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免疫力降低使孕妇容易产生黄褐斑。女性在怀孕后免疫力降低,对外部刺激的抵抗力也减弱,因此肌肤容易受到损伤。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色素更容易出现沉淀,因此孕妇出现黄褐斑的几率也相对高一些。
3、缺少维生素C也会导致黄褐斑的形成。如果孕妇缺少维生素C的摄入,不能很好地阻止色素沉淀,也会引起黄褐斑的生成。
4、长时间日晒,又没有做好防晒工作,会使皮肤产生各种色斑,包括黄褐斑。
怀孕中与平时一样,会因日晒而产生色斑、雀斑和黄褐斑等。因为紫外线的影响而产生的色斑、雀斑、妊娠性黄褐斑等,如果注意防晒,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色斑的颜色变深的。而且,怀孕后准妈妈免疫力降低,对外部刺激的抵抗力减弱,肌肤容易受到损伤。因此,孕妇还会受到湿疹、瘙痒、干燥等皮肤问题的困扰。另外,因为受到激素分泌变化的影响,色素沉着,而出现黄褐斑的机率是相当大。
女性怀孕 3-5 个月后就会出现,直到分娩后才逐渐消退,叫做妊娠性黄褐斑;如果色体细胞并不是只受到激素的影响而活化,紫外线等外界的刺激也会使黑色体细胞的数量大大增加。而导致黄褐斑和雀斑等色素沉着的出现是因为皮肤下有能够产生黑色素的黑色体细胞存在。因此,随着怀孕时间的增加,以色斑、雀斑等为主的妊娠性黄褐斑会在眼部下面出现。
怀孕中所发生黄褐斑的色素沉着因人而异,分娩后会逐渐变浅。但是也有可能并不会完全消失,也有过了很长时间才会变浅的情况。
取行间、太冲、气海、三阴交,两组穴疏通气血荣面祛斑。胸胁胀满加章门,腰膝酸软加肾俞。
2、肾虚火旺(肝肾阴虚)
取肝俞、肾俞、足三里、关元、命门。(益精血,补肝肾)以上各穴补养肝肾调理气血,养阴退斑。
3、脾虚湿阻:
脾俞、肾俞、三阴交、足三里。随症取穴腹胀:下脘、气海;便溏:天枢。
除此以外还在皮损部位针刺或围刺主要是疏通局部气血。还可以随证加服六味地黄丸、加味逍遥丸等。1疗程10次数每次20-30分钟开始隔天一次。
中医认为黄褐斑的发生与以下病机有关:
1、情志不随,导致肝气郁结、气机不畅,气血不能上荣于面;
2、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气血不畅,颜面失养;
3、年老精亏,肾阴亏损,导致虚火上炎,肌肤失养,肾之本色泛于颜面;
4、腠理受风以致气血不和、不能濡养颜面。
临床表现:淡褐色或褐色斑块,形状不规则常对称分布在唇周、额头、颧、颊、鼻、眼角、太阳穴等处,有的呈蝴蝶形,无自觉症状,初期有的患者有些发红而且淡淡的斑不会被发现一经发现已经长了很长时间,春、夏季加深、秋,冬季变浅。
当病因去除后,黄褐斑通常会逐渐消退,但在短期内并不会马上消退。
2、应避免更多的紫外线照射,外出时最好戴太阳帽和太阳镜,外涂防晒霜和防晒水。
3、注意合理的营养搭配,适当地补充维生素A、C、E及锌等微量元素。
4、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些外用药及内服药,外用药有氢醌霜、曲酸霜、甘草霜、维甲酸霜和2-羟基酸制剂等。
5、口服大量维生素C对治疗黄褐斑有一定疗效,剂量可在1000-1500毫克/天。
6、传统的中医对治疗黄褐斑有独特的效果。中成药可选择六味地黄丸、逍遥丸。
7、可选择一些适合的美容化妆品做暂时遮盖作用,如遮瑕霜、粉底霜等。
西红柿1-2个,洗净,用刀切成块,放入榨汁机中榨汁,每天食用1次,或经常食用西红柿,此法可以祛斑养颜,适用于肌肤色素沉着,有雀斑的女性。
薏苡仁、胡萝卜治疗雀斑
薏苡仁、绿豆各矢量,洗干净后,加入适量的水煎煮至绿豆、薏苡仁熟烂为主,食用时可以加入适量的蜂蜜或白糖,另外将新鲜的胡萝卜150-200克,洗干净后切成块,放入榨汁机中,再加入适量的温水,搅拌成汁,每日服用一次,另外,每天在洗完脸之后,用胡萝卜汁涂沫脸部,适用于肌肤粗糙、有雀斑者食用。
煮黑木耳祛黑斑
将黑木耳30-50克,洗干净,红枣适量,洗干净去核,加适量的水煎煮取汁服用,早晚各一次,此法有润泽肌肤,美颜祛斑的功效。
梨和甘蔗汁可以祛雀斑
将梨1个,洗干净去皮,切成块,放入榨汁机中榨汁,再将甘蔗汁30-50毫升,蜂蜜适量与梨汁一起搅拌均匀服用,或把梨切片与甘蔗一起煎煮取汁饮用,以上这些方法,适用于有雀斑、黑斑的女性朋友。
芹菜汁能祛斑美容
芹菜30-50克,黄瓜、苹果各适量,萝卜30克,这些材料洗干净后,切成块,放入榨汁机中榨汁,每天临睡前服用一次,此法有润泽肌肤、祛斑美容的功效。
艾灸祛斑养颜法
选取膈俞穴、足三里穴、肺俞穴、三阴交穴、肾俞穴、肝俞穴、阴陵泉穴、血海穴、脾俞穴、中脘穴及色斑局部进行艾灸治疗,在上述各大穴位上用艾条温灸10-15分钟,以局部皮肤发红为度,艾灸不仅可以治疗很多疾病,还有很好的祛斑作用哦。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