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性肥胖占肥胖者的95%以上,一般所谓的[中年性肥胖]也是属於单纯性肥胖,但是中年性肥胖者当中,有时候也隐藏有症候性肥胖,因此不可加以忽略。
一般人的日常饮食,经常摄取含有脂肪等高热量食物,一旦摄取过量的脂肪,当然就会造成能量过剩,而促进了脂肪的累积,同时也因为摄取了过量的「酒精」,而造成能量过剩,这点,是很多人会忽略的,所以常听到有人会说:[为什麽我吃得很少,仍然会肥胖,我只爱喝酒而已。]所以,日常的饮食是十分重要的。以下是形成单纯性肥胖的各项原因:
1.遗传因素:大多认定为[多因子遗传],父母的体质遗传给子女时,并不是由一个遗传因子,而是由多数的遗传因子来决定子女的体质,所以称为多因子遗传,例如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肥胖,就属於这类遗传。父母中有一人肥胖,则子女有40%肥胖的机率,如果父母双方皆肥胖,子女可能肥胖的机率升高至70%─80%。真正因为[多因子遗传]的例子并不多见,遗传了父母[错误的饮食习惯],而导致肥胖的例子,则屡见不鲜。
2.社会环境的因素:很多人都有着[能吃就是福]的观念,现今社会,食物种类繁多,各式各样美食常在引诱你,再加上[大吃一顿]几乎成为了一种普遍的娱乐,这当然成为造成肥胖的主要原因。
3.心理的因素:为了解除心情上的烦恼、情绪上的不稳定,不少人也是用[吃]来作发泄。这都是引起饮食过量而导致肥胖的原因。
4.与运动有关的因素:运动有助消耗脂肪,在日常生活之中,随着交通工具的发达,工作的机械化,家务量减轻等,使得人体消耗热量的机会更少,另一方面因为摄取的能量并未减少,而形成肥胖。胖导致日常的活动越趋缓慢、慵懒,更再次减低热量的消耗,导致恶性循环,助长肥胖的发生。
根据体征及体重即可诊断。首先必须根据患者的年龄及身高查出标准体重(见人体标准体重表),或以下列公式计算:标准体重(kg)=〔身高(cm)-100〕X0.9,如果患者实际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即可诊断为肥胖症,但必须排除由于肌肉发达或水分潴留的因素。临床上除根据体征及体重外,可采用下列方法诊断:
1、皮肤皱摺卡钳测量皮下脂肪厚度人体脂肪的总量的1/2~2/3贮于皮下,所以测量其皮下脂肪厚度有一定的代表性,且测量简便、可重复。常用测量部位为三角肌外皮脂厚度及肩胛角下。成人两处相加,男性≥4cm,女性≥5cm即可诊断为肥胖。如能多处测量则更可靠。
2、X线片估计皮下脂肪厚度。
3、根据身高、体重按体重质量系数(体重/身高2(kg)/(m2))计算>24为肥胖症。
肥胖症确定后可结合病史、体征及实验室资料等,鉴别属单纯性抑继发性肥胖症。如有高血压、向心性肥胖、紫纹、闭经等伴24小时尿17羟类固醇偏高者,则应考虑为皮质醇增多症,宜进行小剂量(2mg)地塞米松抑制试验等以鉴别。代谢率偏低者宜进一步检查T3、T4及TSH等甲状腺功能试验,以明确有否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有垂体前叶功能低下或伴有下丘脑综合征者宜进行垂体及靶腺内分泌试验、检查蝶鞍、视野、视力等,必要时须作头颅CT检查等,蝶鞍扩大者应考虑垂体瘤并除外空蝶鞍综合征。闭经、不育有男性化者应除外多囊卵巢。无明显内分泌紊乱,午后脚肿、早晨减轻者应除外水、钠潴留性肥胖症,立卧位水试验颇有帮助。此外,常须注意有否糖尿病、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痛风、胆石症等伴随病。至于其他类型少见的肥胖症,可结合其临床特点分析判断。
通过上面详细的介绍我们知道了单纯性肥胖有哪些诊断方法是什么,我们只有知道自己是否患上了这个疾病,我们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治疗,如果疾病还没有确诊我们就不要胡乱的采取措施了,这样会给我们带来很严重的影响的。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单纯性肥胖者中有些有家族发病倾向。肥胖父母所生子女中患单纯性肥胖者,比父母双方体重正常者所生子女高5~8倍。1994年,Zhang等用酵母菌克隆出ob/ob小鼠的肥胖基因(ob基因)。ob基因位于第6号染色体上,其表达产物称瘦素(1eptin)。其重要生理作用之一是将体内脂肪储存的信息传送到下丘脑和弓状核,通过使神经肽Y减少而使摄食减少。ob/ob小鼠由于缺乏ob基因,在生命的早期即有多食、肥胖、高血糖和高胰岛素血症、糖尿病、低体温和不育。据此推论,此基因缺乏可能与肥胖的发生有关。
2.精神神经因素
下丘脑的食欲中枢和个体的摄食行为受许多激素和细胞因子的调节。刺激下丘脑中的腹内侧核可使动物拒食,而完全破坏该神经核则引起多食。脑室内直接注射瘦素比在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全身注射引起的反应更为强烈,提示中枢神经系统为瘦素作用的重要部位。周围神经系统对摄食也具调节作用。人进食后的“饱感”就是通过周围神经将感受到的信号传送到中枢神经,因而停止继续进食。人们在悲伤或过于兴奋的情况下进食减少,说明精神因素对摄食也有调节作用。临床上可见下丘脑发生病变所引起的肥胖或消瘦,肥胖是下丘脑综合征的常见临床表现之一。
3.内分泌因素
许多激素如甲状腺素、胰岛素、糖皮质激素等可调节摄食,推测这些激素可能参与了单纯性肥胖症的发病机制。肥胖者对胰岛素抵抗而导致高胰岛素血症,高胰岛素血症可使胰岛素受体表达下调而增加胰岛素抵抗,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胰岛素分泌增多可刺激摄食增多,同时抑制脂肪分解,因此引起体内脂肪堆积。
4.生活方式与饮食习惯
运动员在停止运动后、经常摄入高热卡饮食或食量大、吸烟者在戒烟后、睡前进食习惯、喜欢吃油腻食物、每天进餐次数少而每餐进食量大等,都与单纯性肥胖的发生有关,但都不是单纯性肥胖的唯一病因。
(1)理想体重:理想体重(kg)=身高(cm)-105,或等于身高(cm)减100后再乘以0.9(男性)或0.85(女性)。实际体重超过理想体重20%则判定为肥胖。
(2)体重系数(BM1):BMI=体重(kg)/[身高(m)]2。为常用指标。1997年,wHO根据BMI结果对肥胖的分级标准为:正常。BMI为18.5~24.9;≥25为超重;25~29.9为肥胖前期;30.0~34.9为I度肥胖(中度);35.0~39.9为Ⅱ度肥胖(重度);≥40为Ⅲ度肥胖极重度)。2000年国际肥胖特别工作组提出,亚洲成年人BMI正常范围是18.5~22.9;≥23为超重;23~24.9为肥胖前期;25~29.9为I度肥胖;≥30为Ⅱ度肥胖。
(3)腰臀比值(wHR):为以肋骨下缘与髂前上嵴之间中点的径线(腰围)与股骨粗隆水平的径线(臀围)的比值。正常成人男性
2.人体总脂测定
人体总脂测定是间接测定体内脂肪总重量的方法。大多数方法是先测定无脂肪组织的重量,再从人体总重量中减去无脂肪组织的重量即得体脂总重量。这些方法的前提是假定身体组成只有两部分,即脂肪组织和无脂肪组织。
(1)总体水(TBW)测量法:原理是体内储存的脂肪是无水的,水都存在于无脂肪组织中,且其含量比较恒定;用放射性核素稀释法即用3H或2H标记的水测量总体水,从而将无脂肪组织重量测定出来,即可知道体脂总量。
(2)总体钾测定:用40K来测定身体中无脂肪组织的重量,再从实际体重中减去无脂肪组织的量即得体脂重量。方法也是用放射性核素稀释法。
(3)生物电阻抗测定法:根据测定生物电阻抗测量人体脂肪。人体脂肪越多,电阻抗值越大。肥胖检出率高于单用体重法。
(4)双功能X线吸收法:原理是X线球管发生的X线经边缘滤波后,形成两个能量不同的峰,它们经过密度不同的组织则有不同的衰减率。可测全身,也可测局部,无创伤、有较高的准确性。与其他方法测定全身脂肪量的结果有很好的相关性。
3.皮下和腹部脂肪测定法有X线照片、B超、CT、MRI和红外线相互作用法。CT是诊断内脏型肥胖最精确的方法。一般采用第4~5腰椎水平扫描,计算腹内脂肪面积。通常≥120cm2作为诊断内脏性肥胖的标准。
1、单纯性肥胖
各种肥胖最常见的一种,约占肥胖人群的95%左右,简而言之就是非疾病引起的肥胖。这类病人全身脂肪分布比较均匀,没有内分泌混乱现象,也无代谢障碍性疾病,其家族往往有肥胖病史。单纯性肥胖又分为体质性肥胖和过食性肥胖两种。
2、体质性肥胖
双亲肥胖,是由于遗传和机体脂肪细胞数目增多而造成的,还与25岁以前的营养过度有关系。这类人的物质代谢过程比较慢,比较低,合成代谢超过分解代谢。
3、过食性肥胖
也称为获得性肥胖,是由于人成年后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过度饮食,使摄入的热量大大超过身体生长和活动的需要,多余的热量转化为脂肪,促进脂肪细胞肥大与细胞数目增加,脂肪大量堆积而导致肥胖。
4、继发性肥胖
继发性肥胖是于疾病引起的肥胖。续发性肥胖是由内分泌混乱或代谢障碍引起的一类疾病,约占肥胖人群的2%~5%左右,虽然同样具有体内脂肪沉积过多的特征,但仍然以原发性疾病的临床症状为主要表现,肥胖只是这类患者的重要症状之一。这类患者同时还会出现其他各种各样的临床表现,多表现为皮质酵增多、甲状腺功能减退人群、性腺功能减退等多种疾病中。
5、药物性肥胖
这类肥胖患者约占肥胖病人群2%左右。有些药物在有效治疗某些疾病的同时,还有导致身体肥胖的副作用。如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如地塞米松等)治疗过敏性疾病、风湿病、类风湿病、哮喘病等,同时可以使患者形成继发性肥胖;雌性激素以及含雌性激素的避孕药有时会使妇女发胖,或者说容易使妇女发胖。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