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人们生活中,“茶”已经成为极为常见的字眼。但是在唐代以前,少有“茶”的字眼。有一种普遍的说法认为,在古代,“茶”与“荼”是一体的,“荼”即是“茶”。但也有人认为,古时“荼”的涵义要比“茶”广。不管哪种说法正确,可以肯定的是,唐代中期陆羽《茶经》刊印之后,“茶”字便广泛流行起来,而且其意义也同今天的茶类似。
有意思的是,“茶”字广泛使用后,唐代及其之后的有时还会用“荼”来表示“茶”,例如,在清代甚至当代的书法作品中,仍然能够看到以“荼”指“茶”的现象。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晚清吴昌硕书帖《角茶轩》,是笔者近日阅读所得,又延伸阅读了李清照《金石录后序》,略有所获。
吴昌硕书帖《角茶轩》,篆书横披,行草落款,系光绪乙巳年春应友人孝谦之请所书。其下两款落款,其中款对主题“角茶”的典故做了说明,而另外一个落款对“茶”字的字形作了说明:“茶字不见许书,唐人于頔茶山诗刻石,茶字五见皆作荼。缶又记(钤印)。”
于頔何许人?于頔是唐宪宗时宰相,生年不详,卒于818年。与著述《茶经》的陆羽(733年-804年)、诗僧皎然是同时代人,但应比陆羽年轻。
于頔擅书法,写有“茶山诗”并镌刻于石碑,即吴昌硕在《角茶轩》落款中提到的“茶山诗刻石”。吴又说:“茶字五见皆作荼”,是说于頔诗中出现的五个“茶”字,全刻作“荼”。并说:“茶字不见许书”,“许书”,指东汉许慎编著、解释字体来源的《说文解字》,这是中国第一部字典,而“茶”这个字在《说文解字》中是没有的。
汉字在形成之初没有“茶”字,常用“荼”字指代“茶”。然而,除当作茶饮的含义之外,“荼”字还有“苦菜”、“荼毒”、“茅芦白花”等多种释义。茶的应用发展到以饮用为主的时期,“荼”字显然不能够概括茶在社会生活中出演的角色。为与含义广泛的“荼”加以区别,文人创造出了专指的“茶”字。
另据清代学者顾炎武考证:“按茶荈之茶,与荼苦之荼本是一字,古时未分……愚游泰山岱岳观览唐碑题铭,见大历十四年(779年)刻‘荼药’字,贞元十四年(798年)刻‘荼宴’字,皆作荼……至会昌元年(841年),柳公权书玄秘塔碑铭、大中九年裴休书圭峰禅师碑茶毗字,俱减此一画,则此字变于中唐以下也。”(见《日知录》)
据清《义疏》记:“今‘茶’字古作‘荼’,至唐陆羽著《茶经》,始减一画作‘茶’。”也就是说,到了中唐时期,陆羽已在书写和使用“茶”字。不过,没有更多的证据证明“茶”字是陆羽一人所创。或者可以这么认为,书法、碑刻中使用“茶”字在“中唐以下”,而书籍刻本中使用“茶”字则在“中唐以前”。
《茶经》写作修订历时14载,大约成书于775年(也有说法认为,陆羽于765年完成《茶经》,775年以后再度修改,780年后定稿),传播数十年后,出任湖州刺史的于頔(于頔791年任湖州刺史,且根据史料分析,其茶山诗是在任湖州刺史期间所刻)为何还用“荼”字呢?
这说明在当时,可能“茶”与“荼”两字并用。另外一种解释,笔者认为与出版技术的发展有关。东汉蔡伦造纸,隋唐有了雕版印刷,不必像先秦时期必得仰仗钟鼎碑石来记录历史事件。此时,碑刻更多地转化为金石欣赏艺术,所以,于頔的“茶山诗刻石”作“荼”字,是一种艺术手法,体现的是艺术家的一种复古情怀。
唐代以后的宋元明书画,延至晚清民国,都有艺术家以“荼”指“茶”。吴昌硕书法《角茶轩》中的“茶”也是多一画,写作“荼”。甚而当代不少书法家在写“茶”字时也会写作“荼”。可见,在表达“茶”的意思,书画家或出于审美之故,多用“荼”,而文人学者出于文化传播的准确性,则统一用“茶”。
顺便提一句,说到现当代艺术家用“荼”字,大家最熟知的要数吴冠中的笔名:吴荼茶。根据吴冠中年表可知,1938年,吴冠中在国立艺专预科结业,升入本科学油画。这一年,他开始用“吴荼茶”为笔名,后改为“荼”,成为画作上的签名。但何以用“荼”为别名,吴冠中并未给过解释。
有艺术家分析,曾经留学法国的吴冠中,对梵高尤为崇拜。吴冠中曾经说过,“梵高用红色画树,那旋转奔放的运笔直指夜空,那强烈豪迈的情感,那沉着、浓重的红色达到了如火如荼的妙境。” 或许可从这段话中看出吴冠中用“荼”为笔名的端倪,当然,此时的“荼”似乎与“茶”的关系不大了。
人类最早饮茶起因
1、祭品说:这一说法认为茶与一些其它的植物最早是做为祭品用的,后来有人偿食之发现食而无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药用”,最终成为饮料。
2、药物说:这一说法认为茶“最初是作为药用进入人类社会的。”《神农百草经》中写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3、食物说:“古者民茹草饮水”,“民以食为天”,食在先符合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
4、同步说: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为烤煮的食物,同时也逐渐为药料饮用。
中国饮茶的历史大约有两千年,始于西汉
中国饮茶始于西汉有史可据,但在西汉时期,中国只有四川一带饮茶,西汉对茶作过记录的司马相如、王褒、杨雄均是四川人。
两汉时期,茶作为四川的特产,通过进贡的渠道,首先传到京都长安,并逐渐向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陕西、河南等北方地区传播;
另一方面,四川的饮茶风尚沿水路顺长江而传播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从西汉直到三国时期,在巴蜀之外,茶是供上层社会享用的珍稀之品,饮茶限于王公朝士,民间可能很少饮茶。
扩展资料:
最初茶叶作为药用而受到关注。古代人类直接含嚼茶树鲜叶汲取茶汁而感到芬芳、清口并富有收敛性快感,久而久之,茶的含嚼成为人们的一种嗜好。该阶段,可说是茶之为饮的前奏。
随着人类生活的进化,生嚼茶叶的习惯转变为煎服。即鲜叶洗净后,置陶罐中加水煮熟,连汤带叶服用。煎煮而成的茶,虽苦涩,然而滋味浓郁,风味与功效均胜几筹,日久,自然养成煮煎品饮的习惯,这是茶作为饮料的开端。
然而,茶由药用发展为日常饮料,经过了食用阶段作为中间过渡。即以茶当菜,煮作羹饮。茶叶煮熟后,与饭菜调和一起食用。此时,用茶的目的,一是增加营养,一是作为食物解毒。
《晏子春秋》记载,“晏子相景公,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又《尔雅》中,“苦荼”一词注释云“叶可炙作羹饮”;
《桐君录》等古籍中,则有茶与桂姜及一些香料同煮食用的记载。此时,茶叶利用方法前进了一步,运用了当时的烹煮技术,并已注意到茶汤的调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饮茶百度百科-中国饮茶史
到了唐代,中国的茶文化进入到一个鼎盛的时期。在茶文化的历史上,唐代是一个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时代,历史上我们一讲茶都说茶起于唐,我们今天这个茶字,就是在唐代的时候定下来的。之前,茶和荼是通用的,用荼字更多。从唐代开始,茶开始收税,建立了茶政,茶开始消费,有边茶的生产和贸易,茶在当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利润很可观的物资。唐朝喝茶的方法和今天的喝茶方法有很大的区别,唐朝的时候是怎么喝茶的呢?那时候的茶对大部分人来说相当于一种点心,可以当食品用的,可以充饥的,茶里头可以放桂圆、红枣、枸杞、中草药、干果……放你能够想到的很多东西。陆羽的《茶经》奠定了一千多年以后茶文化的基本的格局。但是也不要把这件事情无限拔高,同样是陆羽还专门写过《毁茶论》,专门说茶的坏话~
一、?敬客
茶是古代的一个进客的必需品,主人在陪客人的时候饮用茶是对客人的一个礼貌,要注意,客人茶和杯的一个残留量,一般泡茶的时候是已经喝去一半了,就要开始添加开水,谁喝谁天使茶水的浓度保持前后一致,水的温度适量在饮用的时候可以以茶食糖果,作为一些辅助品来调节,可以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的功效。
二、?消除疲劳
人们在百忙之中泡一杯茶,或者是在干活特别累的时候喝点茶,它可以消除疲劳,可以使我们的精神得到一种享受,达到一种特别高的艺术境界,中国的园林是比较多的,山水风景更是数不胜数,我们可以试用一些时间去享受这种诗情画意,一边饮茶一边赏景是比较好的一种享受。
三、?做饮料用
茶的文化是源远流长的,我们可以用它来作为饮料来饮茶。随着人的饮茶之性,有关的茶文化是我国早就起源的,我们可以作为饭后甜品的一个享受也可以作为解暑解渴的一种饮料,我们也可以用茶来侍奉客人。用你来祭奠表示一种精神和情操的手段。
现如今警察已经不完全以自然的使用为价值了,而是进入了一种高级的精神领域,不管什么时候查,对中国人来说都是相当不错的一个饮品,可见的就是可以作为日常饮料的一种茶习惯,使之成为我们不可缺少的一种待客之道。现如今茶的冲泡技术不一样,泡出来的味道效果就会不一样,这个早在古代就有研究了。
本期帝王茶事的主角,是 『开元盛世开创者和终结者』,『荔枝狂魔杨玉环拥有者』,『李二意志继承者』,『大唐用人最强幻术师』,『饮茶狂魔』 的唐玄宗李隆基,李家李三郎。
注:唐玄宗李隆基(685年-762年),唐睿宗李旦第三子,亦称为“唐明皇”,在位期间(712年-756年)开创了唐朝乃至中国 历史 上的最为鼎盛的时期,史称“开元盛世”;在位后期(天宝十四年)爆发“安史之乱”,使得唐朝国势逐渐衰落。
小剧场
今日特邀嘉宾爱茶人士宋徽宗赵佶赵老板
宋徽宗:“我喝茶叶可是一把好手,我还写了《大观茶论》”
唐玄宗:“看到那个茶字了没?我改的”
宋徽宗:“......”
宋徽宗:“咱们聊聊其他的”
宋徽宗:“我喜欢北宋第一网红李师师,还特地挖了条地道”
唐玄宗:“杨玉环是我爱妃,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我干了啥不用说了吧”
宋徽宗:“......”
宋徽宗:“我搞艺术可厉害了”
唐玄宗:“我有李白”
宋徽宗:“......”
宋徽宗:“我把江山玩没了”
唐玄宗:“我把江山玩崩了”
唐玄宗:“我打造了开元盛世,我国土疆域1280万,你280万”
宋徽宗:“......”
宋徽宗已退出群聊
“茶”字一开始可不是这么写的,众所周知,是茶圣陆羽将“茶”字写进了《茶经》,“茶”的地位才算被扶正变得广为人知。
但是,最早是咱们李三郎在编撰《开元文字音义》时, 把“荼”去掉了一横,写成了“茶”。
李隆基:“除了贵妃,茶叶也是朕的心头好,俺寻思得搞点事让别人记住”
李隆基;“有了,就把荼改成茶吧,妙啊~”
注:相传神农氏时起,茶叶一直被称为“荼”,开元二十三年,唐玄宗颁布《开元文字音义》,御笔作序改“荼”为“茶”,去掉了“—”一笔。中唐以后,所有茶字意义的“荼”字都变为“茶”字。
《茶业通史》中提到, 早春三月茶树还没有吐芽,唐玄宗就开始催单了,还下令十日之内就要送到宫中。为了喝到新鲜的好茶,他算是盼星星盼月亮,百姓们为此日夜赶工制茶,可见茶在唐玄宗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对于唐玄宗李隆基来说,这贡茶一天不喝都不行, “荔枝要早到,茶叶也必须早到。”
唐玄宗:“店家发货了没?我的贡茶怎么还没到?十天内不到我就投诉你哦,把你店都扬了”
某农:“亲,您的包裹已经在路上了呢,请您不要给差评哈”
这所谓贡茶,就是上贡给皇上喝的茶。
某农:“我辛苦种的茶为什么要送给皇上喝?”
唐玄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都是朕的了,你在朕的地盘上种茶,有什么问题?”
唐玄宗:“爱妃吃荔枝,朕喝贡茶,有什么问题?”
某农:“......”
说起贡茶的源起,其实是与封建制度的建立密切相关。
最初,一千多年前的周武王时期,武王伐纣,巴蜀地区以茶等物品纳贡,意味着君臣关系的确立。
到了唐朝,贡茶制度逐渐成型,制度上对强制性的数量和质量进行了规定。
唐玄宗:“爱妃今日可饮茶否?”
杨贵妃:“不,我不想,除非......”
唐玄宗:“除非什么?”
杨贵妃:“除非有人给茶写首诗”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