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山黄芽属于六大茶类中的黄茶类,不属于绿茶。其茶外形条直微展,匀齐成朵、形似雀舌、嫩绿披毫,香气清香持久,滋味鲜醇浓厚回甘,汤色黄绿清澈明亮,叶底嫩黄明亮。
霍山黄芽介绍:
霍山黄芽产于安徽省霍山县大化坪镇大化坪、金竹坪村、宋家河村、东流河、金鸡山村,跻身全国名茶之列。其茶外形条直微展,匀齐成朵、形似雀舌、嫩绿披毫,香气清香持久,滋味鲜醇浓厚回甘,汤色黄绿清澈明亮,叶底嫩黄明亮。
霍山黄芽属于黄茶的,它不属于绿茶,它们的区别主要是在于通过闷黄的工序,这项工序令茶叶中的叶绿素遭到破坏,破坏之后的酚类物质发生氧化。氧化程度不同,变黄程度就不同。
至于闷堆的技术就有以下的几种形式进行:杀青之后趁热闷堆,像台湾省黄茶,揉捻后闷堆,如黄汤,初干后闷堆,如黄大茶,纸包低温闷黄,如君山银针,薄摊闷堆,如霍山黄芽。由于使用不同的技术,所以叶子变黄的程度也会一样,所形成的品质也会各有不同,霍山黄芽在黄芽中的变黄程度算是轻的一类,因而品质接近绿茶。
霍山黄芽口感特点:
霍山黄芽形似雀舌、嫩绿披毫,清香持久,滋味鲜醇浓厚、回甘,汤色黄绿、清澈明亮。第一泡品茶之鲜醇和清香,第二泡茶香最浓,滋味最佳,要充分体验茶汤甘泽润喉、齿颊留香、回味无穷的特征,第三泡时茶味已淡,香气亦减。三泡之后,一般不再饮了。
霍山黄芽,产于安徽省霍山县,属于黄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中国名茶之一。
霍山黄芽依其品质分为特一级、特二级、一级和二级。外形挺直微展,色泽黄绿披毫,香气清香持久,汤色黄绿明亮,滋味浓厚鲜醇回甘,叶底微黄明亮。唐朝李肇《国史补》把黄芽列为14品目贡品名茶之一。自唐至清,霍山黄芽历代都被列为贡茶。
据农业部茶叶质量检测中心检测显示,霍山黄芽的香气成分共有46种之多,同时还富含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等生化成分,具有降脂减肥、护齿明目、改善肠胃、增强免疫力等功效。2006年4月,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霍山黄芽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09年霍山黄芽茶在第十六届上海国际茶文化节名茶评比中获金奖。
扩展资料:
霍山黄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生产可追溯到西汉,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史记》记述“寿春之山有黄芽焉,可煮而饮,久服得仙。”当时霍山隶属寿州,故称寿春之山。 霍山黄芽兴于唐宋,明清被列为贡品。
唐朝李肇《国史补》有这样一段记述:“寿州有霍山黄芽,蕲州有蕲门团黄,而浮梁商货不在焉”,说明了霍山黄芽在唐朝就是地方名茶,并受到外地客商的青睐。到了宋朝,霍山黄芽由蒸青团茶转变为散茶,制茶方法更加精细、独到。但杀青工序多为蒸茶。
到了明清时代,霍山黄芽制作技艺有了较大提高,工艺日趋完善,制法上,已把“杀青”改蒸为炒,并有了“闷黄”过程,饮茶亦由烹改为冲泡。 明朝是霍山黄芽继往开来的光辉时代,万历年间县令王毗翁“亲治茗,修贡事”。
他的《黄芽焙茗诗》:“露蕊纤纤才吐碧,即防叶老采须忙,家家篝火山窗下,每到春来一县香”,反映了当时茶事之盛和黄芽品质之高。到了清王朝,霍山黄芽被定为内用。顺治年间,霍山黄芽进入朝廷,被皇家享用。
霍山黄芽现代手工技艺,基本沿用了明清时代的制茶方法,是对古老茶艺的继承和发扬。民国四年,霍山“抱儿钟秀”黄芽,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 然而经过战争年代至解放前夕,霍山黄芽由于工艺传承机制中断,仅闻其名,未见其茶,濒临失传。
1971-1972年,县政府组织茶叶专家、老茶工、老茶农深入金鸡山、乌米尖等黄芽产地,挖掘历史名茶,恢复了霍山黄芽茶传统制作工艺。霍山黄芽从原料到成品茶需要十多道工序,这些工艺流程是经过千余年的不断演变、完善而来。
霍山黄芽不同于其它茶类工艺特点主要是“闷黄”和“堆放”,这是霍山黄芽茶品质形成重要工序。 霍山黄芽茶文化是中华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勤劳的霍山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通过不断的探索、总结,形成了霍山黄芽茶独特工艺,为我国茶文化的内涵增添了精彩的一笔。历史上有众多关于霍山黄芽的诗歌、传说、纪实,韵味十足,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霍山黄芽
百度百科—绿茶制作技艺(霍山黄芽)
霍山黄芽产于安徽省霍山县大化坪镇大化坪、金竹坪村、宋家河村、金鸡山村,跻身全国名茶之列。该茶外形条直微展,匀齐成朵、形似雀舌、嫩绿披毫,香气清香持久,滋味鲜醇浓厚回甘,汤色黄绿清澈明亮,叶底嫩黄明亮。霍山黄芽的香气成分共有46种之多,同时还富含氨基酸、茶多酚、咖啡因等生化成分,具有降脂减肥、护齿明目、改善肠胃、增强免疫力等功效。2006年4月,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霍山黄芽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霍山黄芽原料要适时分批按标准进行采摘,采摘手法采用折采,总体要求幼嫩匀净。幼嫩即偏嫩采摘。匀净即匀齐一致,不带其他杂质,使外形整齐美观,达到形状、大小、色泽一致。采摘时严格进行拣剔,并做到“四不采”,即无芽不采,虫芽不采、霜冻芽不采、紫芽不采。采回经拣剔后薄摊在团簸内,厚约3-5公分,晴天露水叶摊放2-3小时,阴雨天摊放4-5小时,散发青草气和表面水份,待芽叶发出清香,叶色由鲜绿转为暗绿即可付制,一般上午采,下午制,鲜叶不过夜。
制作工艺包括杀青(生锅、熟锅)、毛火、摊放、足火、拣剔复火等五道工序。据《茶谱》记载:“人饮真茶能止渴”。《日用本草》中记载:茶能“除烦止渴”。在孙大缓著《茶谱外集》中:“夫其涤烦疗渴,换骨轻身,茶茗之利,其功若神。”饮茶可以解渴,人所共知。盛夏酷暑,一杯绿茶顿感满口生津。除了茶汤为人体补充水分外,还因为茶叶中的多酚类化合物、游离糖、氨基酸、维生素C和皂甙化合物与口腔中的唾液反应,使口腔得以湿润,产生清凉感觉,也起到明显止渴的效果。茶叶还是一种清热消火的饮料。中国著名古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从中医学角度而言,茶叶,特别是绿茶,是一种清火的凉性食品。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