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来说,小脑萎缩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神经影像学的表现,既可见于一些遗传性变性性的疾病,也可见于某些急性病程,与急性小脑,得了小脑炎的后期及某些药物中毒,甚至某些临床无症状的人,影像学检查也可见小脑萎缩,尤其老年人多见一些。它的共同特征是神经影像学检查,发现小脑的容积减小、脑沟增宽,可分为局限性和广泛性小脑萎缩,由于小脑主要参与具体的平衡和肌肉张力的调节,因此小脑萎缩患者临床都出现:第一、共济失调;第二、小脑性供应障碍;第三、眼球运动障碍;第四、肌张力减低;第五、非运动性表现等症状。
小脑萎缩主要是因为各种原因造成的小脑部位的脑室、脑沟、脑回变化,主要表现为小脑的脑室变宽以及小脑的脑沟变深、脑回变细,表现为小脑的部位出现空洞,空间变大,然后小脑的组织变小,这个状况叫小脑萎缩。
通常情况下一般可见于先天性的因素,有一种叫小脑性共济失调,跟遗传基因有关系的造成小脑萎缩。后天性的因素叫神经退行性疾病,也可以表现为小脑萎缩。小脑萎缩会造成共济失调的症状,表现为醉酒样的步态、眼球震颤、吟诗样的语言,以及运动协调障碍,包括对指不能以及出现肌张力的下降等这些表现。
建议食疗或针灸小脑萎缩治疗方法:采取参茸健脑胶囊和(或)聪脑益智胶囊(小脑萎缩换用脑康灵C散剂和脑康灵D胶囊)口服,头部内服脑康灵Ⅱ号外用膏(因年老或隔代遗传因素所致的脑萎缩则用不着),每周换药1次,或与头针相间用之同时互相配合针灸、针灸、体外反搏、经络导平、磁共振理疗、活动康复、语言特训、作业疗法等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治疗,依据患者病情需要有,决定制订不断完善方案。以上治疗除药物不能够间断外,其余治疗每天1次,每周治疗6天,歇息1天,3个月为1疗程。
1
脾胃位居中焦, 痿证之根源地《素问·萎论》 曾云 :“五脏因肺热叶焦, 发为痿躄” 。肺属金, 脾属土, 五行学说中的“母子关系论” 进一步阐释脾脏就萎证 发病机理中的重要性:(1)土生金, 肺合皮毛, 通鼻窍, 脾气健旺, 则营卫之气充足, 外邪虽侵而不得其道。 (2)热邪伤肺, 子病及母, 脾胃亏损, 气血生化之力乏源, 筋骨肌肉不得禀水谷之气, 脉道涩滞难通, 久则肢体废而不用。正如 《素问·经脉别论》 曰 :“食气入胃, 散精于肝, 淫气于筋” 。因此, 与其说肺病为痿证发病之门户, 不如说脾胃为痿证起病之根源, 只有脾脏健旺, 则正气得充, 化生有源, 抗邪有力。
2
病邪传变, 肾元受损, 邪毒侵髓, 脾肾同病。《脾胃论·脾胃盛衰论》 中云 :“脾病则下流乘肾, 则骨令无力, 是为骨痿。令人骨髓空虚, 足不能覆地, 是阴气重迭, 此阴胜阳虚之症。 ” 胃为水谷之海, 脾主运化, 互为表里, 共酿水谷精微, 而肾主骨而生髓,认为脾病传肾:可因病邪入侵, 脾胃失运, 内生湿热, 伤 及下焦, 肾阴被灼, 髓海被扰, 骨肉不安;也可因脾脏亏虚, 精血乏源, 肾髓不足, 骨肉尽废。但就痿证发展而 言, 脾肾两脏相互影响, 脾病传肾, 削骨伤肉, 肾病日久, 也可继发脾脏亏虚, 津液、 肌肉、 气血亏虚进一步加重, 浊毒侵络, 筋脉失于濡养 , 《景岳全书》 曰 :“元气衰 败, 则精虚不能灌溉, 血虚不能营养, 故肌肉萎软无 力。 ” 因此脾肾亏虚是 CIDP 的发展结果。
3
《景岳全书·杂证论·痿证》 所云 :“痿证之意 ……元气衰败则精虚不能灌溉。 ” 元代大家朱丹溪先 以脾胃为纲, 汲取“治痿独取阳明” 精华。近现 代一些医学研究者经过大量研究发现脾、 肾两脏与免疫学(包括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 免疫遗传)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认为脾虚时免疫器官呈萎缩、 功能细胞减少等细胞发育不良样改变, 并存在以低下为主的免疫功能紊乱, 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