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现在已经到来,在仲夏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在这时候大家容易因为高温影响健康,这时候很多人都会因为高温导致健康受到影响,所以我们在这时候就应该学会仲夏的时候养生方法才行,那么具体仲夏的时候如何养生比较好,一起看看吧。
在仲夏的时候我们养生需要注意,这时候很多人都会出现各种情绪问题,特别要小心心烦、焦躁、易怒的情况了。而且夏属火,与心对应,很多人出现脾气暴躁、心烦失眠等症状,都是因为心火太旺的原因,夏季气温高,易使人烦躁、怠倦,所以仲夏的时候我们养生不仅要预防中暑,还要谨防情绪中暑的情况产生才行。 我们建议大家在平时保持心情舒畅,重视心神的调养,是预防情绪中暑的关键,建议大家在三伏天多安心静养,不要遇到一些小事就急躁,我们不妨试试闭上双眼深呼吸,以缓解自己不安的情绪,对我们健康有好处。
同时仲夏的时候养生还要根据我们自己的身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方法养生效果会更好,首先对平和质的人来说,如果说胖瘦匀称、目光有神、精力充沛,那么调补原则是协调阴阳,畅通气血,促进代谢,在饮食上没有明显的禁忌。而对于痰湿质的人群来说,由于腰腹部肥满,肢体沉重倦怠,调补应以疏肝理气为主,饮食上宜食具有健胃、行气、活血之物,如陈皮、玫瑰花、茉莉花、山楂等,吃这些食物会对健康有所帮助,能够帮助解决很多身体不适,同时还要注意的就是阳虚质的人群了,这类人群往往都比较的怕冷,肢体不温,经常感到背部和膝关节以下寒冷,调补应以温补脾肾,宜食温热的食物,比如荔枝、龙眼、羊肉、狗肉等食物,对滋补来说很有好处。
仲夏的时候大家要注意养生方法才行,在这时候的高温会给我们健康带来非常大影响,所以我们应该学会方法合理养生才行,上面介绍的这些情况需要我们在仲夏的时候注意,在这时候通过合理方法进行养生,那么才会更好的促进健康。
夏季是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此时是新陈代谢的时期,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起来,活跃于机体表面。
中医理论认为,从夏至这一天起,此后天气酷热而蒸闷,出汗多而耗津伤液。因此,长夏最宜补养津液,不但能安度盛夏,对防病健身、延年益寿也大有好处。
夏季应该如何保健养生方法一:多吃酸、苦,健胃养脾
盛夏暑热最使人伤津耗气,加之体表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多集中于体表,胃肠血液相对不足,更易使消化不良,食欲减退。因此在盛夏应多吃清暑、益气、生津、易消化的食物。
绿豆粥能清热解毒利水消肿;莲子粥能滋阴养神,清热解暑,还能医治燥热失眠;紫菜汤,不仅能清暑热、补身体,对动脉硬化、高血压也有医疗作用;每天吃点带有酸味、苦味的食品,如酸杏、苦瓜等,能防止出汗过多,对汗腺有收敛作用。
另外,随着汗水排出的不仅是水和盐,更有大量的蛋白质、维生素,特别是钙和锌也会随汗液排出,老弱者盛夏适当吃些瘦肉、鱼类、蛋类还是很有必要的。
夏季应该如何保健养生方法二:保证盐分,拒绝“冰、冷”
长夏气温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最高可达40℃左右,也是天气炎热多汗的季节。出汗多,盐分损失也多,若心肌缺盐,心脏搏动就会出现失常。
此时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补心。从阴阳学角度看,夏月伏阴在内,饮食不可过寒。尤其是老年人和平时体质虚弱的人,阳气不足,阴气内生。
心旺肾衰,即外热内寒之意,因其外热内寒,故夏季冷食不宜多吃,少则犹可,贪多定会寒伤脾胃,令人吐泻。西瓜、绿豆汤、乌梅小豆汤,虽是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镇饮用。
夏季应该如何保健养生方法三:日饮三汤一夏无忧
夏令喝汤既可获得营养,又能补足水分,一举两得。
老鸭汤是夏令进补的最佳补汤。鸭肉不仅富含人在夏天急需的蛋白质,还能防治疾病。更重要的是鸭属水禽,性寒凉,从中医“热者寒之”的治病原则看,特别适合体内有热、上火的人食用。
如夏季常见的低烧、虚弱、食少、大便干燥和水肿等,可将鸭与火腿、海参共炖,炖出的鸭汁善补五脏之阴;鸭肉同糯米煮粥,有养胃、补血、生津之功,对病后体虚者大有裨益;鸭同海带炖食,能软化血管、降低血压,可防治动脉硬化、高血压、心脏病;鸭肉和竹笋炖食,可治痔疮出血。
母鸡汤含有特殊抗病成分,有防治感冒、支气管炎的作用
番茄汤所含番茄红素有一定的抗前列腺癌和保护心脏的功效,最适合于男子饮用。
关注我,每天十分钟,学会一个医学常识↑ 夏天的气息越来越浓厚,芒种节气的到来也宣布着仲夏的开始,暑气成为主流,我们的顺时养生法又该如何调整呢? 根据天地时空运行的频率,芒种节气到了正南方的午火月,芒种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表示仲夏时节的正式开始。它的字面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 天气渐热,街道上的果香也渐渐浓郁,饱满的桑葚在热气里散发着甜味,杨梅多汁而酸,小小的樱桃堆在一起,这些开胃的果子,可以趁现在多吃一些。 一、毒五月,要注意什么? 在我国先秦时代,就开始流行「毒五月」之说。因为气温的突然升高、季节的转变、天地运行的频率改变,很多体质较差的人会在这个时候感受时邪,出现不适。很多蛰伏的小虫也慢慢苏醒了,它们也有可能成为疾病的来源。 由于毒五月天气闷热,农作物、物品都容易发霉,蚊虫也开始滋生,所以特别容易传染疾病。进入仲夏时节的芒种节气,我们要注意以下问题: 天气热,气血向外发散,使自己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很重要,切忌烦恼,这样可以使气机得到宣畅,通泻得以自如。 顺应昼长夜短的季节特点,晚睡早起,适当接受一些阳光的照射。 注意防暑,顺应旺盛的阳气,有利于气血运行,振奋精神。 中午最好能小睡一会儿,以30分钟到一小时为宜,有利于健康。 二、入仲夏,避暑邪 芒种时节,天气的温度越来越高,湿气越来越重,这个时候天地之间有一个邪气会特别广泛,也就是暑邪。 暑邪是火热之邪,为夏季的主气,从小满、芒种、夏至到小暑,四个节气是暑气之当令。 暑邪致病有阴阳之分,天气太热、晒太阳太久而中暑,属阳暑。贪吃寒凉、吹太多空调引起的热病,属阴暑。病情会发展得很快和很严重,所以大家在芒种这个节气一定要了解一下关于暑邪的知识。 暑邪有三个特点: 暑性炎热,暑是夏月之炎暑,盛夏之火气,有酷热的属性,暑邪伤人多表现出一系列阳热症状,比如说高热心烦、面赤烦躁,脉象洪大等等,这都称为伤暑。 暑性上升发散,容易上犯头目,内扰心神,散,指暑邪为害,易于伤津耗气。 夏季人体腠理疏松,暑邪使人大汗,伤害人的津液,我们容易出现口渴喜饮、唇干舌燥、尿赤短少等等情况。 中暑还有可能引起四肢厥逆,四肢抽搐,颈项强直,甚则角弓反张,不仅耗气伤津,而且可以扰动心神,引起心烦紊乱,不得安宁等。 这些情况都比较严重,如果自己无法处理,一定要及时地送入正规的医院。 暑气还往往携带湿气。 夏季不仅仅气候炎热,并且多雨潮湿,热蒸湿动,湿热弥漫于空间,人身三焦网膜经络特别容易受湿气的侵染,人身所及,呼吸所受都在湿热之中。 四肢困倦、胸闷呕恶、大便溏泄不爽等湿阻症状也会随之发生。 基于暑邪的特征,临床上往往会见到暑热之病会有壮热、阴亏、气虚、湿阻这样的特征。 三、防暑妙方 艾灸 夏季是最适合艾灸的季节,当人体的元气不断朝外发散时,我们就要用艾灸关元穴来归本固元。 身体的根基稳固时,仲夏的暑邪也不会伤害到我们。 这次给大家推荐隔盐灸。 先用少量的食盐敷在关元上,然后在食盐上面盖上一层2-3毫米的姜片,姜片要扎上几个小孔。 把艾绒做成一个锥形或塔形,放在这个姜片之上,一定要让它站稳。点燃,过程中如果觉得过热,可以调整姜片的位置或者厚度,防止烫伤。 每天可以操作三壮,一般建议是上午操作,有利于改善夏季气血外浮于体表的现象,起到归本固元的作用。 酸梅汤 夏季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主角,酸梅汤。《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记载:「北京夏季凉饮,以酸梅汤为佳品。系以乌梅和冰糖水熬成,外用冰围之,久而自凉,不伤人,且祛暑也。」 如果夏天在室外呆久了,心烦气躁,可以先来一碗酸梅汤解解暑气。 现代酸梅汤的做法有很多,在这里推荐简单又方便的: 材料: 乌梅25克、山楂35克、甘草2克、陈皮5克、干桂花7克左右、冰糖适量。 做法: (1)将除了冰糖和干桂花外的所有材料洗净后,放入600毫升左右的清水,浸泡15-20分钟。 (2)大火烧开,烧开后改小火熬煮半小时。再将汤汁倒入干净的容器中,所有原料保留在锅中。 (3)在锅中重新加入600ml清水,重复第一遍熬制的方法。起锅前放入冰糖和干桂花。冰糖溶化后,关火。 (4)将两遍汤汁混合,放凉后即可饮用。 乌梅是酸梅汤的主料,生津止渴、收敛元气,解除心中烦闷; 山楂消食开胃、正好开解你夏日的胃口; 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特别适合痰湿重的人; 桂花可养颜美容 ,解郁; 甘草补脾益气、解毒。 这样的一个配方,让我们在暑气满满的夏日里,不再心烦、困倦,也有了好胃口。 煮酸梅汤也很治愈,汤水咕嘟咕嘟地从淡粉色变成红宝石色,装在透明的杯子里,一饮而尽,大人小孩都能喝。拿到办公室用养生壶煮,给午后疲惫的自己和同事带来返璞归真的酸甜滋味。 入夏了,备点酸梅汤吧。正安的酸梅汤配方是正安资深中医师按照现代人的体质调配出来的,适合大多数人。如果你不想费心去挑选材料,买现成的、质量有保障的是最好。 除了文章中提到的内容,这次的芒种节气直播还提到了这些问题: ► 芒种节气,天地的运行频率是怎样的? ► 预防中暑的节气药方是什么? ► 除了艾灸、汤药,还有什么方便又快捷的养生方法? ► 根据天地的运行频率,怎么利用风水帮助我们的运势? ► 如何利用穿衣搭配带来好运?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进入2019年节气课程。订阅2019年24节气课,和更多家庭健康守护者一起同行 ➤ 2019年24节气课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公众号「答摩健康」,喜欢的话可以分享到朋友圈。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