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茶与药酒>养生茶

武夷岩茶有哪些核心特点武夷岩茶的品质特征介绍

时间: 2023-02-03 10:47:24

武夷岩茶有哪些核心特点武夷岩茶的品质特征介绍

武夷岩茶是中国传统名茶,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独具岩韵(岩骨花香)品质特征,是中国青茶中之极品。

闽北的武夷山,奇秀甲于东南。生长着厚重的武夷岩茶,有“岩岩有茶,非岩不茶”之说。

下面就跟小叶子一起来了解一下武夷岩茶吧。

什么是武夷岩茶?

武夷岩茶,属于青茶,产于武夷山市风景区范围,由当地传统树种(包括水仙、肉桂、武夷菜茶、矮脚乌龙等),经过武夷岩茶加工工艺制作而成。

武夷岩茶产在哪里?

按国标来讲,武夷岩茶产地范围包括东至崇阳溪,南至南星公路,西至高星公路,北至黄柏溪的景区范围。按流行的山场观点,武夷岩茶依生态条件分为正岩茶、半岩茶和洲茶,外山茶。

其中正岩区号称岩岩有茶,其中三坑两涧最为著名,其余坑涧也是各有特点。

三坑两涧

三坑:牛栏坑、慧苑坑、倒水坑(亦说大坑口)

两涧:悟源涧、流香涧

武夷岩茶有哪些“天赐”的生长环境?

武夷山地处中亚热带,境内群山重叠,海拔1800米以上的山峰有三十余座,形成天然屏障,具有降水量多、湿度大、雾日长、垂直变化显著等气候特点。

武夷山四季气温较均匀、温和湿润,年均温18℃-18.5℃,年均降水量2000毫米左右。这些条件足以孕育武夷岩茶的风骨。

武夷岩茶的工艺有何讲究?

武夷岩茶的制作工艺属青茶制作,区别于台湾乌龙茶追求鲜爽的轻发酵轻焙火、安溪乌龙茶追求花香的深发酵低焙火,采用深发酵重焙火做法。

大致分为:晒青→(凉青、摇青)→杀青→揉捻→烘干(初烘、摊凉、复烘)→毛茶(捡剔)。

武夷岩茶长什么样?

外形:弯条型,色泽乌褐或带墨绿、或带沙绿、或带青褐、或带宝色。

条索:紧结、或细紧或壮结,汤色橙黄至金黄、清澈明亮。

香气:带花、果香型,瑞则浓长、清则幽远,或似水蜜桃香、兰花香、桂花香、乳香等等。

滋味:醇厚滑润甘爽,带特有的“岩韵”。

叶底:软亮、呈绿叶红镶边、或叶缘红点泛现。

武夷岩茶如何分类?

产于武夷山的青茶,统称为武夷岩茶。因产茶地点不同,分有正岩茶、半岩茶、洲茶。

正岩茶指武夷岩中心地带所产的茶叶,其品质 高味醇厚,岩韵特显。

半岩茶指武夷山边缘地带所产的茶叶,其岩韵略逊于正岩茶。

洲茶泛指靠武夷岩两岸所产的茶叶,品质又低一筹。

依据武夷岩茶国家标准,武夷岩茶分类如下:

大红袍系列▼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研制出商品大红袍。它主要由纯种大红袍等武夷岩茶中质量优异者拼配而成。

水仙系列▼

外形,条索壮结;滋味,浓爽鲜锐;叶底,嫩软亮。

肉桂系列▼

色泽,油润、砂绿明;汤色,金黄清澈明亮;叶底肥厚软亮。

名丛系列▼

名丛指自然质量优异,具独特风格的茶树单丛,是从大量“菜茶”品种中经过长期选育而成。现有武夷岩茶中著名的四大名丛是(纯种)大红袍,水金龟,白鸡冠,铁罗汉。

奇种▼

由当地的菜茶品种采制而成。

武夷岩茶如何冲泡?

武夷岩茶的冲泡,别具一格。有“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掾,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遂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的说法。正确的冲泡和品饮才能充分发挥出岩茶风韵和每泡茶的特征。

泡茶器具

准备乌龙茶专用茶具一套(冲泡壶宜选用90-150毫升的紫砂壶或盖碗)。

投茶量

需淡些则投茶量少些为冲泡壶具容积的1/3-1/2,需浓些则投茶量多些为冲泡壶具容积的1/2-2/3。

泡茶用水

以山泉水为上,洁净的河水和纯净水为中,硬度大或氯气明显的自来水不可用;沸水冲泡为宜。

浸泡时间

1至3泡浸泡10-20秒,以后每加冲一泡,浸泡时间增加10-20秒。浸泡时间的调整原则为1至7泡的汤色基本一致,且可冲泡10余泡。冲泡次数与浸泡时间有关。

一口茶,喝的是一方水土,一方水土也成就了一泡茶的筋骨。看完这篇文章是不是对武夷岩茶了解更多了呢!

如何区分武夷岩茶品质的解析

我们知道,茶叶是武夷山的主要经济作物。武夷山茶叶生产的历史十分悠久。武夷山生产的茶叶,以乌龙茶为主,年产量占80%以上,也有工夫红茶,占10%左右,绿茶占7%。其中最著名的是武夷岩茶,那么 武夷岩茶品质如何区分 呢?下面就做一详细介绍。

武夷岩茶品质如何区分,武夷岩茶注重:活 、甘、清、香的特点。

以茶水的厚醇度决定主要的品质高低。武夷岩茶的优质茶应具备:无明显苦涩,有质感(口中茶水感觉粘有稠度),润滑,回甘显。回味足(即岩韵 初学者不易把握)

以茶香为品种特征鉴定的第二因素。熟香型(足焙火)的茶以果香及奶油香为上。清香型(轻焙火)的`茶以花香及蜜桃香为上。

茶叶的叶底作为茶叶品质的参考。

有异杂味的茶为下品。茶水无质感,淡薄的茶为下品。苦涩味的轻重对岩茶品质的高低起决定性作用。

优质成品武夷岩茶,必须达到以下标准:

1、形状:须质实量重,条索长短适中,紧致稍细,惟水仙香味种,因属大叶种,条索可略粗,但力求纯净,整齐美观。

2、色泽:色须呈鲜明之绿褐色,俗称之为宝色,条索之表面,且须呈有蛙皮状之小白点,此为揉捻适宜、焙火适度之特点。

3、香气:岩茶为半发醇茶,故须具有绿茶之清香与红茶之熟气,其香气愈强愈佳,且清新幽远者为上品,缺此不能称为佳品。

4、水色:岩茶水色一般呈深橙黄色,清澈鲜丽,且须冲泡至第三、四次而水色仍不变淡者为贵。

5、滋味:岩茶之佳者,入口须有一股浓厚芬芳气味,入口过喉均感润滑活性,初虽有茶素之苦涩,过后则渐渐生津、甘甜可口。岩茶口质之好坏,几乎全部取决于气味之优劣,韵味之醇淡厚。

6、冲次:通常以能泡冲至五次以上,茶之原有气味仍未变淡者为佳,最佳者“八泡有余香”。

7、叶底:良好之茶叶,冲开水后,叶片易展开,且极柔软。

以上就是对武夷岩茶品质如何区分的介绍,希望对大家了解这一知识有所帮助。

武夷岩茶的茶汤有什么特点

武夷岩茶的茶汤有什么特点

武夷岩茶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文化,属于半发酵的青茶,所以它既保留了红茶的甘醇,也具有绿茶的清香,是中国乌龙茶中的极品。武夷岩茶的茶汤有什么特点呢?

武夷岩茶是中国传统名茶,是具有岩韵(岩骨花香)品质特征的乌龙茶。产于福建闽北“秀甲东南”的武夷山一带,茶树生长在岩缝之中。武夷岩茶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是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武夷岩茶属半发酵的青茶,制作方法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最著名的武夷岩茶是大红袍茶。

武夷岩茶的形态特征:叶端扭曲,似蜻蜓头,色泽铁青带褐油润.内质活、甘、清、香。有明显的岩骨花香。武夷岩茶名岩产区为武夷山市风景区范围,区内面积70km2。

武夷岩茶的茶汤特点一:入口甘甜

好的武夷岩茶的茶汤会有一种一入口就有甘甜的味道,它的甜不会像普洱茶的茶汤那样带点腻感,它的甘甜是带一种扩散性的,喝完之后会感觉喉咙有一种开阔的舒适感。

武夷岩茶的茶汤特点二:特别醇厚

武夷岩茶的茶叶是特别醇厚,总的来说是要比绿茶的淡,但又要红茶和黑茶的要浓,茶汤看上去要比绿茶的厚稠,但又不像普洱类黑茶,看上去清淡,所以武夷岩茶的茶汤很很醇很厚,茶叶很浓郁。

武夷岩茶的茶汤特点三:茶汤清鲜

武夷岩茶的茶汤比绿茶的茶汤还要清鲜,它的鲜就好像是平时家里熬的鸡汤一般鲜美。为什么武夷岩茶汤之所以会比其他茶更为清鲜,是因为武夷岩茶中含有的氨基酸要比绿茶多一倍以上。

武夷岩茶的.茶汤特点四:入喉滑顺

喝武夷岩茶汤的时候,最先品尝到的是舌尖,那个时候你的感觉是甘甜,但接下来入喉时的岩茶的汤是非常滑顺的,都不怎么需要吞咽,直接地滑下你的喉咙和肚子。加上因为武夷岩茶的茶汤是比较浓稠,所以这种滑就更显得武夷岩茶的珍贵了。

品质特性:

外形弯条型,色泽乌褐或带墨绿、或带沙绿、或带青褐、或带宝色。条索紧结、或细紧或壮结,汤色橙黄至金黄、清澈明亮。香气带花、果香型,瑞则浓长、清则幽远,或似水蜜桃香、兰花香、桂花香、乳香等等。滋味醇厚滑润甘爽,带特有的“岩韵”。叶底软亮、呈绿叶红镶边、或叶缘红点泛现。

品种分类:

产于武夷山的乌龙茶,通称为武夷岩茶。因产茶地点不同,又分有正岩茶、半岩茶、洲茶。正岩茶指武夷岩中心地带所产的茶叶,其品质 高味醇厚,岩韵特显。半岩茶指武夷山边缘地带所产的茶叶,其岩韵略逊于正岩茶。洲茶泛指靠武夷岩两岸所产的茶叶,品质又低一筹。

主要品种有武夷水仙、武夷奇种、大红袍等,岩茶中以大红袍、白鸡冠、铁罗汉、水金龟等著名,其它品种还有瓜子金、金钥匙、半天腰等品种。

大红袍

武夷山大红袍为武夷岩茶四大名枞之首,素有“茶中之王”的美誉,具有显著的健胃养胃药理作用。大红袍最大的特点就是性质温和,适合四季饮用,还有突出的健胃养胃功效,肠胃不好和寒气重的人可饮用。此外,还有防辐射和防日晒的作用。

铁罗汉

武夷最早的名丛。清代郭柏苍《闽产录异》(1886年)记载:"铁罗汉、坠柳条,皆宋树,又仅止一株,年产少许。"传说原产地在慧苑岩内鬼洞和竹窠岩长窠。据传,惠安施集泉茶店于19世纪中叶经营武夷岩茶,以"铁罗汉"最为名贵,有疗热病的功效,极受欢迎。

白鸡冠

白鸡冠之名在明代已有传闻,早于大红袍。白鸡冠树高1.75米,分枝颇多,该树叶色呈淡绿,嫩叶浅绿微黄,叶面开展,春稍顶芽微弯,茸毫显露似鸡冠。这也是白鸡冠名称之由来。

水金龟

原产于牛栏坑杜葛寨峰下半岩上,后被洪水冲至牛栏坑坑底的兰谷岩。1919~1920年间,为此树曾引起诉讼。

以上就是关于武夷岩茶茶汤特点的介绍,当然每个人品尝一款茶汤的时候感觉不会完全相同,真正的滋味还是只能自己细细感受了。喜欢武夷岩茶的朋友,可以自己泡上一壶慢慢品味,看看是否有上面介绍的特点。

;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