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中暑主要是由天气、心理等原因引起的,那么针对这些原因,也有一些措施可以预防“情绪中暑”的产生。
1、要“静心”养生
俗话说“心静自然凉”,越是天热,人就要越心静,尽量保持淡泊宁静的心境。不要生闷气,遇到不顺心的事,要学会情志转移。在心烦意乱时可以听一段空灵的轻音乐,注意营造浪漫的情调,想象绿林、蓝天、大海等令人爽快的情景,让自己的意念遨游于冰山雪峰或寒冷刺骨的呼啸北风中,畅思遐想“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诗情画意,以忘却热浪袭击,降低心里热度。只要少想烦心的事,多想愉快的事,保持幽默愉快的心情,就可以忘却夏日的炙热。
2.要保证睡眠
睡眠不足,心情会变得急躁。经常作息颠倒或长期熬夜的人,通常情绪也不稳定。因为夜间11时—凌晨1时是脏腑气血回流的时间,此时,血回流到肝脏准备存储精气,如果不睡,能量无法被贮藏,就会阳盛阴虚,阴阳失和。
3.要调剂好饮食
日常膳食应尽量减少油腻食品,多吃一些清淡的食物,不仅能防暑,还能增进食欲。注意多喝水,以调节体温,改善血液循环。多进食“清火”的食物和饮料,如新鲜蔬菜、水果、绿茶等。
4.要注意养气
日常生活中,行、住、坐、卧都要保持不急不缓的动作,放呼吸均匀有序,“气”自然就会“和”,“气”顺了,转化为足够的能量,身心舒展放松,“心”自然就平静了。
炎热夏季,骄阳似火,气候闷热且气压低,人们的情绪也容易中暑,其主要症状是心烦意乱、脾气暴躁和行为异常等,那在酷暑的夏季该如何预防情绪中暑。
夏季如何预防情绪中暑?
1、调整好饮食
炎热夏季,气血流向体表,阳气漂浮在身体外,阴气在体内滋生。夏季消化功能弱,饮食应该以清热消暑和健脾益气为主,适当的吃酸味和辛香食物来刺激食欲,少吃苦寒食物,不然会损伤心阳,适当的吃辛味食物能养肺气,避免心火过于旺盛而影响肺气宣发。夏季出汗多,人们常常感觉口渴,可适当的喝饮料能散发热量,补充身体所需要的水分、维生素和盐分,达到清热解暑效果,如绿豆汤、红小豆汤或西瓜都不错。但不能因为贪凉而喝冰镇饮料或吃生冷瓜果,以免胃肠道受寒而引起疾病。
2、调整好情绪
当面临不顺心的人或事情时要学会情绪转移,控制好情绪,可通过深呼吸或唱歌的方式来转移注意力。情绪中暑主要原因是身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需根据天长夜短的特点调整好工作和生活节奏,适当的放慢进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30分钟到60分钟的午休,保证有充足睡眠。
3、减少户外活动
夏季应做好避暑工作,多注意休息,维持身体内环境稳定,尽可能的减少户外工作和活动时间。不能长时间待在户外,以免受到阳光暴晒。
4、约着朋友度假
因为城市的热岛效应,城市气温比郊区高,因此城市居民易出现情绪中暑。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周末或节假日远离城市,约着朋友一起去郊区或凉爽地区避暑。若受到限制的话,可通过吹空调或风扇的方式来调节温度。
5、养心
中医认为五脏对应五时,夏季属火,对应心脏,因此夏季以养心为主。炎热夏季需重视精神上的调养,只有神气充足才能让机能更加旺盛和协调。因此要做到神清气和,以宽广的胸怀来接纳一切。
温馨提示
炎热夏季要学会静心安神和戒躁,首先要做到让心静下来,清心寡欲且闭目养神,能养护心脏。也可以听听轻快的音乐,欣赏优美的图画或约着朋友一起钓鱼,能调节精神,保持心情愉悦。学会控制脾气,避免情绪波动过大,以免导致血压升高而出现心肌缺血或心律失常。
夏季怎么预防情绪中暑
夏季怎么预防情绪中暑?天气一热,烦人的事就层出不穷,心理就会变得烦躁,这样的情况是很容易导致情绪失控的,人们就将这种情况称之为情绪中暑,下面分享夏季怎么预防情绪中暑?
夏季怎么预防情绪中暑1 第一、要“静心”养生。俗话说:“心静自然凉。”越是天热,我们越要心静,尽量保持淡泊宁静的心境。不要生闷气,遇到不顺心的事,要学会情绪转移,感到心烦意乱时可以想想一片绿林、一片蓝天等,平静一下心情。
第二、要保证睡眠。情绪与睡眠亦密切相关。睡眠不足,心情会变得急躁。经常作息颠倒或长期熬夜的人,通常情绪也不稳定。因为夜间11点至凌晨1点是脏腑气血回流的时间,此时,血回流到肝脏准备储存精气(能量),如果不睡,能量无法被贮藏,就会肝盛阴虚,阴阳失和。
第三、要调剂好饮食。日常膳食应尽量减少进食油腻食品,多吃一些清淡的食物,不仅能防暑,还能增进食欲。注意多饮水,以调节体温,改善血液循环。多进食“清火”的食物和饮料,如新鲜蔬菜、水果、绿茶等。
第四、要注意养气。日常生活应保持不急不缓、心平气和的状态。日常生活中,行住坐卧都要保持不急不缓的动作,让呼吸均匀有序,“气”自然就会“和”。“气”顺了,转化为足够的能量,身心舒展放松,“心”自然就平静了。
夏季怎么预防情绪中暑2 情绪真的中暑了?
据了解,“情绪中暑”是季节病,轻微的“情绪中暑”症几乎每个人都存在。它的主要症状是:心情烦躁、易动肝火、好发脾气、思维紊乱、行为异常、对事物缺少兴趣。
特别是下午和晚上,情绪的恶劣更是达到极致。但这种情况一般持续时间不长,往往有一个情绪低落的.周期或限度,因此不用紧张和焦虑。
有调查显示,正常人群中,约有16%的人在夏季会发生较严重的“情绪中暑”。当气温超过35摄氏度、日照时间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时,“情绪中暑”的比例会急剧增加。最严重的情绪中暑会造成障碍症,一旦遇到重大事件就会发生状况。
精神病学家在研究中也发现,当暖流入侵时,精神病人起床徘徊、无法入睡的情况显着增加,情绪变化、躁动不安、喊骂、摔东西、自虐、自杀的几率也比平常高出许多。
高温是导火索
研究表明,温度较高的气候会影响人体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从而给人们的心理和情绪带来负面影响。夏天大多数人都会有心烦的感觉,这主要是高温天气影响了人体下脑丘的情绪调节中枢。
即使有的人本身所处的环境并不热,也会因为外界强烈的光线产生烦躁情绪。“情绪中暑”对夏季养生危害很大,特别是老年人,由于“发火”,还会造成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甚至会引发猝死。
有专家认为,由于工作紧张程度的加剧和生活压力的增加,夏季患上严重情绪中暑的上班族越来越多。特别是整日待在密闭办公室里,成天对着电脑的白领人士,对这种夏季特有病症更是深有体会。
他们有的因为猛吹空调而导致腰酸背痛,四肢无力,整天打不起精神;有的受到电脑、复印机等办公器材长期辐射污染,一走进办公室耳朵就嗡嗡响甚至发生头晕眼花的症状;
有的因为工作任务重,心理压力大,对自己要完成的工作任务产生无法排除的焦虑情绪,长期以往影响到精神发生严重偏差,因而出现情绪中暑许多并发症。
情绪为何会中暑呢?
让我们听听中医的解释:春夏容易表现出激动、功能亢进,这是中医上所说阳盛的时期。偏热、偏燥的人在炎热的夏季,更易助长体内的阳气,我们常看到的一些“肝精火旺”的人,大都属于易阳性的人,这种人一到夏天,就会整日觉得口干舌燥,比其他人感觉更烦躁。
另外,夏季阳气也就是能量的消耗较大,随着人体能量的减少而走向反面,阴气变为主导。由于湿气阻碍了阳气的正常运行,体温调节中枢也相应地发生变化,人就会变得大汗淋漓,虚脱,更易伤津。这时,高血压、糖尿病、小儿发热、上呼吸道病症、肺炎、皮肤病等就容易发作,而老年人或自身素质差的人,只要身体承受超过限度,就会发生中暑现象。
怎样才能避免“情绪中暑”?
第一、避免在最炎热的时候外出。
不要在封闭的空间中待得过久。虽然情绪中暑强调个体差异,但不论体质好坏,在高温、高度超负荷的条件下连续工作时间一长,也会发生中暑。
另外,夏季不能有过大的运动量,游泳、散步等都是很好的运动方式,但不能过量,特别不能在强烈的阳光下锻炼。因为阳光中的紫外线会透过毛发、皮肤、头骨而辐射到脑膜和脑细胞中去,易使大脑发生病变引起中暑。
夏季锻炼的最佳时间是早晨和下午4点钟以后,而且强度不宜太大,时间不宜太长,一般以30分钟为宜。
第二:睡眠一定要充足而有规律。
情绪与睡眠密切相关。睡眠不足,情绪就会变得急躁。夏季应安排好足够的睡眠时间,能在中午休息1个小时左右最好。熬夜是情绪中暑的导火索之一。
第三、多吃清淡而易于消化的食品。
如新鲜蔬菜、水果、绿茶、菊花、金银花等都有良好的清火作用。味道可偏酸、咸,多喝白开水,出汗过多时要及时补充水分及盐。不要爆饮冷饮,少吃油腻、油炸和过分甜腻的食品。吃辣椒可以促进排汗、帮助消化、增加食欲,所以有一定好处,可适量食用。而晚上和早上最好吃稀饭。
因为人体阳气活动旺盛,阴津往往容易随汗液外泄而耗伤,人们常常因为比较注意养护阴津,而不自觉地忽视了养护阳气。稀饭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又能补养身体,对肺肾阳气虚弱的人更有好处。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