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山小种茶读zhèng shān xiǎo zhǒng chá,正山小种外形条索肥实,色泽乌润,泡水后汤色红浓,香气高长带松烟香,滋味醇厚,带有桂圆汤味,加放牛奶,茶香味不减,形成糖浆状奶茶,液色更为绚丽。
正山小种历史发展
人工小种计有坦洋小种、政和小种、古田小种、东北岭小种建都茗茶等。现人工小种市场已被淘汰,唯正山小种百年不衰。此外,威廉乌克斯的《茶叶全书》所称白毫小种、小种,乃是当年锡兰(今斯里兰卡)红茶的品级花色名称,与闽茶之种红茶乃风马牛不相及。
19世纪70年代运销欧美国各国,年产2.4万担之多。后因战事频仍,产量逐减,至1949年产销几乎绝迹。50年代后才得到恢复和发展,而今年产2万担左右,正山小种又以新的面貌出现在国内外消费者面前。
正山小种的起源:
1717年,小种一名,见于1717年崇县令陆廷灿的《续茶经》:武夷茶在山上者为岩茶,水边者为洲茶,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工夫之上又有小种,则以树名为名,每株不过数两。
1732年,
崇安县令刘靖在《片刻余闲集》中写有“凡岩茶皆各岩采摘焙制,远近买客于九曲内各寺庙购觅,市中无售者。本省郡武,江西广信等处所产之茶,黑色红汤,土名江西乌,皆私售于屋村各行。”这里指的江西乌,虽集散于星村,亦难说是红茶,更难讲是小种。小种红茶出现的时期,难见史料。自五口通商之后,外商来华抢购茶叶,闽红的坦洋、政和、白琳工夫应运而生,小种红茶亦出现的时期,难见史料。
1751年,
董天工撰的《武夷山志》中亦有小种之名:“茶之产不一,崇建延泉,随地皆有,分岩茶、洲茶、附山为岩,沿溪为洲,岩为上品,洲次之,采摘烘焙,须得其宜,然后香味两绝,第岩茶反不甚细,有小种、花香、工夫、松萝诸名,烹之有天然真味,其色不红……”。以上两史料所提及之小种均不是指小种红茶。
五口通商之后,
外商来华抢购茶叶,闽红的坦洋、政和、白琳工夫应运而生,小种红茶亦出现在这个时候。
当地有这样一段故事:清道光未年,因时局动乱不安,有一次一支军队从崇安星村过境,占驻茶厂,进厂的青茶,无法及时烘干,所存青茶因为积压发酵,变成了黑色,并产生了特殊的气味。
厂主心急如焚,赶紧用锅炒和松柴烘干。稍加筛分拣剔,便装箱运往福州,托洋行试销。不料这种特殊香味的小种茶,竟引起外商的兴趣,生意大好,获利不少,赢得了许多人的喜爱。于是外商年年订购,从此小种红茶风靡一时。
“小种”茶名,见于陆廷灿《续茶经》“(武夷茶)其最佳名曰工夫茶,工夫之上又有小种则以树为名,每株不过数两”.董天工《武夷山志》中亦有小种记载“(武夷茶)有小种、花香、工夫、松萝诸名,烹之有天然真味,其色不红”.这是小种红茶前身的“松萝茶”.刘靖《片刻余闲集》中说:“茶由名岩采摘焙制,远近买客于九曲内各寺庙购觅,市中无售者.山之第九曲尽处有星村镇为行家萃聚之所.本省邵武,江西广信等处所产之茶,黑色红汤,土名江西乌,皆私售于星村各行”,这里指的是“江西乌”,掺入制造星村小种.因为17世纪已有乌茶及松萝故作为假小种出售.
第三声
正山小种是红茶。正山小种红茶一词在欧洲最早称WUYIBOHEA,其中WUYI是武夷的谐音,在欧洲英国它是中国茶的象征,后因贸易繁荣,当地人为区别其它假冒的小种红茶人工小种或烟小种扰乱市场,故取名为正山小种。
正山小种的特点
正山小种又称拉普山小种,属红茶类与人工小种合称为小种红茶,首创于福建省崇安县1989崇安撤县设市,更名为武夷山市桐木地区,是世界上最早的红茶亦称红茶鼻祖,至今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由福建武夷山深处当地茶农于明朝中后期机缘之下创制而成。
后来在正山小种的基础上发展了工夫红茶,历史上该茶以星村为集散地,故又称星村小种,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入侵,国内外茶叶市场竞争激烈,出现正山茶与外山茶之争,正山含有正统之意因此得名,茶叶是用松针或松柴熏制而成,有着非常浓烈的香味。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