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养生之道>健康生活>女性健康

祛除黑眼圈的小妙招,去除黑眼圈的方法

时间: 2023-08-30 00:23:30

一、祛除黑眼圈的小妙招

抗过敏很重要

如果皮肤容易过敏,皮肤免疫力会下降,导致肿胀和产生黑眼圈,而过度用手摩擦则会加深色素沉淀,选择适合自己症状的抗过敏产品能帮助收缩血管,缓解过敏现象,加强皮肤免疫力。

不过度使用维生素A类产品

过于频繁使用维生素A类修复产品会令眼周皮肤泛红,容易使皮肤过敏,尤其是深色肤色,建议选择低浓度(0.02%,确切地说)的维生素A类产品,不容易加深眼睛伤害。

遮瑕膏一定要薄

厚重多层的涂抹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将遮瑕膏先点在手背,再少量地点在眼睛下方,从黑眼圈最外沿向内轻拍,慢慢过渡,不要超过下眼线的位置,不要试图遮盖眼周的细纹和鱼尾纹,高密度的遮瑕膏会放大它们变得更明显。

进行专业的激光治疗

医生会根据你自身的情况制定治疗方案,专业的激光治疗能快速有效地收缩血管,缓解黑眼圈。

透明质酸帮助提亮

严重的黑眼圈让眼睛看上去干瘪缺少水分,用富含透明质酸的眼霜或眼膜帮助填充,能提亮眼周肌肤,显得饱满很多。

二、去除黑眼圈的方法有哪些

1、镇静眼膜

小黄瓜可以消除浮肿,并有解热的功效,洋甘菊精油可以改善干燥皮肤、增加弹性、消除浮肿,促进眼部的血液循环,消除黑眼圈。这款眼膜除了适合眼部,还可以做为晒后镇静面膜使用。

材料:小黄瓜1条、洋甘菊精油1滴

做法:小黄瓜连皮磨成泥后,滴入洋甘菊精油拌匀即可。

使用方法:脸部清洁后,可用面膜纸或化妆棉剪成半月形,取适量眼膜于面膜纸或化妆棉上,敷在眼睛四周约10-15分钟,取下洗净即可。

2、按摩眼部肌肤

眼睛往上看,用无名指指腹快速拍打内眼角处,那里是上下晴明穴的位置,能够带动深层神经和加速眼部血液循环,拍打次数在20次左右。下眼袋中央凹陷的承泣穴是物质营养输送到脸部要经过穴道,布满了血管,血液流通不畅的话血管会扩张和发青,眼袋和黑眼圈就更加明显,用无名指轻压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淡化黑眼圈。

3、土豆片敷眼

做法:刮土豆皮,然后清洗,切厚片约2毫米。躺卧,将土豆片敷在眼上,等约5分钟,再用清水洗净。

注意:

tips1、夜晚敷,更有助消除眼睛疲劳。

tips2、土豆以大个的为佳,因为覆盖面较大。

tips3、有芽的土豆不要用,因为有毒。说明:土豆含粉质,可补充眼部所缺。

三、黑眼圈按摩什么穴位

按摩风池穴去黑眼圈

将两手掌心紧贴着耳朵,然后张开十指,抱着头部,然后把拇指往上移,在脖子与脑后发际交界处有一个凹点,这个就是风池穴,按摩此穴位,可有效消除黑眼圈,减轻眼部疲劳,并能消除颈部酸痛。

按摩承泣穴去黑眼圈

将眼珠往正下方望去,此时,眼眶骨有一处凹陷,此穴位就是承泣穴,用指腹按摩此穴位可促进眼部血液循环,改善眼部水肿,消除黑眼圈。

按摩睛明穴去黑眼圈

睛明穴在眼头处,用中指指腹对此穴位进行按压,可有效消除眼部疲劳,减轻眼部压力,并能消除黑眼圈。另外,还可提神醒脑,舒缓颈肩部位的僵硬。

按摩太阳穴去黑眼圈

眉梢与眼角之角,向后约一指宽,此地方就是太阳穴,按摩此穴位可消除黑眼圈,并能提神醒脑。

按摩丝竹空穴去黑眼圈

丝竹空穴位于眼尾的尾部,按摩此穴位可加速眼部的血液循环,有效减轻眼周压力,从而消除黑眼圈。

按摩鱼腰穴去黑眼圈

鱼腰穴位于眉毛的中间位置,按摩鱼腰穴可有效舒缓眼部疲劳,有效促进眼部血液循环,消除黑眼圈。

四、怎样去除黑眼圈最有效

一、色素型黑眼圈

因体质和遗传的关系,导致眼睛周围肌肤色素较深暗,形成人们常说的“熊猫眼”,这对熊猫眼通常呈现在眼盖的位置,并且也会因为经常揉搓眼睛、异位性皮肤炎、眼部肌肤慢性发炎等因素,导致的局部色素沉着。另外,化妆品使用不当,或卸妆不彻底也会刺激眼部肌肤,造成色素沉着,使眼圈颜色加深。

二、血管型黑眼圈

眼部周围血液循环不畅易造成血管型黑眼圈,主要原因是因睡眠不足、过敏性鼻炎等,这些因素都会导致眼部周围静脉血液循环不畅,导致黑眼圈生成。

三、松弛型黑眼圈

伴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睛周围的肌肤会慢慢流失胶原蛋白,从而使眼部肌肤下垂,造成黑眼圈或眼部阴影。

四、干燥型黑眼圈

干燥型黑眼圈主要是因为眼部肌肤干燥、受到紫外线侵害、皮肤老化造成的,致使眼部肌肤组织缺乏弹性,最终导致了皱纹,皮肤也会显得比较黑,从而出现黑眼圈。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