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专门进贡皇室成员或者供帝王将相享用的茶叶,叫做贡茶。
贡茶最开始的时候,只是各种茶叶产地的官吏向黎民百姓征收各地的特色茶叶作为土特产品进贡到宫里。
而到了唐朝以后,贡茶有了新的发展,除了在上贡皇宫外,还专门在有名的茶产区设立贡茶院,由地方官府直接进行管理,精益求精,监督制造各种贡茶。
但无论是单一的上供,还是地方政府的管控,都演变成为了一种剥削。
贡茶其实也可以把它看做是一种税制,贩卖茶叶的商人或者是种植的茶农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变相的缴纳这种税。
从其它方面来看,由于历朝历代的皇家对贡茶品质要求精益求精,创新和发展,从而也促进了制茶技术改善和提高,随着社会的发展,贡茶的品目越来越多,因此,贡茶的发展为中国名茶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历史上有许多有名气的贡茶品目,沿用至今,现在仍然保留着它的名称和它的品质风格,这也是对中国茶叶的一种传承。
茶在宋代,无论种植、采制、饮用,都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优良茶品辈出,名目繁多,品高名亦雅,大胜唐朝。这与贡茶制度的形成不无关系,也就是说,是帝王将相们引导消费的结果。
贡茶,即是向皇帝进贡新茶。这在唐代已形成定例,至宋代时已经制度化,贡茶之风愈演愈烈。唐代贡茶只有湖州顾渚的“紫笋”,每年清明,新茶便要贡至京城。宋代贡茶的主要产地之一是福建建溪的北苑。北苑茶起初亦名紫笋,继而又有“研膏”、“腊面”、“京铤”之名。北宋初,太祖特派官员到北苑督造团茶,是专用的贡茶。团茶模压成龙形或凤形的样子,称为龙凤茶,习惯上称为“龙团凤饼”。后来茶模改小,压成的茶饼称为小龙团。
此外,贡茶还有“密云龙”、“白茶”等名目,一品赛过一品。宋代贡茶讲究名号雅致,如龙团胜雪、御苑玉芽、万寿龙芽、龙凤英华、瑞云翔龙、龙苑报春、万春云叶等,都是一时名品。北苑贡茶多至四千余色,年贡四万七千一百多斤,龙团凤饼,名冠天下。
贡茶如此多,皇上也不能拿它当饭吃,所以乐得将那些无法饮尽的龙团凤饼赐给近臣。臣下们得茶,以为受了莫大的恩泽,感激不尽。苏轼出知杭州时,宣仁皇后遣内侍赐以龙茶银盒,以示厚爱之意。位不及宰相,一般都难有机缘得此厚爱。欧阳修任龙图阁学士时,仁宗赵祯曾赐给中书、枢密院八大臣小龙团茶一饼,八人高兴极了,平分而归。这御赐龙茶拿到家中,根本舍不得饮用,却当做家宝珍藏起来,待有尊客来访,方才拿出传玩一番,以为莫大的荣耀。大龙凤团茶八饼重一斤,龙凤小团则是二十饼重一斤,一饼小龙团,分量之轻可以想见,八人平分,一人能得几许?按当时的价值,一斤龙茶值黄金二两,正所谓“金可有而茶不可得”,贵重之极。也难怪欧阳修说“分得小龙团,只是捧玩而已”。北宋文学家王禹偁有一首描写大臣受赐贡茶的诗,诗云“爱惜不尝惟恐尽,除将供养白头亲”。受赐龙团,喜爱得不行,同样也舍不得饮它。
有机缘充作贡品的茶,自然是上好的茶,因为上了贡,自然就成了天下名茶。这些贡茶经过各代茶民的培育,品质不断提升,有些茶品流侍至今。
茶品众多,难分高下,人人各有所好。一般来说,浙江人爱绿茶;广东人爱红茶;福建人爱乌龙茶;云南人爱普洱茶;北方人爱花茶。在国外,欧美人爱红茶;非洲人爱绿茶;东南亚人爱乌龙茶;日本人爱蒸青绿茶。要品得茶中至味,恐怕不能少花了功夫,也要多尝尝不同的品种。
中国历史上自唐代开始,出现过许多有名的茶品,随着制茶工艺的改进提高和人们品饮观念的改变,不少名品消失了,代之以新的更优良的茶品。未来的茶品,可能在色、香、形、味之外,更加追求保健功效,也许会有更多的药茶问世,在继承和创新方面,发展是不会有止境的。
一、什么是贡茶?
贡茶其实是古代宫廷用茶,专供皇宫享用。既然是皇室贵族所享用的茶当然是要精益求精,无论是栽培环境、茶树品种和制茶技术都是要最好的。
二、贡茶的种类介绍
1、普洱贡茶
普洱贡茶是在雍正十年正式列入贡茶案的,据传普洱贡茶是由未婚少女采摘优质芽叶而制成的,经长期存放,会转变成金黄色。
2、 曼松贡茶
曼松贡茶是居住在曼松老寨的山民制作而成的,属于普洱茶顶级精品。
3、当今我国的名茶和地方名茶中,有许多曾被历代皇室列入贡茶的,以下介绍的这些就是曾被历代皇室列入贡茶的:
浙江:西湖龙井、淳安鸠坑茶、顾渚紫笋、天目山清顶、雁荡毛峰、金华举岩、日铸雪芽。
安徽:六安瓜片、敬亭绿雪、涌溪火青、霍山黄芽、岳西翠兰。
福建:白茶、天山清水绿、武夷大红袍、安溪虎岳铁观音、武夷肉桂。
湖南:君山毛尖、毗庐洞云雾茶、官庄毛尖、南岳云雾、大庸毛尖、古丈毛尖。
四川:蒙顶黄芽、巴岳绿茶。
贵州:贵定云雾茶、都匀毛关、湄江翠片。
江西:宁红、婺源绿茶、庐山云雾茶(古时名为闻林茶)。
江苏:碧螺春、花果山云雾茶、宜兴阳羡茶。
陕西:紫阳毛尖。
河南:信阳毛尖。
云南:普洱茶。
台湾省:文山包种茶。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