿病,则另一个有20%的可能亦将发病。因此在对风湿病患者做了大量的研究之后,有的学者认为风湿病的感受性与常染色体的隐性基因有关,但并未得到其他学者的进一步证实。另一项对40对双卵双胞胎的研究,只有2对有风湿病的相同病史。因此,认为风湿病与遗传有关尚缺乏足够的证据。
人白细胞抗原系统(HLA),抗原在第6号染色体短臂上受基因支配。有人对风湿病患者进行了HLA检查,证明HLA-BW35与风湿病的易感性有关。芬兰人的风湿病患者HLA-BW35占多数,而英国人的风湿病患者HLA-BW15?占少数。因此,风湿病与HLA型的关系可能和种族有关。
患了风湿病应如何选择医生?
很多风湿性疾病属于慢性、进展性疾病,因此,患风湿病后就得经常与医生进行交往,所以选择医生对患者至关重要。
那么,选择一个什么样的医生呢?对大部分风湿病人来说,最好是看内科医生。因为内科医生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是经过特殊的训练的,知识面比较宽阔,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他们能处理涵盖面很广的风湿性疾病。
对于比较复杂、难治的风湿性疾病,可能需要看在风湿病学方面受过特殊训练的专科医生。目前,不少医院已经设有风湿病专科。所以,如果您的风湿病经一般内科医生治疗一段时间后病情尚未好转,或者患有严重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或强直性脊柱炎等,看风湿病学专科医生是有好处的。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人花了不少时间,他们找了一个医生又找一个医生,这样做不但浪费时间和精力,而且于治病不利。这是因为不少风湿病,尤其是难治、严重者,其治疗需要很长时间,医生在治疗方面总有一个长期的计划,因此如果不能固定一个医生(或者同一医院的专科),无异于浪费时间,耽误治疗。
免疫疗法治疗风湿病的趋势如何?
尽管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高速发展,对风湿病的治疗方法也层出不穷。虽然有些方法十分有效,但也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因此人们希望生物制品在风湿病的治疗中大显身手。
(1)直接针对细胞因子的治疗:多数学者认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关键是一些细胞因子启动了自身免疫反应的效应机制。如白细胞介素-?1、2、4、6、10、(IL-1、2、4、6、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IFN)、粘附分子等。如果能对这些细胞因子加以对抗或将其灭活,就有可能预防或阻止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目前已有抗细胞因子单克隆抗体,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蛋白和特异性细胞因子抑制物,特别是白介素?1受体的天然拮抗剂正处于实验阶段。但是也存在一个很难解决的现实问题,就是在治疗中用量太大,无疑使病人的经济负担加重。另外自身免疫性疾病涉及到异常复杂的细胞因子网络,仅用一种细胞因子治疗可能难以奏效。
(2)直接针对T细胞的治疗:在人类某些免疫反应性关节炎中也发现与激发抗原具有特异性的 T细胞;在类风湿关节炎中T细胞的重要作用是通过HLAⅡ级抗原等位基因与该病密切相关而得以证实。这些多肽抗原向T辅助细胞(CD+4)的递呈受到了HLAⅡ级分子的严格限制。更有说服力的是,以前人们采用直接针对T细胞的免疫疗法,如胸导管引流法、全身淋巴结照射和淋巴分流可使病情缓解。尽管这些尝试作为常规治疗既不实用又不安全,但毕竟是有前途的治疗方法。新近应用主要干扰T细胞功能的环孢霉素A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获得了良好疗效,进一步支持了T细胞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重要性的理论。目前已有学者应用抗CD4、CD5,抗T细胞的单克隆抗体,抗白介素?2受体的单克隆抗体,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令人振奋。
(3)接种T细胞疫苗:有人将亚致病剂量的“促病”T细胞注入动物皮肤,以诱导产生对疾病引起负调节作用的调节T细胞,从而起到预防和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作用。但是由于大多数风湿病的诱导抗原未知,因此生产用作疫苗的特异性T细胞或克隆显然是不可能的;尽管有学者成功地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关节囊中的活化T细胞扩增并用作疫苗,治疗15名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虽无明显副作用,但要肯定其疗效仍然为时尚早。
(4)抗T细胞抗原受体(TCR)的单克隆抗体:试验证明,用特异性TCR-αβ抗体遏制αβT细胞,可抑制大鼠佐剂性关节炎和胶原性关节炎的发生。提示该法可能成为治疗关节炎的一种重要方法。
(5)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结合肽治疗:MHC分子可结合多种不同的肽,所以结构类似的有关肽类可竞争性地与MHC结合,从而可抑制T细胞激活及自身免疫反应。因此可通过在实验室筛选或合成这种肽类,遏制抗原对T细胞的激活,从而预防或抑制炎性关节病的发生。
糖皮质激素是怎样治疗风湿病的?
糖皮质激素作用的中心,是降低机体对各种有害刺激的反应性,使机体在不良的环境中维持必要的生理功能。它的主要治疗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抗炎作用:糖皮质激素对各种原因引起的炎症以及炎症的各个阶段,都有明显的非特异性抑制作用。炎症早期能促使炎症部位的血管收缩、毛细血管通透性降低,渗出、充血、肿胀减轻。在炎症后期,能抑制纤维细胞增生和肉芽组织形成,减轻炎症部位的粘连和疤痕形成,减少后遗症。
(2)免疫抑制作用:糖皮质激素既不降低机体细胞免疫反应,也不降低体液免疫反应,它却能抑制免疫反应的表现。原因就在于它主要抑制了免疫细胞间的信息传递作用。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有哪些?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根据其血浆半衰期分短、中、长效三类。血浆半衰期是指药物的血浆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其长短在多数情况下与血浆浓度无关,它反映药物在体内的排泄、生物转化及储存的速度。生物半衰期是指药物下降一半的时间。一般讲血浆半衰期和生物半衰期呈正相关关系。短效激素包括:氢化可的松、可的松。中效激素包括:强的松、强的松龙、甲基强的松龙、去炎松。长效激素包括:地塞米松、倍他米松等药。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有哪些副作用?
因皮质激素具有明显的抗炎、抗过敏和免疫抑制作用,故广泛地应用于风湿病的治疗中,并可产生戏剧般的效果。但又因其显而易见的副作用,尤其在剂量过大、治疗时间过长的情况下可出现不良反应。
(1)并发或加重感染:因激素抑制机体炎症和防御反应,加之基础病等因素的影响,造成机体对多种病原体的易感性。
(2)中枢神经并发症:激动、失眠、抑郁、依赖性等。
(3)内分泌及代谢系统:向心性肥胖、糖尿病、性欲减退,月经失调及多毛等。
(4)消化系统:轻者腹胀、腹痛、泛酸,重者发生溃疡、出血和穿孔。
(5)心血管系统:心悸、高血压、动脉硬化等。
(6)运动系统:骨质疏松、骨无菌性坏死和肌病等。
(7)皮肤表现:面部红斑、紫纹、薄而易脆的皮肤等。
(8)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抑制作用:抑制儿童生长发育,负氮平衡,钙、钾负平衡。
(9)其他:诱发白内障、青光眼、伤口愈合不良等。
激素治疗风湿病的关键环节是什么?
(1)确定适应症:系统性红斑狼疮、多肌炎、皮肌炎、血管炎、类风湿性关节炎伴有以下情况时: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管炎、白细胞减少、虹膜睫状体炎、浆膜炎和重要器官受累者。各种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如强直性脊柱炎,赖特氏综合征合并虹膜睫状体炎者。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全身型和成人still病经一般非激素类抗炎药治疗无效时,应使用皮质激素。
(2)遵循合理的治疗方案:宜选用中效激素制剂(如强的松),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激素仅仅起一个“桥梁”作用,使病人渡过困难时期,同时应用慢作用药维持治疗。强的松每日 15mg左右,疗程少于1月。而系统性红斑狼疮肾脏严重损害者,则应以“首始量足,减量要慢,维持要长”的方案给药。
(3)中药配合激素治疗:应用大量激素引起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时,病人会出现肾阴虚表现,可应用滋阴补肾之药如旱莲草、生地、枸杞子、女贞子、龟板、地骨皮、知母、太子参等。在激素减量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皮质激素撤减综合征,病人会出现肾阳虚的表现;可适当加入温补肾阳药如菟丝子、补骨脂、仙灵脾等,亦可酌加益气活血药如黄芪、党参和丹参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促进体内肾上腺皮质分泌和减轻激素撤减综合征,能减少撤药反弹现象和帮助巩固疗效。
(4)加用细胞毒性药:如环磷酰胺、甲氨喋呤、硫唑嘌呤等药。
(5)预防身体各腔道的感染,如口腔、鼻腔、上呼吸道和尿道等。
用激素前必须考虑的问题有哪些?
(1)患者的病情有多严重?(2)欲用激素多长时间?(3)期待的治疗效果是什么?(4)你(指医生) 是否知道皮质类固醇激素的常见副作用?(5)患者是否具有使用激素治疗的指征?(6)患者是否有激素治疗的禁忌症和慎用症?(7)哪种激素适合于病情?(8)有否其他现代的或辅助治疗能减少激素的使用剂量和减少激素的副作用?
为什么柳氮磺胺吡啶可以治疗风湿病?
柳氮磺胺吡啶是5-氨基水杨酸与磺胺吡啶的偶氮化合物,在三个方面发挥抗风湿作用。
①抗炎作用:通过抑制血栓素合成酶及脂氧酶通路,抑制中性粒细胞的趋化性和溶蛋白酶活性以及IgE介导的肥大细胞脱颗粒作用,产生抗炎效果。
②免疫调节:有人观察到柳氮磺胺吡啶可抑制类风湿因子的合成及丝裂原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和抑制自然杀伤(NK)细胞的活性。
③抗叶酸代谢:可抑制叶酸盐在空肠内的水解及转运,还可竞争性地抑制叶酸代谢中的二氢叶酸还原酶、亚甲四氢叶酸还原酶及丝氨酸转羟甲基酶的活性。使DNA合成障碍影响细胞的正常增殖周期,从而发挥免疫抑制和抗炎作用。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与青霉胺和金制剂接近。也可用于治疗瑞特综合征、反应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和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副作用包括:恶心、呕吐、白细胞减少、皮疹、肝脏损害和贫血等。用法:以第1周0.5g、1~2次/日,以后每周递增0.5g/日,直到2.0g/日维持为宜。疗效不佳者可加至3.0g/日。治疗剂量宜个体化,维持量一般不低于1.5g/日。要定期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并保持每日摄入一定量水分。
风湿病在哪些情况下才可进行手术治疗?
风湿病是影响关节、骨、肌肉、韧带、肌腱、滑囊和内脏血管以及结缔组织成分的各种疾病。它可以是局限于肌肉骨骼系统的疾病,也可以是具有多系统受累的全身性疾病,范围很广。本节着重讨论风湿病关节炎的外科手术治疗。诚然,风湿病的病因目前多未明确,靠药物及支持疗法可以使很多病人症状得到缓解,疾病得到控制。但不可能都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需要与手术治疗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才能为病人解决更多的问题。例如风湿病使患者处于病残状态,主要是疼痛、关节僵硬和关节僵直、强直于非功能位。疼痛,多由关节滑膜大量增生及关节囊病变引起,在药物控制无效的情况下,行关节滑膜切除,常能减轻病人的疼痛。又如关节强硬,失去正常的关节活动范围,亦是由滑膜及关节软骨病变引起。常可通过滑膜切除术、关节清理术和关节成形术,清除影响关节活动的病变组织,减轻疾病,使病变关节活动得到恢复。关节僵直或强直,可通过关节松懈术、关节成形术及截骨术,使关节重新回到功能位,保留和发挥关节的部分功能,也可以通过人工关节置换术使僵直或强直的关节重新活动起来。由此可见,外科手术在风湿病治疗中亦起着重要作用,不论在早、中、晚期,都能缓解疼痛,并使关节重新充满活力,改善风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当然,对风湿病患者进行外科手术,手术前的准备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由于本病是多个系统、多个器官、多个组织的疾病,受累关节较多,而且病期漫长,尤其一些长期卧床病人,其全身情况较差,需积极纠正才能耐受手术,局部情况较差则直接影响手术效果;骨质疏松不利于人工假体的安装;长期服用皮质类固醇、免疫抑制剂会影响术后组织愈合等。因此,术前必须作好充分准备,才能保证手术成功,不可草率行事。
总之,并非所有关节病变都适用于手术治疗,不同疾病、不同关节、不同情况,选用不同手术方法,均各有其严格的适应症,既要考虑病人耐受能力,又要考虑手术治疗可能获得的实际效果、并发症、危险因素以及病人对手术的要求、动机及术后配合能力等。因而术前评价、适应症选择、确定手术方案,
临床上导致风湿痛的原因较多,因为风湿病并不是某个单独疾病,而是包括引起关节、骨骼、肌肉等多部位疼痛的一大类疾病。其中包括100多种疾病,而不同的疾病,其病因与发病机制并不完全相同,所以治疗方法也并不完全相同,缓解风湿痛的方法主要包括一般治疗、对症治疗、对因治疗、手术治疗。
1、一般治疗:风湿痛的一般治疗,主要是明确引起风湿痛的诱因,通过局部休息、制动,适当补充营养缓解疼痛。如苦瓜可以清热解毒,能适度缓解患者发热、疼痛的症状,山药、薏苡仁具有健脾利湿的功效,也可缓解患者关节肿胀的症状。另外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关节、肌肉功能的康复处理等,例如针灸或者采取中药外敷,也可以使用红花、艾叶等煮水泡脚;
2、对症治疗:临床上对于风湿痛,可以给予缓解炎症和疼痛的药物,常用的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包括布洛芬、双氯芬酸、塞来昔布、依托考昔,这类药物对于部分风湿痛能够起到一定的缓解及治疗作用;
3、对因治疗:例如骨关节炎,是由于关节、骨骼软骨退化所导致,可以给予保护关节软骨的药物,例如氨基葡萄糖。对于类风湿关节炎引起的疼痛可以使用甲氨蝶呤来改善病情,对于风湿性多肌痛所引起的风湿痛,临床上多需要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如使用泼尼松进行治疗;
4、手术治疗:部分风湿痛的患者可能使用药物无法缓解,此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考虑是否选择手术治疗来改善临床症状,如关节镜下膝关节内滑膜切除术,但需注意手术治疗无法控制疾病进展。
因此对于风湿痛的患者,需要首先明确疾病种类,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药物治疗,或者手术治疗,例如滑膜切除术。需注意此手术对于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可以缓解症状,但是不能控制疾病进展。
类风湿病常见的症状有:
1.关节肿痛与变形:多数类风湿都有关节症状,主要表现为关节肿或痛,可同时并发关节周围皮肤发红、发烫。
2.晨僵:指清晨起床后,关节、腰背、软组织等出现黏着感,活动后可以减轻。比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嵴柱炎,都可能晨僵。
3.畸形:后期病例一般均出现掌指关节屈曲及尺偏畸形;如发生在足趾,则呈现爪状趾畸形外观。
4.皮肤硬化:皮肤硬化是指皮肤变硬,用手指不能捏起来,皮肤的皱纹变浅或变小的一种症状。轻者可于四肢见点状、或成片的硬化,严重的四肢、躯干、面部出现弥漫性的硬化,皮肤坚硬,表面有像腊一样的光泽,不能捏起,面无表情,张口不利等。
5.不规则发热:感染、肿瘤、类风湿病是不明原因发热的三大常见原因。如果在常规抗感染治疗无效,又无明显肿瘤征象时,应注意类风湿病的可能。
6.疼痛:类疼痛中,关节疼痛,腰背疼痛和交替性臀部疼痛最为常见。主要特点是在休息时症状加重,尤其是后半夜腰背部疼痛更常见,活动后会减轻。
7.皮肤黏膜症状:不明原因的皮疹、晒太阳后皮肤过敏、口腔溃疡、外阴溃疡、皮肤结节、红斑等也可能是类风湿病。80%的患者都会出现皮疹,以鼻梁和双颧颊部呈蝴蝶形状分布的红斑最具特征性。
8.雷诺氏征:指遇冷或情绪改变时,双手或双足变白进而发紫,保暖或情绪稳定后变红,最后转为正常颜色,这可能是硬皮病、各种血管炎等。有些人一直认为自己是冻疮,其实冻疮不会在春天、秋天或夏天发作的,出现内脏受累再看就迟了哦。
9.肌肉可有肌肉疼痛:四肢肌肉疼痛无力,蹲下后站起困难、手臂上举困难等,或伴有眼周围发紫、前胸后背皮疹等。
10.多系统或多脏器损害:主要表现为心、肝、肾、肺、脑、皮肤关节等多系统损害,最常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血管炎、系统性硬化症等疾病。多个脏器出问题,大多是类风湿病,请务必记住,务必记住,务必记住。
类风湿的症状你知道了,那么危害你知道吗?
1、致残率高
类风湿的发病率很高,而且有类风湿病的症状有很高的致残率,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的活动和健康。患者瘫痪在床会给家庭带来很多负担,需要有不少的劳力来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
2、威胁生命
患者在发病期间如果不能有效的遏制病情,那么就会导致生命危险的降临,也是常见的类风湿的危害。该病还会损害内脏重要器官而危及患者生命,有一定的死亡率。类风湿病反复发作后会引起病变如心脏受到损坏。
3、治疗时间长
这是因为类风湿的治疗过程漫长,患者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一些贫困地区的类风湿病患者更是欠下大量债务,给整个家庭带来阴霾。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只有这样才能恢复身体健康。类风湿危害这么大,该要如何治疗呢?
类风湿如何治疗一直困扰着大家,大家也尝过很多治疗类风湿的方法,但是疗效不明显,甚至还有加重的倾向。治病要治本,治疗类风湿也是一样,抓住类风湿病灶减轻炎症反应,抑制病变发展及破坏,尽可能保护关节和肌肉的功能,最终达到病情完全缓解或低疾病活动度的目标。
如果对你有用,希望能采纳!
您好:类风湿是一种免疫变态反应型疾病,是由风,寒,湿热侵入肌体加之患者的免疫功能低下,气血水湿等新陈代谢紊乱兼受外邪侵袭,致使气血,水湿运行不畅经络受限,瘀化热,热集生毒,侵入关节破坏组织。类风湿属中医痹症,所谓“痹症“就是人体营卫失调,感受风寒湿之气,合而为痹,或日久正虚,内生痰浊、瘀血、毒热,正邪相持,使经络、肌肤、血脉、筋骨,乃至脏腑的气血痹阻,失于濡养,而出现肢体疼痛、肿胀、酸楚、麻木、重着、变形、僵直及活动受限等症状。在《素问?痹论》篇中对“痹“的认定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意思是说,气候变化无常,冷热交错,或居处潮湿、寒冷或涉水,淋雨等风寒湿邪气,侵入人体,注入经络,储留关节,使气血痹阻,而为痹症。这是说的外因。内因是指:“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就是说,都因为人体体质虚弱,气血不足,或劳累过度,肌肤毛孔疏松,营卫不固,流注经络、关节肌肉,致使气血凝滞阻塞不通。这就是所谓“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从总体上说,和高血压、糖尿病一样,是在遗传易感性的基础上,外界因素促发的一类疾病,现无根治的方法。所谓根治,就是去除病因,治愈疾病,而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尚不清楚,更谈不上去除了。目前的研究认为类风湿关节炎与遗传因素有关,此外,类风湿关节炎作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与异常的抗原抗体反应相关,免疫抑制剂只能抑制抗原抗体反应,使它们维持在低水平而不能去除。有些病人看到一些晚期类风湿关节炎病人,因关节畸形、强直,生活不能自理,顾虑很重,这是不必要的。只要医患之间积极配合,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并且持之以恒,一般都能控制病情进展,可以正常地工作、生活。部分中药对类风湿关节炎有一定的疗效,如雷公藤可控制关节炎症,缓解疼痛,但并不能阻止关节病变的进展,有些人因害怕抗风湿药的副作用,仅服用中药治疗,最终出现关节破坏、畸形就是例证。因此,对类风湿关节炎可以采用中西药联合治疗,不要因服中药而停用疗效已肯定的抗风湿药,切忌乱投医,以免延误病情,失去治疗时机。
常见的食疗品种:
⑴葡萄:味甘,性平,能益气补血,食之使人健壮,尤以葡萄干补力为甚,宜与桂圆肉同煎服。能益肝肾、强筋骨,用于气血两虚之心悸、失眠、神疲、盗汗等。还用于肝肾不足,腰膝酸软、无力。取葡萄干 500 克 ,人参 10 克 ,浸酒 800 毫升,密封 10 天,每次 30 毫升 ~50 毫升,每日饮服 1~2 次;鲜食或取汁加蜂蜜少许,温开水送服。用于小便不利、水肿、小便短赤涩痛。取葡萄汁、藕汁、生地黄汁、蜂蜜、木瓜各等份,煎为稀汤,于食前服用,每次 60 毫升 ~100 毫升。
⑵大枣: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的作用。可作为零食或炖汤食用。常用于类风湿病人的脾胃虚弱、倦怠乏力、血虚、精神恍惚、心神不安等。
⑶核桃仁:具有滋肝补肾、益脑健脾、强壮筋骨等作用。每日食用 2~3 个核桃。
⑷松子仁:具有滋肝补肾、益脑健脾、强壮筋骨等作用。每日食用 3 克 ~ 5 克 。
⑸栗子:具有补肾壮腰、养胃健脾的作用。适用于类风湿肾虚、腰膝酸软者。
⑹新鲜桑葚:为平补肝肾之品。用鲜桑葚 500 克 ,鲜桑枝 2 厘米 长段,浸酒密封 30 天。摇匀,每日饮 20 毫升 ~50 毫升。有祛风湿、补肝肾、利血脉等作用。
⑺山楂树根(皮):用山楂树根(或皮) 40 克 ~ 50 克 ,煎汤服用,亦可食用山楂果。有舒筋活络的作用。治疗类风湿痹症。
⑻橄榄:取鲜橄榄根或皮 40 克 ~ 50 克 ,洗净煎水内服,亦可食用橄榄果。治疗类风湿痹症,手足麻木等。
⑼桂圆:又称龙眼、桂圆肉。味甘,性平,入脾、心经。是补血益心、长智益脾之要药,入脾经功胜大枣。单用具有益气补血功效。用于类风湿之后期血细胞减少、体质虚弱、贫血等。
⑽山药:具有益气养阴、补肾、脾、肺的作用。适用于类风湿病后口渴、乏力、出汗等。
⑾黑豆:具有补肾益阴、健脾利湿、祛风除痹功效。适用于类风湿痹痛,四肢拘挛、肝肾不足。本口同薏苡仁、木瓜同用效果更佳。
⑿枸杞子:适用于类风湿肝肾阴虚、头晕目眩、腰膝酸软、身乏无力者,久服可强筋骨、耐寒暑、益精养血,令人长寿。可鲜食,配白菊花泡水代茶,还可与米煮粥食用。
⒀生姜:亦称姜,味辛,性微温。具有解表驱风散寒、温中止呕解毒之功效。生姜中含有一种姜辣素,对心脏、血管有刺激作用,能使心跳加快,血管扩张、血液流动加速,使全身感觉温热、出汗等。类风湿病人可以蔬菜食用,或菜中作料。还可配以生姜 60 克 ,陈醋 100 毫升,煎汤洗浸患肢。或用鲜姜捣烂外敷或取汁外搽等。也可用生姜、鲜葱、芫荽各 30 克 ,石菖蒲 15 克 ,共切碎捣烂,加白酒 50 毫升,调匀敷患处。
⒁辣椒:具有温中散寒之功效,外用可使局部皮肤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对防治类风湿有一定疗效。
⒂莲子:味甘涩,性平,具有清心养神益肾的作用。据《本草纲目》记载,莲子有“交心肾、固精气、强筋骨、补虚损、厚肠胃、利耳目、除寒湿”等功效。可鲜食,也可干果去皮、内心煮粥等食用。
⒃骨头汤:可用猪、牛、羊、狗等关节骨或脊椎骨熬汤、熬前放入几滴食醋,对类风湿病的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的骨关节脱钙、骨质疏松有交好的补偿与调节作用。
以上的果品与蔬菜,可经常食用,量适中,不受更多的限制,对身体和疾病的恢复均大有裨益。
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病人的饮食有哪些注意事项?
⑴合理膳食。要注意过食高蛋白、高维生素、中脂肪、中热能、低糖、低盐,少量多餐、少刺激性食物。烹调
食物要色、香、味均佳,且易消化。膳食中糖类、蛋白和脂肪的比例以 3 : 2 : 1 为合适。多用植物油,
如色拉油、玉米油、橄榄油、葵花籽油、豆油、菜子油等。植、动物油比例 2 : 1 为宜。饮食热能分配以早
餐 30% 、午餐 40% 、下午餐 10% 、晚餐 20% 为合适。水果应根据个人饮食习惯和病情决定。
⑵以素食为主,饭后宜食用水果 100 克 左右。蔬菜选用绿叶菜、西红柿、萝卜、芹菜、韭菜、香菜、木瓜
、黄瓜、豆芽、土豆、紫菜、海带、黑木耳、洋葱等。动物肉类选用蛇肉、狗肉、羊肉、牛肉、鱼肉等。适量
多食动物血、蛋、鱼、虾等。
⑶膳食营养要全面,不要忌口和偏食,一些食物应限量,但不是忌食,如牛奶、羊奶、奶糖、干酪、巧克力
、花生、小米等,少食肥肉、高动作脂肪和高胆固醇食物,少食用甜食,少饮酒和咖啡、茶等饮料。
类风湿关节炎最新生物治疗
类风湿关节炎 (RA) 的治疗热点是生物制剂的应用。目前临床使用的生物制剂主要有肿瘤坏死因子 (TNF) 抑制剂、细胞毒性 T 淋巴细胞相关抗原 -4 融合蛋白 (CTLA-4Ig) 、 CD20 人鼠嵌合性单抗利妥昔单抗 (RTX) 和阿那白滞素 (anakinra) 。
利妥昔单抗
第 1 天大会安排的几乎全是最受关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新领域——抗 CD20+ 单抗与其他抗风湿药物联合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基础和临床研究。我院 报告了 RTX 治疗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初步结果 , 在该Ⅲ期临床试验中 ,RTX 剂量为每次 1000mg, 静脉输注 , 间隔 14 天再次输注 , 共 2 次 , 同时合用甲氨蝶呤。在 24 周 ,RTX 组达到 ACR20 、 50 、 70 比例分别为 51% 、 27% 、 12%, 而安慰剂组为 18% 、 5% 、 1%, 治疗组健康评价调查表 HAQ 指数、 SF-36 值改善明显优于安慰剂组。 报告 , 随着 RTX 疗程的延长 , 疗效相应增加 , 副作用没有明显增加。 Paul 报告血清类风湿因子或抗环瓜氨酸肽抗体阳性和阴性患者对 RTX 治疗的反应 , 发现血清抗体阳性者效果优于阴性者。 Ceara 观察了 RTX 治疗前后滑膜组织改变 ,3 例中 2 例 CD20+B 细胞减少 , 认为疗效和滑膜组织 CD20+B 细胞减少有关。
Aabatacept
abatacept 是 CTLA-4 细胞外功能区和人 IgG 组成的融合蛋白 , 它与 T 细胞表面的 B7 分子结合后可以抑制 T 细胞的进一步活化 , 抑制抗体产生。
在 ATTIN 、 AIM 、 ASSURE 等临床验证中 ,abatacept 用于治疗对缓解疾病的抗风湿性药物 (DMARDs) 或 TNF 抑制剂无效或疗效不佳的 RA 患者 , 使用方法 : 第 1 、 15 、 29 天分别静脉注射 1 次 , 此后每 4 周给药 1 次 , 每次剂量 10mg/kg 体重。
结果显示 , 与安慰剂相比 ,abatacept 治疗组达到 ACR20 、 50 、 70 比例明显增多 ,HAQ 指数明显提高 ; 患者耐受性良好。治疗组和安慰剂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 13.6% 和 12.3%; 严重感染分别为 3.0% 和 1.9%; 肺癌发生率分别为 0.2% 和 0% 。目前不推荐 abatacept 与 TNF 抑制剂合用 , 因为合用使感染 (63%) 和严重感染 (4.4%) 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用 TNF 抑制剂 ( 分别为 43% 和 0.8%), 而疗效并没有提高。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患者使用 abatacept 应严密监测。
TNF 抑制剂
TNF 抑制剂在临床应用多年 , 特点是在多数患者中起效迅速 , 疗效明显 , 能延缓骨质侵蚀。适应证不断扩大 , 已被批准的适应证有 RA 、幼年型 RA 、克罗恩病、强直性脊柱炎和银屑病关节炎等。
但随着治疗时间延长 , 发现 1/3 的患者治疗失败 , 合并感染者增多 , 有严重感染甚至死亡的病例。淋巴瘤发病率也有所升高 , 但不能肯定淋巴瘤增多是疾病本身所致还是受药物影响。此外生物制剂治疗与乙肝活动
DimitriosVassilopoulos 作了有关生物制剂与乙肝病毒活动的报告。他指出感染了乙肝病毒的风湿病患者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可能导致乙肝活动、肝炎甚至肝功能失代偿。我们 提出下列情况需要接受筛查 ,1. 高危患者 : 来自乙肝高发地区、高危性行为、静脉注射毒品、接受血液透析、有 HBV 接触史 ;2. 接受高危治疗 : 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甲氨蝶呤、来氟米特、 TNF 抑制剂及 RTX 等。
评估策略 : 测定 HBsAg 、抗 HBc 抗体、抗 HBs 抗体。如 HBsAg+, 抗病毒治疗 , 并推荐给肝病专家 ; 如 HBsAg-, 抗 HBc+ 、抗 HBs ±密切监测 , 个体化治疗 ; 如 HBsAg-, 抗 HBs- 、抗 HBs- 建议接种疫苗。
风湿性疾病合并乙肝活动的治疗策略 : 如接受短期免疫抑制治疗 , 在开始治疗前 1 周开始拉米夫定 100mg/d 治疗 , 直到停止免疫抑制剂治疗后继续服用 3~6 个月。如接受长期的免疫抑制剂治疗 , 在治疗前 1 周开始拉米夫定或阿德福韦 10mg/d 治疗。不论是否接受预防性抗病毒治疗 , 须密切监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HBVDNA
中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以关节和关节周围非感染性炎症为主,能引起关节严重畸形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属中医痹证范畴,近代医贤名曰尫痹、顽痹等病名。其因证机治与一般“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的痹证不同,在研究探讨古今医贤治疗痹症论述的基础上,结含临床实践,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及辨治要点提出如下见解。
1.肝脾肾气血亏虚为病本风寒湿热痰瘀为病标
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情缠绵反复,其病程长,其病理因素初起主要为禀赋素虚,肝肾亏虚,阳气不足,腠理不密,卫外不固,以致风、寒、湿邪乘虚而入,流注经络、关节,阻碍气血运行而发病。《素问·痹论》所述,“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肾主骨,肝主筋,筋骨关节皆赖肝肾精血濡养。邪客筋骨,筋损伤肝,骨损伤肾,肝肾损伤则筋骨失养,肌肉不充,而致关节拘急掣痛,屈伸不利,甚则导致肌萎、筋缩、骨损、关节畸形僵硬、行动艰难等功能严重障碍。脾主肌肉,运化水湿,脾虚则痰湿内生,湿痰互结,肆虐作祟,流淫肌肉经脉可见体重节肿、关节积液等,所以肝肾脾气血亏虚是本病的主要内在因素。又因为病情缠绵,反复发作,必有外邪为之引动,风寒湿热之邪的反复侵袭,深入经隧、骨骱,经脉不利而成瘀血,湿浊粘滞而成痰饮,痰瘀交阻则留著关节,瘀阻经络,形成骨节僵硬肿胀、畸形,日久难复。故曰本病以肝脾肾亏虚为其本,风寒湿热痰瘀为其标,经脉痹阻不利、气血瘀阻不通为其病理机制,病变机制可归纳为“虚、邪、瘀”三者。
2.滋补肝肾、调补脾胃气血为治本大法
由于本病顽固,病程长久,病因以肝脾肾亏虚为病本,风寒湿热痰瘀为其标,经脉痹阻不利、气血瘀阻不通为其病理,故治疗上以滋补肝肾、补气益血、调补脾胃为主,佐以清热毒、祛湿浊、祛瘀血、化痰浊、搜风剔邪、宣痹定痛的治疗大法。补肾以仙茅、仙灵脾、蚂蚁、杜仲、菟丝子、牛膝为主,同时辨阴阳之亏虚而分别选加,偏阴虚加女贞子、龟板,偏阳虚加附片、肉桂、补骨脂;养肝宜用熟地、当归、白芍、木瓜、鸡血藤、桑寄生;健脾益气选黄芪、白术、党参、山药。肝脾肾同健,则痹病自歼;祛风用威灵仙、全虫、乌梢蛇、桂枝等;清热毒祛湿浊宜用防已、薏苡仁、石膏、知母、苍术、黄柏等;祛瘀生新化痰通络用当归、川芎、丹参、鸡血藤、白芥子、僵蚕等;活络止痛用络石藤、海风藤、清风藤,甚者用麝香、马钱子、蜈蚣、全蝎、细辛等。
经多年临证筛选,自拟扶正蠲痹汤,疗效满意。处方:黄芪30克,人参10克,白术12克,当归10克,仙茅10克,菟丝子30克,仙灵脾10克,白芍15克,鸡血藤30克,威灵仙15克,防己12克,桂枝15克,炙甘草10克,生姜10克,大枣5枚。
方中黄芪为补气诸药之最,配合人参大补元气;白术健脾补气,脾旺则湿自去;菟丝子、二仙温补肾阳壮督;桂枝温经散寒,运行气血,开闭达郁,促进邪毒速去;白芍和营敛阴,润养筋脉;当归、鸡血藤养血活血,通络止痛;灵仙为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要药;防己除湿通络定痛;姜枣调和营卫,以利血脉;炙甘草坚筋骨,长肌肉,倍气力,还可缓和药性,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温补肝肾,健脾益气,散寒祛风除湿,祛瘀通络定痛之功。
加减:疼痛甚者加蜈蚣二条、全蝎3克(为末冲服);偏风盛加防风、乌蛇、羌活、独活各10克;偏寒盛加熟附片10克、细辛6克,甚则加制川乌、制草乌各10克;偏湿盛加苍术12克,苡仁30克,海桐皮、木瓜各10克;偏热盛加石膏30克、知母、秦艽、地龙、络石藤各10克;肾虚症明显加破故纸30克、鹿角霜15克;顽痹日久酌加水蛭、露蜂房、穿山甲、土鳖虫、千年健各10克;屈伸不利者酌加伸筋草15克,路路通、木瓜各12克;麻木者酌加僵蚕、半夏、南星、白芥子各10克;红斑、结节者酌加丹皮10克、丹参20克、皂角刺、甲珠各10克;下肢痛加川牛膝、独活;肩臂痛酌加天仙藤、片姜黄;颈项痛酌加葛根、羌活;背脊部痛加狗脊、鹿角霜以引经。
最后祝福母亲身体健康!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