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如何养生:穿衣应以捂为主
专家提醒说,惊蛰时节尽管天气转暖,但气温变化比较大,尤其是晚上和中午的温差相当大,公众在穿着上要注意保暖。
每年公历3月5日左右为惊蛰。惊蛰是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醒来的时候,惊蛰时节,气温和地温都逐渐升高,土壤开始解冻,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春耕季节。
专家忠告说,惊蛰时节,一些年轻人,尤其是姑娘们,往往在早春时节就穿起了五颜六色的裙装,这种穿着其实对身体很不利。如气温太低,特别在阴雨绵绵的日子里穿裙装,暴露在外的肢体会因为风寒的侵袭而出现发凉麻木、行动不灵、酸痛等不适,特别是膝关节外皮下脂肪少,缺乏保护,对冷空气的侵袭较为敏感,受寒后更易发生局部麻木、酸痛等症,久之会引发关节炎。因此,此时节在穿着上还是要注意保暖,以“捂”为主。
一、饮食方面:
1、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质、维生素的清淡食物、新鲜蔬菜
惊蛰时节,天气会明显的变暖,所以我们在饮食上是需要注意清温平淡,并应顺肝之性,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我们可以多食用一些含有丰富植物蛋白质、维生素的清淡食物、新鲜蔬菜,像春笋、菠菜、芹菜、鸡、蛋、牛奶、鸭血、芦荟、水萝卜、苦瓜、木耳菜、油菜、山药、莲子、银耳等食物。
2、多吃梨子
在惊蛰的时候,天气还是乍暖还寒,气候是比较的干燥,是很容易使得我们口干舌燥和引起外感咳嗽,所以这个时候食用一些生梨是非常不错的选择,是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梨的吃法很多,比如生食、蒸、榨汁、烤或者煮水等。
3、少食动物脂肪类食物
在饮食上我们尽可能是要清淡一些,尽可能少吃一些油腻和刺激性的食物,像辣椒、葱蒜、胡椒也应少吃。
二、预防疾 病
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意思是说,在人体正气强盛的情况下,邪气不易侵入机体,也就不会发生疾 病。所以,增强体质、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十分重要。我们在精神上是要保持愉快,保持心平气和的心态,不要动肝 火,因为如果是肝 气过盛的话,是容易引起我们头晕、目眩、中风和精神疾 患。惊蛰时节,属肝 病高发季节,流 感、流 脑、水 痘、带状疱 疹、流行 性 出 血 热等在这一节气都易流行爆 发,因此要严防此类疾 病。
三、运动方面
《黄 帝 内 经》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行,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便生志。”意思是说,春季万物复苏,应该晚睡早起,在室外缓缓散步,有助于身体健康。我们在这个节气运动,是不要选择一些剧烈的运动,因为我们的身体是刚刚从寒冷的冬季舒缓过来,运动是需要循序渐进,可以选择外出踏青、郊游、放风筝等。
惊蛰时期是养生保健的关键时期,因为春回大地,万物生长,人与天地相通应,人体的阳气也应肝气而上升。肝在五行中属木,“木曰曲直”,指肝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的生理特性,《黄帝内经》在阐述养生保健时说:“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特别强调时令养生的重要性。1、饮食起居
随着天气转暖,阳气渐升,人与天地相应,阳气逐渐由内向外,但还未至充盛状态,而且早晚寒气仍盛,温差大需及时加减衣物。对于心脑血管病患者仍需要防寒保暖,顾护阳气,增强免疫力抵御外邪,比如在中午气温较高的时段外出晒太阳,以补充自身阳气。在饮食方面,饮食宜清温平淡,惊蛰时节,乍暖还寒,气候比较干燥,除日常生活中的多饮水,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梨性味甘寒,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对于梨的吃法也有生食、煮、榨汁等不同吃法,还可根据自身体质酌加枇杷、莲子、银耳等。
2、适度运动
惊蛰节气仍需遵守“春夏养阳”的原则,春天阳气微微生发,尚未达到夏季阳气满壮,运动需适度,微微发汗为宜,同时要做好保暖措施,寒从足下生,贯彻“春捂”原则,如《黄帝内经》中所述“广步于庭”、“披发缓行”,可散步、慢跑、太极拳、八段锦、放风筝等,在春光中舒展四肢,使肝气升发。同时也应避免熬夜,不要过度劳累。
3、情志调畅
惊蛰节气,应顺应肝木升发调达之气,精神上保持愉悦,平和状态,切记妄动肝火,否则易患头晕、耳鸣等疾患,对于心脑血管患者除做好二级预防之外,还需监测血压,若出现头晕头痛则需及时就诊。中风患者除监测血压、做好二级预防外,还可对患者进行康复推拿等治疗,促进患者的血液循环,肢体康复。芹菜
惊蛰时节降水量会增多一点,芹菜在雨水的灌溉下又嫩又香。它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胡萝卜素、B族维生素等,可以凉拌,可以清炒,可以入馅等,适当食用也有助于开胃。韭菜一年四季都有,但是只有春季的韭菜最为鲜嫩,有“开春第一鲜”的美称。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B族维生素,纤维素以及钙,铁,磷等营养成分。韭菜性温味辛,是一种护肝益胃的好食材,春天不妨多给家人食用一些。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