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药食同源>秋季食疗

秋季养生如何防燥,这样吃效果好

时间: 2023-02-20 01:07:32

秋季养生如何防燥,这样吃效果好

秋季的时候我们进行养生很不错,在秋季的时候我们能够发现,在这时候是非常干燥的,而且也是我们很适合进行养生的,所以在秋季的时候我们进行养生需要注意方法才行,那么具体秋季的时候我们有哪些好方法可以养生,一起看看具体秋季的养生润燥方法。

在秋季的时候我们要小心,在秋季的时候我们的食欲是会增强的,同时这时候我们如果说暴饮暴食,那么就容易导致胃肠负担加重,导致功能紊乱。同时在秋季的时候由于气候多变,昼夜温差大,易引起腹部着凉,致使肠蠕动变化而导致腹泻。所以说这时候预防秋季腹泻重在保养脾胃,防止胃病复发。而且秋季的时候我们很多人脾胃功能相对弱,因此饮食上不要暴饮暴食,别吃口味太重的食物,少吃过凉的食物以及不好消化的食物,这样的饮食比较健康。这还是比较适合健脾胃的食物有薏米、莲子、扁豆、冬瓜等。

按照中医理论,秋季为人体最适宜进补的季节,这既是对夏季损耗的弥补,也是为冬季积蓄能量的需要。秋季进补应选用防燥不腻的平补之品,比如茭白、南瓜、莲子、桂圆、黑芝麻、红枣、核桃、山药、扁豆、银耳、百合等,都可以起到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的补益作用,对我们促进肺部的健康有帮助。同时秋季的时候我们应该多吃润肺的食物,饭前多饮鸡、鱼汤等。常吃些清热、生津、养阴的萝卜、西红柿、豆腐、藕、蜂蜜等,这样才可以避免产生秋燥的问题影响我们健康。秋季要注意平衡膳食。多吃温、软、淡、素、鲜的食物,生津润燥的新鲜蔬菜和时令水果,避免凉、烫、硬、辣及油腻的食品,忌暴饮暴食才行。

秋季的时候我们可以吃的食物是非常多的,上面介绍的几款食物很不错,秋季的时候我们通过合理饮食,这样对我们健康有好处,特别是可以帮助滋补的,是最佳的润燥效果,所以秋季我们进行养生应该注意方法,这样才比较健康。

秋季养生要防“燥”:坚持吃6种食物,可降“火气”,除秋燥

秋季气候比较干燥,而燥容易伤到我们的肺脏,会出现口干、咽干、唇焦、干咳和气喘等症状。

秋燥也易伤阴,导致阴虚,应避免外邪的侵入,适当收敛,使阳气收而不亏。因此,秋季进补原则应该是, 滋阴润燥养肺

因为秋天身体特别的燥,所以,我们要吃一些相对比较 滋润 的食物,特别是本身气管不太好的人,更应该早些进行防治,避免加重发病的可能,平时我们就可以多吃下面这些食物。

多吃银耳

在中医传统里有“银耳炖冰糖”,可以治疗支气管炎的 咳嗽、痰多 。另外,银耳对于皮肤干燥引起的瘙痒症,也有一定的疗效。

冰糖银耳

做法:

1.将银耳在温水里浸30分钟,取出后用剪刀剪去根茎部分,红枣洗净后用剪刀剪开一个口子;

2.将银耳、红枣、枸杞子、冰糖放入电饭煲内,菜单选择“烹/煮”,烹饪1个小时即可。

适当的多吃梨

梨是一种非常好的水果,它能 健胃润肺 ,秋天吃梨正是时候。梨除了可以生吃外,还可以削片煲汤,在临睡前饮用,有润肺、滋润大肠、通畅便结、改善积食的功效。

雪梨川贝炖冰糖

做法:

1.用擀面杖在案板上把川贝碾成粉末;

2.鲜梨洗净,挖去梨核,切成长5厘米左右的大块;

3.将梨块放入碗内,撒上适量川贝粉及冰糖,加入半碗量的纯净水;

4.大火烧开蒸锅里的水,将装有川贝梨块的碗放入笼屉,盖上锅盖中火蒸20分钟,直至梨肉变软取出即可。

多吃点茄子

中医认为,茄子性凉、味甘,有 清热止血、消肿止痛、祛风通络、宽肠利气 的功能,所以,在秋天吃些茄子能降“火气”,除秋燥。

蒜泥蒸茄子

做法:

1.茄子洗净切长条,水开后蒸10分钟;

2.碗中放入盐,鸡精;

3.放入生抽,醋,香油;

4.大蒜切末,放入搅拌均匀;

5.茄子蒸好后,撕成条;

6.淋上蒜末汁,撒上香葱,拌匀即可。

多吃点莲子

莲子有很好的滋补作用,有 养心安神、健脾补肾、止泻固精 等功效。不仅有助缓解失眠,对容易有咳嗽、哮喘等肺部疾病的人来说,莲子还可以通过补肾增强免疫力,达到润肺的效果。

莲子红枣南瓜汤

做法:

1.红豆淘洗干净提前用水泡发半天;

2.新鲜莲子剥去外皮,用牙签插进莲子里,慢慢把莲子蕊拱出来;

3.将泡发的红豆和红枣放入砂锅中,加入适量水,用大火煮沸后改小火煮2小时;

4.半小时后加入新鲜莲子和小块冰糖继续煮,同时南瓜去皮去瓤切成小块;

5.待莲子和红豆都煮至粉糯时,加入南瓜煮熟后即可。

多吃点红枣

红枣的营养非常的丰富,特别是 维生素C 的含量,对比其他的食物,红枣内的含量是非常高的。

在秋季经常食用红枣可以很好的补肠胃,对于气虚的人来说,可以将红枣炖烂之后服用,效果都是非常好。

红枣小米粥

做法:

1.首先把红枣、小米清洗干净;

2.洗干净后,加水覆盖至小米,浸泡大约15分钟;

3.在浸泡的时间里同时用锅烧水;

4.15分钟以后,就可以把泡好的小米连同泡的水一起放进锅里煮,加入红枣;

5.大致30分钟即可。

多吃点山药

山药含有淀粉酶、多酚氧化酶等物质, 有利于脾胃消化吸收 ;山药含有大量的黏液蛋白、维生素及微量元素,能有效阻止血脂在血管壁的沉淀,预防心血管疾病,有延年益寿的功效。

玫瑰花山药泥

做法:

1.山药洗净入锅蒸熟,蒸熟的山药放入盆中;

2.在热的熟山药中放入干玫瑰花,加入备好的奶粉;

3.放入适量的白砂糖,将山药碾成泥,搅拌均匀,用磨具造型即可。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END——

⊙运营编号:YNZY0007

如何防秋燥

秋季,始于农历立秋,止于立冬。中医学认为,“燥”为秋季的主气,称为“秋燥”。初秋天气尚热,所以燥而热。到了深秋,天气转凉,就会变得燥而凉。秋燥一般表现为温燥和凉燥。温燥初起时多见于身热头痛、干咳无痰、咽喉干痛、鼻干唇燥、心烦口渴,凉燥初起时多见于身热头痛、恶寒无汗、流涕、唇燥咽干、舌苔薄白而干。预防秋燥多用润法,防燥病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保护人体津液。根据燥则润之的原则,下面介绍如何防止秋燥:

1.多喝水,多吃蔬果。秋天饮食调养应以养阴清热、润燥止渴的食品为重。古代医学家很早就提出过一条对付秋燥的饮食良方:“朝朝盐水,晚晚蜜汤。”秋燥宜补充水分,但如果大量喝白开水,水分易流失。若在白开水中加入少许盐分、糖分,可以延长水分停留在胃肠道里的时间。这种方法,与我们现在医院给患者补充生理盐水、葡萄糖水是一个道理。白天喝点盐水,晚上则喝点蜜水,这既是补充人体水分的好方法,也是秋季 养生 、延缓衰老的饮食良方,同时还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真是一举三得。温燥初起时,人们多吃水果和汤水即可恢复平衡。凉燥初起时,若是多喝姜糖水,可以除寒气。

2.多吃些润燥食物。具有滋阴润燥的食物很多,如芝麻、葡萄、大枣、柑橘、石榴、甘蔗、荸荠、莲藕、莲子、菱角、梨子、木耳、蜂蜜、萝卜等。秋令果品中,尤以梨润燥最佳,梨性甘凉,具有润肺、止渴、养阴滋润、化痰、通便之功效。中医认为,食粥能和胃补肺润燥,若用润燥食物煮粥或炖汤,制作成梨粥、胡萝卜粥、菊花粥、芝麻粥,冬瓜汤、莲藕汤、白萝卜花生汤、大白菜汤、白梨银耳汤等,则更能收到良好的益肺润燥、生津止咳的作用。石榴是秋季的时令水果,用石榴榨汁可以生津止渴、杀虫止痢,对于秋季容易腹泻人群、经常口咽干燥和口腔溃疡人群较好。

3.进补有讲究,注意防病。在夏秋交替季节,不应过分地进补,切忌顿顿大鱼大肉。暮秋,人们的精气开始封藏,进食滋补食品较易被机体消化、吸收和藏纳,有利于改善脏腑功能,对体弱多病的老年人更有康复、祛病和延年之功效。此时,可适当多吃些瘦肉、鱼虾、禽蛋、莲子、大枣、鸡肉、牛肉、鸽肉、当归、熟地黄等较为偏温热的食品,但应尽量少吃羊肉、狗肉、鹿茸、附片等大温大热之品。吃肉时可以适当配合豆类食用,因为豆制品中含有大量卵磷脂,考虑乳化血浆,能预防斑块硬化,还有抗氧化作用,有防癌功效。秋季凉爽,人的食欲大增,暴饮暴食易使胃肠负担加重,引起功能紊乱。特别是秋季昼夜温差较大,腹部着凉后容易引起胃肠道疾病。因此,秋季要特别注意食品卫生问题,防止病从口入。此外,应尽量少食或不食辣椒、葱、姜、蒜、胡椒、烈性酒等燥热之品以及油炸、肥腻之物,以免燥上加燥。

4.中药之宝甘草。甘草性平、味甘,生甘草可清热解毒,熟甘草有补中益气之效。平时爱上火的人群一到秋季出现口腔溃疡、咽喉肿痛等问题,可以选用生甘草2-3片、菊花3-5朵,用开水冲泡代茶饮,如果平时消化不太好,再稍微加点乌梅或者生山楂。而对于平时体质偏虚弱的人群,经常会感到乏力、浑身没劲,可以选用炙甘草也就是熟甘草加上生黄芪数片,用开水冲泡代茶饮。

5.秋季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因为早睡可以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早睡早起是我国古代“ 养生 之道”,据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秋季是血栓形成的高发季节,所以早睡早起对于预防脑血栓等疾病有益处。运动适合选择较为舒缓的运动,比如跳绳、跳舞、慢跑、登山等运动,可以提高抵抗力。

让我们熟悉这些生活小常识,安全度过每一个干燥的秋季,让病邪远离、让 健康 长存,保山河无恙。

供稿:河南省卫生 健康 委 河南省疾控中心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