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过后,秋高气爽,还伴有习习凉风,人们经过酷夏的洗礼,很是享受这个时节,但此时也是风邪开始发威的时候。《黄帝内经》中讲秋三月“天气以急”,这里的“急”便有秋风疾进的意思,而大家熟悉的“秋风扫落叶”这个俗语更是突出了秋风的肃杀、疾进之势。风为百病之长,在四个时候尤其要注意防风邪。
夜间开窗迎风睡
督脉肾阳很受罪
熬过了闷热的夏季,开着窗户,在微凉的秋风中入睡,对很多人而言是一种“苦尽甘来”的享受。白天这样倒也还好,但是夜间气温降低,人体阳气逐渐归于体内,这个时候就应注意防风保暖,凉风侵袭可使督脉和肾阳受损。督脉循行于我们的后背正中线位置,为“阳脉之海”,晚上凉风侵袭到后背,时间久了会导致督脉阳气虚衰,推动温煦固摄的作用减弱,到了冬天就会尤其怕冷。此外,腰部为“带脉”(环绕腰部的经脉)走行之所,特别是脊椎两旁的后腰为肾脏所在位置。肾喜温恶寒,后腰两侧受风邪凉气的袭扰,也会损耗我们的肾阳之气,不利健康。
因此,在夜凉风大的时候,尽量不要窗户大开睡觉,适当关小一点通风即可,并且睡觉一定要盖被子,尤其注意背部和腰腹的保暖。此外,睡前可以先将双手搓热,再揉搓腰部,有助于疏通带脉、强壮腰脊和固精益肾。
晨起冷风袭鼻腔
呼吸系统恐遭殃
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在早晨出门被凉风一吹,很容易诱发旧疾。早晨起床时,人体的阳气就像一个小火苗,开始慢慢变旺,不注意的话,风邪入侵就会损伤阳气。这个时候就一定要注意增加热能,早饭要吃好,尤其是体弱的人,最好不要空腹出门。
但是,有时候也不妨“以冷制冷”,每天早晚或者外出之前用冷水洗洗鼻腔,顺便揉搓鼻翼,既增强了鼻黏膜免疫力,又可以改善鼻黏膜的血液循环,有助缓解鼻塞、打喷嚏等呼吸系统疾病的症状。以冷制冷的方法也是“秋冻”锻炼的一种,所谓“秋冻”,是指秋季到来之后,不要气温稍有下降就立即增衣,而应循序渐进地添衣保暖,以增强身体的御寒能力,是一种耐寒锻炼的方式。但是,秋冻并非盲目的冻,不分体质的冻。秋季气温变化大,会使人产生冷热不均的感觉,年老体弱者或患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及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应该谨慎“秋冻”,耐寒锻炼要量力而行。
户外运动腠理开
风邪伤身最易来
秋季凉爽的天气很适合运动,但运动量大时出汗较多,导致皮肤腠理打开,而腠理是外邪入侵人体的门户,这个时候我们容易被凉风侵袭而诱发疾患。《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闭拒”指的就是肌肤腠理闭合,能抵御外邪。人在运动中,就好比一个温泉的泉眼,不断向外冒着大量热气,外界的凉气要穿透热气进入泉眼比较困难,一旦这口温泉停止向外大量冒热气了,凉气进去就会容易很多。因此,运动结束后要尤其注意防风邪,出汗要及时擦拭,不要满身汗在风里吹;如果运动时穿得较少,那么运动结束后就要适当加点衣服,注意保暖。
楼间疾风常旋转
脑后受风颈难安
大家可能都经历过,在两栋楼之间走时,会感觉风特别大,就是所谓的过堂风。在秋凉时节,过堂风很容易吹到我们的后脑勺和脖子,吹得久了会感觉冷冷的疼,甚至疼得有点发紧。这个部位的防风措施大家很容易忽略,但我们后脑部位还分布着丰富的神经和毛细血管,一旦被风过多地侵扰,最直接的就是诱发颈椎病。因此在秋凉多风的时节,我们更要少在楼间停留,防止风邪侵袭颈部致病;经过楼间觉得风大时,可以有意识地把领子竖起来一点,起到保护作用。
具有轻扬开泄致病特点的邪气是风邪。
在中医学中,风邪指的是具有轻扬开泄,善动不居升发向外向上特性的外邪。这类邪气统称为风邪。风邪常伤阳位,头面部为阳位,是风邪容易侵袭的部位。风为阳邪,其性开泄,善动不居,其性主动,所以其病变活动性较大且快。
表现为多动不定、游走不定的特点。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可以咨询专业的中医师,以获取更加详细准确的信息。风邪容易伤阳位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风邪具有轻扬、开泄、向上、向外的特性。风邪常侵犯人体的上部(头面)、阳经和肌表、肺等阳位,因此容易攻击阳位,导致阳虚。
风邪对人体的危害有很多,风邪会导致头痛头晕,影响头部血液循环,导致毛细血管紧张,引起头痛头晕。风邪还会累及咽喉黏膜,导致红肿和疼痛等症状。此外,风邪也会影响肺部通气功能,导致呼吸急促。
在春季,风邪更容易与湿邪相结合,导致身体内热和湿气结合在一起,人们容易受到湿气、感冒、风湿、上呼吸道感染、咳嗽、咽喉肿痛等问题困扰。若已经患有各类关节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也容易在该节气诱发。
风邪处理方法
处理风邪的方法有很多种,针灸疗法:针灸是一种有效的祛风邪方法,可以在正规机构由专业人员进行操作。药物治疗:如果风邪症状较重,持续无法缓解,可以在医师指导下使用药物治疗。
日常护理:平时要注意保暖,避免风邪侵入,同时可以适量喝温热的姜茶帮助机体排汗,有助于将风邪排出体外。物理疗法:风邪入体可能引起咽痒、汗出、头晕等不适症状,可以前往正规机构,在专业人员的操作下接受针灸、推拿等物理疗法,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不适。
中医学认为在外感六淫(风、寒、湿、燥、暑、热、又称‘六邪’)邪气当中,风为六淫之首。也就是说风邪为六淫邪气的主要致病因素。
这是因为风为阳邪,善动而不居,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其性开泄,易使人体皮肤腠理疏松开张而津气外泄,进而使人体的防护功能减弱,外邪乘虚而入。所以寒、湿、燥、热等外邪,多依附于风邪而侵犯人体,如外感风寒、风热、风湿等。风为百病之长,它常为外邪致病的先导,多兼其它邪气同病。平时常把六淫邪气引起的外感病,叫作伤风或冒风。因此,为了抵御和避免风邪的侵袭,需要加强卫表的能力,使人体自身皮肤腠理固密以御风邪的侵袭。例如经常参加室外锻炼;老年人、体质较差的人员在季节转换、气候变化较大的情况下,要注意随时增减衣服;注意合理的饮食,纠正偏食、挑食的毛病;起居作息要有规律等等都是加强卫外能力的好办法。
此外,风邪善行而数变“善行”,是指风邪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性。“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变幻无常和发病迅速的特点。如风疹块(寻麻疹)就有皮肤成片肿胀瘙痒,发无定处,此起彼伏的特点。一般发病多急,传变也较快。风邪常伤及人体的上部(即头面)、阳经和肌表,使皮毛腠理疏松张开,津气外泄,常出现头痛、汗出、恶风等症状。
六淫致病的特点
1.外感性
一是指病邪从肌表、口鼻侵犯人体,自外而来;
二是指感受六淫之邪,初期多见表证。
2.季节性 六淫致病常有明显的季节性,如夏季多暑病等。
3.地域性 六淫致病常与居住地区和环境密切相关,如西北高原地区气候寒冷而干燥等。
4.相兼性 六淫邪气既可单独侵犯人体而发病,又可两种以上同时侵犯人体而致病。
5.转化性 六淫致病在一定的条件下,其证候的性质可以发生转化。如表寒证可入里化热形成里热证。
引起转化的原因有两点,
一是人的体质不同;
二是治疗不当。
三、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一)风邪
1.基本概念:自然界中具有风之轻扬开泄、善动不居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风邪致病引起外风病。风邪致病一年四季皆有,但以春季为多见。
2.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风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 风性具有轻扬、向上、向外、升散的特性。风邪侵犯机体可致机体腠理疏泄开张,表现为汗出恶风之症;从病位而言,风邪多侵犯人体的上部、肌表、腰背等阳位。
(2)风性善行而数变 善行,是以自然界的风具有走窜流行、善动不居之性,说明风邪侵犯人体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点。如风气盛所导致的“行痹”,四肢关节疼痛,游移不定。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的特点。如荨麻疹的皮疹,皮肤瘙痒,发无定处,此起彼伏。
(3)风性主动 风在自然界具有善动不居的特点,风邪侵犯人体可使机体出现动摇、震颤的症状。如临床上常见的因受外伤,再感受风邪,出现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等症状。
(4)风为百病之长 长,始也,首也。风为百病之长,存两个含义,
一是指风为外感致病因素的先导,六淫中的其他五气多依附于风侵袭人体而发病,所以古人把风邪当作外感致病因素的总称。
二是指风邪致病广泛,风邪极易侵犯人体,无处不到,引起多种疾病。
(二) 寒邪
1.基本概念:自然界中具有寒冷、凝滞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寒邪为病导致外寒病。寒邪多见于冬季。寒邪为病有伤寒和中寒之分。寒邪伤于肌表,阻遏卫阳,称为“伤寒”;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则为“中寒”。
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邪性质属于阴,其气清冷,寒邪侵犯人体,导致阴寒偏盛,最易损伤人体的阳气。
(2)寒性凝滞而主痛 凝,凝结;滞,阻滞。寒邪侵犯人体可使气血津液运行迟缓,凝结阻滞不通。由于血、津液“得温则行,得寒则凝”,而“不通则痛”,故寒邪侵犯人体可使机体出现各种疼痛的症状。寒邪所致疼痛的特点是,遇寒加重,得温减轻。
(3)寒性收引 收,收缩;引,牵引。寒邪侵犯人体可使机体的气机收敛,腠理闭塞,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
临床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是寒邪侵犯肌表,可致腠理闭塞,汗孔闭合,出现发热恶寒,无汗等症状。
二是寒邪侵犯经络,引起筋脉收缩挛急,气血不通,见关节挛急疼痛,屈伸不利等症状。
(三) 湿邪
1.基本概念:自然界中具有水湿之重浊、粘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湿邪致病引起外湿病。外湿病多见于长夏季节,此为一年之中湿气最盛的时期。
2.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 湿性属于阴,湿邪侵犯机体可损伤机体的阳气;湿为有形之邪,侵犯人体,易留滞脏腑经络,阻碍气机的运行。
(2)湿性重浊 “重”,即沉重、重着之意。湿邪侵犯人体可使人体出现沉重、重着的症状。“浊”,即浑浊、秽浊不清之意。湿邪为病,其分泌物和排泄物的性质具有秽浊不清的特点。
(3)湿性粘滞 粘,粘腻;滞,停滞。
湿邪致病具有粘腻停滞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症状的粘滞性,如湿滞大肠,大便粘腻不爽;
二是病程的缠绵性。由于湿性粘滞,停滞于某些脏腑组织,难以化解,故湿邪为病,多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湿性类水,水性趋下,故湿邪为病易侵犯人体的下部。 (四) 燥邪
1.基本概念:自然界中具有干燥、收敛、清肃特性的外邪称为“燥邪”。燥邪侵犯人体,出现一系列的干燥症状,成为燥病。燥邪致病多见于秋季,有凉燥和温燥之分。初秋时节,夏季之余热与秋季之燥邪相结合形成“温燥”;秋末时节,初冬之寒气与秋季之燥邪相结合则形成“凉燥”。
2.燥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干,干燥;涩,涩滞。燥为缺乏津液的表现,燥邪侵犯人体最易损伤机体的阴液,使皮肤、孔窍失于滋养而出现各种干燥、涩滞不畅的症状。
(2)燥易伤肺 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肺主气司呼吸,与外界大气直接相通。肺又开窍于鼻,外合皮毛,故燥邪伤人,最易损伤肺津,影响肺的宣发肃降生理功能,从而出现干咳少痰,或痰液胶粘难咳,或痰中带血,以及喘息胸痛等症。肺与大肠相表里,燥邪自肺影响到大肠,则可出现大便干燥不畅等症。
(五) 火(热)邪
1.基本概念:自然界中具有火之炎热特性的外邪称为“热邪”。热邪为病成为外感热病。热邪致病多在夏季。
2. 火(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火热为阳邪,易伤津耗气 热为阳邪,热邪侵犯人体可出现高热等一系列的阳热症状。火热之邪伤人最易迫津外泄,损伤人体的阴液;津能载气,热邪在迫津外泄之时,往往导致气随津泄;且“壮火食气”,故热邪致病,还可出现体倦乏力少气等气虚的症状。
2.火热性炎上 “火曰炎上”,火热之邪具有燔灼向上的特性,故侵犯人体多表现上部症状比较突出。
3.火热邪易生风、动血 “生风”是指热邪侵犯人体易引起“肝风内动”,热邪引起的肝风内动,又称“热极生风”。
其生风的机理有两点:
一是热邪耗伤津液,使筋脉失养,而出现手足颤动;
二是热盛易助阳,使肝阳升动不止,阳气升动无制则化风。
“动血”是指热邪为病,易引起各种出血的病症,如吐血、便血、皮肤发斑等。其机理也有两点:一是热邪使血行加快,迫使血液妄行横溢,容易导致出血;
二是热邪可灼伤血络,使血出脉外。
4.热邪易扰心神 火热之邪侵入到营血分,可扰乱心神,而出现一些神志症状,如烦躁、神昏、谵语等。
5.火邪易致疮痈 火邪侵入人体血分,可聚于局部,腐蚀血肉而发为疮疡痛肿。
(六)暑邪
1. 基本概念:暑为夏季的火热之邪,凡在夏至以后、立秋之前,自然界中的火热外邪,称为“暑邪”。暑邪致病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二是暑邪为病只有外感,没有内生。
2. 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暑邪为夏季的火热之气所化,故为阳邪。火热之气具有炎热的特性。
(2)暑性升散,最易伤津耗气 暑为阳邪,主升主散,暑邪侵犯人体可致人体的腠理开泄而汗出,损伤机体的阴液。
(3)暑多挟湿 夏季不仅气候炎热,而且是多雨的季节,使空气中的湿度增加,故暑邪为病常兼挟湿邪同时侵犯人体而发病。
风邪分为内风和外风,一般所讲的风邪为外风。风邪是由风致病的,其致病的原因很多,一般主要是汗出遇阴风而起。(这里的阴风指的是胡同风或者隔堂风。)风性善行数变,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病位行走不定,症状变幻无常的特性。多伤于人体上部;外风病症有眩晕、震颤、四肢抽搐等。
内风则多由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而生,泛指因风阳、火热、阴亏虚所致,以如肝风内动的头目眩晕,肢体抽搐、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为主要表现的症状。
《黄帝内经》上说春季主气生风,风为阳邪,其性开泄,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故风邪常伤人于肌表,见汗出、恶风、头痛、面部浮肿等。所以风邪一般致病于春季,但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风邪
中医诊断之风淫证,什么是风邪?致病特点有啥?
1.风邪的基本概念
①定义: 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点的外邪,称为风邪。
②风为春季的主气,但终岁常在。故风邪致病,四季常有,以春季为多见。
③风邪伤人多从皮毛而入,引起外风病证。
2.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1)风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
①风为阳邪:风邪具有轻扬、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
②风性开泄:指其伤人易使腠理不固而汗出。
③易袭阳位:风邪侵袭,常伤及人体的上部(头、面)、和肌表,如头面、咽喉、皮肤、腰背等处。使皮毛腠理开泄,出现头痛、汗出、恶风、咽痒咳嗽等症。
(2)风性善行而数变
①?善行?,指风性善动不居,游移不定。故其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征。
②?数变?,指风邪致病变幻无常,发病迅速。同时,以风邪为先导的外感病,一般发病急,传变也较快。
(3)风性主动
?主动?,指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征。
(4)风为百病之长
①指风邪常兼它邪合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
②指风邪袭人致病最多。风邪终岁常在,故发病机会多;风邪伤人,无孔不入,表里内外均可伤及,侵害不同的脏腑组织,可发生多种病证
病性辨证
病性辩证: 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对四诊所得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从而确定病性的辨证方法。
病性: 是指疾病当前病理变化的本质属性。在辨证过程中所判定的病性,反映了导致疾病发生的本质性原因,即?审症求因?。
?因?: 既包括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始病因。如外感六淫、疠气、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及外伤等,也包括气、血、精、津、阴、阳等正气的虚损及气血、脏腑等功能失常所导致的各种病理产物的阻滞。
任务: 在中医病因、病机及气血津液理论指导下,根据疾病表现于外的症状、体征,推求疾病当前病理变化的本质属性。
风淫证
定义: 指风邪侵袭人体肤表、经络,导致卫外功能失常,表现出符合?风?性特征的证。
证候表现: 恶风,微发热,汗出,苔薄白,脉浮缓;或有鼻塞、流清涕、喷嚏,或伴咽喉痒痛、咳嗽;或突起风团、皮肤瘙痒、瘾疹;或突发肌肤麻木、口眼?斜;或肌肉僵直、痉挛、抽搐;或肢体关节游走作痛;或新起面睑、肢体浮肿等。
证候分析:
风邪治病特点: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善行而数变,常兼夹其他邪气为患。故风淫证具有发病迅速、变化快、游走不定的特点。
病位:
①表??风邪袭表,伤人卫气,卫气不固,腠理疏松,则见恶风发热、汗出、脉浮;
②肺??风邪袭肺,肺气失宣,鼻窍不利,则见咳嗽、咽喉痒痛、鼻塞、流清涕或喷嚏;
③肌表、肌腠??风邪侵袭肤表、肌腠,营卫不和,则见突起风团、皮肤瘙痒、瘾疹;
④经络??风邪或风毒侵袭经络,经气阻滞不通,轻则可出现肌肤麻木、口眼?斜,重则肌肉僵直、痉挛、抽搐;风与寒湿相兼,侵袭筋骨关节,阻痹经络,则见肢体关节游走疼痛;
⑤肺卫??风邪侵犯肺卫,宣降失常,通调水道失职,则见面睑、肢体浮肿。
兼证: 寒、热、火、湿、痰、水、毒等邪多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形成不同的病性兼夹证,如风寒证、风热证、风火证、风湿证、风痰证、风水证、风毒证等。
辩证要点: 恶风、微热、汗出、脉浮缓;或突起风团、瘙痒、麻木,肢体关节游走疼痛,面睑浮肿等为主要表现。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