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养生之道>四季养生>夏季养生

夏季服膏方-清补又防病

时间: 2023-11-25 19:17:47

夏季服膏方-清补又防病

夏季宜食疗清补。

膏方是一种具有营养滋补和预防治疗综合作用的稠厚的膏滋方。药性较缓和,药力持久,通过调整人体气血阴阳,达到扶正祛邪、疗疾延衰的目的,具有滋补强身、抗衰延年、治病纠偏等多种作用。

前些年,人们比较熟知的是冬令进补,而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健意识的增强,人们在冬令进补同时,对夏季进补也越来越重视了。夏季进补以“清补”和“食疗”为特点,在食疗方面可选用具有清热解毒、清暑生津、清暑益气、开胃祛湿等功效的滋补品,如用西洋参和铁皮枫斗泡茶,能起到大补元气、养胃生津等作用;枸杞菊花茶夏令能达到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效果;饮食以清淡为主,可煮一锅“冬瓜太金汤”——冬瓜性寒清热生津,太子参能化痰止咳、消除水肿,金银花可凉散风热、预防热疖中暑;“燕窝养生粥”能收润肺滋阴养颜之效。

夏季服膏防冬病。

适合夏天吃的叫“清补膏方”,由经验丰富的医师根据各人的不同体质、不同临床症状综合辨证而处方配制。膏方从开方、用药到熬制、服用都十分讲究,充分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的用药特色。一般选用龟板胶或是单以糖来收膏,多以金银花、菊花、蒲公英等清热解毒、解暑、利湿的药材为“君药”,根据每个人身体状况由医生号脉开方。

膏方在补的同时,还要结合患者原有慢性疾病进行治疗。有的疾病在冬天发作,作为补膏,是以补为主,通过补来达到治病目的,而不是纯粹的一个治病方剂。所以,这个补,要用于疾病发作之前,而不是疾病发作之时。这也是中医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之处。

另外,冬令膏方进补者,一到了夏秋之交,体虚症状再度出现,这是因为“冬令膏方”一剂膏方效用在半年左右,到了六七月份体虚等症状又会卷土重来。病人原来的不适症状又出现了,如果在这个时候服夏季膏方,问题就可以解决了。延长膏方的药效,就可以一年安康。也就是说,夏季膏方是冬季膏方的补充,是对冬季膏方药物作用的延续。

夏服膏方有宜忌。

夏季膏方服用时间,一般是从头伏开始到三伏结束。膏方主要适宜人群有三大类,一是亚健康状态者:平时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胃纳不香,情绪低沉,焦虑善愁,精力不济,健忘失眠,惊悸胸闷,自汗盗汗,头晕眼花等等,但去医院作全面检查,均未发现有实质性病变。亚健康虽未检查出有器质性疾病,实际是处于有病与无病之间。二是久病体虚、慢性病患者:久病全身机能减退,胃肠消化功能减弱,此时服膏方,不仅补充能量,又能兼顾所患疾病,能使机体尽快康复。三是产后调理及老年养生:妇女产后气血虚弱;人到老年精气日衰。此时服用膏方,补充人体气血之不足,对于维持人体阴阳平衡,加强脏腑气血功能,有重要意义。

注意事项:一是服用膏方期间,患儿如有发热、急性支气管炎、重感冒、肺炎、扁桃体炎、腹泻、呕吐等急性病发作,可暂停服用,待恢复后再服。二是禁忌浓茶及萝卜、生冷食品,少食海腥、油腻食品,以利于膏方吸收。三是服用膏方期间如有舌苔厚腻,湿阻严重,影响饮食,要暂停服用。用健脾化湿药等苔净后再服。

膏方一勺,青春不老

膏方一勺,青春不老!

阴平阳秘,补之以衡。

沿用古方,清源固本。

道地药材,古法炮制。

修合之道,存心天知。

辅正膏方

由孙家八十岁老婆婆的独门秘法熬制

组方,依据理法,

浸泡,控制时辰,

煎煮,注意先后,

火候,讲究门道,

搅拌,注重技巧,

晾膏,凝而不固,

称膏,绝不短斤少两……

【辅正祛湿膏篇】

俗话说“千寒易除,一湿难去”,万病之源——湿气!

胃口不好,食少无味。

舌苔厚腻,面色无华。

痘痘层出不穷,常常心烦气躁。

晚上睡不着,早上睡不醒。

面部、头发总爱出油。

总感觉疲惫不堪,四肢乏力。

宫寒痛经,月经不调。

减肥困难,减后反弹。

肩颈腰痛,关节风湿疼痛。

种种迹象显现,活力渐失。

你为什么看起来显老?

…………

原来是自己湿气太重。

什么是湿气呢?

中医认为湿为阴邪,其性粘滞、重浊、趋下;易与阻遏气机、影响脾胃运化。湿邪是最为常见,也是是最难治疗。

湿气排不出,睡再久也睡不够,还是累!

湿气不是水,也不是汽水,而是像鼻涕一样黏黏的东西。通常是存在骨缝关节处,大家以为湿气是小事,往往不当回事。其实湿气才是各种各样病症源头。

湿气从来不孤军奋战,湿气遇寒为湿寒,遇热为湿热,遇风为风湿,还有暑湿、痰湿,

我们要多排湿寒,才会一身轻松,冬病夏治夏天排湿寒事半功倍!

湿气对人体有什么危害呢?

湿邪不去,可能引起身体沉重、疼痛,尤其是关节伸缩不顺,会引发腰背病或关节痛。湿在脾,则脾虚,湿在胃,则胃弱,湿在肾,则肾虚,湿在肺,则肺弱......湿气在表,则表现为皮肤油腻,口干口苦,嗓子干痒,长痘,湿疹,腰酸背痛等等。

湿气入皮下,会影响皮肤细胞的新陈代谢,降低脂肪燃烧效率,从而导致肥胖。过多的湿气滞留在体内,加重脾运化水湿的负担,就像马车超载一样,有时甚至会影响肾的利尿功能,严重的可继发全身浮肿;湿气过重,会造成“湿气黏肠”,大便次数增多,且有拉不干净的感觉。

中医说,“湿气如裹”,湿气重会影响细胞间的通透性,就像一床湿棉被盖在人的身上一样,会让你常常有头沉、无精打采的感觉。

什么原因诱发湿气呢?

(1)气候条件

中国沿海城市及南部、中部城市大多属于湿热气候,冬冷夏热,气温高、湿度大、雨量大、日温差小、无风或少风,最热月月平度温度很高,年平均相对湿度在60%以上。四川及重庆属于盆地地形,高山耸立、天然密闭,受地形和季风环流的交替影响,盆地底部热量不易散失,湿热气候更是典型,湿热气候条件下,居住环境过潮,皮肤蒸发排汗困难,昼夜闷热人体感到不舒适。尤其夏季,气流难以疏通所以常感到长夏闷热。由于地气潮湿,长期生活在此环境中的人,大多体质湿热,容易患上风湿性关节炎,且由于高湿度阻碍蒸发,即使出汗本身也并不能冷却身体,除非水分是通过蒸发清除,身体通过血液循环变化和出汗散热能力减少或崩溃,就导致各种湿热病灶。

(2)生活习惯

“湿气重”与生活习惯也不无关系。常年生活在夏季有空调的环境中,夏天该出汗时因空调导致汗液挥发不出来淤积体内,人体在这种环境的状态下最容易生病,体内湿邪堆积,造成阳气虚衰。同时,酷暑时节贪图冷气、爱喝冷饮、爱吃辣椒、吃凉菜,也会将湿邪埋在了体内,成为困扰健康的隐患。

那么,如何消除湿气呢?

辅正祛湿膏,集祛湿、补脾、和胃于一体!采用中药材均为药食同源材料、规避了中药偏性、提高其食用安全性和价值,成为良好的食疗产品。

辅正祛湿膏承继古方,取荷叶、山楂、葛根、金银花、菊花、绞股蓝、薏仁、茯苓、陈皮、玫瑰、冬瓜皮、甘草、当归、赤小豆、芡实、山药、白术、黄精等近20味药材。配伍上强调君臣佐使,合理组方。在膏方加工上采用传统工艺,将药材合在一起经过浸泡、煎煮、再将药汁合在一起,煎煮浓缩,滴水成珠,收敛成膏。药效比平时喝的汤药大10—15倍,药性稳定,口感好。有助于湿邪病症的调理和改善,养中有治,治中有养,扶持正气,改善体质,防病治病。

夏季适宜连续服用,免去每天煎药之麻烦。具有组方严谨、制作精良、使用方便等优点。

功能主治:祛湿清热、健脾养胃、纤体瘦身、?益心肺、调肝固肾。

? 服用方法:取一勺兑开水冲水服,一日三次、一次一勺。

请放冰箱保存

辅正祛湿膏的食材里都有些什么呢?

除了传统祛湿用的赤小豆、薏仁之外,还有山药、白扁豆、荷叶、山楂、陈皮、薏米、当归等。

这方子里的赤小豆并非普通的红豆,属于一年生草本,细长,稍扁,产于广西,利水消肿,解毒排脓。茯苓、荷叶、薏米是最重要的,承担了“利湿消肿”的作用,能够通畅小便,对长期满胀、宿便引起的腹部赘肉有一定效果。而荷叶、薏米性偏凉,茯苓的平和刚好能够中和它们的凉性,让整道方子更加温和。

《雷公炮制药性解》中记载:“(茯苓)味淡微甘……味淡,是太阳渗利之品也。微甘,是中央脾土之味也,故均入之。“茯苓味道清淡,能祛湿;且又带有微微的甘甜味,甘能补脾。茯苓的好,就在于它能两者兼备,同时做到健脾和祛湿。

茯苓选用云南出产的白茯苓,它是茯苓切开赤茯苓之后的白色部分,功效非常广泛,可以和很多食材搭配。好的茯苓,质地较硬,长时间不容易煮烂,但嚼起来没有残渣,用指甲轻刮也不会掉粉。薏米出产于贵州,荷叶也是当年收的新鲜荷叶。

玫瑰性温,必不可少,本方采用两种,取怀正玫瑰的药用价值,调经止痛,理气解郁、安抚情绪,去口臭、排毒通便、减肥,祛痘除斑,镇静、抗抑郁,取大马士革玫瑰的香气,馥郁芬芳,味道清甜。

而白扁豆与山药的搭配,主要起到的是保护脾胃的效果,在化解湿气的时候,不会伤害到脾胃。白扁豆来自浙江湖州,

山药来自淮山药。

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来源于甘肃“当归之乡”。

山楂化饮食,消肉滞,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都是健脾的好物,减轻脾胃的负担,给脾胃提供动力。山楂来源于河北青河,陈皮则来自于我们四川本地红橘皮。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方采用了辅正药业特制的黄精,黄精滋阴润燥、滋补肝肾,而且味甘,性平和,身体虚弱者也容易接受,用在此方里起协同作用,加上白术一起可以健脾除湿。

诸药合用,药效相辅相承,方可达祛湿功效。

为什么我们要把这些药做成祛湿膏?

1、长期服用药剂操作特别麻烦,医院煎煮担心药效不够,自己煎煮又不胜其烦,难以坚持。

2、汤剂药剂成分有限,喝一大碗摄入的药量微乎其微,难以排除体内的湿气。做成祛湿膏可十几倍的浓缩,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运输方便,可以帮助到更多深受湿气困扰的朋友,扶阳固本,补益众生。

每一罐,都是定制工序,其制作技艺,绝非一成不变之工序,每道原料的融水性不同,挥发性不同,食药性不同,都需要单独定制工序,才能发挥最大效力。每一罐,都由本膏方传承人八十岁的孙婆婆亲自监制,娴熟的技巧使膏方更加优良,功效更加卓越。

备注:

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判断体内湿气

1.起床时看感觉

如果每天早晨起床的时候觉得特别疲劳,头发昏,打不起精神来,或是像穿了件湿衣服一样,浑身不清爽,人也懒得动……那么可以肯定体内有湿了。

2.如厕时看大便

清晨方便后,可以观察一下大便。是不是粘在马桶上了,一箱水还冲不净。还可以从大便的颜色判断,是否发青,溏软不成形,总有排不净的感觉(这是脾虚的重要标志,很多人都有)。时间长了,宿便产生的毒素积留在体内,则百病丛生。

3.洗漱时看舌苔

“舌为心之苗,又为脾之外候”,舌头可以很好地反映出身体状况。

健康的舌淡红而润泽,舌面有一层舌苔,薄白而清静,干湿适中,不滑不燥。如果舌头达不到这些指标,那说明身体机能出现问题了。如果舌苔白厚,看起来滑而湿润,则说明体内有寒。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发黄发腻,则说明体内有湿热。如果舌质赤红无苔,则说明体内已经热到一定的程度了。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